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古播州史》记载, 唐太宗十三年(公元639年),废隋朝牂牁(zangke)郡置播州,改牂牁县为遵义县作为播州州治。此后,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于南诏国。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车骑将军杨端率军进入播州,征灭南蛮,遂主州事,治府白锦堡(今遵义城南)。唐廷下诏杨端为播州侯,其子孙定居播州,是为播州杨氏,始祖杨端,系山西太原府阳曲县关西夫子杨震的第十七代孙。播州杨氏世守播州,历唐、五代、宋、元、明五朝,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第三十世播州州主杨应龙被斩,计七百余年。播州杨氏后裔至今已经传四十六代,居住在贵州遵义田桥桠、大屋基、高炉坡、石格闹、岔河、田桥、北盘江畔等地。现贵州苗、壮民族中有诸多该杨氏后裔。
明初著名学士宋濂之《杨氏家传》记,宋景佑初年(公元1035),北宋杨家将杨业长子杨延昭(也叫杨延郎,小说中的杨六郎)之长子杨充广奉诏持节出使广西广源州(今靖西、田东一带)平叛侬智高,经古播州(现贵州遵义),与播州第六代州主杨昭叙谱,方知同为越公房杨氏之后。恰因杨昭无子,充广便将其长子贵迁过继给杨昭为子。杨贵迁乃播州第七代州主,宋濂称“自是,守播州者皆业之子孙也”。故播州杨氏第七世之后的世孙均为北宋名将杨家将的后裔,杨贵迁亦为杨家将之播州始祖。
杨端的第三十代后裔杨应龙(因杨贵迁实乃北宋杨家将杨业的第四代孙,所以,杨应龙实为杨业的第二十七代后裔)任最后一代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时在公元1571-1600年,即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杨应龙背叛朝廷,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以都指挥使杨国柱讨之,杨应龙长子杨朝栋迎战于飞练堡(今贵州瓮安县东北),杨军佯败设伏于天邦囤,三千明军全军覆没。明廷遂罢免江东之,以郭子章代之,启用前都御使李化龙兼兵部寺郎,节制川、湖、贵州诸军事。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李化龙指挥明军兵分八路进发,共计二十余万人攻打播州,明军一路势如破竹,四月十六日,杨应龙退守海龙囤(今贵州遵义县西北)。五月十八日,明军会师海龙囤,轮番进攻。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六月六日五鼓时分,官军攻破海龙囤,先祖应龙局面无可挽回,为保杨氏一血脉,见一杨氏奶妈忠诚可靠且机敏,将长子朝栋的幼子寿春和一颗金印交给穆氏奶妈。然后,把背带撕成布条,从后山上悬崖吊下,在应龙旧部帮助下逃亡贵州绥阳高方子,暂居庙内,以母子相称,将寿春改名“含赤、韩赤”(饱含血泪之意),寿春长大成人后恢复杨姓,并在砖瓦坝(今贵州遵义河溪坝)落业,将穆氏视作生母葬入杨家的坟山。现居遵义的杨姓,大都是杨应龙的后代。
当日,杨应龙知大势已去,与二妾周氏、何氏自缢身亡,其子杨朝栋、弟杨兆龙、应龙妾田雌凤被捕,只有弟杨化龙躲掉了追捕,留下了一支后裔,贵州桐梓县杨氏以及东北一带留下了杨化龙后裔。
播州之役是明朝万历年间镇压杨应龙叛乱的一场战争,被视为明神宗三大征之一,此役前后历时了114天,耗费了湖、广、四川、贵州四省财力约二百余万两。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磔(zhe)杨朝东、杨化龙等于市。平播之役后,明廷取消了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置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两省。
先祖应龙除一孙子寿春获奶妈从海龙囤用背带救下后,尚有一女儿已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出嫁何姓,何姓男子何继舟,大明神宗年间官拜巡城兵马司之职,播州南门外南隅里罗五坝生长人氏。因性情耿直,群聊寡合,故遭权奸诈害。吾门何姓末代先祖何继舟遭受满门抄斩,先祖母杨氏贤淑人也,不忍绝祖宗之传,暗中隐潜一子即祖华芳,隐名何姓随母姓杨,取名杨华芳,为吾门祖何氏杨姓始祖,生于大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丁巳年正月初三子时,贵州遵义府遵义县南门外南隅里罗五坝生长人氏,距今近四百年。同年,吾门何姓末代先祖母杨氏携子华芳舍贵州之故土,隐名潜身于四川资州府内江县之东乡。后朝廷更位,大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光宗即位,吾门何姓末代先祖何继舟冤迹雪明荷蒙,光宗皇帝恩诏归至贵州平越府湄潭县东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