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姓差不多,广州的杨姓族人也不是很多,整个广州市目前保留下来的杨姓祠堂只有16座,与杨姓全国第六大姓的地位不太匹配。

  杨姓也是黄帝的后裔,这一姓氏的起源与山西有深厚的渊源,所谓“源于三晋,望出弘农”。但关于得姓始祖却有三种说法:一是伯侨,他是晋献公的弟弟,他的封地是位于山西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二是尚父,他是周幽王的弟弟,他被分封于杨,春秋时期被晋国灭了;三是遇其时,他是晋国太傅羊舌肸(叔向)的孙子,杨国被晋顷公灭亡后,他逃到了西安、咸阳以北,其后裔聚居在弘农、华阴一带,以故国为姓,并成为杨氏的主流。

  历史上杨姓族人的迁徙,秦汉时期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分为两个方向播迁,一是进入陕西、山西、河南;二是先迁湖北,后转至江西、江苏和安徽。晋、唐、宋三朝的三次天下大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靖康之乱”使得北方的杨姓族人大举南迁,福建成为播迁的中心,隋唐时期,杨姓开始播迁到广东。广州和中山是当时杨姓族人聚居的地区,南宋时期的杨季宗为番禺石基镇南浦村杨姓的始祖,杨泗儒在南宋嘉熙元年由广东南雄移居中山市北山乡,杨元规于宋绍兴间由广陵宦居于中山。广东也成为杨姓播迁全球的一个中转站,元末明初,特别是永乐皇帝安排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杨姓族人开始播迁东南亚,到了清朝末年,又有很多杨姓族人播迁到欧美一带。

  广州这一名字源于公元226年,孙权为了打击交州豪强士燮家族,分交州为交、广二州,但只搞了很短时间,又合并为交州,从公元264年起,交、广分治,广州的名称也延续了下来。但很人不知道广州在公元601年因避杨广的讳改名为番州。

  公元589年,杨坚任命杨广为淮南行台令,统帅51万兵马消灭陈朝,直逼岭南,为了对付当时盘踞岭南的王勇势力,杨广采取了分化拉拢的策略,他写信给高凉俚帅冼氏:“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冼夫人深明大义,协助隋军平定了岭南的叛乱势力,给了岭南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空间。

  隋朝统一全国后,杨坚为了发展广州对外贸易,专门下了一道《安边诏》,告诫广州的地方官“外国使人欲来京邑,所有船舶沿溯江河,任其载运,有司不得搜查。”隋开皇十四年至十六年(594—596)间还命人建造了南海神庙。杨广上台后调整充实了中央外事主管机构——鸿胪寺,设立隶属于鸿胪寺的四方馆“以待四方使者”,主管南方的叫做“南蛮使者”,在大业年间他派遣大将经略流求(今台湾),又派遣常骏、王君政等大臣出访赤土国(今马来西亚),广州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得益于通济渠的开通,广州与内地的各大城市的经济交流更为繁荣:“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

  今天居住在番禺区石基镇南浦村的杨姓族人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裔,很多人不认识杨震这个人,但一定听过他的“四知名言”。杨震是东汉高官,被誉为“关西孔子”,以为官清廉名闻天下。公元110年杨震任东莱太守,赴任途经昌邑县,时任县令王密是在他的推荐下才做了县太爷,为了感激领导的举荐之恩,也希望领导今后都罩着自己,王密趁着夜色给领导送来十来斤黄金,杨震十分震怒,说你怎么就不知道我的为人呢?王密回答说晚上夜黑,没有人知道送黄金的事,杨震说“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为无知者?”令王密十分羞愧。

  杨震为官清廉,虽然做了高官,但家庭生活十分清苦,常以蔬菜为食,出门也不坐轿子,很多朋友都劝他置办产业,他却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播迁岭南的杨姓后裔一直以此作为信条,他们修建的第一座祠堂就是番禺区石基镇南浦村“四知堂”,并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他们的先祖。(黄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