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发表了诸多杨氏历史研究资料,感觉很有一些深度,受到大家的追捧和热爱,在研究史学方面方法,有一些内容我认为还是以商槲为好,我们是否在研究各家族谱中也仿照一下国家外交方针:即尊重他人的谱源思想;不揭露和攻击他人的谱错之处;不公开批判评价他人的谱系是否正统;不纠偏他人的族谱错误之处;不否定他人的族史研究成果,只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所取的信息来源之处。只有这样,将会达到和谐研究目标。

关于杨氏始祖杨杼之辩,我觉的还是不公开讨论为好,彻底否定会伤了南方诸省杨氏族人的感情。关于杼,历史上确实有其人,但他没有被封候,因他是庶子(妾生),是没有资格入史,也不可能入志,只能入谱。史书,是记载国家大事的的国书,内容中不写平民。志,是地方大事记,只有烈女和孝子可入。庶子,是平民,只有资格入谱。始祖伯桥也是庶子,虽然他比晋献公年龄大,但他没有资格入史和志,也没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封候也是未流,被追任的。
当前流传的《尚书》,是伪书,正书已出土(竹简)收藏于清华大学,还没有正式出版书籍,但内容已部分公布,从中得出结论,历史纪事年代已推到商代后期的1300年,即盘庚一年。
山西省的永济县有杼山,杼河,是封给杼的,方圆五十里,他不过是个小国的男(候爵),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山、河名。关于他姓没姓杨,谁也不知道。但是,在尚父封杨国前二百年已有杨国存在,不知是封给谁的,估计那时已有杨姓人存在,南方族谱中的杨杼和那个年代相差不远,有这种可能,但证据不足。我们在没有更多的资料时,不能否定和肯定一切,要留下余地让后人研究,否定别人的同时,也会被别人全面否定了自己的功绩,很多人只看缺点,不看全面,也不会一分为二地对待我们。
我同意您的观点,“天下杨氏一家人”。光承认华阴杨氏是不够的,当是并列的还有天水杨氏,经杨升南和杨年建考证,两支都是伯桥的后代,需要上朔到西周晋国曲沃武公。
关于河东杨氏,各类史书中有点滴记载,秦汉以后政权西移,出场人物都是平民,史书中绝对没有详细记载,如果从史书中找证据,那是不可能的,但全面否定也是不可取的。族谱是史书方志的补充,平民生活记载也可从反面折射当时社会的另一面。如去年出土古墓的倗国国君和夫人墓,在《史记》及各类古籍中从没有写过有这个国家。姞姓杨氏,也同样在古籍没有记载,可出土古墓中有,我们不能光凭古书说事。
我仔细研究了河东杨氏,所有人物和谱系,都符合周、秦、汉的史书纪年和人物衔接,经的起推敲和考证,流传下来的主要谱系是汉代乌伤候杨乔和杨旋兄弟为主的回龙图谱系和山东冠县的河东杨氏族谱。平民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不能忽视民间资料的存在意义。
还有,中国社科院王庆卫研究员的研究成果说明:隋朝杨氏是河东一族,因军功撅位,为了正统登基,修改了族谱,挂靠在杨震长子杨牧名下。经专家考证魏晋南北朝以前杨氏众多碑文和墓铭志,杨牧只传四代,没有后人,将杨坚上祖杨孕串接在杨牧之后是不正确的。经查,从杨孕开始,这一世系主要人物都在山西做官,直到隋文帝才迁到西安。而隋朝宰相杨素,这一支是华阴弘农杨氏,属于越公房,杨奉的后人。杨素的大儿子杨玄感弟兄造反,联络了大部分的华阴杨氏族人,攻击隋朝杨氏“欺世盗名,冒用杨震清白四知之招牌”,这一支被满门抄斩后留下了杨积善一支,这支的族谱叫《东阳杨氏》,在族谱中作了详细记载。而杨坚一族的源流从隋朝起,在各类史书中都写:杨坚自称弘农杨氏,在那个朝代是没有人敢于否定的,唐朝以后也无人纠正。而杨坚登基前四十五天秘居山西永济县蒲州,正是重新修谱行动。
从河东杨氏族谱中查证,隋朝杨氏的始祖杨孕,是河东杨氏二十一世杨异的儿子。所以说,杨坚一族属于河东杨氏是有根据的。
关天山西杨家将,一千余年来都是隋炀帝之后,1983年,山西大学教授郝树候撰文,引用宋欧阳修写给陕西神木杨琪的墓铭志内容,将杨业的父亲定位在杨信名下。而山西杨家将的族谱,从宋、元、明、清,一直都是杨衮,难道杨氏族人傻到自己的父亲、祖父是谁都不清楚?还用别人引经据典地改正吗?山西杨家将,有自己的世系和族谱,而历史上同名同姓的人确实很多,保留自己的观点,引起别人的尊重。
关于欧阳修给杨琪的墓铭志,大家认为是: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权威人物,但究其历史原因,信息不灵,官家掌事,个人资信局限性等原因,他写《新唐书》中的《宰相世系表》,将弘农杨氏的先祖错接在杨伯桥名下,误导了弘农杨氏1000多年。欧阳修的岳父杨大雅,是唐顺宗初殿中持尉使杨宁的七代孙,杨宁的墓志铭中首次表明,弘农杨氏的世系源于周宣王的幼子尚父,说明弘农杨氏血脉和杨伯桥是没有联系的。欧阳先生他一错再错,在杨琪的墓志铭中又听信他人一言堂,将杨业误接在杨信名下,又一次误导了历代杨家将文化研究人员,但是,杨家将的后人不被其所误,一直坚持真实的世系,并广泛流传于后世中。著名历史学家余嘉锡在他所著《余嘉锡论学杂著》一书中指出:杨业父子之名,在北宋本不甚著,今流俗之所传说,必起于南渡后。欧阳修写杨琪墓铭志,并不了解杨业族世,仅凭委托人口述而已,也说明当时挂靠名人现象已经发生。
在元代《杨家将前传》小说中,第一章写到火山王杨衮,专家认为火山王是杨信,而不是杨衮,所以将杨业的父亲移位于神木的杨信。据史书上证实,五代时确有河西杨家将,是以杨信父子为主轴的杨家将,而河东杨家将是杨衮的后代杨业父子为另一家。
据史书记:(下面以杨孕为一世起述)
一世:杨孕,晋大夫;生子:渠;
二世:杨渠,承袭晋大夫,生子:铉;
三世:杨铉,北平太守,有书记载为河北玉田县,实为山西省乡宁县。生子:元寿、兴。
四世:杨元寿,后魏武川镇司马(今山西神池县,有谱错记为宁夏,那时的宁夏属于小数民族占领),生子:惠嘏。
五世,杨惠嘏,太原郡守,生子:祥、烈。
六世:杨烈。龙骧将军,隋书为平原(今山西平顺县)太守,周书为太原太守,真实情况是两地前后任职。生子:祯。
七世:杨祯,以军功封宁远将军(今山西五寨县),以长子忠功,追封柱国、少保、兴城郡公。生子:忠。
八世:杨忠,因功拜左光禄大夫,云州刺史(今山西祁县)。后出镇襄城郡及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蒲州),生子:坚、整、瓒。
九世:杨坚,隋文帝,生子:勇、广、俊、秀、谅、生妇:丽华、兰陵。
十世:杨广:晋王,隋炀帝,生子:杲、昭、暕 南阳公主
十一世:杨昭,河南王、晋王,生子:侑、侗、倓
十二世:杨侑,陈王、太原太守,隋恭帝,生子:慎、行基(后人到四川)。
十三世:杨慎,生子:赞,赞生初。
十四世至十七世:初---大仓---道---哲
十八世、杨飚,生于730年,生子:杨春,
十九世、杨春,字弘礼(区别于越公房杨弘礼,有书将山西杨家将先祖误串接在陕西神木杨信先祖杨弘礼名下),生于750年,始居太原市阳曲鸿安柳村,授兵部侍郎,生子:景山。
二十世、杨景山,谱名启元,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登进士,国子监司。赴会稽(浙江绍兴)任职,生二子,长子表磁留太原,次子表滋随父到浙江。
二十一世、杨表磁,居阳曲,无官位,为本地富户,生子杨规。
二十二世、杨规,熟读诗书,累赠少师(教师),迁河中宝典(今山西万荣)。生子攽、杨毓(yu)武、牧南。叔佰弟杨端,播州土司,在贵州传五代,因和山西杨家将同谱为扶风堂,由杨业曾孙杨文贵承嗣,改名杨贵迁。
二十三世、杨攽(小名杨会),五代时人,北汉皇帝刘知元好友,仕北汉,其老姑为刘知元曾祖母。生子杨衮、杨损(区别于新昌房杨损)。
以上资料主要来源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开 发布的历史研究资料、五代史全书、南唐史、山东冠县杨氏族谱、浙江杨氏族谱、东阳杨氏族谱、代县杨家将族谱(元、明、清)、太原西山杨氏族谱、霍州上靳安杨氏族谱、山西平定杨氏族谱。
今年(0九)九月二十八日,将在山西曲沃县举办第二届“中华杨氏始祖研究会”活动,祭拜杨氏共同始祖,地点在羊舌村。承办单位是,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中华杨氏历史研究会(筹)、山西省杨氏文化促进会、浙江杨氏宗亲会、上海杨氏宗亲会。会议中将发布最新杨氏历史文化研究新成果,同时有杨氏历史研究专家杨年建所著《杨氏.命脉回朔》一书的赠书活动;山西省杨氏文化促进会将赠送《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一书;还有吉林杨永久赠书《中华杨氏碑刻考录》;山东杨宗佑赠书《中华杨氏家乘探源》;台湾爱国人士杨义富赠书《隋炀帝研究》。《杨广本纪》和《中山杨氏》《杨素传》《平定杨氏》等历史资料将公开发布。发行的电影光盘有《杨震》。本次活动的宗旨是:广泛联系全球杨氏有志宗亲,发现杨氏历史研究新成果,发扬杨氏文化精髓,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做贡献。
欢迎大家前来参加,我们将热烈欢迎有志杨氏宗亲的到来!



山西省杨氏文化促进会

执笔:杨安生
二00九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