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县杨氏宗祠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仁川镇黄余田村,为明末建筑。祠堂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门楼(已拆),第一天井、前厅、第二天井及两边厢房、后厅组成。前厅为五开间加二弄的建筑,通面阔26米,明间阔为5.20米,东、西次间均为4.30米,尽间为3.50米,二弄各为2.60米,通进深为10.20米。为普通台基,方砖漫地,柱础鼓形,弄的柱础为覆盆形,柱子为棱柱,柱头有卷杀,用材粗大。明、次问东西缝均用抬梁式,尽间为穿斗式,梁架结构为九檩,前后栏用四柱。前檐柱与金柱间栏上设卷棚,用罗锅椽,明、次、尽间补间铺作各二朵。后厅面阔如前厅,进深为8米,明次间东西缝用抬梁式,梁架结构为七檩前后用四柱,二弄为九檩前后用六柱。台基比前厅高出50厘米,方砖漫地,屋顶为硬山顶,檩椽之上使用望砖,盖以阴阳合瓦,檐口有瓦当滴水,天井铺设鹅卵石图案。整座建筑不结蛛丝网迹。建筑具有明代特色。[1]

名四知堂

仁川的“杨氏宗祠”不仅记载了杨氏家族的历史变迁,而且一直传承着为官做人的“四知”精神。据史料记载,杨姓主要来源于西周王族,出自姬姓,系以国名(或邑名)为姓。历史上,黄河流域的杨姓有两大望族:(河南)弘农杨氏和(甘肃)天水杨氏。弘农杨氏是后世杨氏的正宗,后世杨姓多宗弘农,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全球以“四知堂”命名而自豪的杨姓家族多出于此,他们用“四知堂”这一堂号来纪念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先祖杨震。比如,重庆市潼南县双江古镇最具民清时期建筑风格便是“杨氏民居”和杨尚昆故居“四知堂”。1993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回故里时对家人面谕:“这堂屋里的‘清白传家’和‘四知堂’这两块匾,是杨家的传统匾额,都是杨家老祖宗杨震传下来的。杨震和‘四知堂’的典故之能得以传为千古佳话,流芳百世,就在于杨震为官一世,清白自守,廉洁奉公。所以你们可要搞好廉政建设啊。” 与重庆的双江镇一样,仁川镇也是“四知堂”杨氏的大型集居地,分布于该镇杨宅、黄余田、赤岩前、柳坡、新岭下和流岸等十余个村落。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四知堂”,座落于黄余田村的“杨氏宗祠”内,有五开间两弄,面阔26米,进深6.8米。东西为抬梁式七檩,前后四柱;两弄为九檩,前后六柱,用材粗大。屋顶檩椽之上使用望砖,盖以阴阳合瓦,檐口用瓦档滴水。堂内地面以大方砖铺设,天井地面用鹅卵石漫设图案,石板设阶。整个建筑坚固、宏伟而古朴。为明末清初之建筑,其明代特色十分明显,是磐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磐安县纪委监察局的廉政教育基地。

名称由来

具【辞海】介绍: 杨震(?—124年),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时称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安帝乳母王圣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切谏,被樊丰所诬摆官,自杀。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综合相关资料得知:杨震出生于公元59年,出身官宦世家,八世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杨宝通晓《欧阳尚书》,造诣颇深,为一代宗师。杨震淡泊名利,年轻时多年寓居湖县(今河南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及潼关等地。他到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今山东省巨野东南)时,以前经他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时任昌邑县令,为答谢杨震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这就是著名的“四知”故事。

杨震不但洁身自好,而且力图澄清当时官场贿赂成风的恶习。永宁二年(公元120年),他升任司徒。司徒身为三公,地位显赫。当时,汉安帝乳母王圣因对安帝有喂养之功,依仗安帝恩典很是放肆,其女伯劳“出入宫掖,交通奸贿”,影响很坏。杨震仗义执言,不避权贵,上疏抨击。安帝不但不听谏言,反而将杨震的上疏交给王圣等人传阅,王圣那一帮人大为恼恨。后来杨震又遭樊丰等人的诬陷,被安帝下诏遣回故里。杨震在返乡途中,慷慨悲愤地对他的儿子和门人说:“死,本是士大夫的寻常本分之事,我蒙圣上之恩官居上司,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厌恶奸邪的女人倾乱朝廷而不能禁止,我还有什么面目活于人世……”说完就饮毒酒而死。

一年之后,汉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人都被处死,杨震平反,除拜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宙赠钱百万外,还下诏以很高的礼仪改葬杨震于华阴潼亭。

杨震为官忠贞清廉,生活俭朴。他为官10余年,不修豪华宅府,常以蔬菜为食,衣无锦绣,徒步往来不乘坐马车。有人劝杨震为子孙考虑,开置产业发家致富,杨震坚决不肯,慨然说道:“使后世为清白吏子孙,以吾观之,不以厚乎?”所以,他的几个儿子虽然为官,亦都洁身自好,清廉自守。

杨震的后人杨萃,授大理寺评事,南宋淳熙二年(1175)八月,因杨萃镇守江南吴地安抚百姓,民无不念其恩德。称其“有佐朝辅国之纲,有推山塞海之志”,而受皇帝表彰,并赐龙虎剑一把以报其德。后见朝政日非,杨萃力辞官归故里。公元1119年~1122年,为避李思曩之乱,隐居于缙东蒋润岭下(今仁川镇岭下村),成为仁川杨氏始祖。杨萃以祖上的“四知”精神教育后代,要求后代将“四知”二字“挂于堂,点于灯,铭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