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百姓,你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姓杨?;茫茫史海,你的历代先祖都是些谁?华夏沧桑,先祖历史上经历过那些磨难和荣耀?;方圆大地,你的根在那里,先祖什么原因辗转定居来到这里?;你的辈分是多少,孰长孰幼?等等,要答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本氏之族谱来解读了。
族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链接氏族的纽带。自华夏姓氏产生以后,先辈们为使本姓繁衍的人丁和睦相处,凝心聚力,开发自然,共同生存,随以修谱明根晰脉,尊祖敬宗,逐代相连,使之亲善,孝敬礼让,以免五服之内混而倒置,同宗一脉岐而胡越。
追溯杨姓始祖一世杼公,始于春秋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2年)天子的分封,是周王之嫡亲后裔,传至三十六世汉代太尉杨震公(四知堂),一门四世三公,以清白家风传世,其后子孙帝王将相封疆大吏不下千员,先祖之金枝玉脉不断分迁繁衍,至今传至简阳现“清”字辈已108世,世系所载世系已逾2800余年,家族历史远在孔,孟,颜,曾之上矣。
再溯广东客家入川简阳(仁寿)始祖,第100世祖友祥公:自大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时年公23岁),从原籍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地名兴良约上村百侧布(现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顺应清初客家人“湖广填四川”之历史潮流,携妻子钟氏历尽艰辛,长途跋涉西进5500余里,辗转暂居于四川内江府仁寿县方家场,先以杂货生意为生。
公立足以后,于大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冬月赴原籍广东接父母(守岳公)携昆季俱来仁寿,次年三月才抵方家,而行一家团圆之乐。然方家场“山多田少,亦非乐郊”,暂居数月后,我守岳公携妻子谢氏其余四子友廷,友华,友辉,友耀公(美麟公早逝)遂北上,移居之内江府东乡杨柳桥等地,耕读定居创业。在大清光绪年以前,两地宗亲彼此都多有往来,但时过境迁现已失稽,料想其后裔宗亲也遍布内江,资阳,成都诸地了。本着对这几房宗亲之牵挂以及修谱之需要,本人曾多次实地寻访无果,亦曾求助于四川大学图书馆,在其馆藏书籍目录中翻阅有我守岳公杨氏简谱一部,然只有前80多代世系,进川后并无详细之记载,本人也曾联系内江市档案局,地方志办等,多方寻觅均无结果,这实在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自仁寿方家场第二次分家以后,我友祥公一房仍暂居仁寿方家经商创业,后以杂货生意之积蓄,在简阳河西苏家坝(今简阳县高明场,坛罐窑一带)逐渐置地,并于大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弃商而移居简阳河西以耕读传家为业,公与妻子钟氏共生四子:光曼,光容,光英,光连(名字前均加王字旁),其中在仁寿留有分支遗脉,在民国以前仍相往来,可惜至今也已失稽。友祥公在大清雍正,乾隆年间先后数次返回广东原籍购置祭田奠供奉祖先,每次往返均要跋涉一万多里,耗时数月之久,以当时清代之交通与物资条件,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矣;尤其我友祥公最后一次返粤祭奠先祖是大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事迹了,时公已79岁高龄仍携胞弟友辉公胞侄光缙公一同前往,此行惟恐年迈行走不便,遂陆续将直系三代之祖宗愈发公,多寿公,美麟公等金骸殓回简阳等地安葬,以便继续祭奠。这种尊祖敬宗之美德,是我客家杨氏之悠久传统,现今想来仍让吾辈后人感动和嘘唏不已!
至于续谱,修谱在我客家杨氏的家族生活中,亦是头等之大事,几乎每数十年遂有各房族长聚族修谱议事,从现有族谱资料可知:
我简阳客家杨氏族谱自大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由进士文富公以江西嫡亲老谱为据续修(后称为广东梅州老谱,主要记载云岫门世系)以来,历代先祖为承上启下,不畏艰辛,在宋元明清时期坚持续修,使之宗脉清晰,逐代延伸有序,族中人文发展一览无余。先辈清初入川创业以后,仍秉承传统,还于乾隆年间筹集银两,在成都府修建我客家杨氏总祠堂,联宗睦族,我房友祥公且是主要之发起人和捐款人之一,遥想当年我友祥公在四川客家杨氏中的威信,是何等之高望。
然自大清朝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第10次续修以来,由于清末官脏帝昏,其后进入辛亥革命民国以来,军阀二刘相争,国共两党内战频频发生,加之日寇侵略,民无生息,无力续修,只是简为本房主要人丁之添补,并无人物事迹与历史事件之叙述;解放后在大抓阶级斗争之年代,修谱乃是宗族复辟,无人敢为;三年自然灾害加大跃进之人祸,饿殍满地,却高呼亩产万斤,时人之不保何言修谱?后又逢史无前例之“文革”愚民时代:平祖坟,毁宗祠,烧族谱,族中原谱损失殆尽,修谱业已冷落,因此间断百余载,无人问津,以致眼下族中脉络不清,代位紊乱,宗祖淡漠,祖坟荒芜,老屋残破,祠堂凋零,族下呈现团结涣散之景象,想我堂堂杨府沦落下陷至如此不堪,余无奈而叹曰:“本是同根生,相煎也很急矣!”,,,
鉴于此,一脉之宗亲,聚散何凭?子孙后代何处去问祖,哪里去寻根?长此以往,吾氏子孙岂不成了断线之风筝,大海之孤舟矣?诚若是,我等将何颜面对列祖列宗?又如何向子子孙孙作出历史之交代?宋代名贤欧阳修说:“三十年不修谱,谓之不孝”,难道我等甘作杨门之不肖子孙吗?吾辈今日不修谱,三代以后谁识你?
故修谱联宗睦族成为我客家杨氏家族生活中当务之急了:族谱可以考世系,溯本源,明人伦,别长幼。通过修谱,我辈可以寻根访祖,追念先辈美德,继承祖宗遗训,光达前人业绩,传我杨氏青史,沟通了解,团结族人,激励来者,为富国强民贡献力量。修好族谱,为子孙留下一笔永久享用之精神财富,这是我等义不容辞之历史责任与使命。
为此,遵照中共中央一九八四年档案宗7号文件“研究宗谱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及“宗谱是国家文化遗产中亟待发展的一部分,它蕴藏着大量的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家族制度以及地方史资料”之精神,时下各地各族修谱方兴未艾。近年来,经查询:全国各地(陕西,山西,福建,安徽,广东等)宗亲和简阳周边各族(包括从湖北湖南移居来的简阳普安杨氏,云龙杨氏,镇金杨氏等)均多已聚族修好族谱,唯独堪称望族之简阳仁寿内江广东客家杨氏修谱时断时续,各自为阵,族散而无人倡议: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过辉煌篇章、对国家对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之旺族——杨氏之子孙,我等(简阳,仁寿客家)岂能落伍焉?
然我客家杨氏友祥公由粤入川280余年,繁衍10代有余,随着历史发展之进程,由于外出避难,戍边转业,游学留洋,经商贸易,随官从政,婚娶外嫁,务工创业等诸多客观因素,族亲已经散布于全县,全川,全国乃至海外美,英,澳,新等国,已难有旧时按村户祠堂聚族修谱之条件了,此番景象既是幸事也是憾事矣。
关于本次修谱,留在简阳原籍乡土耕读之淳朴族亲,虽热心但清贫守家已无相应之修谱学识与条件了;而外出离乡有成就之族亲,相互往来渐少,信息亦不畅,虽几经艰难打听征询,感觉其乡土和宗亲观念也趋淡漠?或曰没时间,或说无能力,多相互之推委;诚然:修谱大事,系巨大之工程,需极多的历史,地理,人文,政治,军事,文学,书法等涵养知识,亦势必将耗费大量之精力与财力,更要有一棵为家族公益事业付出之热心,完成此业须有宗亲果敢付出与牺牲,然综观族亲:合此诸多条件者,能有几人?
为此,族中热心宗亲长老每每想及也多有不安,时有零星聚集议论修谱之善事,值此已移居眉山地区之转业军干:友祥公第七世孙泽忠公及其子杨庆,面对断修之客家杨氏宗谱,心急如焚,随即多次回乡艰辛奔走,搜集并得传到我简阳客家杨氏清代手抄完整嫡亲世系之原谱一部,为此次续修简阳客家杨氏族谱提供了坚强可*之依。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起人得传老谱以后,本着责任心与兴趣,曾怀揣老谱先后自费走访我杨氏嫡系先祖历代踪迹之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吉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先后拜访查询了四川大学,上海,北京等地图书馆,亦请教诸多牒谱学专家和藏家,翻阅无数之相关史籍,收集整理考证出大量杨氏族谱史料。期间,为每次新的发现而欢欣鼓舞,又因为一时的困惑而迷茫,这兴许就是修谱的乐趣所在。如此,而前后历时15年心血,所受之孤独,艰辛与委屈难于言表,终于使我客家杨氏族谱入川前两部事迹内容得到详实,并与杨氏四知堂国内主要之分支都续上渊源,实为可喜可贺之大事。
然友祥公入川谱记三世以后,繁衍分支往来渐少,谱中除光琏公石埝一房世系脉络清晰不断外,其余皆不详,是为美中不足也。与此同时,由杼公108世孙/老谱嫡系传人/嗜好历史研究与文学写作之杨庆宗亲心系修谱大事,又屡次回乡,邀集了本族留在简阳诸位退休之嫡系族亲:杨波先,杨泽永,杨清琼,胡泽帮,杨泽光,杨泽琼,杨东清等等,以及杨氏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陕西,山西,湖南,安徽,香港,台湾等分支之宗亲以及宗亲会的广泛关注与鼓励下,倡导修补我杨氏受姓至今之历代世系族谱,以及健全友祥公入川后之新谱系,几经商讨统一了认识,大家决心为续修我杨氏族谱发一份余热,以上对先祖,下为后辈尊祖敬宗打一个良好之基础。如是再次行动,筹备动员拉开了简阳客家杨氏族谱第11次全面大修之序幕。
此次续修过程中,本着建议为理顺宗族脉络为主导,追根溯源为基础,继往开来为目的,提高族人尊祖敬宗的意识,弘扬敬老爱幼的美德,增加宗亲社会竞争力。编修前建议精心组织,以自然村为单位,以房、户为载体,扎实而有序地统计了族中人丁、家世。编修时在坚持原谱欧图苏传的规范下,以注重当代人,连接上代人,抓住编写世系线图,昭示族人的脉络,按照我族“四知堂云岫门龟山脉友祥房”使其族人认祖归宗。此次宗谱编写在围绕原谱世系线图为主之情况下,为了解当今族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发展概况,展现简阳客家杨氏族人在各行各业之名人名事,建议新编杨氏家世之新谱(入川前两部已经由杨庆独立完工);同时本着“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女的也能传根接代”之精神,建议将杨氏族中的女性(含已出嫁的姑娘)也编进了家世,以现户主为主的女性子辈也挂线入谱,展现了族中的人文概况,冲破了男尊女卑之旧习,适应改革进步的时代。
故此次族谱续修入川篇分支合族之整理工作,我等将面临着范围广-分支多-年代久-信息不畅-无经费来源之景况,希望得到了友祥公简阳四房分支,以及仁寿,内江等族亲之理解与支持,成立我“四川简阳客家杨氏族谱修缮联谊小组”,也好顺利地完成了杨氏族谱入川后部的续修工作,以继续宏扬我“清白传家,精忠报国”之杨家精神。
本次修谱行为为家族公益性质,不带商业赢利目的,因此建议成立族谱修缮联谊领导小组:
(1)简阳客家杨氏四大房的分支推选出本房有一定威信,没有私心,热衷于族谱的修缮和整理工作的代表组成。并推选组长,副组长和秘书长,组员若干人。
(2)小组设立秘书处,负责:修谱信息资料的收集归类和抄写,以及统一组织清明祭奠先祖活动,和其他杨氏分支宗亲的联谊,在条件适当时组团赴原籍广东祭祖寻宗事宜等。
(3)族谱新修按传统惯例,由发起人出面诚邀本族当代杰出之宗亲或友人写序题字。
(4)其他具体事宜,有领导小组协商处理。
欢迎各位宗亲积极提供资料,信息,献技献策,踊跃参与,为本次修谱早日完工做出自己的贡献!
杨氏始祖杼公第108世孙/入川始祖友祥公第8代孙/广东客家老谱持谱人/第11次修谱发起人: 杨庆 2007/11/01于四川新都升庵祠(拟)
Phone: 13183825975
E-mail: yq19690402@yahoo.com.cn
QQ: 736675785
附杨庆宗亲档案介绍:
杨庆,男,1969/04/02出生于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原解放军18军53师158团,父亲戍边所在地),原籍四川省简阳市石埝乡柏林湾杨家老房子,入简始祖友祥公第八世孙;重庆大学机械二系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工程师。
历职:电子工业部建华仪器厂设计一所结构设计师,军转民项目经理,机械设备动力处工程师;澳洲侨顿国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经理;新希望集团农业产业化项目经理,营销副总监;成都侨顿建材及环保事业部。
工作荣誉:93年曾参与空军“机载火控雷达高精度数字仪表”结构设计,优秀奖并获得国防科工委表彰。
业余特长:军事历史研究及写作,有上百篇原创文章被新浪网,中华网,人民网,铁血军事网,星虎军政参考等转载收藏,为铁血军事论坛原创作者,军史特邀评论员,有原创文集;喜好钱币收藏,红色遗迹探秘,族谱及UFO研究等,简阳客家杨氏修谱发起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