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十五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中介绍:“杨志是杨老令公杨业之后代,武艺非凡。原为殿帅府制使。”
小说中说:杨志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不敢回京赴命,四处逃难。后因被赦返往东京。返京途经梁山时被奉王伦之命取“投名状”的林冲所劫,与之交手三十余合不分胜负。杨志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执意回东京做官,不肯落草。在东京时,因花光了钱财无奈当街叫卖祖传宝刀。却在卖刀之时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充军时被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所赏识,为其护送生辰纲,又被晁盖等用计所劫。无奈之中与鲁智深打上二龙山,杀了邓龙,做了山寨之主。三山聚义时与众英雄共归梁山。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抛开武力不说,论智力,杨志比不过吴用背后下阴招;论体力,杨志走了大半月,早就累得半死不活;论魅力,有青色胎记的杨志只能和刘唐的朱砂记相提并论;论魄力,杨志哪里是晁天王的对手?由此可见,杨志真正占绝对优势的是自己的家传武学!正是杨志的出色武艺,才让晁盖等人颇为忌惮。
杨志在梁山脚下和林冲步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在大名府和索超马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这说明他的战斗力在梁山好汉中,完全可以进入“十大元帅”之列。但是这并不代表杨志的战斗力和林索二人一样,事实是介于二人之间。
杨志上梁山后,职位是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八人中排第三。其实以杨志的战斗力,仅次于五虎上将之一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而在急先锋索超之上。
小说中的杨志是否真有其人,他是否山西杨家将?已故学者余嘉锡(1884--1955)在所著《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一文中证实:“知宋江为张叔夜招降后,确曾从征方腊,擒其将相。其后徵宗大举征辽,杨志实为统制官,将选锋军以从。......杨志征辽,以大败而归......”。其文说明,小说中的杨志,确有其人,就如《水游传》中108将是虚构一样,其实只有36人,通过文艺写法,人员增加了两倍。杨志曲折离奇的遭遇,使人同情。
那么杨志又是杨家将谁的后代呢?《水游传》中没有介绍,余老也没有查清,我们从杨家将族谱中可以看出点滴弥端。
代县杨忠武祠中存放的《杨氏族谱》,是以杨六郎一支为主的杨氏族谱,谱中没有杨志的记载。其他五位兄弟郎的后人写谱,没有编入杨忠武祠的《杨氏族谱》内。从近年来我们考证杨家将其后他人的生存状态和谱记情况看,“金沙滩”一战,死伤多半,除杨六郎的后人继续从政从军,还有杨七郎、杨三郎的后人有习武遗风外,其他后人选择了隐居求生,不再从政习武。杨志在宋徵宗元年的卞梁(开封)当殿帅府制使。
宋朝的殿帅府是实际掌控统兵权的,但没有调兵的权利(枢密院的权限),类似传统兵部的职能,职位对应为国防部。虽然北宋有兵部这个设置,但从水浒上看,好像这个兵部形同虚设,所有跟军事相关的事宜,不是通过枢密院就是殿帅府。所以无斋主人将殿帅府对应为国防部。
殿帅府制使杨志——最早就是担任这个职务押运花石纲。从梁中书阅兵的次序,可以看出制使低于团练使但高于统领使,所以是个中校副团级的位置。
宋徵宗执政在1101年,当时杨志23--25岁,杨文广已经去世,杨志应该是杨家将从杨业开始的第七代人。能在祖先的荫蔽下从政,离不开杨业名气影响和家传武功的基础。经查,杨志属于杨三郎的后人,其父是杨再礼,杨正心的叔伯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