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得姓始于周。"桐叶封弟"这一美丽传说,造就了一个诸候王,也造就了杨姓。
全球杨氏盛世修谱在追寻杨氏始祖时,将黄帝到周成王剪桐叶封弟叔虞为一个大的阶段,并以唐叔虞为29世祖。据史书记载,周成王姬诵继位时,年仅13岁,由著名的政治家叔父姬旦摄理政事,安定了大局。7年后,他才亲政,继续大封诸候,以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建立起以周王室为主的宗法制度。创造先后封诸候71国,包括姬姓的55国,如晋、楚、宋、卫四大诸候就是在成王时封的。
据史记《晋世家》载:"唐有乱,周公灭唐,成王与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硅与叔虞,曰:‘与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戏之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系尧之故墟,因曰唐候,史称唐叔虞。其世系有记:《史记.十二诸候年表》。
晋,为姬姓,封候爵。开国之君系武王少子叔虞,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改为晋。
关于三封杨候一说,是全球杨氏共同拥有人文遗产,是用较真实的史料来说明的。
一封杨候,是周康王六年封堂弟杼为杨候,食采于杨国,始以为杨姓。这一大事《史记》中没有记载,但作为正史的补充,我杨氏南方很多族谱将杨杼定为开派始祖。杨氏历史研究专家、宗亲杨南升对此异议于"食采杨国"。他的观点是,既然是杨国的国君,应是完全占有,而不是食采。大家的理解是:根据当时的分封制,周王朝下辖诸候国,诸候国下的小国不是成建制的国度,而是一区的代名词,分封的地区税收等经济收入完全用于该诸候支配。"食采"二字无不当使用。古代分封制中有四个层次,即公、候、伯、子,晋国公为一等,食邑一千里,二等为候,食邑七百里,三等为伯食邑三百里,四等为子,食邑七十里。杨杼为候,传七世。
关于史书中没有杨杼记载,可从其他文史中得知。东汉蔡邕为杨秉父子二人作的碑铭曰:"公讳秉,字叔节,弘农华阴人也,其先盖周武王之穆,晋唐叔虞之后也,未叶以支子食邑于杨,因氏焉。"作杨赐碑铭曰:"公讳赐字伯献,弘农华阴人,姬姓之国,有杨候者公其后也。"人们皆知,杨姓在历史长河中建立过姬姓杨候国者。其中只有唐叔虞子杼公和周宣王子尚父,别无他人。如果蔡氏所说杨候是周宣王子,那么杨伯桥和杨震就不是弘农杨氏了。因为杨伯桥是唐叔虞的直系,死后敕命为杨候太祖。虽然尚父是杨候,但他不是唐叔虞的直系。既是唐叔虞后,又是杨候者,只有杨杼和杨伯桥二人了。杨杼后人传六世时,"于公元前828年,被犬戎(游牧民族,在甘肃一带)掳去,不数年弱斩。"(中华姓氏谱)。天水氐族杨氏一支,即杨杼第七世后人,混迹于少数民族之中避难,现已全部回归汉化。
二封杨氏,杨杼六世孙绍甲后人被乱所害,周宣王封少子尚父涧为杨候。食邑于杨国(今湖北省襄阳一带)。传15世。
三封杨氏,杨伯桥,晋献公之弟,晋文公叔父。周襄王时被封为中大夫,为伯,后周王念其功勋,敕命为杨候太祖。可见伯桥始祖的候是死后追封的。
从上述资料中看出,一封杨氏中的杨杼和三封的杨伯桥,均系晋国叔虞后代,而二封中的杨涧也是周武王后人,但不是唐叔虞的直系亲属。前两封中有断代原因,故不好随意衔接,所以杨氏多数人认为以杨柏桥为始祖是有根据的。
另有出土甲骨文文献记载:早于姬姓杨氏的还有一支,叫?姓杨氏,这一支在史书中有部分人员姓名出现,但没有后代传承,不能列入杨氏氏族谱中。还有一支"河东杨氏",以晋文公(杨伯桥侄)重孙谈(晋悼公)子杨干为始祖,以邑为姓,主流后代在山西省、山东省、浙江等省,明朝30余年六次大移民中的杨氏后人,多数是河东杨氏,分布遍迹全国各地。
各地的杨伯桥世系:
一世:杨伯桥;
二世:杨逊(文)、近、述;(文世袭候爵,晋献公舍人;近,为邑宰驻守洪洞杨国,后代繁衍于山西省境内;述,官令尹,仕晋国)
三世:杨突,官拜羊舌大夫。羊舌(地名,辖铜?(di)今山西沁水县、杨国(今洪洞县)、平杨(今临汾市)三邑)。
四世:杨职,中军尉,生四子:赤、?、鲋、虎,人称"羊舌四族"。
五世:杨?,官至太傅,受弟杨虎友栾盈牵连,降为皂隶,全家被斩千侨汇人。少数后代子孙避祸,逃避陕西华阴仙谷,后迁华阴县。
六世:杨食我,任晋上卿。后代到华阴县。
七世至十八世:道、忠、业、赞、祺、羡、惠、元、温、志、章、款(子孙最多,散居于陕西、河南、山西)
十九世至二十八世:硕、喜、敷、胤、敝、忠、谭、宝、衡、震
杨伯桥至弘农郡望的杨震,世系没有中断,所以说立杨伯桥为始祖,杨氏各宗人人服气。中华杨氏,祖在晋,根系汾,是有根据的。
忽有一日,听说在南宋赵构立国的地方,有一支杨氏后人,扯起义旗,成立了"世界杨氏"大旗,还听说这支杨氏,以弘农杨震为始祖,以《八闽三杨》为蓝本,写出了《中华杨氏通谱》。后经详细了解,确有其事。会议地点是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大圣树旗称王的地方,风景秀丽,风光独好。以上这些活动仅限于南宋统治地盘内,和长江以北的杨氏没有关系,也没有传承采用《天下杨氏一家人》的世系,其实就是南宋赵构思想的的翻板:你岳飞再有能耐抗金收复长江以北,也是不行的。收复失地解救回其父和叔,我还是南宋皇帝吗?也和台湾民进党不愿意统一一样,回归中华,我就不能竞选总统了。
以杨震为始祖,那么三封杨候以及杨震以前的杨?、杨章、杨喜、杨宝等英烈先辈又如何写呢?统统删掉不要了。这些活动据说遭到全国各地杨氏宗亲的强烈反对,将我杨氏宗亲血脉撕的四分五裂。特别是利用杨氏历史研究专家杨维森的专著《弘农杨氏族氏》资料进行商业活动,一顶旅行帽被炒到25元钱,这样的做法引起大家的不满。以致将他们诉至南昌中级法院,正在进行受理,等待最后的判决。
为了体现我《杨氏一家人》,我们必须坚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广泛地联系我杨氏各地宗亲,正本清源,共修族史。做为山西省杨氏文化促进会的我们全体工作人员,愿与海内外宗亲紧密联系,共谱杨氏新篇章。
很多杨氏宗亲在网上呼吁:建立杨氏文化旅游线,为我杨氏宗亲恳亲、观光、寻根问祖、投资建设活动提供一个平台。经和河南、陕西、浙江宗亲共商,建设一条杨氏寻根旅游线,为宗亲提供良好的服务。这条线是: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祠(杨氏最早的家祠,观光点众多)------洪洞杨国(其中有明代大槐树、苏三监狱、广胜封、移民大厅)-----代县杨忠武祠(杨家将的根)-----五台山佛教圣地(五郎庙)-----原平杨家祠堂(宋代和王杨存中祠,杨家将后代中最大的官)-----陕西神木(杨业父亲和弟的家,田园文化、堡垒文化、土豪文化集绘)-----陕西华阴杨氏第一村(东宫)-----杨震墓---河南灵宝杨震故居杨家村-------杨业家庙(开封)----天波杨府(开封)---湖南杨家界----湖南凤凰县杨家将----贵州杨再思纪念地风情游。
通过我杨氏宗亲的共同努力,必将我杨氏族氏文化进一步光大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