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世杨企联秘书处工作人员走访了“太空小麦”的发明人杨道敬先生——山东菏泽市太空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考察了项目基地,并就其项目的投入生产、扩大全国市场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
在当年的工作岗位上,杨道敬就肯动脑筋,勤于思考,且具有较深的理论根底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和主张。1979年他撰写的《农业战线上的一场伟大变革》一文,科学地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原因和优越性,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及改公社为乡镇的设想。此文于1982年获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中国青年杂志社联办的全国社会调查征文一等奖。杨道敬所写的《浅谈干部制度改革》和《发展乡镇企业振兴我国经济》等文章,阐述了现行干部制度的弊端,提出了对干部“知识考试、工作考核和民主选举”的“两考一选制”及干部立法等建议,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和国家劳动人事部的重视,认为这是“很有研究参考价值的建议”。若干年后的2009年11月29日,当超过百万人的公务员大军涌入考场时,人们不难猜想,杨道敬那封被领导批复的建议信,应该说是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还多次提出发展菏泽经济的建议,均被不同程度的采纳。同时他也多次受到当地党政机关的表扬,原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同志还亲笔写信,对杨道敬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回乡调查”表示肯定。信上说:“你的材料写的不错,说明你花了时间,费了精力,动了脑筋,值得钦佩。完善责任制的建议,大都是可行的。对地委加强和完善责任制,很有帮助。如果有一大批同志都能这样做,那就好了”。
前些年杨道敬先后应邀到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部分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市县乡镇,讲授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发展大农业与发展特色农业、振兴农村经济的五大原则及各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1990年5月5日出版的《大众日报》以《自费搞科研,无偿传技术》为题,长篇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1992年3月,他被河南省生物工程研究应用中心聘请为顾问;2001年8月,被安徽省淮南市科技咨询中心聘请为顾问;还先后被一些高校聘请为客座教授。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科协曾经开展向杨道敬同志学习的活动,他的开拓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为当地科普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其间,他还先后收到河北省临漳县农业服务协会、广东省平远县大拓镇等单位发来的表扬信。1985年,他所设计的保护耕地、节约能源的“方塔窑”推广到全国19个省市,为此1989年获中国科协颁发的“金牛奖”。他又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工厂搞技改,申报了“汽车废气采暖装置”、“无水锅炉”等五项国家专利,均属国内外首创。

(二)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立足菏泽牡丹的种植优势,经过反复试验,种植成功牡丹石榴树,引起业内有关人士的注目。这种牡丹石榴树,花果同株,花果共生期120天,花朵直径12厘米,重瓣如绣球;果色红润,单果重500克左右,最大重880克;味甜而微酸,风味特佳,品质上乘。几年间,牡丹石榴树已推广到全国十二个省市。为此,1999年获中国科协颁发的“金桥工程”优秀组织者奖。2008年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铜奖。
杨道敬虚心求教,锲而不舍,在发明创造的道路上奋然前行。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发明的太空系列大豆和常规系列大豆的栽培方法,2007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发明家论坛”优秀精品项目。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已有五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大豆可制成美味可口、种类繁多的豆制品,因此我国素有大豆王国之称。后来传入朝鲜、日本,近百年来在美洲、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大豆种植总面积为12.54亿亩,平均亩产151.1公斤,总产1.89亿吨。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和印度五个国家大豆种植面积达11.14亿亩,占世界大豆种植面积的91%。按国家而论,巴西产量最高,平均亩产186.4公斤;阿根廷平均亩产183公斤,美国平均亩产149.9公斤,中国平均亩产110.2公斤,印度平均亩产70.3公斤。目前,中国年需大豆4000万吨,但年产量不足1800万吨,每年需进口大豆2000多万吨。为此,国家提出大豆振兴计划。杨道敬的太空大豆育种研究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2004年的金秋时节,杨道敬和他的助手牟秀涛技术员,拿出自己培育的大豆和小麦两个新品种部分种子,经北京市公证处公证,于当年9月27日搭载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经18天的轨道运行返回地面后,他们开始了大范围多方法试验,首先采取常规育种技术与太空诱变技术相结合,培育出优质高产的太空大豆新品种。而后,又历时四年,春夏两季在山东、江苏、陕西、新疆、辽宁等地选育,冬季到海南岛试种筛选,成功培育出适应范围广、超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随后,他们采取单项技术研究与相关技术综合配套试验相结合,常规栽培技术与创新栽培技术相结合,协调好良种良法和诸方面的潜力关系,使大豆生长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单位面积株数、株粒数、粒重都达到最大限度。
这种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的太空大豆新品种,株高1米左右、主茎基部直径3厘米,主茎20节,秸杆坚硬;一般单株分枝8—12个,结荚200—500个,最多结荚达816个,不裂荚,有限结荚习性,而且3粒荚占85%以上;豆粒白脐,百粒重24克左右,含蛋白质42.1%、脂肪22.3%左右,分别比普通大豆高出两个百分点;春播135天左右,夏播100天左右,亩用种量仅为1公斤;大范围大面积试种,平均亩产326.9公斤,为巴西平均亩产的1.75倍、阿根廷平均亩产的1.78倍、美国平均亩产的2.18倍、中国平均亩产的2.96倍、印度平均亩产的4.65倍。高产地块亩产达到416公斤,且仍有增产潜力。
据2009年10月份统计,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试种的369亩太空大豆,平均亩产336.9公斤;新疆乌鲁木齐市试种的136亩太空大豆,平均亩产335.2公斤;辽宁省沈阳市试种的100亩太空大豆,平均亩产343公斤;海南省三亚市试种的23亩太空大豆,平均亩产312.9公斤;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与山东菏泽市太空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在“太空大豆”永清种植示范基地试种的100亩太空大豆,平均亩产300公斤。10月18日的《科技日报》在一版位置上,配发照片长篇报道了这一消息,被现场专家组领队、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鹿大汉称之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分别于10月20日、22日,向全国播发了这一消息。同年10月,山东省《菏泽市大事记》将这一奇迹载入史册。2009年,他们在多个省区共试种了1493亩太空大豆,总产49万公斤,平均亩产326.9公斤,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其所发明的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的太空小麦新品种,株高75厘米,茎杆粗壮,长方大穗,穗长20厘米左右,平均穗粒数69粒,最多单穗108粒,千粒重66克,全角质,活杆成熟,落黄好,平均亩产798.1公斤,是普通小麦平均亩产的1.8倍,高产地块亩产达到869.5公斤。另外,他们将搭载之后剩余的大豆和小麦两个新品种,与太空大豆、太空小麦同时分别针对其特征特性,开展大范围大面积栽培研究实验,2007—2009年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常规大豆和常规小麦的产量、质量及其抗逆性,均近似于太空大豆和太空小麦。

(三)
杨道敬的事迹多次被当地新闻媒体和山东经济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所报道,并入编《中国菏泽文化丛书》、《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英才录》、《中国专利发明人年鉴》、《当代中国发明集锦》、《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和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刊名的《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等典籍。2009年11月出版的《创新时代》杂志,又以《“斗士”杨道敬》为题,长篇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
每当谈及这些问题,人们总要向杨道敬提出一个问题,你做出这么大的贡献,为人淳厚质朴,乐于助人,工作上又吃苦耐劳,与你接触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可为什么你不多考虑点仕途问题,还拿工资作经费搞科研?杨道敬总是付之一笑,实在搪塞不过才说:“我研究过社会,剖析过人生,经常对社会万象、人生百态进行反思。一棵树被无情的秋风剥光绿装,又被残酷的寒冬变成枯枝,可春天一到,竟又吐出一片新绿,具有惊人的活力。这其中的奥妙,就是因为它有那深深扎在泥土中的‘ 根 ’。而群众,则是土地。我们只有心中时刻装有群众,把自己的‘ 根 ’扎在群众这片沃土里,从中汲取各种养分,才能在坎坷的路上迈步,在陡峭的山间攀登,在泥泞的沼泽中抗争,在历史长河中站稳。你对群众的奉献与群众对你的厚爱永远成正比。人生苦短,功过谁人评说,留点文化遗产最重要,因此应该多想一想:当今为社会做一份奉献,后世留给人类留一份文化遗产。”
近日,几位老朋友走进杨道敬简陋的家。打开老杨床头边的文件橱,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六十九个大文件盒子。盒里装着笔记、图纸,或者讲义、技术资料、发明专利证书,还有给国家领导人的建议书、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原稿等等,可谓洋洋大观!但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几十年辛苦不寻常”,四十余年默默耕耘,耿耿报国,酸甜苦辣皆在此!人们不禁触景生情,在昔日号称穷乡僻壤的鲁西南,盐碱地里长出的树苗儿,因养分不足,成活率不高,长成材的更是少见,可一旦战胜盐碱侵害,长大成材,其木质就特别好——伟岸挺拔而坚硬。这不是杨道敬的性格吗?

(四)
那么,杨道敬又是怎么走到专业搞太空大豆等发明这条路子上来的呢?杨道敬曾经给记者谈道:“解放初期,种地按传统办法,用种子从粮囤里拿,不管到哪里根本就没有培育种子、买卖种子这回事,也没有良种良法这个说法,更无提纯复壮、利用变异株搞遗传基因试验优选育种等。是幼年时代的农耕经历,引发了自己的育种兴趣。”
那是1952年秋收季节,父母和哥嫂带八岁的道敬到地里收豆子。他不管父母和哥嫂怎么收割,在地里跑着找结满荚的大棵豆子。并将长相一样、颜色一致的放在一块,想着来年用它做种子,使满地里都长成结满荚的大棵豆子。休息时,他问父母和哥嫂,为什么同一块地里的豆子有大棵有小棵呢?并拿着一棵棵型最大、结荚最多的豆子问,为什么这棵豆子荚角的颜色、豆脐的颜色和所有的豆子都不一样?明年用它做种子是否还能和今年长得一样好?父母和哥嫂都是村里的明白人,且很宠爱孩子,故而1953年夏种,将他选的所有大棵豆子做种子播种到地里,秋收时他家的豆子比全村所有人家的豆子长得都好,较稀的地方增产20%,最稀的地方增产30%以上,在村里产生了极大反响,许多人都拿着自家的豆子来他家换豆种。道敬又问父母和哥嫂,为什么种的最稀的地方产量高?到底稀到什么程度为最好?那株与众不同的最好的大棵豆子单独种了一片,有开白花的、有开紫花的,有圆叶的、有长叶的,有结荚多的、有结荚少的,有大棵也有矮小棵,分了好几样。和原来做种子的那棵豆子一样好的占不足10%,其余的都不如原来的好。为什么同一棵豆子做种子又种在同一块地里,长出的新豆子差别那么大呢?这一棵选种是失败的吗?其他的选种是成功的吗?1954年他又试种一次和上年试种结果差不多。1955年成立了初级合作社,种什么怎么种由社长当家;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种什么等一切由生产队长说了算,再则他也到外村上学去了。一个选种尝试就此结束。但选育良种试验在他心目中却深深扎下了根。1980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农民有了种植自由,道敬在工作之余到老家又开始了选育良种,并利用卫星进行太空搭载试验。就这样,杨道敬在选育良种和高产高效载培技术研究的道路上,从异想天开到梦想成真,一路走了近半个世纪。
在公务员队伍中,或在科技工作者行列里,杨道敬都不是一名显赫的人物,也算不上哪座大厦的栋梁,但他是一块结结实实的砖,是一根满够尺寸的檩条,承着共和国大厦赋予他的一份重荷。
如今,身材高大,双鬂斑白的杨道敬,仍然沉浸在创造发明之梦里。他和助手牟秀涛技术员正在进一步研究大面积实验太空大豆和常规大豆亩产500公斤以上、太空小麦和常规小麦亩产900公斤以上的栽培方法,并开始了第二代牡丹石榴树的研究实验。这种石榴树花似牡丹、花朵直径12厘米,果似白玉、籽似水晶,味甘甜而微酸、品质至极,一般单果重660克左右,最大单果重988克,亩产4000公斤左右,花果同株,花果共生期136天。他俩正在研究实验的另一种牡丹石榴树花似牡丹,花朵直径12厘米,果色黄里透红,籽似玛瑙,味甘甜而微酸,品质至极,一般单果重580克左右,最大单果重669克,亩产4000公斤左右,花果同株,花果共生期123天。同时,他俩还在进行着第二代中华彩叶杨的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这种彩叶杨彩色叶片、无飞絮、材质好、生长迅速、具有速生杨优良性质。
让太空大豆或常规大豆、太空小麦或常规小麦装满千家万户的粮囤,让牡丹石榴树栽进普通农家庭院及果园田间,并和中华彩叶杨一道绿化、美化、净化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这就是中国发明协会会员杨道敬的理想和夙愿。

太空小麦与普通小麦麦穗对比

太空小麦与普通小麦叶子对比

杨道敬向世杨企联秘书处工作人员讲解牡丹石榴树的种植问题

杨道敬向世杨企联秘书处工作人员讲解彩叶杨树的种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