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孝坊:位于凤凰镇港口恬庄老街北首,建于清嘉庆十年,为硬山式建筑,座西朝东,五间两进两厢房。杨氏孝坊曾是杨氏家族祭祀祖宗的地方。1998年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入我市第一批城市紫线。
编者按: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为加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根据《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试行)》,我市文广局、规划局、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划定了21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市紫线。2006年5月,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划定的城市紫线。
从本期起,本报记者将陆续报道21处城市紫线的现状,以飨读者。
夏日的午后,一场阵雨给宁静的恬庄老街增添了一份清新,一份诗意。撑着雨伞,记者在古街居民姚明公的带领下,踩着石板路来到了北街36号。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幢古老的房子。高高的木质结构的屋檐上还保存着完整的雕刻花纹,两扇经历了多年风雨的紧闭的大门虽然破旧,但依然顽强地挺立着,它们似乎在诉说着杨氏孝坊历尽的沧桑。大门两边是雪白的墙壁。“三年前市里出资把这里修葺了一下。”姚明公一边打开大门一边告诉记者。
从市博物馆提供的文物保护单位资料中,记者得知,杨氏孝坊现状损毁严重。今天的杨氏孝坊究竟是什么样子?
打开大门,经历了200多个春秋的杨氏孝坊出现在记者眼前:空旷的屋子,透过门框是郁郁葱葱的杂草、红色的砖墙。走进第一进房子,环顾四周,我们发现屋子里还保存着数根木柱。地上放着姚明公费尽心力从各地找来的与杨氏家族有关的石碑,碑上沾满了灰尘。细细观察,记者发现,市政府立的“杨氏孝坊”的石碑、缺了一角的刻有“……嘉庆十年十二月十八日奉旨依议,钦此遵照给银建坊”等字样的石碑都静静地躺在地上。姚明公带领记者靠近一面嵌有三块“旌表孝行杨君家传”石刻的墙,墙上还有三块“杨氏读书田记”石刻、一块“布政司执贴”石刻。姚明公告诉记者:“这些石刻记录了杨氏家族的事迹,为后人的考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第一进屋子西面的木门已经没有了,透过门框是翠绿的杂草和第二进房子的红色的砖墙。这些红色的砖墙是为了防止屋子倒塌于2003年修葺的。第二进房子的木门也都没有了。指着门外的杂草,姚明公告诉记者:“原本这里有四进房子,第三进房子已经拆了,这后面还有一进房子。”
杨氏孝坊究竟从何而建?通过石刻“旌表孝行杨君家传”,记者了解到,杨氏家族的第四代子孙杨岱非常孝顺,“及长以父病遂弃举业精岐黄父患口癣君为进饮食必亲举匙纳之……”杨岱的孝举经地方官上报朝廷,朝廷核实后,于嘉庆十年建造了杨氏孝坊。
85岁的杨定朴是生活在恬庄老街的杨氏家族中辈分最高、年纪最长的杨家第十一代子孙,他这样告诉记者:“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每年清明,杨氏家族的子孙要在杨氏孝坊祭祀祖宗。那一天,分布在各地的杨氏家族的子孙几乎都是坐船来的,头尾相接的船只足足排了1.5公里长的河面,那场面真是壮观呢!此外,每年夏天,杨家都要出钱请名医来杨氏孝坊为附近的穷苦百姓治病,每年冬天,杨家会在杨氏孝坊给百姓发放米票、棉衣等。”
曾经,杨定朴在杨氏孝坊的第二进屋子里读过好几年的私塾,因此,他对几十年前的杨氏孝坊记忆犹新:“高高的柱子、长生牌位、匾额、雕花……杨氏孝坊是杨家人的骄傲。”
“解放后,杨氏孝坊曾做过仓库、宿舍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一直在默默收集、整理有关恬庄资料的姚明公告诉记者:“杨家第十代子孙杨以堉和他的儿子一直在找外资,以修葺、振兴杨氏孝坊。”据悉,我市有关部门已请苏州市古建公司对杨氏孝坊进行测绘并制定了修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