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世系◎第1世,黄帝姬轩辕。
中华黄帝王朝第1任帝,黄帝,纪元前2698年建立,首都有熊(今河南新郑)。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是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
《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案:黄帝有熊国君,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生帝于面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封泰山,禅亭亭。亭亭在牟阴。徐广曰:“号有熊。”司马贞《史记索隐》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
黄帝生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史记索隐》案:黄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皇甫谧云:“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汉书·古今人表》彤鱼氏女,生夷鼓,嫫母苍林。
◎黄帝世系◎第2世,姬玄嚣。黄帝次子,母嫘祖。
◎黄帝世系◎第3世,姬蟜极。
◎黄帝世系◎第4世,姬夋。中华黄帝王朝第4任帝,俈帝,(BC2437—BC2367年)在位。俈帝姬夋,高辛其为地名也,兴于高辛。.......
日月升空,斗转星移。许多年后,黄帝的姬姓氏族子孙沿着北洛河南下,经过大荔、朝邑、韩城一带,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沿着中条山、太行山向东而去,经过山西的永济、霍县、洪洞、芮城、新绛、临汾、河津,到达今天的北京附近。有的继续迁徙,南下,向河南的陕县、许昌进发。故《左传》云:“虞、虢、焦、滑、霍、杨、魏,皆属姬姓。”从这些姓氏分布的地理情况看,都是黄帝的子孙。
史料研究和考古证明,黄帝部落应当发源于黄土高原。黄帝的后裔从高原上走出来以后,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夏商周时代使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到了大周王朝,姬姓势力发展到了当时的鼎盛地步,杨姓也开始崭露头角。……
农神后稷。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谯周以为“弃,帝俈之胄,其父亦不著。”张守节《史记正义·古史考》“弃,帝俈之胄,其父亦不著。”谯周按《国语》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窋亲弃之子,至周文王千余岁惟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史记正义·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毛诗疏》云:“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实难据信也。”依据以上,俈帝姬夋传至农神后稷之世系已无从可考。
◎后稷世系◎第1世,姬后稷,名弃。农神后稷。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谯周以为“弃,帝俈之胄,其父亦不著。”张守节《史记正义·古史考》“弃,帝俈之胄,其父亦不著。”谯周按《国语》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窋亲弃之子,至周文王千余岁惟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史记正义·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毛诗疏》云:“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实难据信也。” 娶姞氏。
◎后稷世系◎第2世,姬楘玺。后稷子,袭父职,务稼穑。
◎后稷世系◎第3世祖,姬叔望。楘玺子,袭父职,务稼穑。
◎后稷世系◎第4世,姬不窋。叔望子,裴駰《史记集解》韦昭云“夏太康失国,废稷之官,不窋不复务农。” 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生子曰鞠。
◎后稷世系◎第5世,姬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刘。
◎后稷世系◎第6世,姬公刘。《史记·周本纪第四》曰: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史记索隐》:豳即邠也,古今字异耳。《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豳州新平县即汉朝漆县,诗豳国,公刘所邑之地也。” 周道之兴自此。
◎后稷世系◎第7世,姬庆节。公刘子,在豳建立国都。生子曰皇仆。
◎后稷世系◎第8世,姬皇仆。庆节子,嗣位豳国。生子曰差弗。
◎后稷世系◎第9世,姬差弗。皇仆子,嗣位豳国。
◎后稷世系◎第10世,姬毁隃。(《系本》作‘僞榆’)差弗子,嗣位豳国。
◎后稷世系◎第11世,姬公非。《史记索隐》《系本》云:‘公非辟方。’皇甫谧云:‘公非字辟方也’。
毁隃子,嗣位豳国。
◎后稷世系◎第12世,姬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国。
◎后稷世系◎第13世,姬高圉。《史记索隐》《系本》云:‘高圉侯侔。’辟方子,嗣位豳国。
◎后稷世系◎第14世,姬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国。
◎后稷世系◎第15世,姬亚圉。《史记集解》《世本》云:‘亚圉云都。’皇甫谧云:‘云都,亚圉字。’ 《汉书·古今表》曰:‘云都,亚圉弟。’按:如此说,则辟方侯侔亦皆二人之名,实未能详。侯侔子,嗣位幽国。
◎后稷世系◎第16世,姬云都。亚圉子,嗣位豳国。
◎后稷世系◎第17世,姬太公。云都子,嗣位豳国。
◎后稷世系◎第18世,姬组绀。太公子,嗣位幽国。
◎后稷世系◎第19世,姬诸周(上幸夂下皿)。组绀子,嗣位幽国。
◎后稷世系◎第20世,姬祖类。《史记索隐》《系本》云:‘太公组绀诸周(上幸夂下皿)。’三代世表称叔类,凡四名。皇甫谧云:‘公祖一名组绀诸周,字叔类,号曰太公也。’诸周(上幸夂下皿)子,公叔祖类嗣位豳国。
◎后稷世系◎第21世,姬亶父。《史记·周本纪第四》曰: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熏育戌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逾梁山,止于岐下。幽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古公有长子曰泰伯,次曰虞仲。太差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
◎后稷世系◎第22世,姬季历。古公第三子。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后稷世系◎第23世,姬昌。(BC1219—BC1122)年,西伯(周文王)在位50年。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徐广曰:“文王九十七乃崩。”《史记正义·括地志》云:“周文王陵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原上也。”
周文王八卦,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正义·谥法》:“经纬天地曰文。”谥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盖王瑞自太王兴。
太子姬发立,是为周天王,国史习惯称周武王。
◎后稷世系◎第24世,姬发。周天王,国史惯称周武王。姬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王。故曰周天王。
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武王率修文王绪业。……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尊。……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尊文王,遂率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诸侯兵会者车4000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70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周武王,寿93岁。周武王陵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原上也。太子姬诵立,是为周成王。周武王第六子姬叔虞,周成王弟,封于唐地(今山西翼城西),是为唐侯。而唐有晋水,至子姬燮,改国号为晋国,曰晋侯。
以姬叔虞为始祖的杨姓世系
◎叔虞世系◎杨姓第1世唐侯,姬叔虞,字子于。晋国始祖,杨姓始祖。周武王第六子,晋国始祖唐侯,又名唐叔虞、晋唐叔虞、姬唐叔虞。周成王“桐叶封弟”这个美丽的故事玉成了一个诸侯王。
《史记·晋世家》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长子姬燮嗣立
◎叔虞世系◎杨姓第2世,第1任晋元侯——姬燮。晋都翼城(今山西翼城西)。
◎叔虞世系◎杨姓第3世,第2任晋武侯——姬宁族。
◎叔虞世系◎杨姓第4世,第3任晋成侯——姬服人。
◎叔虞世系◎杨姓第5世,第4任晋厉侯——姬福。
◎叔虞世系◎杨姓第6世,第5任晋靖侯——姬宜臼。靖侯以来年纪可推。自唐叔靖侯五世无其年数。
◎叔虞世系◎杨姓第7世,第6任晋斄侯——姬司徒。
◎叔虞世系◎杨姓第8世,第7任晋献侯——姬籍。
◎叔虞世系◎杨姓第9世,第8任晋穆侯——姬费王。
◎叔虞世系◎杨姓第10世,第1任曲沃桓叔——姬成师。
◎叔虞世系◎杨姓第11世,第2任曲沃庄伯——姬鳝。
◎叔虞世系◎杨姓第12世,第1任晋武公——姬称。生伯侨,封于杨,为杨侯太祖。
◎杨姓伯侨世系◎第1世,第1任杨侯太祖——姬伯侨。姬伯侨,又名文实。晋武公(姬称)之子,献公(姬诡诸)之弟。【周朝第18任国王】襄王姬郑(BC651—BC618年在位33年)元年庚午(BC651年),被任命为中大夫。五年甲戌(BC647年),襄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谥贤敬。配于氏,生子三,逊、近、述。近字子恭,为邑宰;述字子宪,官令尹。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杨,盖唐叔虞之苗裔,自伯侨以下谱系——
◎杨姓伯侨世系◎第2世,第2任杨侯——姬文。姬文,又名逊。晋献公公子舍人,袭侯爵,配卫氏,生姬突。
◎杨姓伯侨世系◎第3世,第1任羊舌大夫——姬突。姬突,食邑于羊舌,羊舌大夫也,故又称羊舌突。生羊舌职。
◎杨姓伯侨世系◎第4世,第2任羊舌大夫——羊舌职。以羊舌为姓,为〖晋国第27任国君〗悼公姬周(BC572—BC558年)羊舌大夫。配赵氏,生子四:赤、肸、鲋、虎,号称“羊舌四族”。长子羊舌赤字伯华,铜鞮大夫,生杨道字子容。次子羊舌肸字叔向,又字叔誉。太傅,生羊舌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号曰杨石。三子羊舌鲋字叔鱼。四子羊舌虎字叔罴。
◎杨姓伯侨世系◎第5世,太傅——羊舌肸。羊舌肸,字叔向,又字叔誉,为〖晋国第28任国君〗平公姬彪(BC557—BC552年)太傅,孔仲尼称为“古之遗直”。配巫氏,生羊舌伯石。
◎杨姓伯侨世系◎第6世,晋上卿——羊舌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号曰杨石。羊舌伯石,字食我。史有“叔向食采杨氏,生伯石,字食我”的记载。羊舌食我和祁盈是好朋友,因府中家仆之乱,得罪晋公卿而遭迫害,晋公令灭祁、羊舌两家,食我有子孙逃往华山仙谷避难,隐居。其后子孙遂居华阴,姓杨氏,此支杨氏即世居华阴。因羊舌食我子孙即避难华阴,务农耕作,无有仕者,史无记载。所以不见诸记。或许能发现有家谱玉牒、地方志记载杨食我在华阴的子孙世系情况。
◎杨姓伯侨世系◎第5世,铜鞮大夫——羊舌赤,字伯华。铜鞮大夫羊舌伯华,因侄子羊舌食我、祁盈家仆之乱,亦率子孙于周避晋祸,又因晋灭祁、羊舌两家,所以其子孙也不再姓羊舌氏。改作杨氏,皆因祖上姬伯侨封为杨侯。生杨道,字子容。《唐书·宰相世系录》载: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杨道的字)。
◎杨姓伯侨世系◎第6世,杨道,字子容。迪忠王。为【周朝第24任国王】景王姬贵(BC544—BC520年在位25年)大司马,谥曰迪忠王。配于氏,生子杨忠。
◎杨姓伯侨世系◎第7世,杨忠。为周景王太傅。配闲氏,生杨业、杨华。
◎杨姓伯侨世系◎第8世,杨业。为【周朝第26任国王】敬王姬匄(BC519—BC476年在位44年)太傅。春秋时代结束。配伍氏,生杨赞。
◎杨姓伯侨世系◎第9世,杨赞。为周敬王上大夫。配向氏,生杨祺、杨祎。
◎杨姓伯侨世系◎第10世,杨祺。为【周朝第27任国王】元王姬仁(BC475—BC469年在位7年)司马。战国时代开始。配艾氏,生杨羡。
◎杨姓伯侨世系◎第11世,杨羡。为【周朝第31任国王】考王姬嵬(BC440—426BC年在位15年)左将军。配于氏,生杨惠。
◎杨姓伯侨世系◎第12世,杨惠。为【周朝第32任国王】威烈王姬午(BC425—BC402年在位24年)大夫,食邑潼关。配庄氏,生杨元、杨潼。
◎杨姓伯侨世系◎第13世,杨元。为【周朝第33任国王】安王姬骄(BC401—BC376年在位26年)左庶长。配宋氏,生杨温。
◎杨姓伯侨世系◎第14世,杨温。【周朝第33任国王】时为温州(故所在今山西孝义县西90里)牧。配范氏,生子三:杨志、杨雍、杨述。
◎杨姓伯侨世系◎第15世,杨志。为【周朝第35任国王】显王姬扁(BC368—BC321年在位48年)左将军。配巴氏,生杨章。
◎杨姓伯侨世系◎第16世,杨章,字道斐,北京始祖。约生活在东周末年,亦即战国末期。父子相继为周显王姬扁与周靓王姬定(BC320—BC315年在位6年)左、右将军,居于华阴。配姜氏,生子三:杨苞、杨朗、杨款。杨苞,韩襄王(BC311为元年)将领,守修武,子孙因居河内。杨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
◎杨姓伯侨世系◎第17世,杨款(BC267—BC194年),字洪哲。生于【周朝第37任国王】赧王姬延(BC314—BC256年在位59年)四十八年甲午(BC267年)七月初一日辰时,曾任秦国(战国时代)上卿。卒于汉惠帝刘盈元年丁未(BC194年)二月初二日亥时,寿73岁,葬山东南门外,蛇形,乾山巽向。配曾氏,生于周赧王五十年丙申(BC265年)十月初二日子时,卒于汉惠帝元年丁未(BC194年)正月初二□时,寿71岁,封一品敬德夫人。葬山东湖圹,牛形,申山寅向。生子四:杨显、杨硕、杨顾(疑顾讹音为图,字佳郁)、杨顺(疑顺讹音为春,字佳隆)。杨款的子孙传裔最多,可谓源远流长,有子孙迁往北京顺天府大兴县。
以姬伯侨为始祖的杨姓大隋皇族世系
◎杨姓伯侨世系◎第18世,杨硕(生卒年月不详),字太初,亦号佳青。隐居不仕,洞习天文。生子八:杨鷃(yàn)、杨奮(即奋)、杨(虎+甘)、杨儵(shū)、杨熊、杨熹、杨鸇(zhan)、杨魋。
◎杨姓伯侨世系◎第19世,杨熹(—BC171),字德嘉,又字幼罗。汉朝第1任赤泉壮侯。司马贞《史记索隐·壮侯》案:五侯斩项籍皆谥“壮”。汉表以为“庄”。皆避刘庄讳,改作“严”,误也。《史记·项羽本纪第七》载:……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熹,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熹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81岁,谥严威,葬江西大塘,鹅形,乾山巽向。配陈氏,生子二:杨敷、杨致。
◎杨姓伯侨世系◎第20世,杨敷(BC129—BC74年),字伯宗。第2任赤泉忠定侯。寿55岁,谥忠定,葬江西大塘,鹅形,乾山巽向。继配蔡氏生子三:杨哲、杨胤、杨衡(又作杨彻)。
◎杨姓伯侨世系◎第21世,杨胤(BC89—BC25)年,字嗣宗,又字毋害。第3任赤泉忠贤侯。寿64岁,谥忠贤,葬洋河坡岗后,牛形,未山丑向。配李氏(BC87—BC13年),封忠贤夫人,寿74岁,葬同夫山。生子四:敞、昌、伟、泰。
◎杨姓伯侨世系◎第22世,杨敞(?—7年),字子明。第1任安平敬侯。为汉昭帝丞相,拥汉宣帝刘询,封安平侯,谥敬。配司马氏,太史公司马迁之女,生子五:杨忠、杨诚、杨君、杨皇、杨恽。
◎杨姓伯侨世系◎第23世,杨恽,字孟尽,号紫幼。第1任平通侯。配蔺氏,生子五:杨谭、杨论、杨讷、杨徽、杨奇。
◎杨姓伯侨世系◎第24世,杨谭(BC22—52年),字献美。嗣安平侯。寿74岁,葬山东富足坪,艮山坤向。配石氏(),封忠献夫人,寿,葬同夫山。生子二:杨宝、杨宰(字惟美)。
◎杨姓伯侨世系◎第25世,杨宝(生卒年月不详),字惟善,亦字惟渊、稚渊。嗣安平侯。寿79岁,葬华阴朱家山,龙形,丙山壬向。
◎杨姓伯侨世系◎第26世,杨震,字伯起。生于【东汉第1任皇帝】光武帝刘绣(25—58年在位34年)建武三十年甲寅(54年)二月初八日亥时。从小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当世学届称他为“关西夫子杨伯起”,长期居今河南湖城县,任教二十多年,五十岁才开始当州郡长官,曾任荆州和东莱(今山东掖县)太守。《后汉书》记为【东汉第6任皇帝】安帝刘祜(107—126年在位19年)延光二年癸亥任太尉,三年甲子(124年)为宦官诬陷,饮鸠,卒时年70岁。初葬于今陕西华阴西南的潼亭,墓在潼关西大道之北,立有碑(今其碑尚存),并立有一石鸟像在墓地上,后改葬四川成都府西门外,黄龙山洞形,辰山戌向。配王氏生子三杨牧杨里杨让续配邴氏,生于【东汉第1任皇帝】光武帝三十一年乙卯(55年)六月二十日亥时,卒于【东汉第8任皇帝】顺帝刘保(126—145年在位20年)永建六年辛未(131年)九月十一日寅时,寿76岁,赠封一品清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二,杨秉、杨奉。
◎杨姓伯侨世系◎第27世,杨牧,字孟信。杨牧,杨震长子,东汉顺帝至灵帝时人。官荆州刺史,封富波侯,富波故城在今安徽阜阳县南。生子二,杨统、杨馥。
◎杨姓伯侨世系◎第28世,杨统。生子杨琦。
◎杨姓伯侨世系◎第29世,杨琦,字子琦。东汉灵帝至献帝时人,少承家教,勤勉向学,尤长《尚书》。灵帝时,任侍中,为帝所重用。帝曾召琦,咨询时政。帝问曰:“朕与桓帝二人比较,以为如何?”琦答:“陛下和桓帝比,就名象虞舜和唐尧相比一样。”灵帝很不高兴地说:“你呀,善于强词夺理,真是杨震的子孙,死后必复至大鸟矣!”杨琦后来出任汝南太守。灵帝崩,复入朝为侍中、卫尉(掌门卫,九卿之一)。随汉献帝西迁,护帝有力,事帝勤劳有功。生子杨亮。
◎杨姓伯侨世系◎第30世,杨亮。汉献帝迁都许昌后,追封为阳成亭侯。杨亮旧居在阌乡县(今河南灵宝县)西南。生子杨孕。
◎杨姓伯侨世系◎第31世,杨孕。生子杨渠
◎杨姓伯侨世系◎第32世,杨渠。生子杨铉。
◎杨姓伯侨世系◎第33世,杨铉。仕燕为北平太守。生子二:杨元寿、杨兴。铉子杨兴,仕后魏新平郡(今甘肃彬县)守。兴子杨国,仕后魏中敬大夫。国子杨定,并州(今山西太原)刺史,晋封为穆侯,生子杨绍。
◎杨姓伯侨世系◎第34世,杨元寿。仕后魏为武川镇司马。后魏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于是居家朔州神武郡殊颓县(今山西寿阳县北境)。生子杨惠嘏。
◎杨姓伯侨世系◎第35世,杨惠嘏。太原太守。生子二:杨祥、杨烈。
◎杨姓伯侨世系◎第36世,杨烈。平原太守。追为隋国康王。生子杨祯。
◎杨姓伯侨世系◎第37世,杨祯。宁远将军。追为隋国献王。生长子杨忠。
◎杨姓伯侨世系◎第38世,杨忠。随国桓公。追为隋国桓王。小名奴奴,体格魁伟,武艺超群,识量深沉,有将帅之略。十八岁时,客游于泰山,遇梁兵攻郡,郡守被执于江左(今江西),在梁五年。后以元颢入洛阳,赐爵寿昌伯。随从北魏孝武帝元修西迁,进爵为公。杨忠尝从北周孝闵帝宇文觉(557年在位1年)狩猎,独挡一猛兽,左挟其股,右拔其舌,孝闵帝壮之。北方以猛兽为“扌奔子”,因以“扌奔子”为字。河桥之役,与五壮士力战宋桥,敌不敢进,以功拜左光禄大夫,云州(今山西祁县西)刺史。赐姓“普六茹氏”,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初年(559年),又进封为随国公,谥曰“桓”。长子坚嗣。隋兴,追尊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母为元明皇后。
◎杨姓伯侨世系◎第39世,隋文帝杨坚(541—604年)。隋文帝杨坚,小字那罗延。
《隋书·帝纪一·高祖上》载:“高祖文皇帝姓杨氏,讳坚,弘农郡华阴人也。汉太尉杨震八世孙杨铉,仕燕为北平太守。铉生杨元寿,后魏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杨惠嘏,惠嘏生平原太守杨烈,烈生宁远将军杨祯,祯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薨,赠太保,谥曰桓。”皇*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於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尼来自河东,谓皇*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於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於加别馆,躬自抚养。皇*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皇*大骇,坠高祖於地。尼自外入见曰:“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为人龙颜,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月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沉深严重。初入太学,虽至亲昵不敢狎也。年十四,京兆尹薛善辟为功曹。十五,以太祖(杨忠)勋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十六,迁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周明帝即位,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甲子,受周禅称帝,国号大隋,定都大兴城,即长安城,年号曰开皇,时年40岁。
杨坚称帝后,平梁灭陈,结束了自东晋南北朝长达286年的大分裂局面,第三次统一全中国。隋文帝在位24年,政绩卓著,有著名的开皇之治。是中国十大皇帝之一,在历代帝王中是一位好皇帝。公元607年7月,文帝病重,卧于仁寿宫大宝殿内。甲辰日,召见君臣,嘘唏着与他们握手诀别。不久驾崩,寿64岁。葬于陕西武功县西南20里的三畴原上,号曰“泰陵”。又曰太陵,古代太、泰通用。文帝有五子,皆独孤氏文献皇后所生,即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孝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文献独孤皇后(552—602年),河南洛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第七女。信见坚有奇表,故以女妻之,时年14。坚与文献十分相爱,誓无异之子。开皇初,文献亦柔顺恭孝,不失妇道。其姐为周明帝宇文毓皇后,长女为周宣帝宇文贇皇后,贵戚之盛,莫与为此,而文献每谦卑自守,世以为贤。及周宣帝崩,杨坚居禁中,总百揆,文献使人谓坚曰:“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杨坚受禅,文献立为皇后。突厥尝与中国交市,有明珠一箧,价值800万,幽州总管阴寿告文献购买。文献曰:“非我所须也。当今戎狄屡寇,将士疲劳,未若以800万分赏有功者。”百僚闻而毕贺。杨坚甚宠惮之。每遇临朝,文献辄与坚同辇而进,至阁乃止。使宦官侍坚,政有所失,随则匡谏,多所弘益。侯坚退朝而同返燕寝,相顾欣然。文献每与坚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文献颇仁爱,每闻大理决囚,未尝不流涕。然性尤妒嫉,后宫莫敢进御。杨坚曾得幸尉迟迥女孙,被其阴杀之。见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劝坚斥之。时皇太子杨勇多内宠,爱妾云氏亦被害之,由是讽坚废太子立晋王杨广,皆文献之谋也。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著《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从世界各国中选 100人,中国的皇帝隋文帝杨坚名列第82位。
◎杨姓伯侨世系◎第40世,杨勇(566—604年),大隋皇太子。杨勇,字睍地伐,高祖长子也。周世,以太祖军功,封博平侯。及高祖杨坚辅政,立为世子,拜大将军、左司卫,封长宁郡公。出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总统旧齐之地。后征还京师,进位上柱国、大司马,领内史御正,诸禁卫皆所属。高祖受禅,立为皇太子,军国政事,皆令勇参决之。勇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杨广与杨素等谋,构成夺宗之计,废勇为庶人。……坚抵床曰:“独孤诚误我,枉废我儿!”因遣追勇。未及发使,帝驾崩,秘不发丧。伪造高祖敕书,赐庶人死。追封房陵王,不为立嗣。大隋太子杨勇有10子:云昭训生长宁王杨俨、平原王杨裕、安城王杨筠,高良娣生安平王杨嶷、襄城王杨恪,王良娣生高阳王杨该、建安王杨韶,成姬生颍川王杨煚,后宫生杨孝实、杨孝范。
◎杨姓伯侨世系◎第41世,杨俨,大隋皇太孙,长宁王。杨俨,云昭训生。大隋皇太孙,文帝嫡长孙也。长宁王杨俨,杨勇长子也。诞乳之初,以报高祖,高祖曰:“此即皇太孙,何乃生不得地?”云定兴奏曰:“天生龙种,所以因云而出。”时人以此为敏对。六岁,封长宁郡王。勇败,亦坐废黜。上表乞宿卫,辞情哀切,高祖览而悯焉。杨素进曰:“伏愿圣心同於螫手,不宜复留意。”炀帝践极,俨常从行,卒於道,实则鸩之也。诸王弟分徙岭外,仍敕在所皆杀焉。
◎杨姓伯侨世系◎第41世,杨裕,平原王。杨裕,其母云昭训。
◎杨姓伯侨世系◎第41世,杨筠,安城王。杨筠,其母云昭训。
◎杨姓伯侨世系◎第41世,杨嶷,安平王。杨嶷,其母高良娣。
◎杨姓伯侨世系◎第41世,杨恪,襄城王。杨恪,其母高良娣。
◎杨姓伯侨世系◎第41世,杨该,高阳王。杨该,其母王良娣。
◎杨姓伯侨世系◎第41世,杨韶,建安王。杨韶,其母王良娣。
◎杨姓伯侨世系◎第41世,杨煚,颍川王。杨煚,其母成姬。
◎杨姓伯侨世系◎第41世,杨孝实,后宫生,不载其母名。炀帝嗣位,因年幼获免。子孙繁衍至今。
◎杨姓伯侨世系◎第41世,杨孝范,后宫生,不载其母名。炀帝嗣位,因年幼获免。子孙繁衍至今。
◎杨姓伯侨世系◎第40世,隋炀帝杨广(568—618年),晋王。《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载:“炀皇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摩(意即金龙摩天),高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献独孤皇后。上(杨广)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皇子中特别钟爱。在周,以高祖勋,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寻授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大将军如故。上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善之。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六年,转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其年,征拜雍州牧、内史令。八年冬,大举伐陈,以上为行军元帅。及平陈,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及太子勇废,立上为皇太子。仁寿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於仁寿宫。是为隋炀帝,在位15年,皇后萧氏,梁宗室之女,生二子,长子元德太子杨昭、次子齐王杨暕。幼子杨杲,萧妃生。
◎杨姓伯侨世系◎第40世,杨俊(570—600年),秦孝王。秦孝王杨俊字阿祗,高祖第三子也。开皇元年立为秦王。二年春,拜上柱国、河南道行台尚书令、洛州刺史,时年十二。加右武卫大将军,领关东兵。三年,迁秦州总管,陇右诸州尽隶属。俊仁恕慈爱,崇敬佛道,请为沙门,上(文帝)不许。六年,迁山南道行台尚书令。伐陈之役,以为山南道行军元帅,督三十总管,水陆十余万,屯汉口,为上流节度。陈将周罗睺、荀法尚等,以劲兵数万屯鹦鹉洲。总管崔弘度请击之。俊虑杀伤,不许。罗睺亦相率而降。於是遣使奉章诣阙,垂泣谓使者曰:“谬当推毂,愧无尺寸之功,以此多惭耳。”上闻而善之。授扬州总管44州诸军事,镇广陵。岁余,转并州总管24州军事。初,颇有令问,高祖闻而大悦,下书奖励焉。其后俊渐奢侈,违犯制度,出钱求息,民吏苦之。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地。俊疾笃,未能起,遣使奉表陈谢。上又责之,俊渐怖,疾甚。大都督皇甫统上表,请复王官,不许。岁余,以疾笃,复拜上柱国。开皇二十年,六月,卒于秦邸。上哭之数声而已。谥为“孝”。秦孝王杨俊生子二,崔氏生杨浩,嗣秦王,宇文化及弑逆之始,立杨浩为帝。庶子杨湛,封济北侯,骄果,有胆烈。大业初为荥阳太守,坐浩免,亦为化及所害。俊长女永丰公主,年十二,遭父忧,哀慕尽礼,免丧,遂绝鱼肉。每至忌日,辄流涕不食。有开府王延者,性忠厚,领亲信兵十余年,俊甚礼之。及俊有疾,延恒在阖下,衣不解带。俊薨,勺饮不入口者数日,羸顿骨立。上闻而悯之,赐以御药,授骠骑将军,典宿卫。俊葬之日,延号恸而绝。上嗟异之,令通事舍人吊祭焉。诏葬王延於杨俊墓侧。
◎杨姓伯侨世系◎第40世,杨秀(573—618年),蜀王。杨秀,文帝第四子也。开皇元年,立为越王。未几,徙封於蜀,为蜀王。拜柱国、益州刺史,总管24州诸军事。二年,进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本官如故。岁余而罢。十二年,又为内史令、右领军大将军。寻复出镇于蜀。秀有胆气,容貌瑰伟,美须髯,多武艺,甚为朝臣所惮。秀渐奢侈,违犯制度,车马被服,拟于天子。及太子勇以谗毁废,晋王广为皇太子,秀意甚不平。皇太子恐秀终为后变,阴令杨素求其罪而谮之。仁寿二年,征还京师,上见,不与语。因谓群臣曰:“当斩秀于市,以谢百姓。”群臣不许。於是废为庶人,幽内侍省,不得与妻子相见,令给少数民族婢女二人供驱使。炀帝即位,禁锢如初。宇文化及之弑逆也,欲立秀为帝,群议不许。於是害之,并其诸子。据传葬阴阳八合坞。杨秀有幼子名杨孝明,小名爪子,为夫妻所最爱。隋沉,隐蔽于蜀、闽,子孙因家焉。孝明生神佑,其后裔绵衍至今。
◎杨姓伯侨世系◎第40世,杨谅(575—605年),汉王。杨谅字德章,一名杰,文帝第五子也。开皇元年,立为汉王。十二年,为雍州牧,加上柱国、右卫大将军。岁余,转左卫大将军。十七年,出为并州总管,上幸温汤而送之。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拒黄河,52州尽隶属焉。特许以便宜,不拘律令。及蜀王以罪废,谅愈不自安。会高祖崩,征之不赴,遂发兵反。总管皇甫诞切谏,谅怒,收击之。谅穷蹙,降於素。百僚奏谅罪当死,帝曰:“朕终鲜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谅一死。”於是除名为民,绝其属籍,竟以幽死。有子杨颢,因而禁锢,宇文化及弑逆之际,遇害。其子孙年幼不载。
◎杨姓伯侨世系◎第41世,杨昭(578—606年),元德太子。杨昭,杨广长子。开皇十年(590年)春,立为河南王,年十二。仁寿初,改封晋王,拜内史令,兼左卫大将军。后三年,转任雍州牧。炀帝即位,居洛阳宫中,昭留守京师。大业元年(605年),立为皇太子。昭有武力,能拉强弓,性谦虚冲淡。言行举止,温和友善,未尝忿怒,饮居简朴,臣使有老父母,必亲问其安否,年终皆有惠赐。大业二年(606年),来洛阳朝,体胖,因劳成疾,未几而卒,终年28岁。谥曰元德太子,为大隋世宗孝成皇帝。生子三,韦妃生隋恭帝杨侑;大刘良娣生燕王杨倓;小刘良娣生越王杨侗。
◎杨姓伯侨世系◎第42世,隋恭帝杨侑(605—619年),陈王、代王。杨侑,惟聪敏,有气度。大业三年(607年)立为陈王,数载后,改封代王,食邑万户。炀帝御驾亲征辽东,令为亲师总留事,后拜太原太守。李渊克长安(617年10月 )立之为帝,改元为义宁,是为隋恭帝。在位一年,逊位李渊,封为酅国公(酅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唐武德二年(619年)夏五月遇害,终年15岁。葬於今陕西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生子杨行基(43世),袭酅国公。44世杨棻—45世杨温—46世杨幼言。皆嗣袭酅国公。酅国公一职传至五代末。 ◎杨姓伯侨世系◎第42世,杨侗(?—619年),越王、皇泰帝。
杨侗,字仁谨,美姿仪,性宽厚,昭长子,大业三年(607年)立为越王。炀帝崩,留守共奉杨侗即位於洛阳,改年号为皇泰,称为皇泰帝,在位一年,为逆臣王世充所逼,不得已逊位於王,被幽於含凉殿,封潞国公,食邑5000户。后王世充担心留杨侗有后患,遂遣其侄王行本去毒杀杨侗。侗知不免,请求与母相见,不许。侗即布席焚香拜佛,咒曰:“但愿今后不再降生帝王尊贵之家了。”於是饮酒,但不能立时绝命,行本令以丝帛缢之。葬处不明。杨侗长子杨岐逃往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地区),子孙繁衍至今。杨侗次子杨白隐居民间得以繁衍,其后裔有一支到后世明朝时徙江苏,后遍及江浙一带,今有一支后裔居扬州。
◎杨姓伯侨世系◎第42世,杨倓,燕王。子系不详。
◎杨姓伯侨世系◎第41世,杨暕,齐王。杨暕,字世昢,隋炀帝次子,初为陈王,后改封齐王。暕有遗腹子杨正道,名愍。
42世杨正道—43世杨隆礼—44世杨慎(眘)余—45世杨岳—子孙皆徙岭南。
42世杨正道—43世杨隆礼—44世杨慎(眘)矜—45世杨谏—子孙皆徙岭南。
42世杨正道—43世杨隆礼—44世杨慎(眘)名—子孙皆徙岭南。
◎杨姓伯侨世系◎第41世,杨杲,赵王。杨广爱子。
大隋蜀王杨秀后裔考
杨秀(573—618年),大隋封为蜀王。
杨秀,隋文帝第四子也。开皇元年,立为越王。未几,徙封於蜀,为蜀王。拜柱国、益州刺史,总管24州诸军事。二年,进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本官如故。岁余而罢。十二年,又为内史令、右领军大将军。寻复出镇于蜀。秀有胆气,容貌瑰伟,美须髯,多武艺,甚为朝臣所惮。秀渐奢侈,违犯制度,车马被服,拟于天子。及太子勇以谗毁废,晋王广为皇太子,秀意甚不平。皇太子恐秀终为后变,阴令杨素求其罪而谮之。仁寿二年,征还京师,上见,不与语。因谓群臣曰:“当斩秀于市,以谢百姓。”群臣不许。於是废为庶人,幽内侍省,不得与妻子相见,令给少数民族婢女二人供驱使。炀帝即位,禁锢如初。宇文化及之弑逆也,欲立秀为帝,群议不许。於是害之,并其诸子。据传葬阴阳八合坞。
杨秀有幼子名杨孝明,小名爪子,为夫妻所最爱。隋沉,隐蔽于蜀、闽,子孙因家焉。孝明生神佑,其后裔绵衍至今。
先前,蜀王杨秀见杨广暴伤骨肉,恐诸子遇害,於是遣一子避入闽。遂居浦城,其子孙分布闽北崇安、浦城、建阳、建瓯、松溪、政和、及闽南南安等县。后遇天下大乱得以保全,其后裔又在“湖广多省填川”时,有进入四川的一支,又随四川向外迁徙,是隋文帝后裔众多和重要的一支,如今子孙遍及全国各地。
在四川省德阳市附近的绵竹地区有一条美丽的大河,名字叫做射水河,射水河贯通了整个绵竹。成为当地的一条母亲河,养育了这里无数的中华儿女。因为以前这里没有河,交通又不便,所以人烟稀少,自从有了这条美丽的射水河,才为这里带来了生气,也带来了一个今天到处饭店都用的店名“蜀王府”——“得天独厚”,得天河之水而厚德育人载物。 关于射水河的由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射水河说是大隋王朝的时候封在四川的四皇子蜀王杨秀用箭射出来的。
公元581年汉人杨坚驱逐五胡一统天下,建立大隋王朝,是为隋文帝。而后分封诸皇子,把天府之国的四川分封给了第四子杨秀,杨秀初封为越王,后徙封为蜀王,管理四川地区。蜀王杨秀带兵屯住绵竹关。因为蜀地肥沃,粮草充足。有一年碰到天下大旱,沟里、河里都断了流,连饮马的水都没有了,田坝里禾苗因为缺水都被晒焦了。蜀王杨秀去求张天师帮忙,张天师赠给他三支神箭。蜀王回来后,他就命人筑起射箭台,准备用神箭射水开河。
蜀王杨秀选了一个黄道吉日,拜苍天、参诸神,总之就是祈求神力相助,以解百姓兵士无水之苦,参拜完后,蜀王杨秀就向西边龙门山上射出了第一支神箭。神箭射出去之后,派一个士兵去探,士兵回来报告,说:“没有水”,蜀王下令杀了他。又射第二支神箭,于是又派了一个士兵去探,这个士兵回来后,还是说没有水,蜀王又下令杀了这个兵士。然后再射出了第三支神箭,再派出第三个士兵去探。这第三个士兵看到前头两个士兵被杀了,沟里还是没有水,自己回去再说没水,又要被杀,干脆说个假话,看他蜀王咋个处理。正想着,正好来了一个挑油的挑夫,这个士兵心想,好机会来了,我如果马上把他的油打翻在沟里,不是可以流了?于是这个士兵打翻了油桶,回去报说:“大王,这回有水了”。蜀王杨秀马上用金银奖赏了这个士兵。
因为蜀王射出的是神箭,全*讨张天师的“口封”,一说有水,大水会马上就冲下来了。从那时起,就有了这条射水河。又因为打翻了油桶,射水河的石头,至今都很滑。如今的人们还可以在龙门山脚下的山溪寺旁边,看到这个“三箭水”。石岩上有三个洞,两个在下,一个在上,下面的洞没有水,上面的洞水直往外涌。据说这就是当年四川蜀王杨秀用神箭射水时留下的古迹。
自从有了蜀王神箭开河,绵竹更加富裕昌隆,再也不怕天旱无雨了。人们感激和敬仰这个蜀王杨秀,就在”射箭台“上供奉了蜀王杨秀的牌位,并修建了“大隋蜀王宫”,即”蜀王府“。如今”蜀王府“在到处都是饭店的流行用名,但真正知道蜀王杨秀射水开河的确没有几个。后记:河当然不能是用箭射出来的,杨秀开河只是一个传说。应该是劳动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来的。我想这里是说蜀王杨秀在绵竹治所时和当地百姓一起共同治理此处水业来的。后来百姓感激蜀王恩德,建个蜀王府,以示纪念这位为民立业的隋朝皇子。
隋炀帝杨广后裔考
以下是近二、三年关于隋炀帝有后裔在江浙一带的报导
(一) 隋炀帝有后裔居丹阳
( 2004-03-03 08:37:34) 稿件来源: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3月3日电 近日,丹阳后巷镇杨家埭村的杨学海老人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杨氏宗谱》,据该家谱记载,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杨广的一支后裔就定居丹阳。
据《杨氏宗谱》记载,杨广生有四子,长子杨昭又生三子:杨侑(隋恭帝)、杨侗(越王皇泰帝)、杨倓(燕王)。明朝时期,杨侗后裔杨汉义因祖、父先后任江浙提学,先是居南京附近的句容,后寄居苏州,最后定居“京江云阳东北仁信乡”,即现在的丹阳后巷杨家埭。杨汉义定居杨家埭后,其后裔除留居本村外,还迁至丹阳的新桥、杨家木桥、界牌包港以及扬中、江阴等地。
据杨学海介绍,这套宗谱共印有十套,因其父当年在本村祠堂内管理事务,所以他家共有两套。“文革”中,其中一套家谱被抄收,另一套被家人隐藏后精心保存至今。记者在杨学海家中看到,这套家谱被装在一个特制的木匣内,为线装木刻宣纸版,刻印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整个宗谱共14卷,除缺第一卷外,其余各卷保存完好。
(二)新昌杨氏隋代帝胄落深山
www.zjol.com.cn 2006年04月10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在绍兴这方古老大地上,聚居着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名人之后。继上周记者报道了绍兴新禹陵村几千年来为大禹守陵的大禹后代的故事后,记者又闻知,在绍兴新昌县的大山里,还聚居着一群隋炀帝的后代。他们已在此繁衍生息了1000多年。
4月9日,记者从新昌县城出发,在盘山公路上约摸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后,在一片崇山峻岭之间,隋炀帝后代居住的双彩乡下宅村出现在马蹄形山岗上,犹如镶嵌在半山腰的巨大“燕窝”。
一千多年,杨氏在此繁衍
据史料记载,公元618年,隋炀帝曾孙荣王杨白携韩妃逃难到会稽彩烟沥江三渡(今新昌双彩乡白王庙附近)。韩妃见这里一片大山没有人烟,绝望地跳江自尽,自此这条江改名为韩妃江。随后,杨白率子孙在新昌彩烟一带定居,至今已传承1400多年。
在古村的一个池塘边,一位大伯正在钓鱼,一问,他姓杨,他说记不清自己是杨氏第几代孙了。在这位杨大伯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隋炀帝48世孙,下宅村党支部书记杨竹汀。
杨竹汀说,下宅村的古村落是祖先留下来的财富,所以村民们建房,都自觉地跑到古村外建。古村有一道围墙,南门的都宪牌坊是下宅村的标志性建筑,牌坊全由木头制成。在新昌,用木头制成的牌坊难得一见。
牌坊前原有两块旗杆石,“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进门处是一口方形池塘;里面是五步金阶,上书尚书府、都困府、圣旨等字样。村里还保存着“七塘八井”等古迹。 据杨竹汀介绍,他们和附近的上宅村、回山乡杨氏后人都是杨白的后代,因此杨氏后人专门修建了白王庙、夫人庙,分别纪念杨白、韩妃。隋炀帝48世孙、特级地理教师杨岳生对杨氏家族历史颇有研究。杨岳生称,家史主要根据代代相传、流传有序的《思存祠杨氏宗谱》建立的。
在杨竹汀家里,记者见到了14本杨氏家谱,记载了杨氏家族从公元618年到1947年的变迁史。杨竹汀向记者展示了村子的“镇村之宝”——16幅从宋朝到明朝历代祖先的画像。在历经600多年后,不少画像依然色彩艳丽。
1998年,新昌县文保部门在白王庙立碑,介绍了杨白其人,并称,新昌县的一万多名杨氏俱为隋炀帝后裔。
令下宅村人骄傲的还有村后的一片古枫树,其他村子的枫树都在村前,而下宅村的枫树则在村后。相传,这是祖先托梦,枫树在村之背,坐北朝南,可显帝王子孙的气派。
保护与开发,是个难题
由于地处深山,下宅村集体经济薄弱,大多数村民以采茶、种植白术为生。村子里原有400多户人家,现在只剩下不到一半。古村几乎成了一座“空心村”。杨竹汀说,保护古村落不只是静态的修缮,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还要寻找更多的途径加以利用,比如进行旅游开发。但要将设想变为实际行动,对这个村来说,困难无疑不小。一是能否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二是资金问题,三是开发的方式。另外,没有相关经验,也让下宅村开发旅游存在一些困难。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金毅 邵肖梅 编辑: 童丽莉
以下是同宗杨成立点评:
从第一个报导可以看出,杨学海老人说的,明朝杨侗后裔杨汉义,应该也是杨侗次子杨白的后裔。因为杨侗长子杨岐逃往江西的袁州(今江西宜春地区),所以这里的不可能是杨岐的后裔。而第二个报导已经说明了新昌彩烟的杨氏后人就是杨白的一支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