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各家族的得姓,有以始祖生地为姓,以图腾崇拜为姓,以所任官职为姓,以出生时的天象祥瑞为姓等,而在杨氏启源及早期发展史上,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现象,即所有受姓开基发派的活动,都是以古杨国为基地和舞台上演的;历代杨侯的兴亡和更替,都是在这里发生的。从商代的古杨国到周初的姞姓杨国直至杨肸食邑的杨邑,都没有一个离开过这里。自古到今所有杨姓人不论何支何系何派,也不论属何郡望堂号,都把这里看着自己最初的苗圃和家园。
古杨国地处今晋西南临汾盆地北端的山西洪洞县十八华里的范村、安乐村、敬村之间。这里自古以来长着茂盛的杨柳,《诗经》中还留有当年周公东征时所经历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返矣,雨雪霏霏”情景的深动写照。古杨国为商周时期所建的一个小诸侯国,今其周围尚留有多处文化遗址。周灭商后所建的杨国古城遗址尚依稀可寻。又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原主任杨升南先生考证,其地在殷商时期就有一个名为“易”的伯嚼诸侯国,易伯的名称在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文里曾多次发现。然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伴随着武王灭商的朝代更替,原先那个没有偏旁的易国,也为西周时期建立的带木字偏旁的杨国所取代。1993年,于山西曲沃考古发现的晋国国君邦父及其夫人杨拮墓中出土的一对青铜园壶上铸的“杨拮作羞礼壶永实用”九字铭文得到证实。据专家论证,这位杨拮是西周中后期从古杨国嫁给晋国国君邦父的拮姓女儿,而这一对铜壶则是她的陪嫁品。由此就可证明,尽管江山易主,人世沧桑,但古杨国的地名和礼制到西周时一直没有变。
尤其让人惊讶的是2003年1月19日,陕西眉县杨家村五位农民挖土时发现的一批青铜器中,有“余启建长父侯于杨,余令女奠长父。女克奠于厥帅”二百八十字的铭文铜器一件。据专家研究解读此一铭文是记载周宣王封其子尚父于杨国的史实,这则铭文与《新唐书·宰相世系(一下)》所云: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的说法相合,周宣王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827年至前783年,封其子尚父为杨侯时间约为周宣王励志中兴、国力渐强的时期,这又足以证明此时拮姓杨国已被姬姓杨国所取代。然而古杨国的地盘却已然存在。尚父可能是姬姓杨国最早的一位杨侯,如果是以国或以邑为姓,则尚父是由姬姓向杨姓转化的一位最早最有权威的钦命受姓之祖。
奠定在山西临汾地盘上的这处幅员不大的古杨国,虽时越数千年,世殊事易,人世沧桑,朝代经历多少次更替,但他始终与杨姓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永远铭刻在杨姓子孙的心中。这标志着古杨国的命运与杨氏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杨氏家族生存发展中的一个稳定不变的地缘关系条件。
资料来源于《中华杨氏通谱》古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