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源于姬姓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的直系后裔,从黄帝部落的发展到夏商周的伯侨封为杨候传至叔向的儿子伯石(杨食我)在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因宫室动乱,六卿趁机来灭杀祁氏杨氏两族,杨食我全家几乎全部被杀,只有少数人逃出,辗转来到华山仙谷居住成为华阴杨氏。

居住在华阴的杨氏子孙沉寂百余年之后,终于在战国末期开始有人崭露头脚,他就是杨章(前325年)。为秦国左庶长,又封为华阴候。以后都称杨章为华阴始祖。

杨章十一世孙杨震开始,其后代都位列三公,家族显赫至极为汉代名族,弘农杨氏从此名扬天下。

宋明时期也是中原人民向南方大迁徙的重要时期,由于北宋南移和明朝政府组织的几次大迁徙活动,大量的中原人民迁徙到了较为安定和落后的南方,杨氏子孙也在这次移民过程中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南方各地,因此宋明以后,杨氏子孙在全国兴盛的局面形成了,杨氏最早迁徙到江西是在汉代,那时只有新建一县有杨氏后裔,以后发展到26个县,其中以泰和杨氏最为著名,是江西望族。

江西泰和杨氏的始祖是汉太尉杨震五子杨奉的十八世孙杨辂,杨辂属唐代原武房杨氏的分支,杨辂进士及第,任吉洲刺史;后在庐陵任职,因喜爱庐陵山水,便举家迁到庐陵居住,成为庐陵杨氏一世祖。

传至杨辂长子杨锐的第七世孙杨邦义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考中进士,任婺源尉等职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南侵,宋高宗逃离南京。杨邦义被俘,因誓死不降被金人所害朝廷追为“忠襄公”。杨邦义长子杨振文、杨郁文迁居天台,以后子孙九郎公由泰和迁楚南宝郡新化白竹山,转迁邵陵泉塘灵官殿,生九子。于成化年间(待考)迁湖北麻城孝感乡。于弘治年间(待考)由始祖杨觉寿由麻城孝感入蜀,落业于涂井万松山,其后裔分布在涂井、咸隆、野鹤一带。觉寿公的第七世孙,杨天奉,督兵涪洲致仕,落业于野鹤坝,其孙子8个,称8大房,共建杨氏祠堂,于大清同治五年建成。每年过年、清明节全族聚满祠里,议立族事,烧香瞌头,祭祀祖宗,由专人管理,香火旺盛,祠里有田产一股,逢年过节还要大办酒席,非常热闹。

1949年以后祠堂成为赶场乡(野鹤)中心小学。1991年夏,迁到野鹤场上,杨氏祠堂毁于一旦,夷为平地。现有遗址和部分石碑残存。为了杨氏族谱能传世,我收集杨氏祠石碑文书,保存教育后代,祠虽毁,祖训长存世代相传。

觉寿公第十八世孙 杨发国

2010年1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