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墓志铭为中心
王庆卫中古时期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显著,弘农华阴杨氏作为汉晋旧族从汉到唐绵久不衰,颇为专家学者之相关研究所注重[1]。笔者因工作缘故参与了国家重点课题《隋代墓志铭汇考》的编撰,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多方华阴杨氏的墓志,故此笔者对北朝至隋华阴杨氏的50方墓志予以归理,并结合史传做专题考述,不足不当之处,尚乞方家有以教之。又本文虽名为《隋代华阴杨氏考述》,但因为人物特殊的延展性,其实研究范围上迄北朝,下至隋代。
一、杨氏之源流
对杨氏源流讲述比较详细的当属《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表》云:[2]
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号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子孙因居河内。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征伐,为太史。八子:鷃、奋、甝、儵、熊、喜、鹯、魋。喜字幼罗,汉赤泉严侯。生敷,字伯宗,赤泉定侯。生胤,字毋害。胤生敞,字君平、丞相、安平敬侯。二子:忠、恽。忠,安平顷侯。生谭,属国、安平侯。二子:宝、并。宝字稚渊。二子:震、衡。震字伯起,太尉。五子:牧、里、秉、让、奉。牧字孟信,荆州刺史、富波侯。二子:统、馥。十世孙孕,孕六世孙渠,渠生铉,燕北平郡守。生元寿,后魏武川镇司马,生惠嘏。
《古今姓氏书辨证·十阳》关于杨氏的记载与《表》同。《广韵·阳部》云:“杨,姓。出弘农、天水二望。本自周宣王子尚父。幽王邑诸杨,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也。”《姓解》与《姓源》关于杨氏起源的记载和《广韵》相同。由此可见《表》、《古今姓氏书辨证》、《广韵》、《姓解》和《姓源》均认为杨氏出自姬姓,杨氏的起源可以说是以邑为氏。
但是《元和姓纂·十阳》云:“杨氏: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出公愻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为杨侯。子孙以国为氏。一云:周宣王曾孙封杨,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或曰:周景王之后。”《世本》云:“杨氏: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出公愻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于杨。子孙以国为氏。”《元和姓纂》和《世本》认为杨氏得姓当为以国为氏。
《表》云杨氏与晋国羊舌四族有很大关系,对于《表》中论述的杨氏源流前人已经有详细的考辩,《日知录集释·氏族相传之讹·杨氏》云:
《汉书·扬雄传》曰:“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杨,因氏焉。杨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杨氏或称侯,号曰杨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杨侯,杨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此误以杨侯与杨食我为一人也。《唐书·宰相世系表》曰:“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羊舌四族,叔向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及晋灭羊舌氏,而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用修据此,以杨、阳、扬、羊四姓为一,尤误。按杨城即今之洪洞县,本杨侯国。《左氏》女叔侯所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而子云《反离骚》亦云:“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末之杨侯。”不知其字何以为“扬”?及其灭于晋,而为大夫羊舌氏邑,则食我始见于《传》。而杨朱与老子同时,又非羊舌之族也。阳氏则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皆不可知。晋有阳处父,乃在叔向之前。而楚之阳匄,鲁之阳虎,非一阳也。宋之羊斟,邾之羊罗,非一羊也。安得谓阳为平阳,羊为羊舌,而并附之叔向乎?[3]
第一种观点的依据是《表》、《古今姓氏书辨证》、《广韵》、《姓解》与《姓源》,这五本书的编纂年代都在唐代以后;第二种观点的依据是《世本》和《元和姓纂》,《世本》是先秦流传下来的重要文献,《元和姓纂》是唐代编纂的,这两本书虽然年代相差很远,但是对于杨氏起源的记载却大致相同,由此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认为杨氏是以国为氏的可能性要比以邑为氏大一些。那么第二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我们知道姓氏来源是极其复杂的,华阴杨氏的来源也不会如此简单。
《表》中认为杨氏以邑为氏是不正确的,那么记载的杨氏从先秦到西汉杨喜之间的世系是否可*呢?《汉书·杨敞传》对其祖没有相关的记载。《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而《晋书·杨骏传》、《魏书·杨播传》和《周书·杨宽传》最多只是记载了他们的祖父一辈,对于他们的始祖只字未提,在杨播系和杨宽系的族人墓志当中,对于他们的始祖也只是追认到杨震而已,由此结合墓志和正史史传可知华阴杨氏的源流皆云出自汉赤泉侯杨喜。反而是宋代修成的《表》却把杨氏的发展记载的详尽清晰,不否认欧阳修当是有所本的,但是魏晋之后门第标榜之风甚盛,各个世族皆喜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先秦,以“旧门”自豪,更以此作为自己炫耀家资的资本,[4]如果《表》讲的杨氏汉以前世系可*的话,在中古时期的墓志和史传材料上当有所表现,但是一切迹象表明《表》所说的极可能是隋唐以降后人的附会之词。[5]因此,我们以为华阴杨氏确定的始祖当以西汉杨喜为是。
作为汉初功臣136人中排名第103位的杨喜,并不是汉初贵族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且其子孙在史书中也没有担当要职的记载,可知此时杨氏并不是当时的重要家族。等到了元始二年汉武帝优待创汉功臣时,杨喜嫡系子孙因为穷困潦倒反而求复不得。汉武帝以前当时人们并没有后来世家大族及士族兴起之后那种强调家族地望的习惯,杨喜封赤泉侯,其地在今户县和周至交界地带,杨喜五代孙杨孟尝著籍茂陵,亦不在今华阴。可见杨喜之时杨氏和后来杨氏郡望的弘农华阴并没有多大关联。
《汉书·杨敞传》并没有提到楊敞是杨喜的后人,只是在《后汉书·杨震传》才说岀楊敞和杨喜的关系,但是《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述杨喜八代后裔却没有楊敞、杨震的名字。赵超先生已经指出《表》所列的世系为了给楊敞、杨宝安一个位置,不顾《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记载,将杨喜嫡孙杨并变成了杨宝之弟,以示杨震乃杨喜嫡系子孙。[6]据此可知楊敞、杨震并不是杨喜嫡系,而只是裔孙而已。楊敞虽不是杨喜的嫡系后裔,却是杨氏和华阴联系起来的重要人物。《汉书·楊敞传》没有说明家世背景,也没有说楊敞居家华阴是其祖地,还是成为高官后置办的产业,但却是史传中杨氏著籍华阴的最早记载。楊敞子杨恽位列九卿,“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可见这时杨氏已经成为名族了。汉武帝时实行察举选官,宗族、乡里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所以此时名族照顾宗亲、乡里慢慢成为习气,但是由于杨恽被人陷害,使杨氏人物均受到打击,华阴杨氏在西汉的世家化过程就此中断了。由此可见正是楊敞及其子杨恽才把华阴和杨氏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7]
真正使杨氏成为天下望族的乃是东汉的杨震,形成世家大族有三大途径:1、曾经参与新政权的建立或辅助新君登基;2、通过文化途径,借此入仕而成为世代官宦的家族;3、凭借经济力量而成为士族。杨氏在东汉正是经由文化途径成为当时和袁氏比肩的望族。从《后汉书·杨震传》可知杨震以《欧阳尚书》扬名天下,成为当时与马融齐名的关西夫子,深厚的经学修养成为杨氏在东汉立身的关键因素。从东汉《杨震碑》、《沛相杨君碑》、《繁阳令杨君碑》[8]及史传材料可知当时从杨氏就学者成千上百,华阴杨氏的经学化是在汉武帝独尊儒家之后形成的,但是杨氏最早接收儒学修养的当是杨恽,《汉书·杨恽传》称:“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书》,颇为《春秋》,以材能称。”杨震本人正直、清廉,并且敢于批评当时专权的宦官阶层,这些成为东汉一代杨氏所继承的“清白吏”的家风,所以杨震被迫自杀以后其子孙仍能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东京贵臣,为公者四世”。[9]
东汉末袁氏家族借机反汉,而杨氏家族仍然忠于汉室,曹操担心杨氏可能影响到政治局面,加之杨氏和袁氏的联姻,所以杀死杨修来打击警告杨氏家族,曹魏时期杨氏基本无所作为,亦因此失去了成为士族的条件。西晋建立司马氏取代了曹氏,不仕于曹魏的杨氏子弟重新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数百年不闻于世的杨奉系子孙杨文宗及杨骏三兄弟因身为外戚而一度崛起,[10]此时杨奉系已经失去了经学传家的门风而沦为低等士族,但依*先人的余晖而短时间的干预政权局面后被夷三族,只有其子杨超被赦免而保留。同时楊秉系杨修子杨嚣到了西晋初年才出现在政坛上,一生历官清廉保持了东汉以来“清白吏”的家风。杨嚣子杨准亦声望较高倍受宗亲诸王的拢络和重视,并且和当时玄学名士山涛、稽绍关系密切,从当时交往情况分析杨氏家学已经出现了由儒入玄的转化。“杨准有六子:乔、髦、朗、琳、俊、仲,皆得美名,论者以谓悉有台辅之望。”[11]杨准六子不仅声望很高,并且与玄学名士皆有密切交往,此时楊秉系本可再度重兴,但因为西晋王朝内忧外患政局摇摇欲坠,杨氏子弟颠沛流离,杨髦被石勒所杀,杨琳殁于乱胡,杨乔、杨俊和杨仲都湮没无踪,只有杨朗到了东晋出仕南朝。[12]
东汉到晋末,杨氏婚姻“失类”现象经常发生,在这二百余年中杨氏活跃在历史舞台的主要是楊秉一系。楊秉一系是杨氏家族的代表,如果说东汉华阴杨氏是世家大族,则以后二百年间并没有成功的转化为社会公认的士族;如果说东汉华阴杨氏已经是一等士族,则以后逐渐衰弱丧失了一等士族的地位而沦为低等士族了。[13]华阴杨氏经历了东汉的四世三公,到了东晋杨佺期已完全沦落为一般士族,虽然努力恢复家势但亦以失败而趋于灭亡。
进入北朝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杨氏楊秉一系亡于南方,另一支杨奉一系的子孙在北方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14]杨超孙杨珍、杨继投奔北魏,《表》中的杨播房和越公房就成为北朝到隋唐杨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北魏时杨氏重新进入高门大姓的行列,孝文帝“分定姓族”时地位加强,然后逐步成为关中郡姓中的一个首望。
二、杨氏之世系
《隋书·高祖本纪》:“汉太尉震八代孙铉,仕燕为北平太守。铉生元寿,后魏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薨,赠太保,谥曰桓。”关于隋高祖亦称为华阴杨氏一系,前人经过诸多考证,一致认为杨坚一系乃是借助军功入据高官,然后伪造谍谱,冒充士族,特别是冒称著名门阀华阴杨氏之后。[15]
《隋书·观德王雄传》:“观德王雄,初名惠,高祖族子也。父绍,仕周,历八州刺史、傥城县公,赐姓叱吕引氏。”杨雄作为杨坚同族之族子,既然杨坚一系实非华阴杨氏,按理推断《表》中的观王房也当非是华阴杨氏的正宗。
至此可知《表》中的杨坚一房和观王房不是真正的华阴杨氏,那么另外两支杨播房和越公房是否也不是呢?根据前人的观点和现有的资料来看这二房可能是华阴杨氏的正宗代表,[16]故此本文论述的杨氏世系主要就是利用新发现的墓志和史传资料对《表》中这二房所列的世系进行补充和修正。
“由杨喜追杀项羽,以功封侯。后数世生敞,官至宰相。敞曾孙宝,不应王莽之命,光武特征,老病不到。宝生震,诸儒谓之关西夫子,位至大司徒太尉,卒以忠死。杨氏由是益大,载于史传,世不绝人。”[17]参考《表》、《汉书·杨敞传》、《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后汉书·杨震传》、《晋书·后妃列传》、《晋书·杨骏传》、《晋书·杨佺期传》、《魏书·杨播传》等正史和墓志材料对杨氏的世系表可以做一个简单排列:喜子敷,敷子胤,胤子敞,敞子忠、恽,忠子谭,谭子宝、并,宝子震、衡,震子牧、里、秉、让、奉,牧子统、馥,馥子奇,奇子亮,秉子赐,赐子彪,彪子修,修子嚣,嚣子准,准子乔、髦、朗、琳、俊、仲,琳子亮,亮子思平、佺期、广,奉子敷,敷子众,众孙炳、骏、瑶、济,济子毖,瑶子超,超子结,结子珍、继。对于这一个阶段的世系表,杜葆仁、夏振英两位先生在《华阴潼关出土的北魏杨氏墓志考证》一文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本文不再赘述。[18]
1、杨播房
《表》中载杨播房出自杨震子杨奉,奉仕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八世孙结,仕慕容氏中山相。结二子:珍、继。珍便是杨播房的起点。
通过梳理《北齐书·杨愔传》、《北史·杨播传》和《魏书·杨播传》等史传材料,大致可以把杨播房的人物排比如下:珍子真,真子懿,懿子播、椿、颖、顺、津、舒、暐,播子深、侃,侃子师冲、纯陀,椿子昱,昱子孝邕,颖子叔良,顺子辩、仲宣、测、稚卿,仲宣子玄就,津子遁、逸、谥、愔[19],暐子元让。
但是在《表》中,记载杨播房的世系少了许多人物,只记载了懿有二子:顺、津,并且把懿子暐记做津之子,当以史传为是。《表》中所说的津之子岐在史传中完全没有记载,可据《表》补入。通过分析史传的行文笔者怀疑杨懿当不止一位夫人,《表》中的顺和津可能是一母所生。《表》记载有顺子琛,琛子汪,但《隋书·杨汪传》云杨汪曾祖杨顺,父杨琛,唐《杨基墓志》云:“曾祖忻,魏鸿胪卿、汾隰二州刺史、林虑郡公。······祖琛,周使持节和迭始三州刺史、平乡公。······父汪,隋右卫大将军、刑部尚书、国子祭酒。”[20]可见《表》误缺载一世,当据《隋书·杨汪传》和唐《杨基墓志》所记将“忻”补入世系中。[21]
杨播房之杨氏已经发现了许多人的墓志[22],魏《杨播墓志》:“祖父仲真,河内、清河二郡太守。父懿,广平太守、选曹给事中、使持节、安南将军、洛州刺史、恒农简公。”魏《杨颖墓志》:“汉太尉震之十二世孙,晋尚书令瑶之七世孙,上谷府君珍之曾孙,清河府君真之孙,洛州史君懿之第三子。”魏《杨顺墓志》:“十一世祖震,汉太尉。六世祖瑶,晋侍中、尚书令。高祖结石,中山相。曾祖珍,上谷太守。祖真,清河太守、洛州刺史。弘农简公懿之第四子。”魏《杨舒墓志》[23]:“河内、清河二郡府君之孙,洛州刺史、恒农简公之第六子。”魏《杨暐墓志》:“汉太尉之后,······祖河内,操尚沉靖,少播清尘。父洛州,······”魏《杨侃墓志》:“十二世祖震,汉太尉。七世祖瑶,晋侍中尚书令。高祖珍,上谷太守。曾祖真,清河太守。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雍州使君播之第二子也,······”《魏杨昱墓志》:“罗州刺史弘农简公懿之孙,大丞相太师椿之元子。”[24]魏《杨仲宣墓志》:“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太尉公录尚书顺之第二子。”魏《杨遁墓志》:“十二世祖震,汉太尉。七世祖瑶,晋侍中尚书令。高祖珍,上谷太守。曾祖真,清河太守。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大将军太傅司空公津之长子也。”魏《杨孝邕墓志》:[25]“十三世祖震,汉太尉。高祖真,清河太守。曾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祖椿,大丞相、太师、司徒公。骠骑、司空公昱之元子。”按:杨颖墓志说颖为瑶七世孙,但杨顺墓志说顺六世祖为瑶,杨侃和杨遁墓志均说七世祖为瑶,再从史传记载来看,可知杨颖墓志所记有误,杨颖墓志所说的“汉太尉震之十二世孙,晋尚书令瑶之七世孙”,应当是“汉太尉震之十一世孙,晋尚书令瑶之六世孙”。关于杨懿父名有“真”和“仲真”二种说法,史传称其为“真”,墓志文多称之为“真”,笔者认为自当以“真”为是。
魏《杨阿难墓志》:“上谷府君之曾孙,河内府君之孙,洛州史君之第七子。”[26]杨阿难作为杨懿第七子,史传与《表》均失载,当据志补入。魏《杨遵智墓志》:“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太傅、大将军津第五子。”[27]据此志结合史传可知津之子最少六人:遁、逸、谥、愔、遵智、岐。魏《杨叔元墓志》:“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雍州使君仪同公暐之第三子也。”魏《杨幼才墓志》:“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雍州使君仪同公暐之第四子也。”[28]据此二志可知暐子最少四人,其中有元让、叔元、幼才,还有一人姓名不详。
魏《杨穆墓志》:“其先汉太尉震之胄,晋□同□之□,清河太守之孙,侍郎杨德之长子。”[29]杨穆墓志称其祖父为清河太守,通过对比史传和墓志资料可知清河太守就是杨播房中的杨真,杨穆之父杨德当为杨懿之兄弟。据此墓志可知杨真最少有二子:杨懿、杨德。
魏《杨范墓志》:“曾祖父讳仲真,河内、清河府君。夫人高阳许氏。祖父讳懿,洛州史君、弘农简公。夫人太原王氏,封新昌郡君。父讳颖,本州别驾。夫人河南侯氏。”[30]对于杨范墓志前人在《九钟精舍金石跋尾乙编·杨范墓志》中论说非常详细:
近时华阴新出杨胤墓志,亦称“潼乡习仙里人。”胤志称“祖晖”。按《唐书宰相世系表》晖为结次子继之子,岀汉太尉震子奉之后。此志云“曾祖父仲真”,仲真为结长子珍之子。以世次考之,是范乃胤之从侄也。志云“仲真河内清河府君”,《魏书》、《北史·杨播传》(播为懿之长子)、《唐书宰相世系表》均作真,脱去仲字,当以志文为是。历官二郡太守,传与志同。志称府君者,府以郡言,非同例所称府君也。又云“祖父懿洛州史君弘农简公”,传与表均作洛州刺史。志以刺史为史君,与府君同列,亦它碑所罕见。又云“父颖本州别驾”,颖为懿第三子,附见《杨播传》,官阶相同。但云“子叔良武定中新安太守”,无范之名。盖范甫弱冠而卒,未尝筮仕,传故遗之。《世系表》亦不载颖一支,今得此碑可以补其阙略。疑叔良尚是范之弟也。[31]
魏《杨泰墓志》[32]:“并州刺史之孙,秦州使君之子。”魏《杨泰妻元氏墓志》[33]:“长子名熙之,骠骑大将军、北华州刺史、大鸿胪卿、华阴县开国男。次子睿秀,次子睿景,次子睿和,次子睿弼,次子睿邕。”杨泰及妻元氏墓志的发现对于补苴杨播房的世系非常重要,杨泰墓志记载其祖为并州刺史,结合史传和其它墓志资料推断当为杨津;其父秦州刺史当为杨津之子杨逸,据杨泰夫妇之墓志可补入杨泰及其六子入杨播房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