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品
(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重庆涪陵408000)
摘要:秀山杨氏土司为唐末诚州刺史杨再思之后。其民族成分为土家族。而同是杨再思后裔的杨姓族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成分,这无疑是与当地民族融合的结果。秀山杨氏族人的字派主要采用“再政通光昌胜秀”七字轮转,而其他地方杨姓族人则纷繁复杂。秀山杨氏土司治下的土兵在明代及清初,多次奉征参加各种军事活动,并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作出过一定贡献。
关键词:秀山杨氏;土司置废;民族成分;字辈;军事征调
中图分类号: K28.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 - 941 (2009) 02 - 0001 - 06
  在专家学者们的心目中,秀山杨氏土司似乎仅是酉阳土司的一种附庸。因此,迄今为止,仅段超先生的专著《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 、田敏博士的专著《土家族土司兴亡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 、石亚洲先生的《土家族军事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 年) 、东人达教授的论文《酉阳土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论证》(《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等对秀山杨氏土司有所涉及,而以秀山杨氏土司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述尚未面世。目前仅李绍明先生的《从川黔边杨氏来源看侗族与
土家族的历史关系》(《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一文有所涉及。笔者于2008年暑期专程带领学生到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考察杨氏土司文化,觉得有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拟在文中予以厘清,以就正于方家。
一、秀山杨氏土司的来源
秀山杨氏土司渊源甚早,根据酉阳、秀山地方志及《杨氏族谱》记载,秀山杨氏皆谓系唐末诚州刺史杨再思之后。
清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三《土官志二》谓:“邑梅、石耶、平茶、地坝四司,皆杨姓。其先有杨再西者,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以平贵州铜仁大小两江、省溪宙逻及川东安彝诸处,功授宣慰使司之职,世官于黔,与邑梅、平茶、石耶接壤。淳祐十年(1250年) ,再西孙光辅、光隆、光彤以平蛮功,授光辅邑梅宣化军民土知府、光隆石耶顺德军民土知府、光彤平茶承化军民土知府。自宋历元,子孙世袭。明洪武八年( 1375年) ,改酉阳宣慰司为宣抚司,始置平茶、石耶、邑梅三洞长官司,仍以光辅、光隆、光彤后杨底纲、杨金奉、杨隆为之。每三年一朝,石耶不亲至京,命附于酉阳。十四年( 1381年) ,石耶长官司杨正宗、正文随征湖南五溪蛮有功,正宗为之请,分授地坝副长官司。于是,始有四洞长官司之目。终明之世,世袭如初。国朝顺治十五年( 1658
年) ,王师迅扫滇黔,荡平川土,经四川巡抚题请仍准四洞承袭……雍正十三年(1735年) ,酉阳改土归流,石耶长官司杨秀英之子再镇、邑梅长官司杨秀夫之子再相、平茶长官杨再璜之子正栾、地坝长官杨昌基之子胜钧,自请缴印献土,始设县治。石耶长官司
杨再镇赏给土千总职衔。”[ 1 ]
清光绪《秀山县志》卷十三《土官志》在记载杨氏土司时云:“于时种落豪长杨、田、彭、向称大姓,而杨氏尤强。其先盖唐诚州刺史杨再思之苗裔。诚州于今为靖州地,州故多蛮,再思播宣威惠,得民夷心……再思既威行夷落,殊种畏怀,子孙习安其土,滋生繁衍,遂世为西南徼人。七世孙曰再西,宋孝宗1隆兴元年( 1163 年)袭先职,为思州沿边万户都总管。淳熙八年(1181年) ,开地省溪宙逻、铜仁及川东安彝等处。再西卒,子正强袭总管,第二子正迁铜仁勤番千户,寻改进义司长官。少子正纲驻牧宙逻、
岑江,游猎自娱,不希荣仕。正纲子通晟,字思古,性沉毅,识略过人,征苗积功授乜八孟溪土同知。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 ,平茶、邑梅、石耶诸洞苗夷内讧,寻仇纠杀。其时,中国偪于北虏,不遑南向,措意孟溪比壤密近,通晟迺率诸子督兵讨之。通晟诸子
皆能,而光辅尤材,光武、光隆、光彤、光贵才稍下。顷之,诸洞以次略定,遂尽有其地。于是,邑梅编户五里,光辅领之;平茶编户三里,光彤领之;石耶编户二里,光隆领之;光贵无分户,与以清水、高宝谙地,资其畜牧。”[ 2 ]
据《平茶杨氏族谱》卷一《杨氏派系始源》谓:“第一世,再思,居忠次子,仕唐守苏州,授江准湖广都铃辖使,五代后梁高祖开平四年(910年)叙州蛮酋潘金胜据飞山,寇武岗,公擒戮之,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辰州刺史,末帝均王四年戊寅以功授左僕射
尚书,食邑二千户。周显德元年(954年)甲寅卒,立祠靖州飞山,民间岁时致祭,诏赐谥额显灵侯,后累朝赐谥曰阴助侯,曰威远侯,曰英济侯,四广惠太公。太元三年诏赐宣明顺助王。享年八十,以寿终墓葬湖广城步县上官村。第二世,正韬,思公次子、字怀
玉,住湖耳,开宝八年( 975 年)以平蛮功授武功大夫、湖耳等处都总管防御使,享年五十卒,民间立祀祭祀,诏赐为湖耳青草顺助大王… .第八世,再西,秀初长子,住思州袭职。宋淳熙八年( 1181年) ,奉诏率子正疆开辟省溪宙逻等处地方。公回思州,卒葬牙溪。享年五十有五。子三: 正疆、正迁、正纲。……第十世,通晟,正纲子,字思古,官司马。南宋理宗四年(1228年)戊子四月授土同知,住孟溪乜八,卒葬岑江邨狮子挂。光党,晟公长子,授贵州乌罗
司。光辅,晟公次子,宋理宗二十七年( 1251年)奉诏开创四川邑梅,以功授宣化军民土知府。光彤,晟公三子,号大雷,别号神鳌,宋理宗时奉诏开辟平茶,以功授直隶承化军民土知府,至明洪武八年( 1375年)改长官司。光隆,晟公四子,授石耶司长官。光贵,晟公五子,授安彝溶溪芝子坪长官司,后为酉阳冉土司所逼,移住贵州思南府城西关外,水德司主簿是其后也,继移住搪头。”[ 3 ]
由此可见,秀山杨氏土司,其祖皆为杨再思。概而言之,杨再思的七世孙杨再西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袭先职,为思州沿边万户都总管;淳熙八年(1181年)率子正D (正强)和少子正纲,开辟川黔边省溪宙逻、铜仁大小两江及安彝等处。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 ,杨正纲子杨通晟因功授乜八、孟溪土同知。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 ,平茶、邑梅、石耶各洞“苗夷内讧,寻仇纠杀”[ 2 ] 。杨通晟带领其子光辅、光彤、光隆、光贵,督兵平息争斗,相继建立了邑梅、平茶、石耶、地坝四洞土司, 掌管军民事
务[ 4 ]393。同时,还置绞乜、马蹄溪、寨娄、绞娄诸千户、鸳鸯嘴司务和牙阻(今雅都)边蛮总管等土职,均由杨氏子孙世袭。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该地“改土归流”为止。4个长官司除地坝长官司世袭340年以外,其余3 个土司袭职均为480 余年。清初改流以后,以上述4个土司地为基础,并从原酉阳土司直辖区分出一部分,于乾隆元年(1736年)设置了秀山县。
二、秀山杨氏土司的置废
从上述秀山杨氏土司的来源看,秀山杨氏四大土司的隶属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洪武年间“更定蕃国朝仪”所列土司名目中,秀山杨氏四大土司均榜上有名。在“永乐定制”中,秀山土司在原来基础上稍作了些调整。即将原属酉阳宣抚司的麻兔长官司改归贵州铜仁府,新增地坝副长官司属酉阳宣抚司。又将原属酉阳的邑梅司改属重庆卫。由此,秀山杨氏四大土司的隶属为:邑梅长官司直属重庆卫,而石耶长官司、地坝副长官司属酉阳宣抚司领属,仍属重庆卫管辖; 平茶长官司直属四川布政司[ 5 ]47 - 48。
与西南地区其他土司一样,改土归流是历史的必然。对于秀山杨氏土司的改流,光绪《秀山县志》卷一说得十分清楚:“雍正中,西南土夷先后改流,酉阳不烦一兵而服,于是平茶长官杨正栾、邑梅长官杨再相、石耶长官再镇、地坝副长官杨胜均,各献土置吏。乾隆元年( 1736年) ,析酉阳东南境来益之,置县曰秀山,取界内高秀山为名也。初,罢酉阳土官,议并四洞地置酉阳县,立黔彭厅于彭水,以县隶之,寻废厅,置酉阳直隶州,秀山为首治之。”[ 6 ]改流置县,已成必然。
(一)邑梅长官司
该司因杨光辅的战功而设置。杨光辅是唐代诚州刺史杨再思的十世孙,其父通晟曾任乜八、孟溪(今属贵州松桃自治县地)土同知。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 年) ,邑梅、石耶、平茶三洞土著居民内乱,互相纠杀,苦不堪言,人心思安。他与其父和胞弟杨光隆、杨光彤、杨光贵等,统兵抚苗安民,使事态得以平息。杨光辅以平蛮功授邑梅宣化军民土知府,并得地阿鲁、地颠、偏溪、绞乜、寨蜡、寅把、俊倍、2勇土、牙阻、化济等,即今秀山县境内的钟灵、兰桥、吏目、梅江、官舟、涌图、官庄一带,当时邑梅“地广百里,袤二百三十里”,并在阿鲁(今钟灵)建立了邑梅宣化军民土知府政权,自任知府官达20年,于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病逝。杨光辅为官清正,体恤民情,除暴安良,促使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地泰民安,生产发展,奠定了杨氏家族世袭统治诸洞的基础,历经宋、元、明、清,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废司设县为止[ 4 ]393 - 394。邑梅长官司“其地东至地叶交湖广镇溪千户接壤,南至琴兆坡交贵州平头司接壤,西至苗隘交贵州乌罗司接壤,北至矮拗交酉阳司接壤”[ 7 ]3120。当时“地广百里,袤二百三十里”,是秀山杨氏四大主要土司中势
力最大,地域最广的土司。邑梅长官司的治所在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自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始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止,共历二十三人二十一世,袭职484年[ 1 ] 。
(二)平茶长官司的置废
平茶长官司因杨光彤(杨通晟次子)的战功而设置。据光绪《秀山县志》载:“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 ,以平茶洞为平茶承化军民府,光彤自为知府。”其经历与邑梅长官司相同。不同的是平茶长官司“其地东至平阳邑梅司接壤,南至苗隘交贵州乌罗司接壤,西________糭至革眼交贵州铜仁府接壤,北至太平营交酉阳司接壤”[ 7 ]3120。当时“地广六十里,袤一百五十里”。平茶长官司的治所在今秀山县美沙(旧名司城街) ,自宋理宗时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止,共袭职484年。
(三)石耶长官司
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 ,杨通晟三子光隆占据石耶、中寨及迓驾等地,在今石耶筑城,与平茶司同时建立石耶顺德军民府,并自任土知府。他把纳贡、赋税、征调、徭役等政事全部交给儿子杨昌安料理。杨昌安正式袭土知府后,因参与平蛮,授忠顺
大夫。此后,代代相传,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杨再镇纳土裁司,因归附早,设县后仍赏石耶土千总职,并准于世代承袭[ 4 ]394 - 395。石耶长官司“其地东至苗界三角坡接壤,南至邑梅司接壤,西至平茶司清溪小河接壤,北至酉阳司穿岩接壤”[ 7 ]3120。石耶长官司的治所在今秀山县石耶镇,自宋理宗年间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止,共袭职484年。
(四)地坝副长官司
地坝洞原是石耶顺德军民土知府杨光隆第三子杨昌载的管辖之地。明永乐初(1403年) ,杨昌载五世孙杨正文随酉阳土司入京朝觐,明廷授予副长官之职。后不久又随军征伐湖广镇溪蛮,并经石耶洞第六世长官报请割地置地坝洞副长官,获准世袭如石耶,于是设司。杨正文死后,相继由其子孙承袭。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即杨光同承袭时,因该长官司归附清廷太迟,吏部的典册上没有封号,杨光同仍自任副长官司的长官。雍正十三年(1735年) ,杨胜均献土裁司[ 4 ]395。地坝副长官司“其地东至酉阳鬼闲溪接壤,南至平茶司纵溪至太平营清溪小河接壤,西至平茶甘隆酉阳三星坡接壤,北至酉阳司鬼图勇土接壤”[ 7 ]3120。地坝副长官司的治所在今秀山县西,自明代永乐初( 1403 年) 始,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止,共袭职333年[ 1 ] 。
三、秀山杨氏土司的民族成分与字辈
若说以上问题多借助于文献资料的话,那么,以下问题就属于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察的有机结合。
(一)秀山杨氏土司的民族成分
笔者在考察中得知,杨氏在秀山的老祖宗们均为杨通晟的儿子,他们到秀山是为了“赶苗拓业”,在1984年恢复民族成分时,均为土家族。然而,至今分布在湘、黔、川、鄂、桂、豫等七省市十一个地区七十余个县(市)杨姓同属于始祖杨再思的后裔。
从当今杨再思后裔的民族成分看,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等。按《杨氏族谱》的说法,杨再思后裔与上述众多民族融合,形成多民族的强大氏族[ 8 ]781。但笔者以为,这是杨再思后裔与当地各民族长期融合(特别是文化吸收)的结果,秀山杨氏概莫例外。
第一,从民族融合的情况看。杨氏迁入秀山之前,这一带已有了以土家先民为主的一些民族居住。杨氏的南北面分别是田氏土司和冉氏土司长期统治的范围。杨氏进入这一区域后,朝廷授命冉氏土司节制邑梅、石耶、平茶、地坝4个杨氏长官司,而田氏土司则节制省溪的杨氏长官司和提溪长官司等小土司。因此,杨氏统治的这一区域,其上受制于土家族的冉、田二姓大土司,其下又统治着众多的土家臣民,作为来源于侗人的杨氏,自不能不顺应时势,变服从俗而治之。经年积月,这支侗人自然便融入到土家人当中。这既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民族关系中常见的一种规律[ 9 ] 。
第二,从民族文化的交融看。自杨通晟的几个儿子平乱入驻秀山之后,由于居住内地、临近中原和相对集中的特殊生存环境,在宋代羁縻制度和元明清土司制度下,他们通过向朝廷纳贡和朝廷回赐等文化交流形式,使中原地区先进的物质文化逐渐传入武陵山区的秀山。秀山土著民众从中原汉族文化3中吸取和借鉴的首先是物质文化,并根据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环境吸收中原汉族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以迅速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水平。当时,由于杨氏土司在秀山居于统治地位,形成了杨氏自身相对独立的宗法制度和道德观念,秀山土著民众的精神文化在当地汉族、土家族文化交流中则长期居次要地位。改土归流后,杨氏土司的后裔接受了当地风习的影响,在精神文化方面形成一种土家化的趋向,成为土家族精神文化的接受对象。因此,秀山杨氏在数百年与土家族文化交流中被秀山古老的土家族文化融合。因此,秀山杨氏土司的后裔在1984年恢复民族成分时,均申报为土家族是极其自然的现象。
(二)秀山杨氏的字辈
无论翻开哪一姓的家谱,都有一个内容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字辈排行诗。字辈排行诗的作用,主要是表达该姓氏的顺序———辈份。表明了谁是谁的子孙后代,这是家族、家庭的次序,决不能有所混乱,它与帝王将相的世系有着同等重要的性质。所以历史上当人们草创家谱或续修家谱时,均被十分重视,过去和现在均是这样。人们确定字辈的依据有主客观之分,主观而言,是为了表明本族本姓的历史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永保富贵,仕途无阻,寄托着对后代人的殷切期望,鼓舞和激励等。客观而言,这些字需有一个讲究,结合自己的姓氏,起名时要好喊、好听,不使人造成误会,甚至难听得作为他人的笑柄,最后还要好写,字辈切忌重复。字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按家族世系取名的一种规矩,同一辈的兄弟姐妹(包括堂族)的名字用同一个字辈。字辈作为中国人名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汉代至今,这种传统的命名方式仍在中国广大农村人中沿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因为有了家谱中的字辈,人们才可以在亲族血脉坐标图上准确地找出自已的位置从而判断出与他人的长幼尊卑关系[ 10 ] 。
笔者在秀山考察时有幸阅读《杨氏族谱》,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即秀山杨氏的字辈不是采用的“字辈排行诗”,而是采用的“再政通光昌胜秀”七字轮转。当笔者问及杨氏家族老人们“你们杨氏家族的字辈七字轮转太快,为什么不用字辈排行诗”时,他们的回答是:“用其他字辈,是融的①”。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认真阅读了《杨氏族谱》中的概述,其中一段文字,或许能够说明这个问题:“族众传言再思之前无字辈,再思生前思虑后世子孙乱论,亲定“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轮转,以世数排列班次,嘱咐后
人在修谱刻碑依顺载明。一轮即有改“光昌胜”为“千付钧”的, 有改“胜、晟”两字的, 有改“秀”为“进”字的,有在“胜”字加一“俊”字的。二轮有改“正”为“政”字的。从宋至今,仍用“再政通光昌胜秀”轮转的占全族之多数……至清代康熙年间出现第三轮续派,五十七年(1718年) ,省溪续谱,老字辈已用四轮,族众觉得七字太约,乃续新派为:‘懋绩承宗建,弘猷启盛昭。微声征远大,英敏振天朝’二十字。用了五字,族众均不顺遂,复议停止,恢复老派。”在《杨氏族谱》概述中还列举了改“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为“字辈排行诗”的14种例子[ 8 ]9 - 10。在
《天柱县民族·姓氏·村镇·文物》中也列举了天柱县杨姓各房改用字辈的42种情况[ 11 ]93 - 95。可以说,同是杨再思的后裔,但字辈纷纭,“派出多门,同宗相逢,形如路人”。但杨氏在所修订的《杨再思氏族通志》中建议统一的字辈为:“再政通光昌胜秀,承先宗序顺天长。世代常存宏祚远,文章华国绍书香。”[ 8 ]10是否能按此字辈轮转,我们也不得而知。
四、秀山杨氏土司的军事征调
在土司时期,各地土司必须服从封建中央王朝的征调,这是一种义务,任何土司不得违抗。军事征调政策实际上是封建王朝以夷制夷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蛮制蛮”是明代土司被军事征调的实质。明一代是秀山杨氏土司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秀山
土司治下的土兵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壮大,数量增多,并多次奉征参加各种军事活动。但在段超的《土家族文化史》、田敏的《土家族土司兴亡史》、石亚洲的《土家族军事史研究》等专著中或蜻蜓点水,或概不提及。笔者通过考察和翻检史籍得知,秀山杨氏土司不仅多次被朝廷征调,而且还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作出过一定贡献。
(一)秀山杨氏土司军事征调的特征
明朝时期是秀山杨氏土司军事史上土兵军事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就历次军事征调原因看,主要是秀山杨氏土兵具有很强的军事实力。但同时,这一时期秀山杨氏土兵参加的各类战争,其性质不尽相同:既有土兵勤王的爱国战争,也有被征调参与镇
压各地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反抗的战争。就这一时期秀山杨氏土兵征调的特征看,主要有“三多”:
1. 征调次数多。秀山杨氏土兵受明王朝征伐频繁,征调次数众多。据光绪《秀山县志》卷十三《土官志》、《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五《土官志二》、《杨氏族谱》等史料记载,明朝时期秀山杨氏土兵先后4① (即不顺利———笔者注)被征调参加的军事活动达19次之多。在秀山杨氏土司历次征调中,除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永宁奢氏及水西安氏的“奢安之乱”、贵州米鲁苗乱等同时征调之外,其余征调活动基本上是交错进行。
2. 征调取胜多。秀山杨氏土司兵被征调后参加的军事活动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即征蛮和镇压土司反叛。就秀山杨氏土司兵的历次征调取胜原因分析,主要有三:一是每次征蛮的对象实力不雄厚,与训练有素的土司兵相比较,“蛮”的力量自然不在话
下。自然就有土司受赏的机会,如征贵州苗乱,平茶长官司杨秀廷因功“授武德将军”;石耶长官司奉调征讨三山红苗后,授长官司杨光郁“援黔副总管加宣慰使衔”[ 2 ] ;二是秀山杨氏土司参加镇压土司反叛的军事行动,无论是对封建中央王朝来讲,还是对人民来讲,镇压土司叛乱都是属于正义战争,因此,每次都是凯旋而归。如参加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后,邑梅长官司杨光斗“晋封散官一阶,赏穿二品服”;平茶长官司杨光祖以功授“明威将军、忠顺大夫”[ 2 ] ;三是每次征调或与中央政府军同时行动,或与其他土司兵一同作战,或既与中央政府军又与其它土司兵一道,自然是声势浩大,无坚不摧,容易取胜,均无败绩记载。
3. 征调“征蛮”多。明代及清初中央王朝征调秀山杨氏土司多达十数次“征蛮”,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一是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秀山杨氏土司地处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地区,武陵山的北端。这一地区是古代中原到西南的军事要道,湖、湘进入川、黔的交通咽喉。秀山杨氏土司无论是奉调征讨贵州苗乱、土司叛乱,还是征讨湖广苗乱,出征便利,既可以减少将士的车马劳顿之苦,也可以降低朝廷的军事开支之费。二是由秀山杨氏势力所决定。秀山杨氏与黔东南杨氏、黔东(包括德江、沿河、松桃等)均是杨再思的后裔,同播州杨氏均为弘农杨氏支系,因此,杨氏在武陵山区是一个豪族。以秀山杨氏在当地的军事实力去应付规模不大的苗乱应该绰绰有余。三是土司应尽的义务所决定。因为在元明清时期,土司必须服从中央王朝的征调,这是一种义务,任何土司不得违抗。封建朝廷也借此达到“以蛮制蛮”的目的。因此,秀山杨氏土司大多是“征蛮”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秀山杨氏土司之所以多次受到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王朝的嘉奖,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效忠朝廷,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明王朝为了维护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必然要利用秀山杨氏土司的军事力量,而秀山杨氏土司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他们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利益和他们与明王
朝的特别关系,驱使杨氏土司必然要充当明王朝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的得力打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秀山杨氏土司在明王朝镇压少数民族反抗的战争中,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恶。
(二)秀山杨氏土司军事征调的功用
据相关史籍记载,土司时期的土兵,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保境。平时,土兵主要担负维护本地统治秩序之通责,即史书宣扬的所谓“保境安民”。据光绪《秀山县志》载:“秀山杨氏土司就有多次因‘保境安民’而发生的战争。如明代正德三年(1508年) ,邑梅土司与湖广镇溪诸苗的战争;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邑梅土司与贵州红苗的战争[ 2 ] ;天启六年(1626年) ,贵州红苗犯平茶司,长官司杨昌允多次率领土司兵“扼险自守”或“坚壁自守”[ 2 ] 。二是轮戍。由于明王朝兵力不足,往往征调土兵镇守重地,以备防御。如永历二年( 1648) ,石耶长官司奉调守狼山,朝廷授石耶长官司杨昌统为“江南狼山镇总兵官加太子少保都督同知衔”[ 2 ] 。三是征调。明代及清初中央王朝凡有重大作战活动,包括“剿倭”、“援辽”、“征贼”、“征蛮”诸役,均调土兵参加[ 12 ]94。秀山杨氏土司军事征调的功用除轮戍之外,其主要功用在三个方面:
1. 援辽,即抵抗后金南下。明万历年间,东北后金政权努尔哈赤举兵南下,直逼辽阳,明朝中央政府调集天下兵马北上,抵抗后金南下。在此情况下,秀山杨氏土司多次奉调出兵。如邑梅土司杨光斗于天启元年(1621年) ,“奉调援辽,以功授参将左军都督佥事”;平茶土司杨再显、杨光祖均有“征辽东”的记载[ 6 ] ;石耶长官司杨通运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奉调征援辽阳,杨通运还“因功授右军指挥加宣慰使衔,死后赠金吾将军”[ 2 ] 。
2. 征蛮。这里的“征蛮”既包括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也包括镇压少数民族土酋、土司的叛乱。在秀山杨氏土司的军事征伐史上,既有奉调东征湖广苗乱的记载,也有长途跋涉西征参加平定黔西北“奢安之乱”的记载。然而,石砫土兵在“征蛮”中表现最为出色的是在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土司杨应龙叛乱和平定“奢(崇明)安(邦彦)之乱”所作出的贡献。万历二十七年( 1599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割据地方,鱼肉乡里,明朝廷调杨应龙东下抗倭援朝,他不但拒不出师,反而乘机煽动叛乱。“朝廷诏以李化龙总督诸军入讨”,邑梅长官司杨“光斗与石砫宣抚使马千乘、酉阳宣抚使冉御龙、平茶长官杨光祖并隶总兵官。马孔英、化龙议分八路入播州。5孔英由南川进,连有斩获。时官、土兵数万,军容甚盛。诸土官尤锐厉, 故南川军最先(于) 诸路入关”[ 2 ] 。于是,邑梅长官司杨光斗“晋封散官一阶,赏穿二品服”[ 2 ] ;平茶长官司杨光祖“以功授明威将军、忠顺大夫”[ 2 ] 。更为可贵的是,当时秀山杨氏土司的四司“拣选精兵,自备行粮,随官兵征讨”[ 1 ] ,表现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无私无畏精神。由此可见,在平播战争中,秀山杨氏土司作为四川四路军中的一路军的一部分,在整个平叛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对维护国家安定功不可没。天启元年(1621年)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叛,并自称“大梁王”;次年,安邦彦也相继反叛明朝,史称“奢安之乱”。对平定这次土司叛乱,光绪《秀山县志》载:“崇祯天启元年( 1621 年) , 四川永宁土官奢崇明反; 二年( 1622年) ,贵州水西土目安邦彦反, (杨)昌允并从征讨,连有功,授龙骧将军。”[ 2 ]此外,作为邑梅洞人的万历举人杨通沾,也因“从征水西(土司)有功柏杨营总兵”;平茶洞人杨光谦于天启二年( 1622 年)“从大军攻讨(水西土司)屡有斩获”[ 2 ] 。可见,朝廷授衔充分表明明代中央王朝对秀山土司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秀山杨氏土司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3. 征贼,即镇压农民起义。明朝末年,封建统治集团与农民的矛盾极其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此情况下,秀山杨氏土司和土家族的其他土司一样,积极听从明朝政府的征调,充当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中,平茶长官司杨昌允父子就有征剿农民军的记载,据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五《土官志二》,杨昌允及其子杨胜吉奉调“从征河南、湖广流寇于承天府(今湖北钟祥市) ,斩贼首七十余级”;杨胜吉授“忠贞报国旗号”、以功授参将职。光绪《秀山县志》卷十三《土官志》载:“(杨)胜吉从父剿流寇于承天府,以骁敢闻,授京营参将。”[ 2 ]与此同时石耶长官司也奉征剿三山红苗起义。据光绪《秀山县志》载:天启三年(1623年) ,石耶长官司杨光郁“征贵州三山红苗,授援黔副总管加宣慰使衔”,直至崇祯九年( 1636年)才“凯旋”,时间长达14 年。杨光郁的儿子杨昌统也有“被檄征兵”镇压“镇溪苗
叛”的记载[ 2 ] 。笔者以为,秀山杨氏土司的“征贼”之举,也并非出于他们的本意,而是因为中央政府有“听从征调”的规定,他们不得已而为之。
参考文献:
[ 1 ]  (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卷15. 土官志二[M ].
[ 2 ]  (光绪)秀山县志:卷13. 土官志[M ].
[ 3 ]  杨氏派系始源[M ] / /平茶杨氏族谱:卷1. 秀山:浚秀石印局,
1929.
[ 4 ]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秀山县志[M ]. 北
京:中华书局, 2001.
[ 5 ]  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重庆民族志[M ]. 重庆:重庆出
版社, 2002.
[ 6 ]  (光绪)秀山县志:卷1. 建置志[M ].
[ 7 ]  (嘉庆)四川通志:第5册(卷98) [M ] / /武备志. 土司. 巴蜀书
社, 1986.
[ 8 ]  杨氏修谱理事会. 杨氏族谱[M ]. 2006.
[ 9 ]  李绍明. 从川黔边杨氏来源看侗族与土家族的历史关系[ J ].
贵阳:贵州民族研究, 1990 (4) .
[ 10 ]  考张杨. 家谱中字辈排行诗所反映的地方民族心态[ J ]. 绍兴:
绍兴理学院学报, 2006 (12) .
[ 11 ]  天柱县文体广播电视局. 天柱县民族姓氏村镇文物[M ]. 天
柱:天柱县包装印刷厂, 2007.
[ 12 ]  吴永章. 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M ]. 成都:四川民族出
版社, 1988.
责任编辑:谢亚平
The Problem s of Yang Tusi Chiefta in in Xiushan
L IL iang - p in
(The Social,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inWujiang Valley, Changjiang Normal College, Fuling 408000, China)
Abstract: The descendents of Xiushan Yang Tusi chieftain (YANG Zai - si ) are maily Tujia ethnic group s.
But there are other ethnic group s from the same ancestor YANG Zai - si: Tujia, Miao, Dong, Yao, Buyi and Shui
ethnic group s, which results from theirmerging into the local ethnic group s. DuringMing and QingDynasties, the
soldiers under the dominance of Yang Tusi chieftain in Xiushan were summoned to participate variousmilitary oper2
ations formany times and made some contributions to anti - separation and safeguard the re - unification of our
motherland.
KeyWords:Xiushan Yangsi; the abolition of Tusi chieftain; national elements; generation; military dep loy2
ment
6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