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得天下,是通过"义社兄弟"的帮助,用武装夺取政权的方法取得成功的。他经过多年的精心努力,通过"义社兄弟"组织形式培育出了精兵良将,在他掌握了中央禁军的兵权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举成功,一夜成名。在他执政后,如何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重演,以保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这是宋太祖在兵变夺取政权后处心积虑地所要解决的问题。
赵匡胤并无大功于后周,其战功也只是略多于高于其他将领,他"受世宗厚恩",却乘世宗刚死,主少国疑之际,以阴谋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他自知难服众,因而自"即位,欲阴察群情向背,颇为微行"。且自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只得聊以天命论证其篡周建宋的合法性。
然而,他自己却并不相信天命,以至于"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当将领们以"今天命已定,谁敢复以异心"回答时,他却说:"一旦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何得乎?"这是他和义社兄弟石守信、王审琦在一次宴会上的一段对话,反映了他担心"黄袍加身"的历史重演。所以,剥夺各位高级将领的军权,是他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首要措施。
"收兵权",首先从较疏远的高级将领开始。在开国功臣中排名第五、六的,升领节度使分兼侍卫军司马军和步兵都指挥使的张光翰、赵彦微,首先被夺兵权。陆续将其他将领兵权收回,改任节度使,明提暗降,成为宋太祖惯用的政策。
再说北宋的杨姓将领,共有47人。杨业当时在北宋将领中根本排不上名次,只是在后来悲惨结果中被不满现状的人民群众当作泄愤的借口而通过戏剧文学走红。
论关系,杨业比不过赵匡胤的“义社兄弟”杨光义。杨光义是赵匡胤的义社骨干,但杨光义为了避免"刀光盘影,生灵涂炭",并没有参加"陈桥兵变",所以在后来的封爵时,当然没有杨光义的份。
论武功,杨业没有文水人杨美高。杨美,河东文水人,本名光美,状貌雄伟,武力过人,以豪侠自任。汉乾?中(949),郭威征三叛,杨美杖策诣军门求见,郭威召与之,离帐下。广顺初(951),周太祖郭威即位,杨美迁禁军大校。后从周世宗柴进征淮南,以功擢铁骑都指挥使,领白州(广西刺史)。
宋赵匡胤与杨美有旧交,即位后,杨美任内殿直都知。建隆重三年(962)升青州(山东)北海县(潍海)为军使。讨蜀,任都指挥使。六年(968),任广东防御使。973年,领河西军节度,太平兴国二年(977),为保静军节度。宋太祖收兵权时,杨美以疾求解。卒48岁。美为人任气好施,凡得予赐奉禄,尽赈给亲戚故旧,死之日,家无余财,人多吧息之。
论地位,杨业没有杨承信高。杨承信后周时为忠正军节度使、鲁国公,宋初移镇河中,封赵国公。但杨承信功大震主,宋太祖将其安排到外地任职,将其家属子女安排在河中(永济县)做为人质。
所有47位杨姓将军在收兵权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而杨业因为北部边防需要他,始终没有收兵权,但也没有得到重用,只能当潘美的副手。一是因为杨业功大震主,需要通过潘美制约。二是杨业是降将,只能利用,不能重用,按当时杨业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智慧,轻取大宋王朝不在话下,就因为杨业是忠臣,才有了最后悲惨的境遇而被流传千古。
宋朝用了两年的时间才打下北汉晋阳城,而晋阳人民不服宋军统治,经常有宋朝小型骑队受的民众袭击,最后赵匡义一怒,火烧太原城,太原城受难居民数以万计,更进一步增进了山西民众对宋朝的仇恨,杨业的故事做了一种切契,被广泛传播,杨家将的故事是通过悲惨二字来体现的,折射出的是忠和勇。
宋太宗一朝,无疑对武人更加猜忌和防范,采取了更多的压制武将群体的措施。在宗太宗赵光义费尽心机打压武将,营造"崇文抑武"的政治氛围的背景之下,杨业被潘美严加管制并受到迫害,是顺应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