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生平事迹,在《宋史》、《辽史》、《隆平集》、《续资治通鉴长编》、《十朝纲要》、《东都事略》等史料中都有记载,特别是北宋欧阳修撰的《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和元初南宋遗民徐大焯撰的《烬余录》所记杨家将事迹的史料价值更高,更证明了满门忠烈杨家将的真实性。
《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的杨君,叫杨琪。杨琪的祖父重勋(崇训)是杨业(本名崇贵)的弟弟。杨琪之子杨畋,《宋史》中有传。此墓志铭写于北宋当代,为杨业殉国后的65年,宋代名将杨文广(即业孙)还活着的时候。其铭文云:
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讳弘信,为州刺史。祖讳重勋,又为防御使,太祖时为置建宁军于麟州,以重勋为留后,后召以为宿州刺史、保静军节度使,卒赠侍中。父讳光扆,以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卒于官,君其长子也。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君生于将家,世以武显,而独好儒学,读书史,以人材敏,谦谨、沉厚,意恬如也。初以父卒于边,补殿侍,后用其从父延昭任为三班奉职,累官至供备库副使,阶银青光禄大夫爵。……君少丧父,事其母韩夫人以孝闻。后以恩赠其父左骁卫将军,母夫人南阳县太君。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有子曰畋,贤而有文武材,今为尚书屯田员外郎,直史馆。君以皇祐二年六月壬戌卒于淮南,年七十有一。皇祐三年甲申,畋以其丧合慕容氏之丧,葬于河南洛阳杜泽原,铭曰:“杨氏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耀边陲。桓桓侍中国屏毗,太师防御杰然奇。名声累世在羌夷,时平文胜武力衰。温温供备乐有仪,好贤举善利岂私。恺恺君子神所宜,康宁寿考顺全归。有畋为子后可知。”
这篇铭文的价值在于真实地证明了杨业父子的姓氏、籍贯、出身及其简历。杨业实姓杨,麟州人,出身以战射为俗的世代武将家庭。他们父子的战功及其名声传遍天下,“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也为后来《杨家府演义》的成书打下了较确切的史实基础。
《烬余录》成书于《宋史》之前,所载杨家将事迹,正如明代李模序称:“甲编记宋初宋末事,乙编记吴中事,半从先世笔记中录出,足以征信。藏箧有年,冀备修志之用。”这说明所记材料比《宋史》更为真实可靠。录文云:
兴国五年,太宗莫州之败,赖杨业护驾得脱险难。业,太原人,世称杨令公,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随刘继元降,授右卫大将军、代州刺史。先是,帝出长垣关,败契丹于关南,旋移军大名,进战莫州,遂为契丹困。杨业及诸子奋死救驾,始得脱归大名。密封褒谕,赐赍骈番。七年,业败契丹于雁门、丰州,获其节度萧太。八年,收降契丹三千余帐,迁云州观察,兼判郑州、代州。诸将大忌之。雍熙三年,业副潘美北伐,破寰、朔、应、云四州。会萧太后领众十万犯寰,业请潘美会军出雁门,不应。业奋死出战,士卒尽丧,慨然曰:“不幸为权奸所陷!”遂死之。赠太尉节度使。长子渊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环,初名延朗,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真宗时与七子延彬——初名延嗣者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延昭有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世称杨家将。
《宋史》成书于元代。作为国史来说,也是“足以征信”的。但《宋史》中只有杨业、延昭、文广三人的合传,刊在《宋史》卷272、列传第31中。全传2400余言,主要是对杨家将的旌表,行文无一微词。这在传记中是很难得的。现择其主要点并杂合其他史料叙述如后:
据《杨业传》记载:“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年近20岁时,供职北汉刘崇部下,“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他与辽国角逐三十余年,“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因此国人尊称他为“杨无敌”。
杨业是太平兴国四年己卯(979年)八月,宋太宗征太原时降宋的。降宋后,太宗“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帝密封橐装,赐予甚厚。”代州即今山西省代县,是晋北重镇,古代重要边防关卡雁门关就在这里。三交,即是指今日太原之东的三个关卡“马岭关、峻极关及泽关”,“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这个官阶,当时已达到了元帅的身分。可见,宋太宗对杨业的倚重。
此后,杨业矢志忠于宋王朝,至死不变。如太平兴国五年三月癸巳,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京而出,由小陉至州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今山西大同县)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便立即逃跑。主将戍边者有很多人都嫉妒他,有谮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同,封其奏以付业。可见,太宗对杨业极其信任,用而不疑。
可是,杨业偏偏生不逢时,在他佐宋的七年时间里,外有劲敌辽夏相侵,内有权奸潘美作梗,因而使得他东征西讨,左右招架,不得安宁,非常辛苦,最终殉节于陈家谷(即今之洪寿山)。
延昭传附在其父杨业传下,传中说他在小时候,沉默寡言,常喜欢和群儿作军阵之戏。有一天,杨老令公看见他正在指挥两军对阵,便对人说:“此儿类我!”后来年纪大了,令公每次出征,六郎总是跟在身边,观习军马。延昭虽是一员名将,但也和他父亲一样,“不知书”,没有文化,只是“忠烈武勇,有智谋”。因此,军中官书,全赖小校(官名)周正治理。而周正是个坏人,常常从中作弊,六朗曾为此事代人受过,受过朝廷的斥责。他带兵亦如其父,爱兵亲民,与士卒同甘苦。杨业守代北,地苦寒,人多服毡罽,而业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朔州之败,麾下尚余有人,业对他们说:“你们都有妻儿老少,和我一块死去没有多大好处,不如逃跑去回报皇上。”他们感泣不肯离开。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之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真宗嗟惜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文广传,附在杨延昭之后。其传甚简略,全文仅255字,传云:“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此事发生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癸未八月辛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2载:“诏陕西比有贼张海、郭邈山,群行剽劫,州县不能制,其令左殿班殿直曹元诘、张宏,三班借职黎遂,领禁兵往捕之。”此时文广非主将,只不过是随班奉职而已。之后,庆历四年至五年,文广在范仲淹麾下听差,即“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深得参知政事范仲淹的赏识。
传又云:“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带御器械。”这是文广治军的开始。此事据《十朝纲要》卷6记载,发生在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广源州蛮侬智高反,袭陷横山寨。五月乙巳朔,陷邕州(今广西南宁),自称仁惠皇帝,改元启历,引兵沿江东下,遂连陷横、贵、龚、藤、梧、封、康、端八州,围广州。七月壬戌,智高引后去广州,九月庚辰,智高陷昭州。庚午,命枢密副使狄青宣抚荆湖路,提举广南经制节盗事,将兵讨智高。”这在《杨家将演义》中有五则描写这场战争,即《邕州侬智高叛宋》、《侬王攻破长净关》、《宗保领兵征智高》、《文广困陷柳州城》和《宣娘化兵截路》。
杨文广的主要军绩当在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及其以后。“治平中,议宿卫将,英宗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乃擢成州(今甘肃成县治)团练使,龙神尉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今陕西略阳县治)防御使,秦凤(指陕西秦凤路)副都总管。”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乙亥,判永兴军兼陕西路经略安抚使韩琦命文广筑筚篥城(又名甘谷城,即今甘肃天水县)。此城原辖空地百里,筑城后,“则秦州、三阳、伏羌、永宁、来远、宁远诸寨,皆在近里,可以均匀抽减逐寨之兵,往彼屯泊,更有创置酒税,课利相兼。”文广接受任务后,“声言城喷珠(地名,无考),率众急趣筚篥,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迟明,敌骑大至,知不可犯而去。遗书曰:‘当白国主,以数万精骑逐汝。’文广遣将袭之,斩获甚众。或问其故,文广曰:‘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如而据之,则未可图也。’诏书褒谕,赐袭衣带马,知泾州镇戎军(今甘肃因原县治)。为定州(今河北定县)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辽人争代州地界,文广献阵图,并取幽燕策,未报而卒(熙宁七年,十一月丁酉),赠同州观察使。”故近人余嘉锡评价说:“杨业与契丹角逐三十余年,卒之慷慨捐躯,以身殉国。子延朗于澶渊之役,请饬诸军扼其归路,袭取幽、易等州。孙文广,亦献策取幽燕。虽功皆不成,而祖孙三世,敌忾同仇,以忠勇传家,诚将帅中所稀有。由是,杨家将之名,遂为人所盛传,可谓豹死留皮,殁而不朽者欤!爱国之心,人所固有,后之人所乐而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