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在布上的“青花瓷”:惠水枫香染
枫香染是独到的、唯一的。提到布染,人们最熟悉的是蜡染,在黔地的蜡染,因工艺改进、科技投入以及广泛的旅游宣传,已为世人所熟悉。了解蜡染的朋友都知道,由于工艺复杂,用料的不同,有些蜡染见水,会改变颜色。而真正在民间,能做到不脱色的,据所知情况,只有黔南惠水的枫香染了。
当国家级的专家了解到它,惊奇地发现,在大山深处,还会保存几百年前的这种独特的布染,专家称之为“布依族不需出土的现存文物”,“画在布上的青花瓷”。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今天,惠水雅水地区的这种传统布染工艺,基本上濒临绝迹。
枫香染作为惠水县民间的一种染织工艺,色彩独特,美观大方,曾盛行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当地艺人用枫香树脂和水牛油混合作为原料,在农家自织的土布上描绘花、鸟、龙、凤等图案,然后浸入染缸再取出经水煮脱脂,即色泽鲜艳,形成对比强烈的蓝底白花。枫香染的制品有衣裙、背扇、挎包等,各种图案结构均衡、变形得体、装饰性强,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和艺术价值,当地有钱人家,喜欢给家里的姑娘买上一块枫香布染作被面料或者枕料,以此来传承或保存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符号。我们前往雅水,因慕其名而来,有幸了解到枫香染的简况,知其价值所在,深信必为世人所识。果然不久,在2007年12月20日,“金元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颁奖晚会在贵阳大剧院隆重举行,“两赛一会”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惠水海选赛中,杨光汉的作品《布依牛油枫香染》脱颖而出,荣获旅游商品能工巧匠特等奖。
枫香染古称“庞典”,是惠水布依族传统的印染工艺,它是源于汉代或更早,有实物和文字记载,是从清咸丰年间的杨再祥一直传延到现在,已有几百年历史。由于枫香染是用枫香油和牛油混合,用毛笔在自织的土布上描花,然后浸入蓝锭缸里浸染,通过开水脱洗,即成色泽鲜艳,对比强烈的蓝底白花图案。至八十年代挖掘出来的枫香染就身价百倍,一件难求,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雅水枫香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代的枫香染艺人中,要数雅水镇播潭村小岩脚村民组的杨通清最为有名。杨通清的枫香染,在染色工艺上和贵州安顺、黔东南地区的蜡染有相似之处,但在原料和使用工具上,又有所区别。他用毛笔沾百年古枫香树油在白布上作画,或曲或直,或粗或细,运笔自如,能将自然界中的鸟、兽、鱼、虫及花卉、树木等经过艺术变形后,装饰出美丽的图案来。其绘制的布依族传统的“大瓶花”、“反翅蝴蝶”图案有青花瓷的润泽及工笔画的柔和,而“双凤朝阳”、“鲤鱼含珠”里的鸟和鱼的夸张变形酷似楚文化的造型。
随着杨通清的去世(于2000年正月间过世了,享年88岁),枫香染的最后一代传人就是他的两个儿子杨光汉和杨光成了。但今年已经73岁的哥哥因为年龄增大、视力下降,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制作枫香染了,只有58岁的杨光成还在制作枫香染,两人的几个子女都不会制作枫香染,因此,枫香染祖传的这一宝贵的民间工艺技艺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失传危机。
面对枫香染的未来,杨光成说,他也愿意把家传了200多年的这门手艺传给外界,让枫香染这门工艺继续传承下去。“不能让这门手艺断送在我的手上啊。不然的话,我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