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我们有个会议借在一个部队招待所召开。由于来的人多安排住宿有困难,部队的同志十分体谅,就把后面一个花园的门开了,把园内几套平日招待部队首长的住房也安排了来客。这个小巧玲珑的花园,称杨家花园或留耕草堂。回家后查阅资料,方知抗战以前,还是无锡的一个名园,可惜现在声名已经湮没,但却保存完好。有朝一日,修复后的名园迎客,无锡人又可多了一处游览的好地方。
留耕草堂是园内的主建筑,只平房数间,但精致雅洁,不落俗套,地址在现在惠山上河塘20号驻锡某部队招待所内。园为清代官吏杨延俊(1809-1859)的私家花园,因此又称杨家花园。该园始建于1840年,重修于1915年。
花园面积约1400平方米,不算大,但园内池塘、池桥、亭台、假山,应有尽有,除主建筑留耕草堂外、还有潜庐、丛桂轩和偏厅。或高或低,或大或小,和谐统一,煞是好看。整个花园小巧玲珑,但布局紧凑,树林扶苏,环境幽静,是江南仿古园林佳作之一。1986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已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睹物思人,小小一个园,却反映了杨氏家族二百年来的繁华与衰落,而这种沧桑变化,正好是研究无锡社会变化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料。
无锡杨氏是大户人家、名门望族,历代为官。建园的主人杨延俊,号菊仙,性颖悟、学刻苦、工诗文、尤擅科举文,道光十二年中秀才,年仅24岁,以后会试进士第一,任山东肥城知县。杨延俊为官勤政,邑境大治。可惜寿命不长,只活了50岁。留耕草堂就是在他进士及第后修的。顾名思义,人虽为官,仍要耕读传世,清白人间。
杨宗濂(1832-1906)、杨宗瀚(1842-1910)作为杨氏家族第二代,不仅为官,而且从商。光绪二十一年(1895)后杨宗濂倦于政事,与弟宗瀚,在无锡创办业勤纱厂,这是江苏省内第一家现代化机器生产棉纱的工厂,对奠定和发展无锡民族工业,起了开拓性的带头作用。杨氏企业兴办后,然后再有无锡荣家、周家、薛家的面粉、棉纺、机器、缫丝业的出现。在这一点上,杨氏家族功 不可没,在无锡经济发展史上,应该留有浓墨重绘的一笔。
杨家传至第三代,杨翰西(1877-1954)就粉墨登场了。他早年也游于宦海,1908年曾随江苏总督端方,赴日本考察陆军军制,归国后著有《考察日本陆军纪略》一书。辛亥革命后就回无锡参与管理业勤纱厂,1917年又集资150万元于无锡周山浜长源桥创办广勤纱厂、并创办电话公司。无锡之有现代通讯工具,自杨氏始。但杨瀚西心术不正,平日控制无锡商会,搞商团武装,威风不可一世。1937年抗战军兴,无锡沦陷,年已花甲的杨翰西不甘寂寞,摇身一变,竟认贼作父,出任伪无锡自治会会长,后又任汪伪国民政府委员,沦为汉奸,成为无锡地方一霸。
抗战胜利,一度入狱,后移居香港,1954年病死。他在世时,对留耕草堂倒是很关心,1915年曾大修一次,因此80年后,仍较完好。
至于杨家的第四代,杨瀚西的四子杨彦斌,更是一代不如一代。1944年出任沦陷期间无锡县伪县长,鱼肉乡里,横行一方。至此,杨家在无锡人心目中的好名声已荡然无存。当然,杨家人口众多,后辈散居国内国外,对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也不乏其人。幸好,事隔近200年,留耕草堂还保存完好,可供人游览,这也算杨氏家族对无锡乡里的贡献吧。(2007年1月9日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