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杨氏之盛,主要表现在汉朝。西汉后期,河东杨氏成员杨仲续举荐为方正,到一个小县做县令。他上任时很有德惠,县民为他立祠以纪念其功德。仲续喜欢成都平原的淳厚民风,便定居新都不再回河东。杨仲续精通谶纬学,传习夏候氏《尚书》,并秘密研究家传阴阳学。仲续的孙子杨春卿,发杨家学,特别擅长图识学。东汉初年,公孙述在成都称帝,春卿成为他麾下将领。建武十二年(36年),东汉的吴汉率军平定成都,春卿以自杀来表示其对公孙述政权的忠诚。春卿儿子杨统,字仲通,他根据父亲的临终嘱咐,潜心研究家传阴阳学说,并向蜀中名儒反复求教,终于成为精通谶纬学的名家。当时汉武帝很相信谶纬学,征求天下通晓《内谶》 二卷的人,却没有找到。汉明帝时,益州剌史举荐杨统为方正,于是杨统成为司徒鲁恭的撰吏,与鲁恭一起整理修定音律,并向朝廷献上他的《家法章句》的《内谶》二卷解说 。据说杨统推算阴阳十分灵验,因此官至光禄大夫。到他年老时,朝廷认为他道行深遂,授他国三老尊号,厚养在朝廷举行盛大宗教礼仪活动的辟雍中 ,直到90岁去世。
杨统的长子杨傅,官至光禄大夫,杨傅的人异母弟弟叫杨厚,字仲桓。杨厚少时即学习杨统的阴阳学说。杨统到京师洛阳做官后,杨厚也随父到京城。到杨统年老时,朝廷要征询阴阳祸福之事,都由杨厚来回答。由于杨厚推算阴阳比较灵验,朝廷让他担任中郎。但因一次推算不灵,被名官回乡。以后朝廷和州郡多次请他出山,他都推辞掉了。汉顺帝即位不久,强迫他重回洛阳,拜为议郎,不久升为侍中。后来大将军梁冀专权。杨厚称病求退,回到家乡传授黄老之学,门多达3000余人。82岁那年,杨厚在新都家中去世。他的门人为他立庙,当地人在春秋两季都要去祭祀他。
从杨仲续到杨厚,五代家传阴阳学说,这种世传家学对人们有交大影响。而且,新都杨氏在弘杨家法时,大量招收门人,除宣传阴阳道学外,还要向门人传授与其家法密切相关的天文推步之术,这里面包含着一些科学知识。新都杨氏对当地文化教育的推动作用,应当肯定。古人在提到新都杨氏时,首先想到的是杨厚,自然有其道理。
1 000年后,新都杨氏在文化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足以令远在河东的祖先叹为观止。
明成化年间,新都杨春中进士,后来官至湖广提学佥事。杨春的儿子杨廷和,比父亲先成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拜太傅,为明朝著名宰相。廷和之弟杨廷仪,也是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右侍郎。杨廷和两个儿子,杨慎和杨惇。杨慎,字用修,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名,历官翰林院编撰, 经筵讲官,后因上言得罪明世宗,被发配到云南充军,35年后死于云南。杨惇愽闻强记,著作宏富,是明代最杰出的学者。杨惇和他的儿子杨有仁,也都是进士,杨惇曾担任兵部主事。明代新都杨氏,从杨春到杨慎,四代出了六个进士,一位辅相和一个状元。尤基介杨慎,虽然发配边疆,仍著书不辍,一生著书百余种,南为新都杨氏的骄傲,杨慎以后,新都杨氏逐渐衰落,但杨慎的名字,至今在学术界仍然响亮。


杨安生

2013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