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杨氏迁居台湾,斩不断两岸渊源。
台湾自古称夷洲,秦汉以来就与大陆交往频繁,南宋时澎湖隶属福建路晋江县。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尔后曾一度被荷兰与日本侵占。1683年清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改建台湾省。故开基始祖多系福建杨氏。然而他们是何人、何时、从何地入台的呢?因代远年湮,查证维艰。据考证,今有三说:一是台湾文献研究会考证的开基始祖为漳州龙溪人杨巷摘,他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携家小渡海到台湾垦荒的;二是戎济方先生《旅琉球(即台湾)华侨杨明州谱系考》一文中所说的开基始祖为杨明州,其人生于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年),他在出海时"忽遇飓风,飘于外洋",在海上经历了极为艰难的28天的飘流,最后在琉球岛上岸并定居下来,娶妻生子;三是杨见温在《杨氏历代先贤列传》中说的开基始祖为闽人杨文科,于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率族人随同郑成功渡海来台垦殖,迄今已300余年,其后陆续前来者甚众,台湾遂成为闽粤延长,而杨氏族人已达50余万之多,列台湾十大姓氏之一。见温还就年代先后及落籍处所,执简驭繁地罗列了杨氏人台的年代:
一是明永历十五年,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福建海澄人杨文科率族人随郑成功渡海入台,落籍台南佳里。
二是清康熙二年(1664年),福建龙溪人杨巷住嘉义六脚。长泰人杨如风住台南归仁。同安人杨志申住台北。南安人杨凤及杨子爵住台中清水。康熙三十年,晋江人杨古垦荒于云林北港。康熙末年,同安人杨国扬入垦彰化。
三是雍正初年,福建龙溪人杨顺盈择居台南大内,杨庆住台北士林,杨寝住台中。同安人杨德惠住苗栗,旋迁宜兰。又广东镇平人杨于崇居嘉义。雍正十二年,杨肇画、杨明教参加文科垦荒。雍正末年,福建平和人杨舜居台中乌日。
四是乾隆初年,杨肇珍一行6人,杨应蚕一行13人入台南佳里。广东镇平人杨朝建入垦屏东。福建同安人杨恭成居高雄美浓。乾隆十七八年间,福建平和人杨国策、杨君略人垦台北士林。同乐人杨缵入居桃园八德。广东陆丰人杨尚建入桃园中坜。福建同安人杨咸仙一行5人居台中清水。杨长成居台北士林。乾隆四十二年间,诏安人杨江率子2人住嘉义民雄。及至乾隆末年漳浦人杨炳人屏东新园。南安人杨士琬率族人人垦彰化溪湖。
五是嘉庆初年,广东梅县杨凤廷入苗栗。福建杨兴居南投集。嘉庆七年,福建杨中居宜兰。嘉庆末年,福建人杨盈怀等3人入垦彰化鹿港。此外,台湾光复时,山胞改为杨姓者不少。
如今著显台湾者,则有如下杨氏:
(1)台南佳里杨氏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湾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1661年至1886年间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市里有郑成功祠为著名古迹。随郑成功人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汎,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一次蓝理入朝时,康熙问台湾总兵如何?蓝理对曰:"练兵马,兴学校,洁己奉公,兵民相安无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菜。"第二天康熙对荐举文魁的巴泰说:"杨文魁身为封疆大臣,惟食腐菜,可谓廉矣!"当时蓝理奏言台湾实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为不可,谓台湾之田皆为民业,若夺为兵田万不可以,况兵皆由内地调来,父母妻子隔洋相望,准肯举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从其言,兵民皆喜。及举军政,被劾者皆无怨言,而所拔将弁,多至镇帅皆有声。故兵民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2)台北半线杨氏康熙三年,入居台北的杨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为拓建学宫,其父墓另择穴于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约2.3亩,邑人说此地为"金盘摇珠"。墓既结后告之曰:"子素行孝义,子孙必昌,但子当远徙,十稔之后可致巨富。"正是那个时候,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田而耕之,督率诸弟(有6兄弟,志申居二),尽力农耕,数年家渐富,辟田亦愈广。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灌溉,润田数百甲,岁人谷万石。又凿福马及深圳,因之线东西堡之田,皆为杨氏所有。又以余力开垦淡水、佳腊埔及金包里,岁亦人谷数千石,家畜亦多,佃农数千人,锄耕并进,半线景象是以日兴。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县治,志申移居东门街。他好行慈善事业,后循众议,祀台邑孝悌祠。以长子振文,追封为中宪大夫。振文能识大体,人郡痒,捐资为知府街,赏戴花翎。孙应选,亦有盛名。
(3)台中杨氏台中县开基祖为杨琏,字至器,号华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兄弟两人,至器居第二,乃父杨鸿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庆年间渡台。初时,身中仅有18铜钱,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不得已挑水度日,后改作厨司。每日克勤克俭,兼作生理,渐有积蓄,即开办船头行,即现时称贸易商。他与内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号杨合顺,不但信用可*,兼对贫民甚援助,对政府亦多贡献,数十年间置田园数千甲,发大财。当时娶一妻两妾,育8个儿子,即现时8祧房亲,享年63岁。而次子润卿,进秀才及廪生;第三子连卿,进秀才及廪生,至考中恩科进士,由吏部任官福建省儒学正堂;五子瑶卿,日本人人侵时为参事。其余各房子孙,皆勤俭,再购买田园数百甲,亦皆昌盛。
(4)台中沙鹿镇杨氏沙鹿镇人杨清钦,生于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训,受父亲经商影响,长大后,和昆仲合开味精工厂,由小而大,逐渐扩展到今日之味丹集团,员工近五千人,工厂动力达三万匹马力,关系企业计二十余家。事业有成之余,仍不忘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包括捐资兴学,救困济贫,协助地方建设,积极回馈社会。
除此,根据台湾省杨氏宗亲会的设置情况,还有高雄杨氏、宜兰杨氏、基隆杨氏、桃园杨氏、新竹杨氏、屏东杨氏及云林北港杨氏等。这些杨氏,几百年来,对开发和建设台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台湾的杨姓,不是“弘农”的裔孙,便是“四知堂”的子孙,很少有例外的情形。
更难能可贵的,尽管是年代已经十分久远,地方的相隔又以千里计,目前生活在台湾岛上的这一代杨氏子孙,却有不少仍能把自己的世系,跟三千年前周武王的次子唐叔虞毫不中断地衔接起来,新竹霄里南兴的杨氏一族,便是最具体的例证。
新竹的这一支杨氏,“唐山过台湾”已经整整两百四十一个年头了,目前人丁旺盛,子孙遍布全省各地。不过他们离开“唐山”虽然已经很久,但却迄今保着有一部相当完整的族谱,该谱中不但把整个家族的伟世情形记载得有条不紊,而且连贯“唐山”,上溯“弘农”,最后以周武王之于唐叔虞为依归,名副其实的源远流长。
根据该项族谱的记载,这一支杨氏的渡台始祖杨缵绅,是于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离开广东长乐排岭的老家,到达新竹开基立业的。这位杨缵绅,便是唐叔虞的第九十五世裔孙,其间的传世情形为:
唐叔虞之子杨杼,是他们所奉的系姓一世始祖,所以在该谱的纪录上,杨缵绅被列为第九十四世,其后,二世为伯沃,三世庚,四世文,五世昭成,六世康,七世绍甲,八世涧(二封杨侯),九世其,十世丁宏,十一世威严,十二世懿宣,十三世来,十四世惠,十五世泰聘,十六世平芙,十七世载,十八世盛石,十九世权,廿世季洪,廿一世东莲,廿二世定悼,廿三世伯侨(三封杨侯),廿四世逊,廿五世道斐,廿六世款,廿七世硕,廿八世喜,廿九世敷,卅世彻,卅一世子明(郎杨敞,汉丞相),卅二世军,卅三世谭,卅四世宝,卅五世震,就是大名鼎鼎关西夫子,杨氏“四知堂”的肇始人。
杨震共有牧、里、秉、让、奉五子,其中老大杨牧和老么杨奉,衍传到台湾的子孙最多,新竹霄里南兴庄一支,便传自当年曾官至校尉中书侍郎的杨奉。其后,杨奉之子为卅七世的康锡,卅八世纂,卅九世品,四十世安国,四十一世仲素,四十二世隆;四十三世结(中山相),四十四世继,四十五世晖,四十六世恩,四十七世钓(越公房),四十八世俭,四十九世文殊,五十世安仁,五十一世德立,五十二世宗彦,五十三世隐朝,五十四世燕客,五十五世宁,五十六世虞卿,五十七世堪,五十八世承休,五十九世玉洞,六十世郁,六十一世庆宇,六十二世文友,六十三世辂,六十四世云岫,官潮阳太守,即这一支杨氏的南迁始祖,当时大致是宋代初期。
自杨云岫南迁后,六十五世为思孝,六十六世安寅,六十七世荣,六十八世胜辽,六十九世明,七十世植,七十一世龟山(宋理学大家),七十二世造,七十三世山松,七十四世公着,七十五世沌龙,七十六世衍孙,七十七世广义,七十八世泰益,七十九世九三郎,八十世奇,八十一世宗渊(广东长乐县排岭开基祖),八十二世均勇,八十三世茂林,八十四世秀文,八十五世福,八十六世琼,八十七世世俊,八十八世祟义,八十九世缙,九十世学震,九十一世志焕,九十二世选,九十三世明诚,九十四世,就是两百四十一年前来台开基的杨缵绅。
杨氏的枝叶遍布天下,而万流归宗,源头则一,都是“弘农”裔孙,新竹霄里杨氏一族?
上下连接三千年的世系,应该便是最具体的证明。
大约一千四百年前结束了纷扰的南北朝分峙局面,使得中国又归一统的大隋皇朝肇建者杨坚,也是“弘农”杨家的子弟,“四知堂”的后裔,跟目前台湾绝大多数的杨姓省籍人士,同根同源。
不过,以上述新竹容里南兴庄的杨氏为例,他们的源头虽然与隋文帝杨坚相同,但是流派却略有不同:霄里的杨氏,是传自“关西夫子”杨震的么子杨奉,杨坚,则是杨震长子杨牧的第十二世裔孙。
目前为全台湾第十大姓的杨氏,族大人众,组成的份子当然不会仅有传自杨震么子扬奉的一系,在“四知”与“弘农”的共同家族标帜下,必定也会有杨震其余四子的后裔在内。
因此,衍传到台湾来的大隋皇室贵胄,想必也不乏其人。
1.台湾台南佳里杨氏
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湾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1661至 1886年间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市里有郑成功祠,为著名古迹。随郑成功人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讯,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湾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一次蓝理入朝,康熙问台湾总兵如何?蓝理对曰:“练兵马,兴学校,洁己奉公,兵民相安无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莱。”第二天康熙对荐举文魁的巴泰说:“杨文魁身为封疆大臣,惟食腐莱,可谓廉矣!”当时蓝理奏言台湾实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为不可,谓台湾之田皆为民业,若夺为兵田万不可以,况兵皆由内地调来,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谁肯举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从其言,兵民皆喜。及举军政,被劾者皆无怨言,而所拔将弁,多至镇帅,皆有声。故兵民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2.台湾台北半线杨氏
康熙三年(1664年),人居台北的杨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为拓建学宫,其父墓另择穴于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约2.3亩,邑人说此地为“金盘摇珠”。墓毕后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义,子孙必昌,但您当远徙,十年之后可致巨富。”正是那个时候,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田而耕之,督率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尽力农耕,数年家渐富,辟田亦愈广。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灌溉,润田数百甲,岁人谷万石。又凿福马及深圳,因之线东西两堡之田,皆为杨氏所有。又以余力开垦淡水、佳腊埔及金包里,岁亦人谷数千石,家畜亦多,佃农数千人,锄耕并进,半线景象是以日兴。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县治,志申移居东门街。他好行慈善事业,睦宗族,恤乡里,治桥梁,捐学田,邑人莫不称颂之。茔墓于彰化,后循众议,祀台邑孝悌祠。以长子振文,追封为中宪大夫。杨振文能识大体,人郡庠,捐资为知府衔,赏戴花翎。孙杨应选,亦有盛名。
3.台湾台中杨氏
台中县杨氏的开基祖为杨琏,字至器,号华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兄弟两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杨鸿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庆年间渡台。初时,身中仅有18铜钱,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不得已挑水度日,后改作厨司。每日克勤克俭,兼作生理,渐有积蓄,即开办船头行,即现时所称贸易商。他与内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号杨合顺。其从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对贫民甚多援助,对政府亦多贡献,数十年间置田园数千甲,发大财。当时娶一妻两妾,育8个儿子,即现时8祧房亲,享年63岁。其次子润卿,进秀才及廪生;三子连卿,进秀才及廪生,至考中恩科进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学正堂;五子瑶卿,日人时代为参事。其余各房子孙,皆勤俭,继续购有田园数百甲,亦皆昌盛。
4.台湾台中沙鹿镇杨氏
沙鹿镇人杨清钦,生于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训,受父亲经商影响。长大后,和昆仲合开味精厂,由小而大,逐渐扩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团,员工近5000人,工厂动力达3万匹马力,关系企业计2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