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吕侯氏同时代的川北旺苍县,也出现了一个著名女诗人,他就是——杨古雪,据旺苍《杨氏源流宗支总序》及《川北三六九甲·杨氏族谱》等文献记载:杨氏乃故世族,其先居住于江西,“远祖讳通,系宝谟学士诚斋公之后,元末至正迁四川广元高城堡”,这里所说的诚斋公即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由此可见杨古雪也是诗书世家出身了。
杨古雪,名继瑞,字明霞,广元县长东路高城堡(今广元市旺苍县普济镇九江村)人,其父杨玺(1734——1806),字辑五,号瑞图,晚年号瑞斋,十八岁中秀才,二十六岁中乾隆庚辰科(1760)举人,先后担任四川纳溪县教谕、潼川府教授、江苏安东知县、六合县知县、太仓(江苏江都)知州、松江府(今属上海)知府等职,嘉庆十一年(1806)卒于任所,《四川通志》录有其传记,是旺苍著名历史、政治、诗书文化名人。
杨古雪生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月,自幼天资聪颖,受父兄熏陶,她四岁时父母教其识字,六岁时授“内诫”、“女诫”,能通晓大意,七岁随三兄诵读《四书》、《五经》和唐诗,一经讲解,则有所悟,幼年随父于纳溪学署,十岁时能知诗词音律,其朗诵吟咏,习作诗文,才华出众,老师赞扬她有女诗人“谢道韫”一样的“咏絮之才”,父母屡试,应对入流,于是据谢道韫咏雪之意,赠号“古雪”。
杨古雪19岁时,出嫁于遂宁才子张问莱(大诗人张问陶之弟)为妻,婚后夫妇恩爱。杨古雪在遂宁五年,奉养姑舅,与丈夫常于房中专研诗文,提高文学素养。张氏本遂宁之名门望族,兄嫂姐妹,均有才华,常一起研究诗文。嘉庆二年(1797),因川北白莲教起义烽烟,其三兄杨继晓死难,古雪闻之,不甚悲痛,即遣人迎母亲至遂宁。
嘉庆三年(1798),古雪随夫赴江苏六合家父官署,母弟安置。
嘉庆五年(1800),丈夫就任杭州主簿,自六合入杭州,途径各地,均有诗作。在杭州,她曾拜谒岳飞、于谦等名将墓,多有正义诗作,如《岳王坟》诗,对岳飞坚持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了高度评价,对宋高宗和秦桧的偏安误国,残害忠良的行为给予了无情鞭挞,感情充沛,爱憎分明。《岳氏宗谱》和《清通志》中均录有其诗。杨古雪居住江南十五年,佐理家政,坚持琴书为伴,博览古今文史,偶遇疑难,警禀家父指点,往来于吴越之间,欣赏苏杭山水风光,每经一地,即兴发挥,写下了数百首诗词。丈夫为官期间,古雪“佐理家政、罔不秩然”,常规劝丈夫廉洁奉公。
嘉庆十一年(1806)8月,古雪父亲杨玺因中暑劳累,病故苏州官署,星夜奔丧,亲视含敛,竭尽孝意。次年(1807),母弟扶柩归四川,生离死别,心痛欲碎,泪飞如雨,在伤心惨目中,写下了《述德诗》、《偪仄行》、《陟屺诗》,读者无不为之泪下,母亲返蜀后患病,万里省亲,长途跋涉,虽在劳倦之中,每经胜地,仍有诗作纪事。古雪虽居官宦之家,亦待下人甚好,其仆妇赵红梅死后,多次写诗悼念,并亲自为之竖碣撰序。
嘉庆十九年(1814)8月,古雪母病,夫妇自杭州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返回旺苍,行七千里,时因蜀中饥荒,回归遂宁途中,见到沿途乞食的男女,杨古雪便解囊周济,饥民感激的叩头谢恩。对亲友中有急难者,古雪撤簪不辞,自守寒素家风,曾有断炊之叹。十二月母亲病体痊愈之后,又随夫下成都见张太夫人。
嘉庆二十年(1815)2月,从成都三峡返浙江,再一次感受沿途风光,4月份到杭州,不久,张船山兄弟辞世,于是夫妇归蜀,临行前她将十四年所作诗词整编刊印,即《古雪诗抄》、《古雪词抄》,馈赠亲友。乾隆特赐进士、累迁侍讲梁山舟,状元石韫玉,翰林院编修、官至祭酒的吴锡麟,名士徐礼华等评价甚高,视为佳作,纷纷为其撰写序言,书后还有女史王慧云所作跋语,一时蜚声杭州。
嘉庆二十一年(1816)秋,古雪与夫离开杭州,返归遂宁,次年因病去世,诰封宜人,时年四十五岁。
杨古雪在杭州时,有居名为“古雪斋”,又号古雪女史,人称古雪夫人。赋诗填词,专研诗文,还兼功书画,喜欢刺绣,长于花卉、侍女和山水,杭州名画家王蕉畦将古雪比作恽南田 (清代画家)。“益州名人书画录”记:古雪有《烟雨楼》画幅传世,极飘缈之至,题亦隽雅”。
在杨古雪去世后三十二年,其侄杨世焘将浙本《古雪诗钞》二卷、《古雪词抄》一卷、《诗词续抄》一卷,合辑于旺苍刊印,定名为《 古雪集 》,分送杨门族亲,以为永念。《古雪集》共收录嘉庆二年至二十年(1797——1815)的诗词作品,书中收录诗488首,词三十二阕。嘉庆版的《四川通志》亦收录有部分诗词。原旺苍所存《古雪集》集本因历代运动,导致旧本付诸灰刦,上世纪八十年代,旺苍文化老人石懋修得知遂宁市文化馆尚存,于1983年冬带病前往抄回,旺苍中学特级教师王勇 (笔名潇湘)与王雪君据“抄本”校注,出版有《古雪集校注》(2010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是目前国内公开出版的唯一的杨古雪作品集。
杨古雪的生平事迹,见于《保宁府志》、《遂宁县志》、《益州书画录》、《旺苍县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巴蜀文化大典》、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胡传淮《芝溪集》、《蓬溪诗存》等书,杨古雪的高尚情操,在封建时代的社会里,是极为难得的,《古雪集》风格清丽、音律和谐,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在创作艺术上颇有特色,深为读者所喜爱,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艺术欣赏价值,读其诗词,犹见古雪其人。
今摘录《古雪集》诗词数首以飨广大读者。
《述德诗》并序:嘉庆丙寅秋九月,先君瑞亭府君卒于苏州府督粮同知官舍,逾年,冠山弟扶柩回广元,终天之恨夫何言,濡毫述德用写哀惆,不自知其语无伦次也。
我家本广元,夙世有隐德。笃生先君子,弱冠举乡国。教授古文翁,学校著声迹。
纳溪与潼川,至今犹啧啧。简擢任民社,县小荒而寂。安东涟水界,上与淮黄逼。
岁在丙午秋,幸苦拯饥溺。全活逾万人,大吏为心恻。调赴六合宰,循声遍江北。
是时川匪鬨,乡间乱荆棘。长兄夺义旅,抵抗犹骂贼。桓桓颜常山,生气凛如昔。
季弟逃虎口,匍伏余生得。儿家在遂宁,夫婿亦英特。仓皇迎阿母,逢人问消息。
弟病困危城,经旬始访获。从此走江南,老父正忧惕。乍见如梦寐,悲喜但还泣。
可怜别儿时,相看头已白。移官到海陵,举家就廨宅。儿夫丁胜年,谓当早通籍。
殷勤卵翼心,薄领兹供职。感念够劳恩,昊天真罔极。当时州父老,爱戴同君奭。
攀留踰一年,此事今罕识。上游既重贤,邻封亦望泽。卓荐超两阶,分符过千石。
儿夫宦浙中,音书尚不隔。岁岁儿妇宁,欢欣动颜色。如何天不吊,转眼羅灾厄。
庸医误杀人,奔问皆何益。忆昨弥留时,执手语历历。顾念小弱弟,嘱咐儿怜惜。
感此伤我心,有泪不敢滴。哀哉永别离,黄泉无羽翼。归榇八千里,江路淹潮汐。
慈亲舍我去,弱弟辞我侧。我生良不辰,先德俱终泊。援笔写哀词,灵兮鉴此臆。
《岳王坟》
天命不可移,一木安能支。宋室南渡日,二帝方北弛。鄂王秉忠义,沥血誓王师。
精忠字涅背,智勇振华夷。大敌克诛仙,莫敢当义旗。指日两京复,天下皆知之。
无知奸相桧,苦将和议持。遂教三字狱,千载成冤辞。君子与小人,原无两立时。
如何忘国讐,偏安竟无疑。空自坏长城,宗社委如遗。一抔湖上坟,碧血万古垂。
坟前铁铸者,愧彼向南枝。
《关西夫子墓》
道旁高塚出尘埃,当日曾闻大鸟来。自是乾坤留正气,汉家陵寝尽摧颓。
《蝶恋花·春阴》
料峭春风还做冷,烟雨空濛,花睡何曾醒。几树绿杨深院影,湿云如幕愁天近。
鸠归唤晴晴未准,载酒苏隄,迟了寻芳信。贝叶学书消昼永,小窗闲试泥金粉。
《嵊县尉署对梅花作呈夫子》
年来生计太匆匆,薄宦今番到浙东。一树寒香无俗韵,两家清白有门凤。
相期载鹤来天外,共爱看山入剡中。书报平安亲尚健,望云心事与君同。
《荷花》
翠盖迎风影半斜,一支才放水之崖,生来不看沉根染,自是人间君子花。
《满江红·过林和靖先生墓》次香崖祠韵
十载湖乡,天赐予,孤山一曲。忆当日,梅花深处,先生华屋。丹诏不来水似氷,白云留住人如玉,怅而今,风雨墓门荒,春波绿。
擬傲骨,渊明菊,标劲节,坡仙竹,问古今同调,清流谁属。枝上残江吹未尽,隄边疎影看难足,且携将春酒酹诗魂,梨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