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东杨氏大迁徙

河东杨氏旧望不聚,盖因地缘政治关系。自秦统一中国,政治经济中心西移咸阳,原居河东的杨氏受地缘政治影响,被边缘化,昔日辉煌不在。而秦汉年间,在政治上的掠夺,苛捐杂税使河东成为重灾区,于是流民起义风起云涌,河东杨氏名于史籍,大多是流民起义首领,大迁徙发生。

据调查了解,河东杨氏现在的主要集住地是山西、山东、四川省梓潼、河南开封、浙江绍兴、江苏杨川、江西南昌,都有河东杨氏后人繁衍居住。全国各地和弘农杨氏没有联系的支系,都属于河东杨氏的支股。研究了解河东杨氏,成为杨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六、山西的河东杨氏

山西省是河东杨氏的发源地,祖居洪洞县及晋南、晋东南和运城市一带,明朝六次移民持续三十年,河东杨氏走向全国各地,经初步了解,现山西省内大部分的杨氏村落,都不是移民而来,而是一直祖居山西省的老户。山西省120多个县市中,每县市都有杨氏村落,所谓河东杨氏大户,经人口普查公布数字,河东杨氏在山西的人口已超100万人。

太原市西山的河东杨氏世系:

先 祖: 杨 顺贤 王氏 (篆足岭安穴) 南宋时从太原市晋源区杨家村因乱迁入太原市西的石千峰山上,居住地:卧龙岗。后因潘美破太原龙城风水,卧龙岗被破风水,被迫迁到北边的土圈头村。

据:古交市沟底村苜竹坡祖坟碑文记载

注:篆足岭在土圈头村西部三里

一世:杨 迂 (土圈头安穴) 刘氏

二世:杨 山、杨 旺、杨兴 、杨 和、杨五

杨 仔、杨仲禄、 杨佰成

三世:杨五子: 杨 德 势

杨德 胜、高氏 (葬土圈头)

四世:

杨 杨 杨 杨 杨 杨

时 时 时 福 福 时

年 凉 祯 安 礼 福

邢氏 王氏 邢氏 王氏

(北院) (西院) (南院)(东院)(土圈头)

五世: 杨虎、杨稳、杨龙、杨惠、 杨中、杨德、

杨元、杨生、杨义、杨功、杨任

六世:

(东院)(南院)(西院)(北院)(土圈头)

杨杨 杨杨杨杨 杨 杨杨杨杨 杨杨 杨杨

奉 奉 文文文文 文 文文文文 文文 文文先

全宝 现盛英义 初 选员有智 县秉 英成印

七世:

杨 杨

镇 鼎

八世:

杨 杨 杨 杨 杨

希 希 希 希 希

风 思 监 莺 威

九世:

杨 杨 杨 杨

佑 相 惟 坐

(窑儿上)(河下)(陆家河)(沟底)

杨 杨 杨 杨 杨

唐 仓 库 枝 屯

(堡山上) (长港)(大山上) (阴家沟)

十世至三十四世:公、世、天、益、汝、志、守、秉、成、万、维、登、昌、胜、立、信、、贤、仁、广、崇、知、伟、家、远

据详细调查所知:太原市十县市的四十一个杨氏村居都是上祖一家人。隋未唐初从太原市晋源区杨家村陆续迁出。

杨氏最早的祖庙:晋源区的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 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杨氏先祖,晋国第国公唐叔虞家祠,其次子杨杼以国为姓,始姓杨,治所山西省洪洞县,古杨国。

七、浙江的河东杨氏

浙江回图府十五世孙杨芾,字仲章,一字质夫,世居乌伤(今义乌)。其族谱中载有杨芾《原姓氏》等诸文。原姓氏文中论述了杨姓源流内容,有尚父、伯桥、汉赤泉候杨喜、杨震,论述了河东杨氏中的杨茂。他在余家旧谱时蝉联弘农杨氏时写道:“......回图正开封人,为绾之后,宜若要叭,然他无左验,未敢为的论。”

又按后汉杨旋传,及东阳郡志载:杨茂,河东人,光武时为威冠军封乌伤新阳候。建武中(40)就国传封三世,子孙家焉。曾孙扶,字圣仪,为武朱(故城在今江苏邳县西北,隋废。查《后汉书.杨旋传》,扶“为武原令数字)令,迁交趾(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剌史,有理能名。二子:乔、璇。乔为尚书,数上书言正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固辞,遂不食而死。璇,字机平,举孝廉,灵帝时为零陵(今湖南零陵)太守,三迁勃海(今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所在有异政,后为尚书仆射卒。扶墓在今浦江县北十五里鸡冠山上,至今有杨剌史祠。浦江,汉乌伤地也,故扶墓与祠皆在也。

杨沛写道:我五世祖将作府君撰其父朝奉公家传,乃以回图府君为乌伤候之后,谓由光武至五代一千年间,乌伤候子孙自义乌徙居乡邑,或从旁邑徙还义乌,理容光焕发有之。

浙江现有杨氏最多,约有60%的杨氏人口属于河东杨氏后人,主要分居在义乌、金华、浦江,史料较全,杨虎,河东人,后唐(923年 )任回图使(专管茶叶贸易的命官),杨虎家庭谓“回图府君”,后代较为旺盛。

浙江回龙府君家谱:

一世:杨虎

二世:衡、衍

三世:仪、侃、俨

四世:和、稽、穆;茂先;登、渊、沔

五世:洗

六世:褆、禄(洗 子)

七世:定、寀、宾、宏(禄子)

八世:若泉;若虚、若谷;若洪;若纳

九世:如玉;如珠;如壁;如金、如圭

十世:如玉子:杨解

十一世:惟公

十二世:度、庆

十三世:子昌;子盛、子建

十四世:子盛子:岭;峋

十五世:岭子:术、衍

十六世:术子:浙、汉、淮;衍子:洪、浩

十七世:浙子:鉴;汉子:铖、铁、英;淮子:铳

八、山东的河东杨氏

山东省共有河东杨氏后人约三万余人,主要居住在微山湖一带,当地有“象山周,磨山王,塔山刘家也不让,三姓人口不算少,赶不上河东半群羊(杨)”的传说。

山东即墨杨氏世系:

一世:杨官

二世:明善、均道

三世:伯友;德玉

四世:贵;泽、润

五世:贵子:名、聚、文、止

六世:聚子:富、仪、月、通、范

七世:富子:清、干

八世:清子:禄、珏、信、轲

九世:禄子:建业;轲子:承业、继业、进业、立业、全业

九、甘肃省景泰的河东杨氏

元至正(1341--1368)年间,河东杨氏有三兄弟,称“三不花公”,即,飞也不花公,楚也不花公,库也不花公,随元名将王保保来守兰州,元未明初裔孙居皋兰、临洮、景泰诸县,繁衍至今有七千四百余户,三万九千九百余人。

十、隋文帝世系属于河东杨氏

《隋书·高祖本纪》:“汉太尉震八代孙铉,仕燕为北平太守。铉生元寿,后魏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元寿生惠嘏(太原太守),嘏生烈(平原太守),烈生祯(宁远将军),祯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薨,赠太保,谥曰桓。”关于隋高祖亦称为华阴杨氏一系,前人经过诸多考证,一致认为杨坚一系乃是借助军功入据高官,然后伪造谍谱,冒充士族,特别是冒称著名门派华阴杨氏之后,以名正言顺地登基,诸如三国的刘备冒用汉室后人之名而堂而皇之称帝。

史志中记载,登基前一个多月,隋文帝到山西省永济秘居45天,成为史界秘闻而不得其所,民间传说中,文帝在永济密修家谱,撰刻碑文。

文帝父杨忠,农民起义首领,格魁伟,武艺超群,识量深沉,有将帅之略。河桥之战,与五壮士力战宋桥,敌不敢进。十八岁时,任云州剌史。祁山之战,身当士 卒,冲锋陷阵,进封为车马大将军。出镇蒲板(今山西省永济县),死后葬太原蒙山,被追封为元武帝,庙号太祖。隋文帝始祖地浦州素有“河东饧杨氏”美名。

《隋书·观德王雄传》:“观德王雄,初名惠,高祖族子也。父绍,仕周,历八州刺史、傥城县公,赐姓叱吕引氏。”杨雄作为杨坚同族之族子,既然杨坚一系实非华阴杨氏,按理推断,观王房也当非是华阴杨氏的正宗。 傥城,即现山西省长治,文帝和观王是山西河东杨氏无疑。

且有隋朝司马杨素(该支属弘农越公房)《东阳杨氏》族谱称,其子杨玄感造反兵变源于隋朝杨氏冒名弘农荒淫无道。

至此可知,杨坚一房和观王房不是真正的华阴杨氏,那么另外两支杨播房和越公房是否也不是呢?根据前人的观点和现有的资料来看这二房可能是华阴杨氏的正宗代表。

十一、东吴杨氏政权属河东杨氏后人

李唐王朝覆灭后,中国又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分裂局面,即五代十国(907---979年)时期。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他们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同时,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地区,先后出现了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其中又有杨九人亦在此间割据称雄,在江淮一带建立了杨吴政权,共传达室4帝,计36年(902---937年),它沿用的仍是唐朝的年号,故吴王杨行密的传记亦放在《新唐书》中。

吴国开创者杨行密(852--905),初名行愍,字化源, 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少年失父,家境贫寒,与一群小孩做游戏,常为旗帜战阵状,20岁时参加黄巢起义而被刺史郑綮捕获。郑綮异其貌,说:“且富贵,何为作贼?”把他放出来。唐僖宗在蜀,刺史遗杨行密公干,他日走三百里,如约而还。不久当了唐朝州官,先后升为牙将,庐州节度使,与秦彦、毕师铎、孙儒等争夺江淮,混战数据年,造成严重破坏。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攻杀孙儒,入据杨州,任淮南节度使,占有淮南、江东之地。在他为政期间,选拨贤才,招集流民定居耕作,轻徭薄赋,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得以复苏。行密又几次击败朱温大军,阻止了朱温势力南下。唐昭宗天复二年(892年),行密被封为吴王,建立了吴国,仍用唐朝年号。当年昭宗被困凤翔,再遣使督兵,以为行密可抗朱温,然而兵至宿州,军粮断绝,乃回师。朱温裹胁昭宗东行,行密耻愤而病。朱温亦知昭宗倚重行密,乃弑昭宗,后废哀帝以自立,改国号为后梁,是为梁太祖。行密听到这个消息,默哀三日,因此病倒。于唐哀帝天佑二年(950年)11月,病逝于杨州,享年54岁。遗令谷葛为衣,桐瓦为棺,夜葬山谷人不知中所在。诸将为他谥曰武忠,即追尊为武帝。史臣对他的评价是“行密兴贱微,乃得志,仁恕善御众,治身节俭,无大过失,可谓贤矣。然所据淮、楚,士气剽而不刚。行密无霸材,不能提兵为四方倡,以兴王室,熟视朱温动天子而东,谋穷意沮,愤死牖下,可以大长矣!”

吴国的第二代王为杨渥(886---908),武帝长子,不务正业,被左、右牙使张颢、徐温辅佐,因不才,被其二人谋害,在位三年,葬于绍陵,终年23岁,谥号景帝。

吴国的第三位帝杨隆演(897--920年),徐、张谋害景帝后,立他们宏农王,年仅12岁。不久徐温诱杀张颢,独专朝政,隆演处在受辱地位,竟于920年病逝,终年24岁,被尊为宣帝。

吴国的第四位帝杨溥(903--940年),武帝第四子,927年徐温病死,其养子徐知诰、徐景通父子专权。937年吴国亡。杨溥被迁到润州居住,由徐知浩派兵监守,杨溥抑郁成病,于420年逝世,终年38岁,在位17年,谥号睿帝。

关于杨吴政权,《弘农杨氏族史》和《中华杨氏通谱》中都没有录入,主要原因是,这两部谱书都是以弘农杨氏为基础而写的,杨吴政权的杨氏家族不属于弘农杨氏后裔,故没有录入。

那么杨吴政权中杨氏族人的根在那里呢,经考证,杨行密的父亲是杨怼,而不是杨容。杨行密一族属于山西的河东杨氏,他们的始祖是周朝晋文公------杨干的十九代孙杨异的后人。而有其后人将杨行密植入唐武宗时中大夫杨容,大错特错。

(本文中的主要内容摘自《中华姓氏通史》中的“杨吴政权”和“河东杨氏”,节剪,供讨论参考)

十二、日本八木、山口系为河东杨氏后人

近几年以来,随着根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寻根问祖日益成为盛世现象,很多的外国人也来中国寻根问祖,日本的影视明星山口百惠来浙江寻根,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人。还有日本八木、山田家族也派人不中国浙江一带寻根,声称藏有家谱说明,祖系为河东杨氏浙江一支。南韩现有河东杨氏后人四万余。

十三、有备无患(典故)

左传曰,晋侯(晋悼公)之弟杨干乱行於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杨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避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

(注:)春秋时候,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叫晋悼公。他有一个部下叫司马魏绛,也是一个执法严明的好官。有一次,晋悼公的弟弟杨干,他的座车扰乱了军阵,魏绛就把替杨干赶车的仆人斩首示众。杨干跑去向晋悼公哭诉:“哥,魏绛实在太目中无人了,连王室都敢侮辱。”晋悼公听了很生气:“这个魏绛太无礼了,居然让我的弟弟受到侮辱,我一定要杀了魏绛,替我弟弟出这口气,来人呀!去把魏绛抓来。”

另一个大臣羊舌赤听到了,马上向晋悼公说:“大王,魏绛是个忠臣,如果是他做错了,他绝对不会逃避责任的。”话还没说完,魏绛就到了宫外,他呈给晋悼公一封奏书,然后就拔出佩剑准备自刎。卫兵看到了,立即劝魏绛:“您先不要自杀呀!等大王看了奏书再说。” 晋悼公看完了魏绛的奏书:“原来是我弟弟杨干不对,我错怪魏绛了。”晋悼公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急忙跑出宫外,把正准备自杀的魏绛扶起来:“都是我的过失,不关你的事呀!”从此以后,晋悼公对魏绛更加地信任,还叫他去训练新军呢!

有一天,北方的戎族来向晋国献礼,请求晋国能和戎族和睦相处。晋悼公说:“戎族没什么情义,又贪心,不如把它攻下来吧!”魏绛马上劝晋悼公说:“戎狄既然来求和,就是我们晋国之福,何必去攻打它呢?”晋悼公听了魏绛的话,和戎族合平相处,从此断了北方的外患,专心的治理国事。 过了几年,晋国在魏绛的辅助下,愈来愈强大。有一次郑国出兵去侵犯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悼公马上招集了鲁、卫、齐、曹等十一个国家的军队,由魏绛率领,把郑国的都城团团的围住,逼郑国停止侵略宋国,郑国害怕了,就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订合约。

楚国看到郑国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订了和约,非常地不高兴,便出兵去攻打郑国。郑国无法抵抗强大的楚兵,只好又和楚国签订合约。北方十二国知道了,就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没有办法,郑国派使臣来向晋国求和。 晋国答应平息战争,郑国为了要感谢晋国,就送了大批的珍宝、歌女等。晋悼公把一半歌女要赐给魏绛,魏绛不但不要,还劝晋悼公说:“大王,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晋悼公一听:“嗯!你说的很对!”就把歌女送还给郑国。

之后,晋悼公在魏绛的帮助下,顺利的完成了晋国的霸业。所以,后来的人用“有备无患”形容做事情有了万全的准备,就不怕任何突发的状况,可以避免失败了!

十四、成语:血气方刚

公子杨干,乃悼公之同母弟,年方一十九岁,新拜中军戎御之职,~,未经战阵。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