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员正在对祠堂内有关物品进行清洗。

  中广网珠海2月10日消息 走进位于南屏北山村东侧的杨氏大宗祠,这座古老宗祠里的一草一木无不散发着古老的气息。但遗憾的是,除去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灰雕等建筑固有装饰外,宗祠内部绝大部分陈列在岁月动荡中已经消失殆尽。

  近日,杨氏大宗祠迎来了全面陈列恢复和维保工程。钟鼓齐鸣祭拜先祖的场景,将有望在百年宗祠内“重演”。

  珠海现存最大祠堂

  按照目前普遍的说法,杨氏大宗祠建于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当时用于北山村民间祭祀。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大宗祠是珠海地区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的一座祠堂,堪称园林式祠堂建筑典范,也是珠海古建筑的代表之一。”负责杨氏大宗祠陈列恢复和维保工程的高级工程师、香洲区文化局文物保护高级顾问黎映宇介绍说,杨氏大宗祠的整体结构基本保持原貌,但内部的陈设缺失严重。此次,将在保留宗祠内原有物件的同时,增添新的符合宗祠原状原貌的物件,并对宗祠进行日常性维护保修。

  祭拜先祖场景将重现

  据介绍,中厅 “绍经堂”和上厅是此次修缮的重点。“绍经堂”原为杨氏族人议事的场所,也承载着教化后代的功能,在整个宗祠内处于 “核心”地位。记者在大堂内看到,原本空无一物的两侧墙壁上,已挂上了 “忠”“孝”“廉”“洁”四个大字的模板,每个字高2米、宽1.2米。“老人们说,原来每个字旁还配有连环画和文字说明,”黎工说,这形象地向族人阐释着这幅四字古训的涵义。

  另外,在绍经堂正中,将纵向摆放一张长4.6米,宽1.6米的椭圆形长桌,两旁各放四张靠背椅子,两张茶几,重现当年“议事”场景。

  按照杨氏族规,每有族人晋阶升官,都要在宗祠里加挂功名匾。考察中,文物专家在一间阁楼里幸运觅得了一块原物,虽然残缺不全,但仍依稀可见黑底金字和精美的雕龙边框。根据原物和族谱里的记载,专家复原出 “旨赏戴花翎”“授武功将军”等九块功名匾,跨越清朝嘉庆、光绪等数个年代,并计划将其中四块置于绍经堂入口上方。

  在上厅前廊的东、西两角中,将按照“晨钟暮鼓”的传统设置,分别放置一口铁铸大钟和一面大鼓。“届时,钟鼓齐鸣、祭拜先人的盛大场景将有望在杨氏大宗祠内重现。”黎工说,逢祭祀或节日,还要在祭台两边和前方摆放长方形锡质香案、“八仙桌”等物品,并在房梁上悬挂琉璃宫灯等。

  此外,还将在门厅恢复镶挂《杨氏大宗祠立祠序》碑刻,为百年老树玉堂春设立说明碑等。

  复原省内无先例

  “像杨氏大宗祠这样的整体复原,在省内基本无先例可循。”黎工说。为此,他与香洲区政协委员唐晓红一起,在北山村内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寻访。

  为配合恢复大宗祠的陈列,此次还将严格遵照“按照原样修复”的文物保护原则,进行日常性维护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