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氏族谱》的续修工作
——在杨氏四修族谱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杨宜松
各位宗亲人士、各位杨门女士:
大家好!
在此,我谨代表筹备小组向大家汇报关于《杨氏族谱》的续修工作。
续修的困惑与时宜。续修家谱是一项传统性的工作,又是一项开拓性的工程。我们这一代生在一个断裂的环境中,长在一个摧古初复的时代里。众所周知“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之后,传统的民间文化被摧毁,宗族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封建遗毒被否定与批判。即使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影响还在,但宗族的影响非常淡薄,因为任何有组织的宗族活动在当时都是被禁止的,祭祖、修谱之类的活动更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宗族作为中国历史上长久发展过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骨髓。国史、地志、家谱是中华民族三大支柱,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家谱的出现与持续存在,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身价值的体现。因此,它既不会被人为地“消灭”掉,也不是我们自己想忘就可以忘掉的。
改革开放以来,和谐盛世的出现,人们基因深处最根本的东西已被唤醒,历史记忆逐步重现,宗族意识开始复苏。祭祖、修谱之类的活动已趋正常。
我们“杨氏”是个大家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中华民族第六大姓,历史悠久,滋生众多,起姓已有三千多年,全球有6000多万杨氏宗亲。所以全球性的、全国性的、全族性的总谱续修形式是很很难办到的。为保证史事客观真实,各地都是采取以始迁祖为始祖的续修方式。我始祖效旦公祖籍江西(江西家族世系已无从查考),明初宦游公安以来,谱碟记载就有五百多年历史,所载人丁5228人。现已蕃衍全国,覆盖全球。关于续修时宜,一般在30年左右,60年左右是必修一次。我祖已成碟三次,自一九三一年分修以来,至今已有81年,所以势在必行,非续修不可。
续修的艰难与规划。形势虽然一片大好,但艰难无处不在:一是对续修家谱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分歧。二是信息采集和保密工作难度极大。三是续修所需的巨额经费,不是某个人所能承担的。如成套的办公设施,上万人的信息采集,繁复的编辑排版,无不都以上万计、几十万计,没个五、六十万元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有反对的,也有旁观的。但是老谱已有八十一岁,就是说八、九十岁的人才知有谱,六、七十岁的才有记忆衔接,再往后则将成为考古工程,难度就无法想象了。所以既不能旁观,更不能等待。经3月23日荆州筹备会议决定:
一、加强宣传力度,达成共识。要在全体族人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增强全体族人的家族观念,使大家处于同一价值观念之下,广泛参与,共同出力,一起谋划。
二、加强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专业登记员必须持有身份证和家谱资料,或有筹备小组的认可资料。个人信息只能向专业登记员、房系责任人和本单位的代理登记员提供。采集的信息及时归档,绝密保管。家谱也不能随便外借外传,确保个人信息的绝对安全。
三、续修经费的筹集。我们不能作为旁观者,坐等齐备之后再动工,要以主人翁身份边行动边筹集。筹备小组号召各位宗亲积极参与,决定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筹集:1、初期费用由热心筹备成员预先垫支,如原谱的再版、宣传发动、各种筹备会议经费等。2、热心人士的赞助。今天会议之前,就得到19位宗亲的鼎力支持,哪怕是一百两百,也是四修族谱的希望所在。3、杨氏四修族谱的预订。由于新谱的版本、套数还不确定,也就无法定价,我个人估计要在四百左右。微缩版也不会少于两百。
经费开支原则。《杨氏族谱》续修财务方案由筹备小组制订,行使核算管理权利与义务。专人负责,共同管理。一切开支本着因陋就简、勤俭节约的原则,尽量缩小开支范围,减少开支项目。续修经费只能用于续修必须的办公设施与办公费用、调查登记及必要的旅差费用、聘请的常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工资标准由筹备小组核定)。创造的成果全体族人共同享受;所有的风险由筹备小组共同承担,资金缺口,由参与者平均支付。
杨氏族谱续修的初步规划。一、宣传发动(1至3月)。二、登记摸底(4至12月)。三、复查核对(2013年1至2月)。四、资料整理(3至5月)。五、编辑排印(6至12月)。六、集中发放(2014年的正腊月间或清明节前后)。如果单靠一两人的行动,那就是十年八年的事了。
新谱的结构与改进。家谱的结构千差万别,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老的繁琐的框架结构,应该有所取舍,作为一个现代家谱,我觉得应有所改进。
1、原谱按“四大支”“二十房系”排序分卷,改为按原谱、新谱分册。即原谱独立成册,新谱中的“世次”直接与原谱衔接。上接原谱中记载比较完整的一个“世次”。这样既保证了原谱的完整与风貌,又便于各自随时加续,也解决了由于房系庞大而不便查阅的问题。这样上知远祖生平,下近五服亲属,亲情气氛更浓。
2、原谱中的“世次”必冠派字,而现代人有的不按派字起名或单名的,一律尊重其本人意愿,以现用名入册,注明世次。原有派字,继续沿用,至于加不加续派字,得待各位宗亲及领导的发话。
3、改男尊女卑,树立新的嗣祧观,男女皆名,男女可嗣,以适应现代人的生育观。女丁名下加注出嫁地、婿名及子女情况。婿名可与“配偶”格式相同。
4、改简历单一,增生平业绩,世次表即人物志,高官平民都应有简历,平凡之中有真奇,一技之长有业绩。
5、原谱只重墓葬,不载籍贯,改为墓以新风时尚载入,籍贯迁居必详。以适现代社会风情。
6、改“干支”纪年为“公元”纪年,或阴阳历同注。公元纪年以便户口管理、身份证办理,注明干支便知12生肖。
7、传记是家谱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次续修除收录传记外,还增设“名人录”。起线初步定为:各种大户(种植大户,百亩以上;养殖大户,年收入五十万元以上)。政界,副科级以上(含副科级,以下同)。军界,连级以上。商界,经理以上。教育界,中级职称以上。学术界,大学学历以上。
登记的原则与方法。这次续修族谱,本着“敬宗收族”的原则,根据原谱,顺藤下查,尽量不遗漏每一个族人。登记方法采取入户登记、网络通讯登记、分片登记、分房系登记。以入户登记为主,以本县为起点,划片登记,上接原谱房系;再以世系图为母本,查漏补缺;同时开展网络通讯登记,以解决老人不详子辈信息,子辈不详祖辈房系的个别情况。远在海内外、客居他乡的族宗人士,可寄来生平业绩,以便载入族谱。
因族谱年久失修,有不知先祖而无法与原谱衔接的,作特殊情况登记附后。
入赘别姓的杨氏族人,本人已改称别姓的,则不再登记入册;入赘别姓的杨氏族人,虽本人改姓,但子女回户姓杨,则应登记归宗。
在本县居住而不属本宗房系的杨氏宗亲,愿意入谱者可按其本人房次入谱,可供以后联支续修之用。
总之,努力履行求真求全,与世俱进,保证其传世价值。一谱在手,知己之本,借古察今,镜己之行,承前启后,扬祖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