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全球董杨童宗亲会”和“世界杨氏联谊会”的年度运作。杨氏文化的传播达到了鼎盛时期,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网络的传播,杨氏文化为和谐社会的营建做出了重大贡献。
纵观各地杨氏族谱发现,宋以前的族系很少,大多是元明清的记录。而多数族谱中都记载:祖系弘农郡。后经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更多的杨氏祖先并不是出于弘农郡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和诸多历史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有如下的判断做为结论。
一、大多数的杨氏族谱出于清朝,由于年代久远和文化不发达,信息不灵通,众多的人没有受到正规文化教育,不知先祖出处。更不知周朝还有杨伯桥,只有部分保留好的族谱中有记载,而这些都是名人贵族和皇室后人。为了体现正宗,都写杨氏分支先祖源于弘农。
二、从黄帝文化到杨伯桥,又从杨伯桥到杨震,这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贵州杨维森老师最较系统地研究了杨氏古代发展轨迹以来,很多历史研究者相继投入较大的精力研究杨氏文化,逐渐促进了杨氏历史研究活动,才有了今天的深入和发展。
三、从三国时刘备冒用汉朝皇族开始到今,为称王称帝诈称名门之后的现象很多,历史上统治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自称是黄帝之后,如鲜卑,契丹等等,五代时期沙砣李克用自称是李唐皇族,沙砣刘知远自称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在当时文化不发达的时代,这些诈称影响很大。就连大唐皇族李氏本家都是诈称为名门望族之李,李渊一家原本是胡人,这是有很多例子可证的。在明朝时期有人专门以代人写家谱为生的,什么样的家谱都可以造出来。各地杨氏借用弘农名义,只想将自己挂上“正宗”二字,没有篡权的意思。
四、关于山西杨国,近代很多人是不知道的,只是读书人在史书才可能看到,如果不喜欢研究历史的人,是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山西历史上有个杨国。山西杨国比弘农要早200多年。
五、杨氏最早的族谱,是北宋未文学家汪藻根据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刘义庆(大文学家)写的《世说新语》一书中的主要内容,写出了第一部“弘农杨氏族谱”。
六、周朝伯桥本不姓杨,是周王赐予的封候也是死后追任的,他有三个儿子,弘农杨氏是大儿子杨文的后人,另两个儿子也有后人,没有因“祁盈之难”南逃华县,而是去了四川,他们是汉代文学家杨雄的祖先。
郡,本是古代行政区划名,辖境历代不同。秦以前郡辖于县,至秦则县辖于郡,汉因袭之。而作为姓氏的“郡望”来说,是指世代居住某地的显贵家族,为当地所仰望。
杨姓中的弘农郡望在两汉时开始著名,有杨震一家“四世三公”,到北魏有“三杨”和杨播一家,到唐代则成为宰相世家,尤称极盛。
《太平寰宇记》载唐末诸郡世族郡望日:“虢州弘农郡五姓,杨姓居其首”。弘农郡,为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置,治所在弘农县,即今河南灵宝市东北故函谷关城。唐以前的弘农杨氏就散居在这片土地上。
近年来,各地杨氏“盛世修谱,认祖归宗”弘农杨氏。战国杨章有三个儿子,三子世居华阴,而另两个儿子的后代在河南固始和陕西关中,族谱记载中也写弘农“正宗杨氏”。据史学家从碑文和墓铭志中考证,隋文帝世系不属于弘农,为了登基于正统,改写了族谱。
z七、最近从山西发现的部分族谱中,始祖可追朔到隋、唐、北宋,一些是曲沃武公的后人,也有一些是河东杨氏的后人,但谱中也写正宗杨氏,始祖弘农。可经仔细推敲,从先祖名讳中可以看出,没有弘农任何痕迹。谱中写弘农,只为证实自己一支是正宗杨氏。
八、将全世界8000万杨氏都认定为杨震一人的后代,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能的。
九、西汉设郡十三个,其中杨氏的郡望有“弘农”、“天水”、“河内”、“河东”,用现代研究成果来说“天下杨氏出弘农”已不太真实,如果说“天下杨氏精英出弘农”要更确切一些。
十、为了将杨氏文化发扬壮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营造一个和谐社会服务,为国家的和平统一服务,杨氏文化核心内涵中的忠、孝、仁、慈、勤、廉、俭,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不追求是否“弘农”后人,但杨氏确实是贵姓,一笔写不出两个“杨”字,血缘早已将我们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