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杨姓蒙古人的蒙古姓是博罕岱

喀喇沁蒙古人现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喀喇沁旗(曾为喀喇沁右翼旗)、内蒙古宁城县(曾隶属于喀喇沁右翼旗,后曾分为喀喇沁中旗)、辽宁省建平县(曾隶属于喀喇沁右翼旗)、辽宁省凌源市(曾隶属于喀喇沁左翼旗)、辽宁省喀左县(曾为喀喇沁左翼旗),以及赤峰、承德的部分地区。

喀喇沁蒙古族杨姓的蒙古姓为博罕岱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博罕岱氏,世居喀喇沁。

蒙古族博罕岱氏,源出古突厥阿史那部。

西突厥联盟中有一分支氏族,酋长为阿史那•博罕。阿史那•博罕是突厥民族的两大祖先之一的阿史那•室点密即叶护可汗(另为阿史那•土门即伊利可汗)的继任者——阿史那•玷厥即达头可汗手下的一个酋长。

阿史那•博罕骁勇强悍,曾在达头可汗的授意下,于公元576年统领突厥铁骑,连续发动了对拜占庭王朝(即东罗马王国)的攻击,并曾一度打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现土耳其境内的欧亚两洲分界线),在直到公元590年的十几年间,不停地对拜占庭王朝进行侵扰,在欧亚大陆间引发战火。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隋文帝(杨坚)机巧的分化瓦解下,西突厥爆发内讧,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达头可汗逃往青海,西突厥瓦解并国乱,后归附隋朝。此间,西突厥联盟中的西部首领阿史那•博罕乘机率部东撤,脱离了欧亚战场,退向蒙古高原东部地区。之后,阿史那•博罕指挥部众利用隋朝屡征高丽失败,以及大唐王朝巩固中原之机,在辽西地区圈地自保,并将所占地区称为“喀喇沁”。

阿史那•博罕的部族是喀喇沁地区的早期定居者之一,“喀喇沁”一词就是来自古突厥语的“守卫者”或“保卫者”之意,而非很多人误认为的蒙古语。

阿史那•博罕由于厌倦了战争、向往着和平,才率部族脱离了欧亚战场,东迁至蒙古高原东部地区。所以,即使在后来的隋末唐初,射匮可汗(达头可汗之孙)及其弟统叶护可汗重振西突厥,之后西突厥各部又多次投唐复又叛唐,直至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王朝伊犁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在新疆地区彻底击溃西突厥联盟,并在昭武九国之一的石国苏咄城(今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塔什干)俘获了室点密可汗五世孙、西突厥末主阿史那•贺鲁可汗,西突厥就此灭亡……的这一段历史过程中,阿史那•博罕所创立的突厥遗民喀喇沁部一直未参与西突厥联盟的系列活动,反而依靠大唐王朝的庇护,逐渐稳定地发展和壮大,这也是史学家们非常好奇的一个历史现象。该部族厌恶战争、爱好和平,一向包容其他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以至从东迁到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伊克•蒙高勒•兀鲁思,即大蒙古国,历经隋、唐、辽、金各朝代的六百多年间,与陆续迁居过来以及此地的原住民族鲜卑、奚族、契丹、汉族、女真、蒙古等和平相处,直到蒙古草原统一后,成吉思汗将喀喇沁地区分封给属兀良哈部的四勇之一的者勒篾(济拉玛),该部族才又融入兀良哈部,成为著名的喀喇沁蒙古部族中“特别”的一支(博罕岱氏的“岱” 在蒙语中即是“特别”、“非常”的意思,特指博罕岱氏这一部族悠久、特殊的历史来源)。也正是因此,该部族既没有得到大规模扩展(由于没有发动过征服性战争),也没有遭到部族毁灭(由于包容其他民族文化),只是自然的繁衍生息,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阿史那•博罕的后裔子孙一直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博罕岱氏。由于长时期地同汉民族相处和交往,博罕岱氏冠以了汉姓杨氏,这或许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脱离突厥、归附杨隋王朝而采用了当时的国姓缘故吧。清朝中叶以后,汉姓杨氏得到了广泛地使用。

随着明末开始的喀喇沁部东迁,博罕岱氏家族也从现在的喀喇沁旗逐渐地向宁城、建平、凌源、喀左等地迁移,尤其是皇太极天聪二年(1628年),喀喇沁部元臣扎尔楚泰之子、者勒蔑十四世孙苏布地,偕同族叔父色楞举部投降后金,封占喀喇沁左、右翼旗之地,并在天聪九年(1635年),苏布地之子固鲁斯齐布被任命为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掌管今喀喇沁、建平等地,色楞被任命为喀喇沁左翼旗札萨克掌管今喀左、凌源一带之后,东部喀喇沁得到了大规模快速发展,形成了现在聚居或散居在这一带的博罕岱氏或者汉姓杨氏喀喇沁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