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谱牒多为明代始修。即使有的宋元时期就修过谱,但多数都在战火硝烟之后,不是毁于一旦,就是玉损残缺,已无系统明晰的文字。因此,明代修的谱,对唐宋时期的家族史,多数是根据口碑传承记录,少数是同姓氏互相借鉴,也免不了牵强附会的。不论怎样去评价现存谱牒,在没有发现更详实的依据之前,它就是研究史料的唯一。因此,将《杨氏族谱》提到的人名地物逐一追寻,是溯本求源的最好阶梯。
上述史料提到了一些人名地望,如周王、晋王、姬姓、弘(宏)农、华阴、杼、燮、肸、伯桥、羊舌、叔向、尚父、杨震、关西、四知、青州、江西、帝胄之后、槐木下等,这些名称与杨氏族源有着怎样的关系?
1、姬姓和周王:史书告诉我们,周朝是姬姓人建立的。周成王姬诵继位以后,先后分封诸侯71国,其中姬姓的有55国。晋,为姬姓,封侯爵,开国之君系周武王姬发之子叔虞,封于唐,叫唐叔虞;唐叔虞之次子燮改为晋,为晋侯。晋侯燮父的弟弟杼,又叫平杼,生于周成王20年丙辰(前1085年)7月11日子时,周康王6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杨平杼就成为杨姓的开宗始祖,子孙以杨为姓,至今已3090年。《左传》说:“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属姬姓。又据《辞海》考订:杨,古国名,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北,春秋时灭于晋,成为羊舌肸的采邑。8个姓姬的古国,都是黄帝的子孙。黄帝从黄土高源走出来后,奴隶社会开始了,夏商周三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文武成康之世,是姬姓势力的鼎盛时期,许多姬姓被封为诸侯,杨国为其中之一,以封国为姓由此而生。
2、晋武公之子伯侨:《史记•晋世家》载:唐叔子燮,是为晋侯。晋侯子宁族,是为武侯。武侯子服人,是为成侯。至晋武公,有二子,即诡诸和伯侨。诡诸是长子,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封于杨,称杨侯,地望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北一带。杨伯侨,又名文实,周襄王姬郑(前651至前619在位)元年庚午受任为中大夫。五年甲戌(前647),襄王念其先人功勋,封于杨,为杨侯,承继祖先爵位,谥贤敬。传说伯侨生时,两手合而不开,百日之后,两手忽开,左手纹有“木”字,右手纹有“易”字,合为“杨(杨)”也。于是周王封之为杨侯。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计算,杨伯侨是杨杼以后的第12代。
杨伯侨之3世杨突,官拜羊舌大夫,食采于羊舌,故又称羊舌突。辖铜騠、杨氏、平阳三邑。
杨伯侨之4世杨职,晋惮公(前572—前558在位)重臣,生赤、肸、鲋、虎,称“羊舌四族”。肸,字叔向,亦名叔誉,食采杨氏。
杨伯侨之5世杨肸,博议多闻,为晋平公(前557—前532在位)太傅,孔子称之为“古之遗直”。
杨伯侨之6世杨食我,史有“叔向食采杨氏,生伯石,字食我”的记载。因得罪晋贵族而遭迫害,子孙隐居华山仙谷避难,后迁陕西华阴县。
3、羊舌与宏农:羊氏书籍记,《史记》周釐王时,有盗羊之贼诬牵在肸身上。经严判分清浊,时为炎夏,羊首朽滥,羊舌还在流淌鲜血,洗清了肸的冤曲后,加授羊舌大夫,故以羊舌为氏。肸(叔向)配姜氏、任氏,姜氏生杨食我,任氏生杨石。杨食我食采于杨,逐以杨为氏。宏农的故事出于任氏。当时因韩、赵、魏三分晋地,兵燹荼毒,任氏身怀六甲,夫妻失散,妻逃遁至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藏龙岭杨柳岩。岩的周围三里有石洞,宽50余丈,满室溢香,上面有杨柳盘石。任氏进入洞内避身,夜生育一子,肚中饥饿,食杨柳的尖尖,得以存生。闻知地名为宏农村,故以杨为姓,以石为名,以宏农郡取义。宏农之说便从这里开始。
4、关于青州:青州,古九州之一,在泰山与勃海之间,“汉始置州,魏晋南北朝继之。治所屡迁,辖地不一。隋废,唐初复置。不久改叫平卢军节度使。元代叫益都路。明清叫青州府,旧址在今山东益都县。”(《辞源》注)古代青州的确切地址已很难找到。大体应在今青州、潍坊、淄博一带。这里是杨姓的中转站。大膜头杨家谱称“南宋由青州迁徙永明龙田村”,附有诗云“弘农甲第世流芳”,说明他们的始祖还是在弘农郡。而龙田壕子下的谱说是唐宪宗(806—820)时因饥荒从青州逃到龙田的。这两本谱都说源自青州,但在迁来的时间上前后相差了约400年。
5、关于华阴:华阴是杨氏的第二故乡。汉高祖6年(前201年)将宁秦邑改华阴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移治大荔县,孝昌二年(526年)复还旧治。隋大业五年(609年)移今址,上元二年改为太阴,宝应元年(762年)又改归叫华阴县,相沿至今为华阴市。华阴在西汉元鼎以后曾属弘农郡管辖,故史书或杨姓族谱常把杨姓郡望称之为“弘农郡”或“弘农堂”。这是因为杨姓人不管是杨杼之后、尚父之后或伯侨之后,他们在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由于受晋国“六卿”之难以后,幸存的杨姓人逃难至此。经过了200多年以后,才有一个名叫杨章的人出仕为秦将,他的后裔便在这一带当了“将领”或“上卿”,子孙留居华阴,后来这里设立了弘农华阴县。两千多年来,他们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翻阅华阴县历史典籍,无论纪、表、列传、建置、右迹,几乎记的都是杨家人和杨家事。
6、关于源于欧阳氏说:杨王族谱说先祖是黄甲岭欧阳氏,元末因匪寇导至祖新喜三岁失怙,而失去了依靠,随母投身到了白水,长大成人,赀厚田丰后更为杨姓。水田杨姓源于欧阳,也说得符合逻辑。考欧阳姓始于春秋越王勾践之后,越王无疆封其子于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子孙遂以欧阳为姓。而田边杨姓的谱说“吾姓祖欧阳修,字永叔……至四代阳剡,乡贡进士,以后改杨,为杨震后裔……世称关西圣主。”前后两句在历史年代上有很大误差。欧阳修(1007—1072年)唐宋八大家之人,其文领世,后人皆知。杨震则是东汉时人,要早出欧阳修1000年。这两人并不同宗。序作者石鼎元是清末源口瑶人,是题铭作序的大手笔。但石公的这篇序文对欧阳氏脉失考。田边杨姓既为欧阳修之后,就不可以说是杨震后裔;如果是杨震后裔,则与欧阳修无关。出自庐陵的宋代大思想家和文学家,应该是杨万里,而不是欧阳修。
7、关于杨震:杨震,东汉大儒学家,在幽谷关以西的灵宝县任教20多年,俗称“关西夫子”、“关西圣主”。灵宝又是当时弘农郡所在地。杨震后来当了东汉安帝的太尉。太尉,为全国军事首脑,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杨震的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又当了顺帝、桓帝、灵帝、献帝的太尉。两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杨震“四代三公”在东汉的100多年(117—220年)里权大任重,但忠心耿耿,为官清白,门弟煊赫,被后人传为佳话。
8、关于槐母下(槐木下、槐树下):兰溪杨姓人的居住地叫槐母下。取这个地名的本意是在纪念始祖居住过的一个地方。据查:兰溪杨姓人的始祖在山西洪洞县。洪洞县虽是杨姓人的第一故乡,但槐木下杨姓的始祖却不是第一故乡时,一直未移动过的原有居民。他们是杨章之后,在弘农郡发达了,其中一支再向北数百公里回到洪洞县来,在民族迁徙上叫做“回流”。杨姓人回到洪洞县应当是迁徙中的第三站了。因此,槐木下杨姓人的墙垛上有“弘农华阴府”的字画。据考,山西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的广济寺旁有株大槐树,相传汉时所植,名叫“洪洞大槐树”。解放后,寺庙倒塌了,古槐也枯死了。继而植上了新槐,现在已有10余米高。据文献记载,这株槐树庇荫了数十代的杨氏子孙。很多杨姓人要走出洪洞都依依不舍。其中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先后有7次在槐树下办理过移民离散登记手续,迁出去的子孙都说他们是从“槐树下迁来的”,有的干脆就以“槐树下”、“槐木下”为地名。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兰溪槐木下就是杨氏先祖从洪洞大槐树下离走后到新的卜居地,为纪念始祖住地而取名的。
9、关于“四知堂”:四坝和文山杨姓族谱都注明为“四知堂”印。“四知”是何语意?经查:四知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语出杨震之口。杨震是东汉倍受人称颂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使、东莱太守,官至安帝太尉。当他去东莱上任时,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当刺使任内荐举的官员,听说杨震到来,晚上带了十斤黄金作为礼物去拜访杨震。王密送这样的厚重的礼,以表酬谢。杨震当场拒绝,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是假正经,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即刻生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羞愧不已,只好把重金收回。后人把杨震的这段故事传为佳话。
10、关于江西鹅颈塘:从江西迁入湖南的杨姓人是很多的。建安亭、文山杨姓都是从江西入湖南,石鼎元公为田边杨姓族谱写序就有“始祖……出自庐陵,肇基洪都”的话。庐陵就是江西古代的吉安、吉水、太和一带。欧阳一姓是否经过了庐陵,我们不必去研究,但杨姓在庐陵却最为发达,人们称之为“唐末宏农杨氏南迁的中转站”。从杨杼为第一代算起,到江西庐陵(吉安)任刺使的杨辂为第55代,后来有大诗人杨万里,32岁时出任零陵县丞,其子杨长儒任过道州通判。杨辂以后,仅两宋时期就有15人中进士,出现了父子一门同科,兄弟一门同科的盛况,很快成为庐陵望族。杨万里族孙杨仁先,宋末,从吉水迁湖南,到零陵讲过学。永明杨姓始于江西是很正常的。至于“鹅颈塘”,瑶人家谱中也有“来自江西太和县鹅颈大丘”的说法,这类小地名,能找到更好,找不到也无关紧要。
11、关于梅州:黄金山半边街杨姓人源于梅州,1999年杨水生老人曾到梅州参与修谱。始祖杨云岫(881—973年),名耸,庐陵杨辂第5子,由进士官拜都御史,出刺阳郡(今广州湖安县)太守,宦暇之日游梅州水南筑室建轩而开始了杨姓基业(994年)。现在是杨姓中较富有和显赫的一支。
12、关于渤海庐陵杨:向阳杨氏祖先为欧阳氏,源于渤海。查,渤海为国名,唐时靺鞨人大祚荣所建,扩境至松花江南至日本海之地,入贡于唐,五代时为辽所灭。这支欧阳氏的始祖,不是古越的越王勾践之后,而是北方古代民族靺鞨人之后。唐时的靺鞨人分为黑水(黑龙江)、栗木水(松花江)两部。前者于宋代建立了金国,后者为唐时的渤海国。
13、关于“堂皇帝胄”之裔:建安亭杨光华保存的《杨氏族谱》序说:“是杨氏子孙皆堂皇帝胄也。”此话并不夸张。历史上杨氏为帝王为宰辅的大有人在。当过国君的有三:一是晋武公之次子伯侨封于杨国,那是诸侯国,吃了他父亲的饭;二是大隋王朝,是杨坚依靠政治和军事的力量建立起来的。教科书上都说隋炀帝是暴君。翻开史书细看,并不尽然。杨坚、杨广和杨侑、杨侗等祖孙几代所经营的隋朝,虽然只存在了38年(581—618年),但它的功绩极其辉煌。如:(1)它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强化了中央集权,加快了国家建设,使中国社会步入成熟。(2)杨广在位推行了“大业之治”,出现了一段太平盛世,它与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相媲美。(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资治通鉴•隋纪四》载,大业元年(605年)炀帝令尚书右丞皇甫调民工百余万,开挖了从西苑引谷水、洛水通向黄河,又引黄河水通向荥泽入汴水,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水,再通向淮河。又征调民工10余万开挖邗沟,从山阳到杨子流入长江,宽40步,渠旁筑御道,植柳树。只171天全部完工。而后让人民休养生息,免除税赋2年。大业4年(608年),炀帝又下令调民工百余万人,开挖永济渠,引沁水入黄河,长三千里,宽百步,使漕运能由黄河达天津附近入海。又《大业杂记》载,大业6年(610年),炀帝下令开通江南河,从京口至余杭。长800里,水面宽十余丈。运河全长达174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相当于前苏联伏尔加连接顿河运河的26倍。试想,没有炀帝的业绩,能有今天从天津到杭州东南沿海一带的繁荣吗?炀帝确“为后世开万世之利”。三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吴国是杨行密建立起来的。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达36人。杨氏名人更是灿若群星,数以千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列有31姓200名宰相,杨姓占11名。他们忠心耿耿,砥柱中流,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历朝历代的杨姓人辅佐朝廷,功勋卓著。在《中国名人大辞典》、《古今图书集成》、《二十五史董杨童人物传》中,杨氏为帝王后妃7人,宰相34人,著名将帅100人,专家学者40人,海外名侨10余人。杨家将忠烈满门,至今老少耳熟能详。现代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军事家杨成武、杨得志家喻户晓,爱国抗日将领杨虎诚、杨靖宇深受人民敬爱,大思想家杨万里、文学家杨炯、辞赋家杨雄、数学家杨辉、理学家杨时,还有许多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画家、医学家、针灸学家、藏书家、姓氏学家、篆刻家、外交家、歌唱家、舞蹈家不胜枚举。海外侨胞杨振宁、杨启泰、杨国斯、杨小燕(祖籍湖南,世界桥牌皇后)等等,都在中国历史上为杨姓大家庭写上了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