建宁"杨"氏起源考究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杨姓出源有二:
(一)杨氏出自出自姬姓。
《姓纂》载:“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倩(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杨国在今山西洪洞东南一带。对于伯桥为杨姓氏得始祖这一点,《唐书宰相世糸表》有不同看法。《唐书宰相世糸表》认为:周宣王之子尚父,被封于杨国,是最初以杨为姓的人。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武公孙子突的封地。突被称为羊舌大夫。突的孙子肸(字叔向,又称叔肸),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春秋周敬王匄六年(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的儿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陕西省),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二)其他姓改为杨姓。
1.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2.《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也有改为姓杨的。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杨姓最早的繁衍地在山西洪洞一带。春秋时亡国后,王室后裔逃往陕西弘农、华阴一带。战国时,杨伯侨第十六世孙杨章任秦惠文王的左庶长,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华阴侯,杨氏从此再次崛起。山西华阴成为杨氏的发祥地,杨章被尊为华阴杨氏开基祖。故有天下杨氏“源于三晋”、“杨氏出关西”之说。东汉时,关西华阴的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名动天下。杨震(59-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人。弘农杨氏是一个名门旺族。杨震的先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杨震的父亲杨宝通晓《欧阳尚书》,是一个造诣颇深的一代宗师。杨震通晓经典,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之称。他在东莱任太守时,昌邑(今山东省巨野东南)县令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深夜到驿馆拜见,以10锭黄金相赠。杨震十分生气,毅然拒绝。王密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后人,杨氏子孙以“四知堂”作为自己的堂号,激励子孙洁身自好。东汉杨昌时,华阴杨氏开始向外播迁。杨昌有3个儿子:长子杨包迁徙河内(今河北),次子杨隆迁徙凤州(今陕西),第三子杨宽的后裔播迁至扶风(今陕西)、和顺(山西)、厚武(今河南)等地。这一时期,杨姓后裔的繁衍集中在长江以北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诸省。东、西汉时,杨氏的郡望有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北),天水郡(今甘肃通渭西北),河内郡(今河南武步 县西南)等。堂号除了“四知堂”外,还有河东堂,楼霞堂、泰和堂、鸿仪堂、安阳堂、 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赐书堂等。
西晋末年始,杨氏后裔逐渐渡江南下,扩散于南方诸省。及至隋唐,华阴杨氏各宗派先后分徙入闽。更多的是迁徙河南光州固始后,由固始迁移入闽。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弘农杨氏杨震的第九代孙杨濯缨封为南平侯。他由陕西华阴迁徙入闽,居福州南台;唐时,其后裔迁徙永泰县嵩口。隋末,杨秀初封越王,寻徙封为蜀王,进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兼右领军大将军。他见杨广昏庸无道,避入闽,遂居浦城;其后裔分布闽北崇安、浦城、建阳、建瓯、松溪政和、及闽南南安等县。
唐总章二年(669年),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的杨君胄以府兵校尉身份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他进屯于梁山外云霄镇(今云霄县)乌石山。遂因官而寓居于此;其子孙分居长福建泰、龙溪、南靖、平和、漳浦等地。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的杨细秀以府兵校尉、前军左翼统领的身份随陈政入闽。河南固始的杨细秀也以府兵校尉、前军左翼统领的身份随陈元光入闽,“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奏置漳州。细秀与同戍者,俱留屯所,杂处漳潮之间,开田属地,以耕以息。子孙遂分徙龙溪、漳浦、海澄、云霄、漳州、泉州各县繁衍。”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杨宁任中侍御史、国子监祭酒。杨宁有4个儿子,均为进士。兄弟四人同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朱雀街静恭坊西北隅,官势显赫,人丁兴旺,人称“静恭四院”。
唐元和九年(814年),杨衡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福州福唐巷(今杨桥路),其子孙散居莆田、仙游等地。
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部攻占华县(今陕西)后,观军容使田令孜拥僖宗逃往四川成都。长安杨氏静恭房第三院杨汉的孙子杨珂带领整个家族跟着逃到四川,定居在绵竹(今四川绵竹市),并将静恭房第三院改称蜀院。后来杨珂裔孙逐渐向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播迁。
唐景福元年(892年),杨华、杨盈父子由河南光州固始随从王绪、王审知入闽。他们初居福州,后迁入莆田,卜居壶公山之东。其后裔分布于莆田、仙游、福清、福州、漳州、南平、将乐、连江、安溪、漳浦以及外省各地。
唐末,世居陕西华阴杨宣仁以德行授榕城学录。任期满后,因豫州战乱无法返乡,他偕3个弟弟宣智,宣义、宣信留居福建。黄巢起义军入闽后,杨宣智徙居漳州,杨宣信徙居建瓯,杨宣义徙居莆田。杨宣仁则由莆田涵江而入仙游,卜居梁山之麓,其后哀悼分支福建长泰。谏议大夫杨齐被贬为建安令,他本想北还因战乱受阻,被迫落籍闽地。杨思恭徙居福建邵武;其子孙徙居广东高州、广州和江西信丰等地。入闽的杨氏大多定居漳州、莆田、福州一带,这些地方成了杨氏新的发展中心。以至形成后来闽北“三杨”(杨亿、杨时、杨荣)这样家世繁昌的八闽甲族。
五代时,杨伯侨第五十四世孙杨荣(字子江)的先祖从夔州顺长江而下,迁居江州湖口(今江西九江)。
至宋代,南迁的杨氏依然在江南为中心,广泛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而向居于北方的华阴杨氏等逐向山东、内蒙、安徽、浙江、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繁衍,形成遍布全国的格局。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大量杨氏后裔迁入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在宋代,江西吉水的杨辂一族独领风骚。据庐陵《忠节杨氏总谱》载:杨辂,宇殷驾,号朴斋,陕西华阴人,进士及第。唐代末年,杨辂由陕西华阴县来吉安任吉州刺史,当时正值杨行密之乱,为避战乱,杨辂及家人沿赣江辗转来到杨家庄(今吉水县黄桥镇云庄村),并在此开基立业。在北宋末至明初,吉水杨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迁徙。杨辂有9个儿子,除长子杨锐和次子杨铤分别定居吉水杨家庄、湴塘村外,其余7个儿子均徙居外地:第三子杨锋及后裔徙居江西瑞金、永丰;第四子杨钊徙居广东惠州;第五子杨耸徙居广东梅州,后来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后裔遍布桂、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地,他的六世孙杨时便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第六子杨职及后裔徙居江西赣州、安远;第七子杨聪及后裔徙居广东潮州、海阳;第八子杨栋及后裔徙居广东澄海、铙平;第九子杨梁徙居广东平远。杨辂之孙杨安信兄弟五人均徙居福建汀州、上杭、漳州等地。杨安义、杨安信分别是上杭、漳州的开基之始祖。吉水杨氏散布了广东、福建、湖南、四川、东南亚等地
南宋末年,浙江会稽的杨亮节由杭州随宋幼主帝入闽,而至漳州,后遂居海澄、南安溪尾、仙游郊尾杨寨等处。自宋代起,杨氏在福建的播迁主要分南北两支:南支为漳州、漳浦,始祖为杨君胄;北支为镛州(今将乐县),理学大师、“程门立雪”闻名于世的杨时(号龟山),就是这支杨氏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明代始,杨氏后裔开始迁徙海外。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漳州龙溪人杨巷摘赴台湾开垦,为台湾最早的杨氏开基始祖之一。康熙年间,有晋江人杨古到了台湾;同一时期,又有泉州人杨志甲入垦台湾线西堡(在今彰化县);商人杨永祥迁徙台湾大加蚋堡(今台北县一带)。雍正年间,杨仲熹入垦台湾斗六;杨弦道入垦台北与新庄。乾隆年间,龙溪人杨正公入垦台南县大内乡;漳州人杨君略入垦台湾外双溪以及士林;泉州人杨东兴入垦台湾云林县集集镇等。台湾杨姓大都是来自福建的。杨姓是台湾的第十大姓,杨姓人家遍布全省各地,而以台中、台南、和基隆三地最多。
二、入明与定居
唐贞观四年(630年),泰宁开善九峰山的山寇高海、高澄作乱。原籍湖北江陵的杨胥马随舅舅荆州大将军廖轮领兵前往征剿。历经28战拔除贼寇山寨后,廖轮率军班师加朝,留下杨胥与廖轮儿子廖董钊镇守葫芦二泽(今开善乡枫林和洋坑)。杨胥马落籍泰宁,为泰宁杨氏开基始祖。此外,泰宁大布乡原官江一带杨氏为将乐杨时的后裔。
唐末,原籍山东潍坊的杨用藩被敕封为奉议大夫。他的长子杨胜二(亦作胜义或称圣郎)仕唐,任延平剌史(有谱作御史),居延平,因“黄巢之乱”举家卜居宁化石壁杨家排。杨十四从河南省光州固始县迁入福州,后由福州经邵武迁建宁溪源乡上坪。
五代时,杨伯侨的第五十四世孙杨荣(字子江)的先祖从夔州顺长江而下,迁居江州湖口(今江西九江)。杨荣考中后唐进士,官任镛州(今将乐县)司户。杨荣任期满时因时局动乱,回籍路途阻塞,选择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团杉田里定居,成为将乐杨氏开基祖。杨荣有2个儿子,即杨胜达、杨胜远。长子杨胜达有5个儿子,其中第三子杨明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杨时的祖父。杨时的父亲叫杨殖。杨时在《先君行状》中说:“自皇祖而上,世为农家,至先君始励其子以学。”杨时有5个儿子,即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他们的后裔遍布全县各地。对杨时的出生地,明溪的一些《杨氏族谱》有不同说法。据明溪夏阳紫云上坂坑《杨氏族谱》载:“六十九世信仲,因谒灵于福善祠,得‘三湖则止’之兆,由是历蛟湖、池湖,后卜居龙湖,宋仁宗皇佑五年文靖公应运而生,为大宋名儒”。明溪夏阳紫云杨坊《宏农杨氏族谱》载:“六世迪(杨时的长子)生二子:云、彦。七世彦,居明溪夏阳,生四子:士衡、士龙(分居夏阳紫云)、士豪、士准,分迁将乐、沙县、和杉口黄家村等地。”明溪盖洋姜坊《宏农杨氏族谱》)记载杨时5个儿子的分布情况,除长子杨迪后裔分迁将乐、沙县外,“迥,生子航(迁居舍人,葬宜兴);遹(传三子:彬迁常州;懋移邵武;森衍万禧、万福、俊华、茂诚和万祯,后裔分居明溪盖洋、宁化县城、宁化泉上延祥、江西宁都等地);适(后裔分居高滩、福州凤池等地);造(后裔居将乐华阳上吴坊、连城等地)。”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河南固始的杨绍大迁居沈水(今大田玉田)。(大田玉田《杨氏族谱》)
南宋初年,杨孔容由将乐龙湖迁徙浮流贡川(今永安贡川)定居,为贡川杨姓鼻祖。所以,永安杨氏源于将乐龙湖杨氏。杨荣官任镛州司户参军,家居镛州(将乐)龙池杉田,至第四代杨谊卜居将乐龙湖。杨孔容的部分后裔后来迁居永安城关。此外,迁居永安上坪乡龙依坑的杨广义和迁居永安曹远镇汶州的永三均为郡望弘农的将乐杨氏后裔。
南宋末,福建德化铭村的杨廿四迁居大田上华。(大田上华《杨氏族谱》)
元末明初,杨迁寿由邵武禾坪迁居建宁南乡长吉堡,子孙分居建宁水西、江家地、廖家源、三江等到地。杨迁寿的第四代孙杨朝鼎徙居泰宁梅口。
三、迁移
五代十国时,杨荣任镛州(今将乐县)司户,定居将乐;其次子杨胜远徙居连城县光都漠等处。长子杨胜达的后裔也有向外迁徙,主要播迁地有: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原居宁化石壁杨家排的杨胜二的第四世孙杨威迁居江西石城,清乾隆年间复徙福建邵武;杨德海、杨德潭俱迁徙广东;杨堂迁徙江西石城;杨绵迁徙福建浦城。
元末,原居宁化石壁的林远绍(字千三)改姓杨,迁徙广东梅县。杨远绍为广东梅县杨氏一世祖。林远绍为什么要改姓,据梅县《杨氏族谱》载:“元明之交,兵燹骚然,宁民转徙。公与所善戴姓,结伴携家人入粤,……时值明初定鼎,徭赋繁急,增赋例当加役,公以瞻乌方定,丁口仅存,不能独当一面,而邻居杨姓者,籍旧丁单,苦于应役,乃计籍于杨,计租均役,欢如骨肉,不知其为异姓也。” 迁徙梅州的林姓,自易姓杨后,自立堂号为“绍德堂”。后来,杨远绍后裔播迁广东各县以及广西、江西、四川、湖南、浙江、台湾和海外暹罗、安南等到地。
明代,建宁南乡长吉堡的杨胜、杨全徙居延平府(今南平市)。
第二节 分布
一.三明市区
二.明溪县
三.永安市
永安杨姓人口5688人,主要分布在贡川镇延爽、观成、攀龙、集凤村,曹远镇汶四村,西洋镇银坑村,燕南街道桂口村,燕东街道东郊村。
四.清流县
五.宁化县
六.大田县
七.尤溪县
八.沙县
九.将乐县
杨姓为将乐第三大姓,总人口10204人,其中2000人口以上姓氏的繁衍聚居村个数杨姓47个村。
将乐杨氏大部分为杨时后裔。杨时有五个儿子,即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他们和其他支派的杨氏后裔在县内繁衍,现居住在古镛镇、水南镇、光明乡、高唐镇、南口乡、白莲镇、黄潭镇、万全乡、万安镇、大源乡、安仁乡、余坊乡等地。百人以上杨氏聚居村有:古镛镇的张公村,光明乡的光明村、渠许村、各布村、良种场、山头村、永吉村,南口乡的南口村、蛟湖村、小拔村、伏岭干村,白莲镇的大王村、大里村,黄潭镇的祖教村、上峰村、黄潭村、吴村,万全乡的杏溪村、常安村、竹舟村,大源乡的西田村,安仁乡的石富村、福山村、伍宿村、杨坑边村,余坊乡的余坊村、张都村、隆兴村等。
十.泰宁县
泰宁杨姓人口有654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主要分布在开善乡洋坑、墩上、肖坑等到村以及上青乡、杉城镇等地。
十一.建宁县
建宁县杨姓人口约有5000人,主要分布在溪源乡约有3000人、均口乡约有1000人,城关及金溪乡约有1000人。
第三节 谱牒
一.宋及宋以前
将乐《杨氏族谱》
根据杨时所撰的族谱序,宋代将乐杨氏修有族谱。将乐县档案馆现还保存有清朝光明乡杨氏修的族谱和民国时期福山乡(今安仁乡福山村)杨氏修的族谱。据了解,光明乡光明村、各布村,黄潭镇祖教村、吴村,南口乡蛟湖村等地也保存有杨氏族谱。
二.明清及民国
永安贡川《弘农杨氏族谱》
永安贡川《弘农杨氏族谱》始修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二十六世怀忠主持收族纂修,木刻印本,共4本。内有新旧谱序、源流、世系、世录、世传、圣谕、诰命、墓誌、年号、族规、凡例、服制、寿文、谱跋、蒸田、书田、祠联等内容,共计16卷。清嘉庆九年(1804年),由二十九世世起主修。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三十二世家有主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重修。2002年,由三十六世庆光主持进行第6次修谱。
建宁县《上坪杨氏家谱》
建宁县《上坪杨氏家谱》(又名《关西杨氏族谱》)始修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杨文聘主稿,杨泰岩作序,历时40年完成。后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修;嘉庆十八年(1813年)三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四修;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修;光绪三年(1877年)六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七修,约15万字。2001年,《上坪杨氏族谱》由杨佐兴主稿、杨民安作序,在溪源乡上坪村进行八修,定名《关西杨氏族谱》。该谱共计14册120页,约45万字;其内容有旧序、山场祖产、列祖画像、仕宦录、牌坊祠堂记、列祖赞颂、墓志、各房子孙名录等。
建宁县《长吉堡杨氏族谱》
建宁县《长吉堡杨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杨达金作序、杨达琳纂修;此谱以后未见重修本,先祖源流记录系采自顺治十三年(1656年)杨朝顺手录遗笔,以此为长吉堡《杨氏族谱》的最早记录。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杨祥玉主稿二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杨氏后裔杨茂荣主稿、杨继贤作序三修。现存残本一册计58页约1万5千字;其主要记录内容为旧序、凡例、家规、字派、历次修谱首士花名、历代远祖世系图、源流记略等。
永安上坪乡龙依坑《杨氏族谱》
永安上坪乡龙依坑《杨氏族谱》始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有22本。1992年编写“续谱”2本,与旧谱衔接。
泰宁开善乡洋坑村《杨氏族谱》
泰宁现存开善乡洋坑村《杨氏族谱》,具体修撰情况不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将乐《八闽三杨汇谱·弘农杨时世系卷》
2 001年,将乐县杨时后裔成立新族谱编委会,开始编修新的族谱。谱名为《八闽三杨汇谱·弘农杨时世系卷》,由杨英昌中将作序,于2002年修成。它第一次把将乐、顺昌、南平、沙县、浦城、松溪等地的杨时裔孙繁衍、播迁的情况作了集中的反映。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将乐道南祠(即龟山书院)
据清乾隆《将乐县志》记载:“道南祠”,即今龟山先生祠,原名“龟山书院”。在县北城外,封山之麓。宋咸淳二年(1266年),礼部尚书、将乐籍人冯梦得以杨时载道而南,是儒学的宗师为由,向朝廷奏请建立书院。朝廷奉旨下诏郡县拨田养士,优抚杨时后裔,并在嫡传子孙中选一人管理事务。宋度宗还亲笔题写“龟山书院”四字。当时将乐知县黄去疾主持创建礼殿、讲堂、斋舍等。后任知县林式之扩建。不久,这些建筑在战火中被烧毁,知郡母逢春又重建。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知县郭野仙普华扩建燕居殿。至正二十一年(1330)毁于火。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知县黄克刚重建。正统十三年(1448年)书院被沙县起义者烧毁,但立雪堂像保存下来。正统十四年,佥事曾蒙简把书院迁建于县城隍庙之后,移立雪堂像于后堂,改名为:“道南书院”。明成化初年,朝廷下旨修建道南书院。成化六年(1470年),书院生员余廉、萧仪以殿堂倾塌、倾斜为由上书要求修建。御史滕昭、副使何乔新决定把书院迁建于城北。新建的书院中有飨堂,后面建有立雪堂;右边设雅会堂等,左右建有走廊;前面建有仪门,门额上书“道南祠”,后面还建有大门,门额上书“龟山书院”;左边有房子数间,给管理事务的杨时子孙居住。又购置田产,用田租作为他们生活费用。此后,为龟山书院购置田产多处。宏治年间,杨时被封为“将乐伯”,从祀孔庙。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简霄改称“立雪堂”为“传心堂”,增祀程颢、程颐两先生,以杨时、游酢居西、东面配享。嘉靖三十年,知县王钤重修,义士章福捐款并负责监督。万历十一年(1583年),朝廷下旨废除全国新创建的书院,龟山书院被误列其中。万历十二年,巡按御史杨四知特地上奏朝廷纠正,并通知知县黄仕正负责维修。
泰宁大布乡官江杨氏宗祠
旧时,在泰宁大布乡官江有座杨氏宗祠。宋状元邹应龙为该祠题写联句曰:“卜居襟江河,虎踞龙蟠教金鳞一跃三汲;诗书沾雨露,根深叶茂教培桂频长千枝。”横额“龟山遗脉”。1980年建池潭水电站时,该祠被蓄水淹没。
永安贡川杨氏家祠
永安贡川杨氏家祠,也称“道南书院”,位于贡堡北郊(今贡川镇镇政府后)”,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占地面积7.3亩,是贡川当时最大、最豪华的祠庙,邑志有记载。该祠毁于1958年鹰厦铁路建设。
永安贡川旗峰(家祠)
永安贡川旗峰位于贡堡北郊,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兴建,总面积3.4亩。
将乐蛟湖杨氏宗祠
将乐南口乡蛟湖村杨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由杨铭倡建,后经多次重修。1994年秋,杨炳旺、杨贞安发起,按人丁每丁出资伍至十元,集资4708元,将祠堂上殿厢房再次重修。次年,这两人再次倡议,集资9200余元,改建祠堂正门牌坊。新牌楼于1995年9月19日落成。
永安贡川城西杨氏“机垣杨公祠”
永安贡川城西杨氏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在其宅后建造的“机垣杨公祠”,总面积4.6亩,今保存完好。此外,永安杨氏宗祠还有上坪乡龙依坑的“道南堂”、东龙坑的“雍穆堂”,曹远镇汶州的“杨氏家祠”等。
建宁上坪村杨氏祠堂
建宁上坪村杨氏祠堂修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该祠堂为二进一厅木结构。
二.墓葬
将乐杨荣(子江)墓
杨时世系入闽始祖,字子江,生于江洲湖口(今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后唐(923-936年)由进士任将乐县司户。任期满时,因战乱路途塞阻,又见将乐山清水秀,物阜民丰,就在县城北光明团(今将乐光明乡)定居下来。逝世后葬在永吉都(今将乐县光明乡永吉村)东岭头。墓因年岁久远而有所毁坏。1990年,裔孙杨道仁、杨理云、杨理仁、杨桃芳、杨佐华等倡议重修。重修的杨荣(子江)墓碑高二米、宽一米,碑文为“故唐进士太始祖子江杨公墓”。墓室铺以长条石保护。
将乐杨殖墓
杨殖,字永谋,乳名十郎,杨时之父,因子杨时而被朝廷诰赠谏议大夫,葬将乐县城北龟山。后因龟山脚修建机砖厂,继而又建龟山新村,杨殖墓于1988年春迁到将乐县水南镇乌石山麓,与杨时墓相邻。
将乐杨时墓
杨时墓位于将乐县水南镇乌石山麓,土名乌石排,坐南向北。明朝成化六年(1470年),由于墓园长期失修,杂树丛生,庠生余廉向都御史滕昭报告。滕昭命副都御史何乔新招募工匠重修。重建的杨时墓面宽三米,进深三点五米。墓前建有三十二级台阶,阶宽四点五米,总长八米。坟堆由弧形围圈拱卫。墓碑高一百零五厘米,宽五十六厘米,厚六厘米,上刻“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为都御史滕昭手迹。还建有神道坊及享亭等。明弘治六年(1493年),知县陈大经向监生谢恕打听,知道杨时墓有田租六石折合的田产。他又用钱买了毗连墓田田租四石折合的田地,合计有田租十石的墓田交由裔孙杨爵掌理,作为祭祀和维护的费用。弘治八年,陈大经在墓前建厅三间、左右廊房、后堂三间以及厨房、食堂等,并建有围墙。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祠生杨光绪又整修、重建。1985年,杨时墓被定为福建省和将乐县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墓体为中心,上距八十米,下至稻田,右距五十米,左至山坳,作为绝对保护区;走向墓地小道两侧上距三十米,下至稻田,作为气氛保护区。1986年,福建省文化厅、将乐县人民政府拨款修葺杨时墓。墓前重建重檐歇山式牌楼一座,楼高六点四米,双层楼顶,前额文为“倡道东南”,后匾文为“程氏正宗”。楼前铺设二百余米混凝土嵌卵石小道,直通公路,楼后重砌三十二级台阶,与墓坪相接,入口处重立两石雕古狮。1993年,台湾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钦清捐资整修陵园,新建陵园牌坊、曲桥。2003年由将乐县政协牵头,将乐县各界人士集资二十多万元,新铺陵园步行道,长790米,新建“立雪亭”一座,铺设门楼前水泥坪600平方米。
永安贡川杨氏鼻祖孔容墓
永安贡川杨孔容墓座落在贡堡北郊白石坑,巽山乾向。南宋初年,杨孔容由将乐龙湖迁徙浮流贡川定居,为永安贡川杨姓鼻祖
三.其他
将乐落星穴
将乐落星穴位于将乐县城北郊肖公洞山,又名星窟。《潜确类书》载:“福建将乐县北门有落星穴。晋义熙年间(405-418年)有长星坠其处,俄成一穴”。明弘治《将乐县志》载:“落星穴在县之北门。按《图经》:‘晋义熙中有长星坠其处,忽成一穴’。占星者谓:‘五百年后,当有大贤’,邑人以德星坊名之。近杨氏故居,龟山先生实生于此,人以为应云。”清乾隆《将乐县志》亦有相同记载。经有关单位勘测,穴深十余米,底部直径九米,口部直径二十余米。穴内北面陡立,呈断壁状,其余各面斜度不同。整个外形为漏斗状,既大且深。此穴为中国文字记载较多的陨石陷地之一。
将乐德星坊
将乐德星坊最初建在将乐县城北郊,为龟山先生(杨时)而立。后因其墓地在水南,迁建下水南,后毁。
将乐尊道坊
将乐尊道坊建在将乐县城北门外,为龟山先生(杨时)而立。后来坊名成为北门外的地名。
将乐龟山桥
将乐龟山桥位于将乐县城北郊,横跨龙池溪。宋咸淳三年(1267年),将乐县令黄去疾主持建造,为纪念杨时而取名“龟山桥”。该桥为石墩木面厝桥。桥墩下镌刻石龟,墩内埋有二十多厘米长的小铁牛,墩下以松木桩为基。明永乐三年(1405年)毁于火灾,县人杨得敬募款重建。后年久倾圯,毁于洪水,县人白皓、白皜重建,1953年利用旧石墩重建木板桥,1967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1983年,该桥毁于洪水,后重建。现桥为两台两墩三孔,每孔净跨13.78米,桥长54.54米,宽9米。
永安“笋邦公栈”
永安“笋邦公栈”座落在贡川镇胜利巷43号,始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由杨晋臣倡建。椐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周芳纯教授考证,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笋业商会会址,2001年被永安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建宁上坪村“五代同堂”牌坊
建宁上坪村“五代同堂”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将乐龟山坊
将乐龟山坊位于将乐县城东郊。清乾隆六年(1742年),祠生杨光绪重建。
将乐杨绳神祖妻林氏贞节孝坊
将乐杨绳神祖妻林氏贞节孝坊位于将乐县百花社区电信巷九号,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筑面积463平方米。牌坊用雕有人物、花卉等图案的砖石砌筑,单檐硬山顶加两坯,面阔三间。正厅为单檐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后厅有阁楼。此坊曾作为杨时后裔祭祀祖先的主要活动场所。1989年,该坊经整修辟为县博物馆。
将乐龟山先生读书楼
据清乾隆《将乐县志》载:“含云山左,宋杨时建,肆业于此,久废。”将乐杨氏文物还有龟山神道坊、名贤梓里坊、登俊坊、杨成久妻廖氏节孝坊等。
第五节 人物
一.古代
杨荣
杨荣,字子江,原居江西江州湖口(现江西九江市),登后唐进士,任将乐县司户。任期满时后,杨荣定居将乐县城北郊龙池团安居。他死后葬于将乐光明株林。
杨敦仁
杨敦仁,将乐人,宋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他研究儒家学说和历史,不受世俗所拘束,有独到见解。他曾说:“养气之道好象养苗一样,不去耕耘,稗、草就会为害,妨碍其生长;拔苗助长,就会倒地而枯萎。”他研读《易经》和儒学及历史,勤奋于著述。杨时(龟山)曾赞他:“敦仁文章,用意精深,也可以知道他研究学问之执着与用功。他与我书信来往,讨论‘为己反身’的问题,详细分析‘克己知命’的要旨,辨别邪说,抨击老、庄及佛经的是非,经常宏论满篇。”
杨希旦
杨希旦,北宋将乐县人。他青少年时期说以文章扬名,虽然科举屡试不第,但始终不改抱负,以诗书自娱。他为人忠厚朴质、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不夸夸其谈,炫耀自己的才学,有长者的风范。杨时曾说:“我有幸追随先生左右,经常受到美好高尚的言行的熏陶。” 杨希旦的儿子循道将他的诗文数百篇汇集成书,由杨时作序。杨时写道:“杨希旦先生的诗文清切平易,不尚雕琢,读者可从中想见他的风度。”
杨时
杨时(1035-1135年),字行可,犯友人父讳,改字中立,号龟山,将乐人。杨时聪颖好学,4岁学诗书,8岁善诗文,人称神童;15岁潜心经史,曾游学邵武。他幼年丧母,后孝敬继母如生母一般。20岁时,他在含云寺讲学、著书。宋熙宁九年(1076年),杨考中进士。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往颖昌拜程颢为师,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杨回归时,程目送他去,感慨地说:“吾道南矣!”此后,杨时相继任徐州、虔州司法和浏阳、余杭、萧山等县县令,皆有惠政。程颢去世后,杨时于元祐八年(1093年)途经洛阳,拜程颐为师。一天午后,杨时与游酢一起去找老师请教,见程正在厅堂打瞌睡,不敢惊动,便静静地站在门廊下等候。这时,大雪纷飞,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一尺多厚。“程门立雪”传为尊师佳话。为弄清张载《西铭》之理,杨写信向程颐请教,程提出“理一分殊”之说。杨从此10年杜门研究。
崇宁元年(1102年)谏议大夫张舜民举荐杨时任荆州教授。杨不求闻达,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往从之游”。他在给上司的书信、与师友的交往和在讲学中,对蔡京专权、暴政虐民时有揭露和批评。他同情百姓,认为农民群起为“盗”的原因“非有他也,特为艰食所迫”、“人不堪命,皆昔所未见而今见之也”。宣和六年(1124年),经张鲎推举,徽宗御笔召杨为秘书郎。次年三月,杨上书《与执政论时事劄子》,建言10件大事。七月,授杨迩英殿说书。八月,授国子监祭酒,赐祭器、谱牒、金盆花。十二月,杨时闻金军南侵,连上两疏,提出“严为守备”、“收人心为先”等建言,但未被采纳。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包围汴京,各路勤王之师未至,战、和之议不一。杨时上书,提出立统帅、示纪律、一号令、攘夷狄、排和议等七项主张,并直斥三路统帅童贯弃军而归、致使金兵得以长驱直入的误国之罪,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诛杀童贯,表现非凡的见识和勇气。钦宗授杨时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讲。二月,负责京都防务的主战派人物李纲被罢,激起开封军民的极大愤慨。大学生陈东率数百人到宣德门前上书请愿。朝廷虑其鼓乱,准备镇压。杨时毅然挺身而出,为陈东等辩护,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此时,各路勤王兵马相继赶到,但钦宗一意求和,依金人条件,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杨时上书,极论三镇不能弃,朝廷不可专守和议,宜召用种师道、刘光世问以方略。之后,又上疏乞诛拥重兵坐视太原危急而不救的姚古,但均未被采纳。李纲对杨时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有诗赞道:“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三月,杨上疏论王安石,认为造成宋王朝内忧外患深重之由皆王变法所致。王被追夺爵位,毁去配享之像。朝野议论哗然。谏官冯解上疏抗论。钦宗罢杨时国子监祭酒,改任给事中,杨力辞。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授杨时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建炎四年,杨时年事已高,上章告老,高宗准告,赐官绢200疋、白银300两,以养天年。杨推辞说:“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高宗准奏,“永为优免”。杨回到将乐故里,继续著书立说。
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廿四日辰时,杨时病逝,享年82岁。十月廿三日,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腰。是年,诰赠左太中大夫,又赠太师太中大夫,谥“文静”。此后,杨时在儒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绍兴十二年,追封为吴国公。咸淳三年(1267年),度宗降旨在将乐县城北龟山脚择址兴建“龟山书院”,赐御笔匾额和祭田,每年春秋致祭。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太祖朱元璋敕将乐知县重修龟山书院。成化元年(1465年),朝廷敕延平龙山建“道南祠”,祭祀杨时,以罗从彦、李侗配享。弘治八年(1495年),朝廷追封杨时为“将乐伯”,从祀曲阜孔庙。万历十二年(1584年),朝廷敕将乐县令拨田55亩5分供祀杨时(后增至123亩),另有30亩作学宫春秋祭祀用。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玄烨御笔题匾“程氏正宗”赐龟山书院。清代学者陈延统称杨学为“真大儒之学”,“真有用之学”。
1985年,龟山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省文化厅和将乐县人民政府拨款,把龟山墓修葺一新。
杨迪
杨迪(1082-1104年),杨时长子,字遵道,乳名十五郎。杨迪幼年聪明灵敏,十分好学。成年后,他的学问更加精进,贯通古今,而且与人相处非常和气。他曾北上拜程颐为师。程颐给杨时的信中说:“你的孩子很勤奋好学,而且资质很好,一定大有前途。” 杨迪曾考中进士,官至奉议郎,受赠宣议大夫,可惜不幸英年早逝。朱熹之父朱松(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字、吏部侍郎)为他撰写墓志铭。朱熹为他的遗文作序。杨迪死后葬于将乐县光明乡杉田株林山。他有3个儿子:云、霓(殇)、彦。
杨迥
杨迥(1085-1166年),杨时次子,字昭远,又字勉斋,乳名十七郎。他六岁能写诗。成年后,他更加勤奋好学,不知疲倦,尤其喜欢阅读经史。他赴朝廷文学考试,被授修职郎一职,建炎年间(1127-1130年年)升为起居舍人,不久又升任右司谏,以殿中侍御史官职退休。他享年81岁,死后葬于江苏宜兴。杨迥有一子:航。
杨遹
杨遹(1196-1165年),杨时第三子,字循道,乳名十八郎。宋宣和元年(1119年),他考中进士,任军器监丞,后升任工部员外郎,长年居住在常州。他享年69岁,死后葬江苏江阴。杨遹娶游酢先生之女为妻,生有3个儿子:森、懋、彬。
杨适(1100-1162)  杨时第四子,字积义,乳名念二郎。宋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四月十五日酉时生,绍兴三十二年壬午(1162年)七月十五日卒,享年六十三。进士出身,曾任明州通判、户部郎中。妣李氏,有三个儿子:崧、岳、岚。
杨造
杨造(1107-1162年),杨时第五子,字汝旨,乳名三郎,进士出身,曾任修官、西外敦宗院丞、承议郎,主管台州事务等职。他享年55岁,有一子:次山。
杨航
杨航(1100-1171年),杨迥之子,字悠远,号南符。杨航从小承受祖训,在家刻苦攻读,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考中进士,初任宣议郎,后升枢密院编修。他性情耿直,常在朝堂上论奏,敢于犯颜直谏。不久,因直言时政的错误时,违背皇上意旨,他被外调降为常州通判。他到任后,走访百姓,征求意见,有不利于民的政条一概去除,百姓作歌称颂他。政务闲暇,他经常到郡学讲课。任满后,他即上章请求退休。江苏无锡是祖父杨时讲学宣道之地,他念及家学渊源,不忍离去,就择居于无锡垂庆里双板桥。他卒后葬于双板桥西北。
杨大轲
杨大轲,元代永安人,元至治元年(1321年)进士,曾任徽州县令。
杨表正
杨表正(1520-1590年),字本直,号西峰山人,又号巫峡主人,意为永安贡川巫峡村人,明代古琴大师,著有《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新中国成立后,该书被编入由陈毅题写书名的《琴曲集成》中,并对他及其著作作了详细介绍,肯定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杨大韶
杨大韶,字子舜,将乐县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举人,初授唐山县令,再补武椽。獞韦豹等分据八寨作乱。杨大韶单骑入寨,讲明形势,晓以大义,劝八寨叛首遂一投降。监军霍兴瑕说:“杨大韶的胆略可以抵当万人。”
杨由崇
杨由崇,明代永安二十七都人,由人材授直隶常州府通判。
杨瓒
杨瓒,明代永安人,贡生,曾任抚州府推官。
杨珠
杨珠,明代泰宁人,曾任湖北黄坡县知县。
杨萃林
杨萃林,清代永安贡川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岁贡,任长汀训导。
杨爟
杨爟,字日升,清代永安人,由贡选刑部教职,后改县丞,升两淮批验所大使。
杨明达
杨明达,清代泰宁开乡善许坑村人,杨明达17岁考取秀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拜本乡名中医廖水根为师。学满后,杨明达挂牌行医。他以天花痂皮制成痘苗接种小儿预防天花效果很好。他且医德高尚为乡民所称颂。
二、现代
杨锡光
杨锡光(1909-2000年),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将乐县光明乡山头村人,杨时的第二十三代孙。杨锡光自幼爱好学习,青年时期到南平、福州等地学医,后回将乐县城行医。民国23年(1934年)1月,杨锡光参加红军,任红军五军团卫生队医生。他的论文曾在中央根据地报刊上发表。不久,他随部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他任红军第二方面军医生、医务科长和红五军团卫生部医务主任等职。民国25年4月,他在西康丹巴县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他入西路军新疆纵队和新疆省医院进修学习。民国30年冬,杨锡光任八路军新疆办事处机关党支部书记,翌年9月被军阀盛世才拘禁关进监狱。他在狱中担任秘密党支部委员,并且刻苦学习俄文,翻译《真理报》重要论文多篇。他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顽强不屈,立场坚定,斗争坚决。民国35年经中共中央交涉,狱中同志集体被释放回延安。同年9月,杨锡光回到延安后任延安中央医院中医科主任,后调任中央机关卫生所所长。民国36年3月,他任中原军区卫生部长,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卫生部部长、江汉军区卫生部长。1949年6月,他任湖北军区卫生部长,1950年7月任中南军区卫生院主任。1952年2月,杨锡光被选派赴苏联学习。回国后,他任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54年,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人民军医出版社长。在工作中,他翻译多篇苏联医学论著,并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1957年6月,杨锡光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8年,杨锡光转业到地方,任江西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西分院院长。“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他遭受迫害。1979年,他复任江西省卫生厅副厅长、党组成员,不久调任江西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1984年12月,杨锡光离休,享受副部级待遇,2000年3月14日逝世,享年91岁。
杨生祥
杨生祥,将乐县古镛镇桃村山门村人,民国5年(1916年)生。民国20年5月,他在将乐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他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曾参加过百团大战和解放太原战役。1950年参加中国志愿军赴朝鲜作战中,他任副团长,曾多次负伤,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1952年,他转业,任天津市公用局副局长(副厅级),1982年离休。
杨志和
杨志和,泰宁城关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杨志和参加工会和赤卫队,任泰宁城关苏维埃政府主席,民国22年兼任县宣传部部长。民国23年,杨志和当选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翌年5月被捕英勇就义。
杨英昌
杨英昌,民国23年(1934年)生于将乐县古镛镇,先后在将乐县中学、武昌实验中学就读。1951年,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空军学员、飞行教员、飞行中队长、飞行大队长、团政治部主任、团政委,航空学校政治部主任、政委、军政委、军区空军副政委、空军副政委兼纪检会书记,是十四届中央纪检会委员、中共十五大代表和六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