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宗谱
(亳州观堂卷)
目录
第一篇序言
中原居民与洪桐迁民的故事
第二篇名人传记
杨氏碑文
第三篇家训
第四篇条例
第五篇字辈排序
自清代历次修谱执事人员名录
第六篇杨氏世系表
后记
家世(略)
地图及方誌(略)
第一篇:序言
七修宗谱序(砀山)
修谱兴宗,传亦序世之据,人文历志之章,炎黄子孙繁衍迁徙变故,方志通考,彰忠敬烈或编年通史或断代年鉴,族典乃属根据。
吾砀邑杨氏实乃大宋杨令公之后,金沙滩赴宴替主殉难,人称忠烈大郎,后追赐忠孝王,延玉公之一脉也。
望族杨氏自晋襄公分封赐姓,绵绵分门几遍天下,历代多忠烈显赫之士,三十五世汉太尉杨震公四世公候,六十三世宋朝剌史赠太尉老令公一门卫国捐躯金沙,七十世南宋太付,同安郡王沂中公宿尉忠勇,抗金从驾,历二百余战,终不为奸,于秦桧所害,忿辞隐居我萧、砀杨河集之间,子孙繁衍世业耕读,仅七十世沂中公太付同安郡王之一脉,今已遍于我苏、鲁、豫、皖约七十余县境五千五百余村庄,八十万余人之众。
明万历杨氏八十七世‘化虹’公弹丸构祸,被忘加大逆,灭门遭殊,清咸丰年间,黄水漳决连连兵燹之乱。我河山解放后,又逢空前十年浩劫,今得贤幸存之杨氏宗谱一支一脉斑斑可考。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宣讲《杨家将》,杨氏世代忠贞,为保卫祖国显功伟绩有口皆碑,为彰忠义,刘兰芳女士倡议考证杨氏绍穆之相承,特七修宗谱是为序。
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第一届毕业生98世孙以玺字国珍拜选1984.8.15.
自修宗谱序(砀山)
国有国史,省有省承,家有家谱。意义均在于记载其发展的历史,家谱则更具有历史意义的原理。
家谱之大修五十余年,家族人口的日增繁衍兴旺之脉广布,随着人口的增多,多见面不相识,及不知某祖某支者甚多;因此,有必要修续家谱,后世子孙好名祖名宗,知其家族血脉之渊源。
由谱记载,本族历代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了伟大卓越的贡献,在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经济诸多领域人才辈出。出现了一大批忠臣、孝子科学家,这是杨氏的骄傲,这些名人之众为发扬宗家的传统,以启后代光耀门庭,奋发图强,发扬光大。因此,做这些历史的记载是必要的,凡是中华民族的细胞,若每个家庭、家族世代教育子孙,人人爱家,若不爱家岂能爱国乎?
砀郡杨氏望族也,关西夫子之后,唐朝末年六十二世祖‘守立’公,官封唐天都,定居绛州府,大宋建都汴京,邀请六十三世祖业公受聘而归宋,迁居崞县。七十世祖‘沂中’公因金人之乱,公从驾临安,大小二百余战抗金有功,官封太付安郡王,因秦桧卖国通敌所不能容,公愤辞隐居萧、砀杨河集之间八百年矣,唐、宋、元、明、清、民国各朝虽变化于国运起伏互有盛衰,杨氏子孙一门从不沾染清白家声。永传万世也。
元之末年遭流贼之乱,杨氏子孙死逃者不可胜数,尤其最可恨者明末年间砀郡县令高小专治余威,忘加八十七世祖化虹公以大逆不道致令迫害杨氏子孙奔走流亡殆尽;族人畏罪匿于异地甚多,分崩离迁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修谱之事无法着手甚难矣。
虽七次修谱外地未闻者甚多。因前朝祸延全族人身死亡者离徙甚众,无法联系,此是外地吾族人失修原因之一也。
清朝末年几经战乱几无宁岁,民不聊生太平天国,洪、杨起义捻军之乱,人民几无生息,杨氏族人奔波四方遑遑不暇。民国之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华烧杀,国民党独裁专政置人民于地狱之中,解放后又逢十年浩劫,幸存的家谱多焚毁,及遗失对祖先无可查考此失续者之二也。
有谱者可续修贯通脉络可辨识支糸,无谱者困难之极。想修谱代远年烟老成凋谢。先人名津大半遗失,无法考证宗糸。又苦经济人多困苦救死不瞻何暇收族,无法续考之三也。
嗟呼!对祖先无法查考,实令后辈顿是慨叹,后世子孙渴望之极,凡天下大事归功于天。我党政策英明,升平盛世修谱之事不容再缓,闷心自问,若再拖延于心不安。现族人都有热情修谱,尊敬祖先,深明大义,深知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先才为人之大道也,修谱的意义人人都应知之。人不可一日不知先人的功德,发扬光大保护万年的光荣,可窥看先人历代的兴衰,每个年代修谱都有历史的背景状况,能对族人研究历史提供史实,俾使后世子孙能将杨氏历史概述,对振兴中华民族建设富强的国家,吾杨氏子孙有责任团结各族人民、各团体为现代化建设使国家繁荣昌盛作出贡献,亦人类之幸福也。
今修宗谱为后世子孙昭穆不混宗脉辨明,七次续修外地来续者甚多,一宗一族见面不识如路人也;余自弱冠就志意宗谱,深思熟虑极力考查杨氏家族大合谱50余年矣!过念及此愈来愈觉心伤矣;1982年刘兰芳女士来丰县、砀山倡议老令公支糸昭穆于承;我即约内族慨然续修。我虽年过七旬,但仍不觉年老愿贡献毕业精力,为杨门子孙打下根源。余50年愿望开始行动奋起;远走七十余县境,徒步千余里,倡议七修宗谱;1982年3月开始续修;1984年12月告峻;历经二年九个月完成,宗谱始得于族人同乐于世也。
因七修宗谱在丰县,外地族人未闻者甚多,到萧、永、夏、虞、单各县续修遗漏的杨氏子孙,族人闻此远讯无不欢欣鼓舞,然而几经沧桑的变化,要想修到不遗一户、不漏错一字甚困难也!为了族人始得散而复聚、离而复合,天下大事均有定理,大木千枝成出一本,巨水亿派同发一源;一兆家室皆一祖也,能听其涣散乎?今联成一谱以尽亲亲宜可不庆哉!
砀山县城南十里杨庄寨人
98世以玺字国珍撰1987年11月
补修宗谱序(山东单县)
我杨氏宗谱失修久矣,搜九十五世祖‘宏菴’公立谱所载:明末年间迁居单县原因未述,今考原谱方知明万历年间昊天不吊凶星将门,八十七世祖‘化虹’公弹丸构祸;满族受抄诛亲朋被连累,为避其祸,我八十七世祖‘顶衡’公之子八十八世祖‘永和’公迁居单县城东陆子楼。先人英灵不泯幸存于此也,后祸平事息永和公之子八十九世祖献棋公又迁居单县城东三十五里处‘老鸹窝’,后又分居杨菜园等村。当时祸逼之下生命难保难顾宗谱。后族人失散流落异地,幸存者彼此信息难通,加之交通不便,经济困难,聚族人续谱难也,九十五世祖‘宏菴’公只得尊祖述立宗谱,承先人之脉,启子孙之序,繁衍至今已一十八世矣。我辈子孙虽多年来屡有溯本求源之意,但却无从着手,深感有愧于先人。
幸今秋砀山南九十八世叔祖‘以玺’字‘国珍’来单县修谱携宗族原谱到我村经查对考实,我先祖原糸天波府谪传子孙,我祖永和公糸八十七世祖顶衡公之子也;此次终于理清宗脉实乃我村杨氏之大事也,同族人无不欢欣鼓舞,于是102世孙‘龙谭’、103世孙‘风光’急召族人议修谱之事。选定执事人员聚资采访,不避高温不惜汗水。历时十余日大功告峻。其间叔祖以玺虽年过七旬但精神焕发,在我村十九日粗茶淡饭、席地自卧、废寝忘食、耐心教诲、亲自动手实乃我辈之长者先人之遗风。
此乃同族之大事,故人人欢欣、家家鼓舞无不为天波府之后世子孙离而复合、散而复聚尽亲上之谊而欢庆不己,今为修谱一聊数言是为序。
修宗谱序亳州观堂
我杨氏溯自‘杼’公赐姓以来,沿黄河流域至西而东,分门别户,杨氏子孙几乎遍天下,故以汉、晋、唐.、宋、元、明之朝历代多有伟人,其间最著名者;西汉有三候、一相、东汉有四太尉、唐朝有丞相、宋朝有业公、明朝有进士公;其清洁忠勇皆超绝一时,不独为国家之幸福,亦后世子孙之荣也.。
杨氏族人承先人之余业,至七十三世祖‘沂中’公之后,住萧县、砀山杨河集,兢兢业业,至今不下八百余年矣。最可恨者大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秋七月,县令高小专治余威,忘加八十七世‘化虹’公大逆不到,进而迫害杨氏子孙奔走四方,几无定所。九十六世祖‘升’公,由砀山南关避灾荒于亳州西关及夏候巷,祸不单行,乾隆四年、十三年;清代黄河水患频繁,黄河南徙,浩浩荡荡,其势力汹涌,一往无阻。房舍田园一扫而空,九十一世祖父子弟兄数人,为目前的生计,只能二次逃荒,各奔东西(1756年前后),大公、二公弟兄二人落户到观堂集,先群居在观堂南一里杨庄因被火烧了庄现名杨园,后经赵庄户又东迁三里大、小杨庄,三公落户到观堂集东南十二里小杨庄。先人英灵不泯幸存于此也。因明朝祸延全族,及黄水之灾多次逃荒避难,谱之遗失即在于此也。先人屡想修谱,惜无所考,又世乱年荒。清朝末年官脏帝昏,人民及无生息,民革之后,军阀混乱,日本八年侵华烧杀,国共二党的内战,民不聊生,全国人民遭受兵连祸劫元气未复。全国解放以后,又遭四人帮昊天大劫,文革十年动乱平坟烧谱,灭祖乱宗;(1958年大跃进运动由于政治体治不符合国情)集粮米、开大火、集锅铁、大炼钢铁,集男女军事化,一鸡一兔为资本主义冒尖,浮夸风严重造成棵粒不收,还高呼丰产万岁,菜尽粮绝,歌唱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公元1960年赤地千里饿殍尸遍野,父子不相顾妻离子散,人命不保谱何能存也。三中全会力挽狂澜,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不到九年工农大振村旧楼新,衣新人旧,面貌大变,贫困不胫而走,人富了不顾教典忘祖回首忘祖事谱,不暇修已数百年矣。祖伦大乱则长勉不分、无长免称呼、孙重祖名、见面瞠目哽喉,致我堂堂杨府家族,沦落下陷到不成体统,大碍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续宗谱排班字为我杨氏支族有燃眉之急。
含当香烟不泯,今幸而有砀山县南十里杨庄寨,九十八世‘以玺’字‘国珍’,族爷捧老谱访我连糸,我欣然拜受,展老谱淆目观看,脉络分明,知onclick=tagshow(event)href="tag.php?name=%CA%BC%D7%E6">始祖于周武王之后,晋襄公之曾孙,谈公之子也!延续繁衍一百一十余世,二千八百余年,其家史悠久于孔、孟、颜、曾之上;人才辈出。西汉有有三候、一相、东汉有四太尉、唐朝有丞相公权、明朝有三阁老、五尚书、封疆大使不下千员。如杨家将金戈铁马光耀史册,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我杨氏子孙融合在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中华里,显知十万万同胞重大义息内争与此同时与御外侮之功不小也,杨氏修谱深感于全国人民之心相同也!
九十八世以玺字国珍倡议补修为国断数百年脉烟巧合成功,而兴奋不已,召集族众世九十八丙全、继增、族爷爷以及九十九世金明、金忠、兄存友等人,议事分工合作,在组长、组众的鼓励和支持下,得九十八世以玺祖爷指导下,足以安慰先祖在天之灵。绍兹来许,下升子孙,无疆之弦也。
谱之新观今则如珠还壁合也!
今追昔岂不快哉,今仰思天下大事,皆共产党政策英明;升平盛世使我杨氏子孙细胞秩序不乱,光荣与日月共存。
此次修补宗谱,以玺族爷在我村十余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收集编序修成,真有先人之遗风也,谱终得于族人同乐于堂也,此是家族中的大事,族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上荣大事告成永传万世也,今为修谱一聊数言。
一0一世存才、长英、东平敬选原著于公元1988年
东平编辑审校(2002年8月11日)
附:《中国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宣传中心会长苏大印老前辈,年谕九旬,于1986年8月帮助东平整理家谱并写了序,《四知堂》简史(略)。
题世纪字:“三三世纪四知堂,历代赤胆保家乡。世经沧桑乡德望,社会发展尽辉煌。”
一.概论(略)诗曰:大宋时代尽忠心,一建河东扎下根。两狼山前遭厄运,五湖四海血脉存。山西洪桐也在数,经居谯陵立新村。又因杨庄遭火焚,观东赵湖方安身。至今尚有数百载,世代忠良传后人。
二.引言:
九金存建业,忠厚家道祥。木易常茂盛,文明世永昌。
问我祖先来何方
——洪桐古槐树与中原居民的故事
编前语:
世纪之末,几曾何时,在龙的传人之间曾兴起过一股寻根热;世纪之交,回首千年,苏鲁豫皖的炎黄子孙你可曾想过你的故乡在哪里?记得小时候,我听爷爷讲过,山西……洪桐……大槐树……那是我们的老家!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苏鲁豫皖人虽多,根在洪桐老颧窝”。这是从明朝初期就代代相传在中原地区的民谣。那麽明代为什么要将大量晋民东迁?迁出的山西之民是不是原籍都在洪桐?大槐树和老颧窝在移民中充当什么角色?这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
元帝国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极其残暴的手段压迫各族人民,为了死中求生,安徽阜阳人刘福通,组织苏鲁豫皖30万人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拼杀,13年后以失败告终;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内讧遂起,先后在晋东、晋北、关中地区展开争夺城地之恶战,后被朱元璋所灭;朱元璋出兵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北京,驱扩廓帖木儿至蒙古,灭李思齐于关中,据险设防,统一了中国。元末明初这三次兵灾,历时16年,长期战争,不仅军队伤亡惨重,百姓也不得幸免。甚至,在兵荒马乱中,军队无粮,杀老弱为食,以至到处饿殍遍野、白骨累累、赤地千里、不见人烟,加之黄河多次决口和水旱蝗疫天灾,中原百姓已十亡八九,名城扬州仅余18户,山东成武只剩下68个村庄,朱元璋家乡安徽凤阳几乎绝了人烟。
朱元璋在征战中,目睹了苏鲁豫皖地广人稀和晋南地区人稠地狭的局面,时刻想解决这一问题。明王朝建立后,又恰有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上疏提出“均衡人口”建议,于是他立即决定:强迁大量晋民于中原各地,重点充实凤阳地区。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做了皇帝。为了巩固皇位,他派兵“削藩”,危及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藩王”地位。朱棣立即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路杀向应天(南京),烧死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朱棣和朱允爷俩“靖难之役”整整打了四年,使中原特别是北京地区本来就稀少的人口又锐减近半。朱棣迁都北京后,效仿父皇,又将大量晋民迁往北京地区和中原各地。洪武和永乐两帝大迁民持续了50多年,迁民总数以“百万”计。明后各帝也不同规模地将晋民迁往中原以至浙、鄂、甘、陕等地。移民所至,使各地村庄大增,一般地区移民新村为当时当地村庄总数的5倍以上,成武县为12倍,河南大部分地区为19倍,而安徽凤阳几乎全是移民新村。
山西是二山夹一水的地形,铁桶般地坚固。特别是北起石岭关南至黄河北岸的晋南广大地区,当时为元兵名将察罕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父子的根据地,防守严密,统治严厉,战争及少涉及,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又是风调雨顺年景,百姓得以生养繁殖,死亡较少,加之难民大量涌入,形成了人稠地夹之地区。而晋南人稠之最又首推洪桐。因此,洪桐便成为移民重点。
洪桐县位于晋南地区中部,有水陆交通优势,又是明开国大将徐达的行辕后站,驻有大量的官兵,这些都有利于移民工作顺利进行。于是,明朝政府便在洪桐县城北1公里,西临汾河东傍现南同蒲铁路的广济寺设局驻员,并地寺东大槐树下办理移民事务。大槐树处成了明代移民的集散地。据《洪桐县志》记载:广济寺为唐贞观2年(628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侣济济香客不绝;寺东大槐树为汉代栽植,“树身数围,荫遮数庙”,汾河滩上的水鸟——老鹳在树上筑满窝巢,是百里内独有的奇树,树下阳关古道,通达四方。晋升南各州府县被迁之民,必须到大槐树下报到,听候派迁。被迁之民到洪洞集中,又从大槐树下离开家乡,“故土难离”的心情使他们痛心疾首,在踏上“征途”后总是频繁回头张望,但看到的只是古槐树的高大树冠和树上的老鹳窝。因此,他们把入于眼而于脑的“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看成是家乡标志,牢牢地珍藏在记忆里,并传给后人。由于被迁之民绝大多数是农民文盲,不能用文字记载来历,一代口传遗漏,以致把迁移年份、来祖名号、原籍住址忘掉,最后便只剩下“祖先来自洪洞县‘大槐树’老鸛窝”这样一句话了。据统计,成武县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迁晋民建的372个村庄中,记有迁移年份的43个,记有来祖名号的19个,而知道确切原籍住址的只有3个。
洪武迁民开始时,明政府实行强制骗手段。这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晋南曾是元将王保保父子的根据地,居民有对朱元璋之嫌,如不立迁、长必为患;再者,居民“故土难离”的心理,势必给移民工作增加难度。考虑到这些因素,当局同时严令移民的汾州府、辽州府、沁州府、潞州府和平阳府府县衙,统一广帖告示,晓喻乡民:凡不愿移民者,限三日之内到洪洞县城北大槐树下领取免迁证;愿迁者可在家等候。于是,各州府县百姓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争赶于大槐树下,三日之内竞聚集了近20万人。老实的乡民还没回过神来,就被官兵团团包围,强行捆绑,押往200多个州县。
为了安全需要,当时规定:被迁之民,兄弟、同姓、同村不得迁往一县。这就使被迁之民不仅远离故土,更逼他们骨肉分离,各奔东西。原居山西平阳府闻喜县万羊里村的张建埙兄弟3人,于洪武元年(1368)被骗至大槐树下,张建埙被派迁到山东单州单父县,在城北15里处建村张庄(今属单县李新庄乡)垦荒,二弟三弟则分别被派迁到山东曹州府成武县和山东东昌府濮县(今属鄄城县境)定居。有的移民兄长,亲如手足,不忍分离,就抠“点子”钻“空子”。原居洪洞县城北南村张氏3兄弟,离大槐树较近,了解兄弟不迁同县的规定,就分别改为张、邱、李3姓,并谎报了3个村名,(今属桃花寺乡)定居。至今,该村3姓还流传着“邱李张一个娘”的佳话。洪洞被迁之民不仅晋籍,外地流入居民也同样被迁。据巨野县谢集《谢氏族谱》记载:谢氏先祖安随公,原籍江南集庆(南京),为避战乱,于元至正26年(1366)迁往山西霍州,又于明洪武9年(1376)由洪洞大槐树迁来山东济宁州巨野县定居。谢安随在山西霍州仅留住11个年头。
随着社会逐步稳定,洪武后期和永乐年间(1403—1424)迁民,同开始时相比,气氛缓和,不再捆绑,也允许同村同姓迁往一处,有些“亲情”味了。《明实录》记载:山西移民川资丰厚,路途自由,迁往河北地区的以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定府最多,分布70多县。邯郸县250多个村庄中,有一半是从洪洞府迁去的,几乎都有家谱、碑文可查。北京郊区大兴、顺义一带移民,还常与原籍人员、书信来往,并把新建村庄命名为长子营、屯留营、霍州营、赵州营、潞州营、薄州营等等,以纪念故土,不忘祖先。菏泽市袁固堆袁氏家祠石碑上就刻着这样一首诗:“昔日从戒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古岗植槐三五珠,铭记山西父老情”。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新巡抚张锡銮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当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到洪洞县城时,冀鲁豫皖苏籍官兵,纷纷丢盔弃械奔于大槐树下,折槐枝为香下跪参拜,说是回到老家了,决不伤害祖籍父老,洪洞县数十万百姓免于一场血光之灾。
岁月沧桑,500多年过去了,明代汉植古槐和广济寺院早已被汾河水所毁。古槐东北根孽孽生的第二代古槐也已枯死,1974年被大风折断,政府拨专款整修,打了水泥座,树身用几道铁箍固定,重新树立起来,作为移民见证。如同迁民子孙世代繁衍一样,在第二代古槐的北部,又同根孽生出第三代古槐,现正枝每繁叶茂,茁壮成长。建国后,人民政府在古大槐树处建设了一个占地22公顷的综合性公园——古大槐树公园,园内翠柏绿槐,花草繁茂,整齐清幽,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又建造了门楼、牌坊、茶社和围墙,设有专人管理。公园西南部是大门。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飞檐斗拱,匾额诗风,上有洪洞县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书写的“迁民遗址”4个大字。穿过牌坊向北20步,是一座建于1914年的精巧玲珑碑亭,碑亭建在古槐之下,亭中立有“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石碑一座,碑冠在盘龙拱卫中篆书“纪念”2字,碑阳篆刻着“古大槐树处”5个隶书大字,碑阴的碑文,简略记述了明代迁民史实。碑亭稍西南是茶室三间。茶室四柱上书有对联两面副,其一是:“茶可解烦碧乳澄清涌世味,亭堪捷迹绿槐夹道识乡情”;其二是:“香挹行禁留快饮,荫清吉道倚斜阳”;正中楣匾为“饮水思源”。古槐旁还有“荫庇九州”匾坊一座,树后便是祭殿。在这里,每年4月1日至10日举行寻根祭祖节时,全国各地成群结队的槐乡子孙,特别是从各地又辗转到海外的槐乡子孙游子,多身披孝服,手捧灵牌,泪流满面,焚香跪拜,寻根祭祖,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明代洪洞迁民,对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恢复中原经济,促进文化技术交流,推动社会进步,起了积极作用。洪洞古槐,作为历史见证者,将世世代代铭记在各地槐乡子孙心中!
(作者:山东省成武县张楼乡尉广君韩玉秋)摘自:2000.1.28.《药都周末》
第二篇:名人传记
汉封靖节先生宝公传
公讳‘桓’字‘宝’,华阴人,当山行见一黄雀被弹扑地,袖归采花餵之飞去。一日变为一黄衣童子进玉环一双;日掌此累世为三公光武高其行谊称靖节先生。
释文
前汉末年的时候,华阴人杨宝,他在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只美丽的山雀,被一只大雕(鸱枭)抱住啄伤。那大雕正要吃它的时候,见杨宝来了,便吓得飞走了;而那只黄雀却坠落树下,即将被树下成群的蚂蚁所吞食。杨宝见此情景,便把奄奄一息的黄雀捡了起来,拍去蚂蚁,把它笼在衣袖中带回家来。尔后,他又把它放在盛帽子的箱子里,每天用黄花来喂它。喂了98多天,那只黄雀便羽毛丰满能飞了,杨宝便放了它。那只黄雀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后便不知去向了。杨宝想到救了一条小性命,心里觉得很痛快。
有一天夜里,杨宝忽然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对他拜了几拜说:“我是西天王母娘娘的使者,蒙君的仁爱,救了我的性命,实在非常感激你!”那童子说着,从身上摸出4枚白玉环来送给杨宝,又说:“这4枚白玉环子作为酬谢之物,令君的子孙洁白的登上三公的高位,他们的品德当如此环!”后来果然有所应验。
汉太尉震公传
杨宝的儿子杨震,是后汉章帝、和帝和安帝时人(生于54年),亦有称为弘农杨氏始祖的,因为他是弘农华阴人。他年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他“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是当时的大儒家。他长期客居河南湖成县,任教二十多年。一般有学问的人都称他为“关西夫子杨伯起”。州郡里多次请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只在家里教书。后来,有一天,有只冠雀含了三条鱼,飞到了他的讲台上。他的学生把鱼拿起来说:“老师,蛇一样的鱼,听说是象征卿大夫的衣服颜色的,三条的数目,是表示三公的职位,教师自此以后要升高发达哩!”杨震听了,更是勉励自己,发奋地用功,在学问上求进步。他在五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做官,四迁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
昌邑令王密,本是由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举出来的孝廉。当杨震做东莱太守(今山东掖县)的时候,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便在深夜里,偷偷地拿了10斤黄金送给他。杨震不肯接受,并责备王密“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我才举你为孝廉;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廉的官员。这是为什么?”可是王密却说:三更半夜里,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
“你这是什么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很严肃地说:“你怎么可以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了,非常羞愧地谢罪走了。
《后汉书》记为汉安延光二年癸亥任太尉,(124年)为宦官诬陷,饮鸩而亡,时年70岁。
汉太尉秉公传
杨秉(91—165年),字叔节,是杨震的中子,是后汉桓帝刘志的得力宰辅,著名政治家。据《后汉书》记载:“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八年(165年)薨,时年七十四,赐茔陪陵。”162年冬,杨秉代刘矩为太尉。
杨赐公传
杨赐,字伯献,杨秉之子。“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东汉灵帝建宁初年(168—171年),灵帝刘宏要上学读书,命令太傅、三公选通《尚书》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为老师。三公举了杨赐,杨赐遂侍讲于华光殿中。迁少府,光绿勋。汉灵帝平熹元年(172年),御座上发现一条青蛇。灵帝向杨赐提出问题。杨赐就上个奏本说:“臣听说和气能致祥,乖气致戾。停止征收赋税就会五福录应,乱征赋税就会导致六极(一为凶短折,二为疾病,三为忧患,四为贫困,五为恶,六为弱)”。以此来劝谕灵帝。
熹平二年,杨赐代唐珍为司空,因为当年发生了灾异,把他免掉了。后来又复拜光绿大夫,秩中二千石。熹平五年,杨赐代袁隗为司徒,这时正是朝廷里封官授爵的时候,一些官员不按规矩办事,开后门,越级提拔了不少自己的亲信。然而灵帝喜欢微行,到郊外游玩去了,没有过问此事。杨赐再一次向灵帝上疏直接指出了灵帝的过错。
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又有虹螋在白天降落于嘉德殿前,灵帝很讨厌这个征兆,把杨赐及议郎蔡邕等人召入金商门崇德署,使中常侍曹节、王甫问以祥异祸福所在。杨赐又借此事件向灵帝提了一大通意见。
如此等等,忠诚有加,真正尽到了老师的责任。故在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九月,杨赐逝世的时候天子素服,三日不临朝,以表示沉重的衷情,并赠东园梓器服,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办丧事和抚慰其家。
安葬那天,灵帝又派了侍御史持节送丧,兰台令史十人发羽林轻骑车介士,前后部鼓吹,又敕骠骑将军官属司空法驾,送至旧茔。公卿已下会葬。谥文烈候。及小祥,又会焉。这种葬礼,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规格是相当高的,在一般公卿之上。
汉太尉杨彪传
杨彪(141—225年),字文先,杨赐之子。少年受家学的薰陶,初举孝谦州举茂才。汉灵帝平熹年间(137—178年)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义郎、迁侍中、京兆尹。光和年间(179—184年),黄门令王甫使门生于郡界搜刮财物七行余万,杨彪在司隶面前揭发了他的贪污行为。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甫,天下莫不拍手称快。于是被征召为侍中、五官中朗将,并迁颍川、南阳太守,三迁永乐少府、太仆和卫尉。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杨彪代董卓为司空,冬天,又代黄琬为司徒。第二年,关东兵起,董卓害怕,想迁都以避其难。于是召开公卿大会讨论说:“高祖定都长安己十一世,光武定都洛阳也有十世了,根据《十包谶》,应该迁都长安,来回应天人之意。”百官都不敢发言。杨彪却说:“移都有改制是天下大事,所以盘庚五次迁都,导致殷民生怨。昔日关中遭王莽之乱,官室被焚,人民生灵涂炭,几乎没剩下什么东西。光武帝受命与天,迁都于洛阳。现在天下太平,百姓安乐,明公建立圣主,光隆汉室,无故舍弃现在的宗庙与园陵,恐怕会惊动百姓,一定会带来极大的混乱。《十包谶》是妖邪之书,怎能信它呢?”这段话是直接顶着董卓干的,说明杨彪不信迷信,不畏权贵,而以国计民生出发考虑问题。然而这席发言,却得罪了董卓而被罢官,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杨彪代朱僬为太尉,录尚书事。到李隺、郭汜叛乱,杨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被害。及车驾于洛阳,复守尚书令。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杨彪根随献帝到了东都许昌。当时献帝为了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面君,看到杨彪不高兴,恐怕出事,来不及参加宴会,就借有病上侧所流掉了。杨彪亦以有病而罢官。那时正是袁术僭乱称帝,曹操假托杨彪与袁术家有婚姻关系,诬陷杨彪要废掉献帝,奏收下狱,劾以大逆不到。孔融听到这个讯息,来不及穿朝服,就往曹操处与之理论。孔融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上说父子兄弟有人犯罪并不互相株连,更何况是以袁术之过来归罪与杨公。《易》书上说‘积善余庆’,看来是欺人之谈。”曹操说:“这是国家的意思!”融说:“假若成王要杀邵公,周公可以听说而会不知道吗?今天下之人,之所以瞻仰您,是因为您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厝枉,以至天下太平。现在你要横杀无辜,天下人要是知道了,谁都会不明白你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身为鲁国男子,明天就会拂手而去,不再回朝了。”曹操不得已,只好放过了杨彪。建安四年,复拜太常,十年又被罢。十一年,诸以恩泽为候者皆夺封。杨彪看到汉朝将亡,于是称有脚挛病不再做官达十年之久。后来,他的儿子杨修被曹操所杀,操见彪问道:“杨公为什么变瘦了?”彪答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曹操为之改容。可见杨彪与曹操结怨之深!
魏文帝曹丕受禅(220年),想用杨彪为太尉,事先派人找他谈话,表示旨意。杨彪推辞说:“我曾做过汉朝的三公之位,因遭乱世,不能有所为。现在年老又有病在身,哪能赞同维新之朝?”他坚决不干。乃授彪为光绿大夫,赐几杖袍。文帝召曰:“先王有赐杖的规矩,用来礼遇年老的功臣。太尉杨彪,自祖上以来名声远扬,所以赐他延年杖。延清之日他就可以柱杖而来了。”
杨修传
杨修是杨彪之子,字祖德。为人绝顶聪明,真所谓“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举孝廉,除郎中,为丞相曹操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为曹操办事很得力。但由于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而又为曹操所不容。有如下故事: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花园落成时,曹操去观看,不说好,也不说坏,只取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开了。人们不了解他的意思,只有杨修理解。他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后,曹操去看。操大喜,问道:“谁知吾意?”左右回答:“杨修也!”曹操虽然表面称好,而心底里却很忌讳。又有一天,塞北送酥一合给曹操。曹操亲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杨修看了,竟拿刀给大家分吃了。操问其故,修曰:“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厌恶杨修。
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觉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独杨修了解其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习惯尸体而叹息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道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第三个儿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很多人商议,想立曹植为世子。曹丕知道了这个情况,密请朝歌长吴质到内府商议。因怕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在内,载入府中。修知情后,径报曹操。操派人察。丕慌告吴质,质说:“不用担心,明天用大簏装上绢来迷惑他们。”丕照计行,遇使者搜查后果真是绢,回报曹操。操疑杨修诬陷曹丕,更加厌恶杨修。曹操想试曹丕、曹植的才干。一天,一边命令他们各出邺城门,一边又密使人吩咐门吏,不放他们出去。曹丕先到,门吏挡他,他老老实实只得回。植听到这个情况问修。修说:“你是奉王命出城,如有人阴挡,杀之!”植从之。于是曹操以为植能干。后有人告知曹操:“这是杨修教导他的。”操大怒,因此也不喜欢曹植了。杨修又曾为曹植作答教(试卷)十余条,如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曹操每以军国之事剖析植,植对答如流。曹操甚疑。后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曹操见了大怒说:“他竟敢欺骗我!”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曹操自平汉中时,困于斜谷界口,屯兵日久,欲要进军,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李,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你为什么收拾行装?”修说:“以仿晚的号令,就可以知道魏王不久将退兵回去;鸡肋,吃又没有肉,扔掉又有些味道。现在进攻不能取胜,收兵又怕人家笑话,在这里又没没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回去,明天魏王肯定会退兵。所以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时慌乱。”夏侯敦说:“您真是魏王的肺腑知己呀!”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杨修以鸡肋之意对。曹操大怒说:“你胆敢制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唐宰相公权公传
杨绾(?—777年)唐华州华阴人(今属陕西)人,字公权博通经史百家,尤工文辞。天宝进士,补太子正字。天宝十三年(754年)应制举,得第一名,超授右拾遗。天宝末安绿山叛变,他被榛求食,至灵武,被肃宗授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历礼部、吏部侍郎。曾建议举孝廉而废进士科,典选以公平称。为人清贞自守,声望甚高。代宗时,无际载为相,任之为国子祭酒,以太学当得名儒为借口,实欲置之散地。代宗知之,迁为太常卿。大历十二年(777年),杀无际载后,他任为宰相。诏出,朝野相贺。旋病死。
杨信公传
信公,原名守立,字宏信。地方武装起家,官至麟州刺史(现陕西神木县)在没有主持军政之前,他已是地方上的一位英雄好汉。唐天威都头之职,家庭环境使业公在幼年时期就“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兔尔。’”选自《东都事略》
杨家将的生平事迹
杨家将的生平事迹,在《宋史》、《辽史》、《隆平集》、《续资治通鉴长篇》、《十朝纲要》、《东都事略》等史料中都有记载,特别是北宋欧阳修撰的《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和元初南宋遗民徐大焯撰的《烬余录》所记杨家将事迹史料价值更高,更证明了满门忠烈杨家将的真实性。
《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的杨君,叫杨琪。杨琪的祖父重勋(崇训)是杨业(本名崇贵)的弟弟。杨琪之子杨畋,《宋史》有传。此墓志铭写于北宋当代,为杨业殉国后的65年,宋代名将文广(即业孙)还活着的时候。其铭文云:
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讳弘信,为州刺史。祖讳重勋,又为防御使,太祖时为置建宁军于麟州,以重勋为留后,后召以为宿州剌史、保静军节度使,卒赠侍中。父讳光扆,以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卒于官,君其长子也。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史,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史,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君生于将家世以武显,而独好儒学,读书史,以人材敏,谦谨、沉厚,意恬如也。初以父卒于边,补殿侍,后用其从父延昭任为三班奉职,累官至供备库副使,阶银清光绿大夫爵。------君少丧父,事其母韩夫人以孝闻。后以恩赠其父左骁卫将军,母夫人南阳县太君。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有子畋,贤而有文武材,今为尚书屯田员外郎,直史馆。君以皇祐二年六月壬戌卒于淮南,年七十有一。皇祐三年甲申,畋以其丧合慕容氏之丧,葬于河南洛阳杜泽原,铭曰:“杨氏初微自河西,弯弓弛马耀边陲。桓桓侍中国屏毗,太师防御杰然奇。名声累世羌夷,时平文胜武力衰。温温供备乐有仪,好贤举善利岂私。恺悌君子神所宜,康宁寿考顺全归。有畋为子后可知。”
这篇铭文真实地证明了杨业父子的姓氏、籍贯、出身及简历。
《烬余录》成书于《宋史》之前比《宋史》更真实可靠。录云:
兴国五年,太宗莫州之败,赖杨业护驾得以脱险难。业,太原人,世称杨令公,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随刘继元降,授右卫大将军、代州刺史。先是,帝出长桓关,败契丹于关南,旋移军大名,进战莫州,遂为契丹所困。杨业及诸子奋死救驾,始得脱归于大名。密封褒谕,赐赍骈番。七年,业败契丹于雁门、丰州,获其节度萧太。八年,收降契丹三千余帐,迁云州观察,兼判郑州、代州。诸将大忌之。雍熙三年,业副潘美北伐,破寰、朔、应、云四州。会萧太后领众十万犯寰,业请潘仁美会军出雁门,不应。业奋死出战,士卒尽丧,慨然曰:“不幸为奸所陷!”遂死之。赠太尉节度使。长子渊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环,初名延朗,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真宗时与七子延彬——初名延嗣者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延昭之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世称杨家将。
杨业之父真名
据四川绵阳杨世兴提供的《弘农杨氏宗谱源流记略》一文所载:杨业是伯桥的后代;临傥,字筠松,号救贫,为唐国师,配窦氏,生子杨倚,配王氏。生子源,字肇西,配周氏。子毓武,配杜氏。子滚,配高氏。因五代残唐作乱,投山后应州刘钧帐下为将军。加授火山王。生子三:继美,王氏;继业,吕氏、佘氏;继康,呼氏。俱住石州火唐寨。佘氏所生七子:“延平,张氏;延玉,董氏;延光,杜氏;延郎,肖氏;延德,马氏;延昭,赵氏;延嗣,杜氏。”
根据《杨琪墓志铭》作于皇右三年(1051年)《资治通鉴》成于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都能目睹碑文。欧阳写历史一字一字的推敲,特别是给人作传,更为甚重。司马光写《通鉴》也是亲手审核,要经过初删、再删的程序;同时,《东都事略》和《宋史》的记载都是一致的。需要说明的是:五代的个杨承信,为光远次子,其先是沙沱人,后晋时官为青州节度史,天福十二年为安州节度史加检校太;传避隐帝‘承右’讳,改名杨信。(归《五代史》卷97、卷98、卷101《宋史》卷260)又有杨信,传说他是瀛州人,初名杨义,从赵匡胤部下的小军官,一直升到镇守军,并领殿前都指挥使。这个杨信和杨业之父重名,却不是一个人。观者要分清是非,不可错题错人。
至于戏曲中的杨衮,称火山王杨令公。杨衮,确有其人,他是辽的将官,公元947年,在麻塔指挥下驻兵恒州(今正定)(选《通鉴》卷287);公元954年统兵来援助,北汉与周世宗激战于高平(《五代史》卷24),当时他官职是五定节度使、政事令(《通鉴》卷29、124)更不可说他是业公之父宏信,混为一谈更是错误的。
选自欧阳修、司马光《续资治通鉴》
佘太君家世
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宋史说曰:业公娶德州府佘氏称太君,岂其父为麟州刺史,又为火山军节度使;业公后为代州剌使,皆距此地不远,故缔姻缘与此地吗?考山西《岢岚县志》载:佘太君糸德扆之女也,性警敏尝又立战功后,上书陈业公战役之由,以原藉曾属岢岚耳!录《保德州志》、《山西省通志》:保德州南40里折窝村有佘太君墓即业公妻,佘扆之女也,乡里世传太君善骑射,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
录撰:梁宏玉夫人;以玺选录于山西太原代州。1988年6月吉日
杨业乃杨杼之后第63世孙,又作杨邺,本名重贵,字继业,号称杨无敌,尊称杨令公,山西太原人。先事北汉刘,崇,为保卫指挥使,累迁至建成雄军节度使。后事北汉太宗,累官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与契丹角逐30余年。当生于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年)五月二十五日午时(一说为后唐长兴三年壬辰即932年),殉节于北宋太宗雍熙三年丙戌(986年)之七月。享年59岁,庙祀地古北口内。配佘氏,尊号令婆,又称佘太君,或吕太君(因佘、吕、余相通),今西北边陲还供有吕太君祠及佘太君祠。令婆糸出将门之家,深谙韬略,善晓兵法,常在军旅,冲锋陷阵,佐其夫君与子孙,屡立战功。当生于后唐天成元年丙戌(926年)三月十八日子时(一说为后唐清泰远元年,即934年),卒与北宋仁宗三十年壬辰(1052年)(一说为大中祥符三年,即1010年),享年126岁或76岁。诰封郑国君,太君夫人。生八子: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德、延昭、延兴、延玉;生女二:琪、瑛。
延平,世称杨大郎,又称渊平,天赋义勇,曾保驾宋太宗出幽州,有纪信之谋,年未壮而卒于阵,于雄州(治所在今河南雄县)建成祠以祀,封中义将军。配张氏金定,封靖国夫人。
延定,世称杨二郎,又名延浦,亦作延广。为殿直,迁供奉官,赠封忠烈侯。配李氏翠平。继配耿氏,生子宗应。
延光,又名延训,为殿直,迁供奉官,赠封忠烈显将军,配朱氏月梅。
延辉,世称杨四郎,又名延环,赠封忠武侯。延定、延光、延辉同兄卒与阵上,故称赠封官爵。配林氏素梅。
延德,又名延贵,世称杨五郎,英武善战,屡立战功,拨缘边都巡检使,莫州防御使。配马氏金花。后延德看破红尘,出家五台山,皈依佛门。
延昭,名景,又作延景,字彦朗,世称杨六郎,丰姿出类,机谋深远,北宋太宗淳化间拨幽州路马步军、水陆都部署,敕守雁门、瓦桥、草桥等三关20余年。后诰封天水郡开国公。宋史有传。当生于957年八月十九日亥时,卒于1014年正月七日,享年57岁。配黄氏、柴氏。黄氏,《演义》中称‘黄琼女’,糸西夏国王之女,当生于955年五月十二日午时,卒于1022年九月十七日申时,寿终67岁。生子宗孝(未祥);柴氏,名金花,后周王室柴家之女,封郡主,当生于宋太祖元年(960年)九月初三辰时,兴国五年(980年)与延昭结婚,卒于仁宗五年(1027年)冬十八日戌时,寿终67岁。生子三:宗宝、宗政、宗勉。宗政授团练使,宗勉,授防御使,均无嗣。
延兴,又名延彬、延嗣,世称七郎,为殿直,赠封武勇将军。配杜氏金娥。生一子宗英,现查子孙有居贵州大方县坡脚区的一支。
延玉,在宋史中为大朗的别称,从父征战朔州,在陈家谷之役中战没,赠封都统制。配周氏淑荣。而在杨家将戏曲中,八郎名延顺,同四郎一起被辽俘,后有《八郎回国》一剧。
宗宝,当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乙亥(999年)四月二十七日午时。年幼即英气过人,及长,摧坚斩敌,屡立战功,诰封征辽上将军、武烈大夫、偕州节度使、中州防御使,兼京城内外都巡查使。应没于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九月十八日已时,享年46岁。配穆氏,世称桂英,木阁寨主定天王木羽之女,又称木金花,当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己亥(999年)子时,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与宗宝结婚。应卒于宋仁皇右四年(1052年)之后的五月十二日辰时。封赏印夫人。生子三:文广、允广、文贵。文广(按:宋史为延昭之子,柴氏所生),字仲容,生于(1012年)八月二十二日子时,卒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十月初三,享年62岁,官封无敌大将军、忠烈侯、宁国公。定居定州(今河北定县)。生子三:邦玉、邦仪、邦怀。《演义》中写文广配长善公主、杜月英、窦锦姑、鲍飞云。生四子:公下一郎、唐兴二郎、彩保三郎、怀玉四郎。前三子分别封定西伯、镇西伯和抚夷伯;怀玉封无敌、平远侯,元丰二年(1079年)五月率全家上太行山隐居。因杨文广南征有功,为广西钤辖有治绩,南人怀德,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立庙于贵州黎平府治之飞山,四时祭礼后敕封飞山公广惠侯。文广南征,第三子邦怀随行,后官为黔楚之间,定居于湖耳(今贵州锦屏县敦寨区,曾改名铜鼓),其子孙散居黔东、湘西,以文广为一世祖。《杨氏宗谱》载,文广公征西,扫平西番归朝,宋仁宗封公为镇朝将军。赐文广后世七字派名,“再正通光昌胜秀”,故今黔东、湘西子孙仍轮番使用其派名,向下传递。
充广,持节广西,授征南行营副招讨兼制置使,会守播境(今贵州遵义地区)。
文贵,继播州杨昭为嗣,改名贵迁,袭播州(今贵州遵义地区)安抚使,生子光震。此地杨氏雄踞播州720余年,史称播州杨氏。
邦仪,授通判,卒赠资议大夫,崇祠名宦祠。
邦玉,封诩大将军,西路行营都部署兼招讨制置使,封诰称“提虎旅以歼戎,威声芪著。挫贼谋于杨栅,奏俘凯于长江,遂奏三捷之功,迄壮四郊之势。”战功显赫,生子广荣。
邦怀,又名政滔,糸文广三子。宋仁宗时,文广从锹青南征,任左卫将军,权发征南副招讨,安抚节制置使,为广西钤辖,第三子邦怀随行,后官于黔楚之间,定居湖耳,授监军使,加授湖耳、柳州、黎平等地军民两管宣抚司。
宋同安郡王沂中公传
杨存中(1102—1166年)南宋代州崞县(今山西代县西南)人,原名沂中,字正甫。初隶张俊,从讨苗傅、刘正彦兵变与李成叛军。绍兴六年(1136年),大败伪齐军,获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之捷。十一年,与刘锜等破兀术军,获柘皋(今安徽巢县西北)之捷。旋与王德欲解濠州之围,大溃。高宗朝,任殿帅二十余年。三十一年下,完颜亮南下,同虞允文扼守镇江。隆兴二年(1164年),都督江淮军马,协调诸将,坚持不能弃淮保江。次年,以太师致仕。南宋孝宗皇帝于乾道元年(1165年)四月十五日加封杨业第八代孙杨存中为昭庆军节度使(黄绫牒现存山西代县鹿蹄涧村的忠武祠),杨存中是历代杨家将中爵位最高之一,死后封为和王。
明征虏将军进之公传
陈眉公(陈继儒)《见闻录》记载:
朱宸濠兵败虽结束于江西,实际上却是在安庆种下败因,虽然战功首推王守仁,实际上却应归功李梧山。李梧山又名充嗣,四川内江人。正德十四年,巡抚南畿时,听说朱宸濠请求增加护卫,叹息说:“猛虎添翼,恐怕有兵祸要发生了。”于是上书极力反对。但大臣们却不赞同。
李梧山日夜加紧防备,整饰军伍,时时刻刻不忘御贼。他认为安庆位置正当要冲,一定要选择适当的将领防守。当满朝武将齐集参拜时,独独向皇帝推荐杨锐(字进之,守备安庆。朱宸濠反,东下至安庆。杨锐日夜抵御,知朱宸濠率兵十万,战船相连六十余里,召募勇士暗劫贼营,朱宸濠大惊解围而去。),说:“我把保卫皖城的重任托付给你,你不要辜负我的期望。”
正德十五年(1520),朱宸濠攻陷九江。李梧山一面派一万名士兵在上游堆积石块,以堵塞上游之路,一面派人紧急通知皖城戒备,并以忠孝节义勉励杨锐。杨锐在感激之余,更加惕励奋发,相机应变,战无不胜。另外伪造火牌令说:“因军情紧急,特命钦差太监为总兵,统领官军十余万人,一半派赴南京,一半派赴安庆。并征调两广狼兵,湖广士兵,即日起分由水、陆同时出发,在安庆会师。限期进攻江西、剿灭叛贼。今日以火牌飞报,前路各将领需同心一体防守戒备,屯积粮草,准备应战。”朱宸濠的战船行至李阳河,截下火牌,一看之下,大为惊慌,贼兵散亡一半。李梧山又派一千水兵,搭乘百艘船舰,在船上升起军旗,命船上军士大声叫喊,为安庆声援,城中守兵看到之后,士气大振。杨锐立即打开城门率兵迎敌,水陆两路夹攻,贼兵大溃而逃,当时朱宸濠在黄石矶扎营,听说士兵溃逃,就趁夜遁逸,李梧山又亲自率兵追击,朱宸濠逃至鄱阳湖,正巧碰上王守仁率兵到鄱阳湖,于是被擒。
后世论功竟不提及李梧山,御史胡洁曾目睹整个事件发生的经过,还特别论述,但并没有奏禀朝廷。以一般人只大大称赞王守仁,却遗忘李梧山的功迹。唉,人幸运与否的差异真大啊!
[又按译文]
冬朱宸濠兵变之初,曾表明要直攻南京。路经安庆时,太守张文锦与守备杨锐等人商议,下令军士大声叫喊,并且登上城楼辱骂朱宸濠,使得朱宸濠因愤怒转而攻城,因此朱宸濠大军受挫于杨锐死守的安庆城下,最后王守仁能一举擒获朱宸濠,朱宸濠之败虽是天意,但张文锦,杨锐等人的智谋,也值得称道。
杨锐,字进之(---1533年),萧县人。嗣世职,为南京羽林前卫指挥使。正德初,以才擢掌龙江右卫事,督造漕舟于淮安。
宁王宸濠有异谋,王琼以安庆居要害,宜置戍,乃进锐署都指挥佥事,守备其地。锐与知府张文锦治战舰,日督士肄水战。十四年六月丙子,宸濠反。东下,焚彭泽、湖口、望江。己丑,奄至安庆城下,舟五十余艘。锐、文锦与指挥崔文、同知林有禄、通判何景暘、怀宁知县王诰等御之江浒。已,收兵入城,被围。锐、文军城西,文锦、有禄军城北,景抃、诰军东南。城西尤要冲,锐昼夜拒战,杀伤贼二百余,斩其间谍,乃稍却。
七月丁酉,贼悉兵至,号十万,舳舻相衔六十余里。宸濠乘黄舰,泊黄石矶,身自督战。江西佥事潘鹏在贼军,安庆人也,宸濠令谕降。呼锐及文锦语,众心颇摇。吏黄洲者,以大义责数之,鹏惭而退。既复持伪檄至,其家僮见,遥呼之,锐腰斩以徇。将射鹏,鹏遁去,众心乃定。贼怒,围城数周,攻益急。锐等殊死战。贼云楼数十瞰城中,城中亦造飞楼射贼,夜缒人焚贼楼。贼置天梯,广二丈,高于城,版蔽之,前后有门,伏兵其中,轮转以薄城。城上束苇沃膏,燃其端,梯稍近即投之,须臾尽焚,贼多死。时军卫卒不满百,乘城皆民兵。老弱妇女馈饷,人运石一二,数日积如山。贼攻城,城上或投石,或沸汤沃之,贼辄伤。锐等射书贼营,谕令解散,有亡去者。乃募死士夜劫贼营,贼大惊扰,比晓稍定。宸濠惭愤,谓其下曰:“安庆且不克,安望南都。”会闻伍文定等破南昌,遂解围去。文出城袭击,又破之,旬有八日而围解。
事闻,武宗大喜,擢锐参将,分守安徽池、太、宁国及九江、铙、黄。锐荐郑岳、胡世宁,帝即召用。世宗立,论功,擢都督佥事,廕子世千户。再迁佥书左府,改南京右府。充总兵官,镇辽东。改督漕运,镇淮安。嘉靖十年为巡按御史李循义劾罢,逾年卒。
智囊全集-杨锐
作者:冯梦龙【原文】
杨锐守备九江、安庆诸郡,既获江贼,监司喜,公曰:“江贼何足忧,所虞者豫章耳!”意指宸濠也。又谓九江为鄱阳上流,不可恃,湖最要害,当以九江中左所一旅,置戍于湖口县之高岭,可以远望,有警即可达。乃绘图呈南部及各台,又请造战舰若干艘,习水战于江上。城中治兵食,多浚井。闻宁濠变作,先引军设钩距于江侧,禁勿泄,比寇至,船二百余艘抵岸,为钩距所破。寇攻城后败去,濠泊船南岸,闻不克,大怒,率众分攻五门,各首举木为蔽,甚急,公裂帛布覆纸裹火药千数,散投所蔽木上,火发,尽弃走,火光周匝不绝,寇无所遁。寇复于北濠结木为栈,与城接,挟兵而进。城中大惊,公曰:“事急矣!”乃诡以“大将军”火铳实石被绯,金鼓迎置城上,寇兵望见,惊惧未进。潜使一卒从间道出,烧栈绝。寇众解结,且溽暑,力惫,夜鼾睡去。公募善泅者数人,于船中闻鼾声即斩首,绝其缆,放之中流;又遣一二强卒,突入岸上营,举火炮,城上应之,乘胜捕杀。声震数里,濠浩叹出涕,举帆顺风而返。
[注]
安庆不守,则阳明之功不成,故以杨锐附阳明之后。
【译文】
杨锐镇守九江、安庆等城,在缉捕水盗后,监司(官名,监察州郡之官)很高兴。杨锐说:“水盗不值得烦恼,我顾虑的只有朱宸濠。”又说九江镇位居鄱阳湖上游,不足以凭恃,反倒是鄱阳湖位置险要,所以建议在九江守备军中,拨出一旅的兵马,戍守湖口县的高地,可以监视整个湖面,万一有不寻常或紧急的状况,也能立即掌握情况。杨锐将守备的计划呈报朝廷及各府台,另外又请求建造多艘战舰,在江上训练士兵熟悉水战。而在城中也令百姓屯积粮食,开凿深井,随时准备应战。
在听说朱宸濠起兵叛变后,杨锐先率兵在江边秘密设置铁钩,等叛贼的二百艘战船靠岸时,船只都被铁钩破坏,接着,叛贼攻城又告失败。朱宸濠的座船停靠在河的另一岸边,听到攻城失利非常生气,于是命众贼分攻五个城门,举木蔽顶,全力攻击,一时情势危急。杨锐命人将棉布撕裂包裹火药,再覆以纸张,做成数千枚火药包,引火散投在蔽木上,一时火光四起,叛贼失去蔽护,死伤惨重。
接着,叛贼又在北面的城沟以木架筑栈道,想连接城内,由栈道攻城。一时城中人心惶惶,杨锐认为事情紧急,于是心生一计,假装把大火铳填满石块,并排列在城墙上,欺瞒贼兵。叛贼望见巨铳如林,果然不敢强攻。杨锐又暗派一名士卒由小道偷溜出城,焚毁栈道,断绝叛贼由栈道攻城的意图。
这期间正是大热暑天,人容易疲倦,一躺下便鼾声四起,杨锐召募善于游泳的士兵,趁夜溜上贼船,听见鼾声就割下人头,再割断缆绳,让贼船顺水飘流。杨锐又派一两名体型壮硕的士兵,潜入岸边贼营,四处发放火炮,城中闻声,也放炮应之,乘胜捕杀贼兵,杀声远震数里。
朱宸濠浩叹地流下眼泪,升帆顺风退走。
[注译文]
如果杨锐不能坚守安庆城,那么王守仁就无法顺利擒贼,成就大功,所以将杨锐的事迹附在王守仁之后。
杨东明和他的《饥民图说》
生于明朝中期的虞城县(今利民镇)人杨东明,是一位凛凛丰骨的人物,他以敢说实话,敢于在皇帝面前犯颜直谏、救灾民于水火之中深得朝野、乡里和后人的尊敬。
杨东明(1548—1624年),字启修,号晋庵,别号惜阴居士。他少时聪资,6岁读书。18岁考中秀才,30岁中举人,33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掌管书写诰敕的官,秩从七品),又经考选,任礼科给事中(掌管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隶属都察院,正七品),后来升刑部右给事中,刑部右侍郎。他在任谏官的20多年内,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畏权贵,敢于在皇帝面前为平民百姓、也为皇帝的江山社稷据理力辩,这在当时的条件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仅他就明代重大朝政的上疏就有数十起,比较著名的有《清朝疏》、《慎终疏》、《保全善良疏》、《弹劾依仗权势贪赃枉法的大臣疏》等,内存涉及政治腐败、平民生活、社会治安等各个方面,大都切中时弊。满朝文武百官称他为“凛凛丰骨如日月行天,有折槛碎阶之风”。其中对朝野影响最大、对豫东人民生死攸关的是他的《饥民图说》。
元末明初,黄河在豫东一带数道并流,水灾连年。直到嘉靖年间,黄河才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归为一道,也就是现在的黄河故道。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豫、鲁、徐、淮又一次遭受特大水患,当时“河决堤溃,冲舍漂庐,沃野变为江湖,陆地通行舟揖”。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不计其数,饥殍遍野,啼号待救的十之八九,而万历皇帝仍在宫中携宫女数千,终日歌舞升平,不管百姓死活。皇帝也不愿听到大臣不利于天下太平的反映,只有杨东明冒死上疏,反映这一代的灾情。疏,本来是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原尾的文字性东西,而杨东明为了使皇帝看到事实的真相,却以文图并茂的办法,将情况画在疏中,又加上文字说明,这就是他的《饥民图说》图解14幅,内容有”水淹庄稼、河冲房屋、饥民逃荒、夫奔妻追、子丐母溺、卖儿活命、弃子逃生、人食草木、全家缢死、刮食人肉、饿殍满路、杀二岁女等,每幅图画都有文字解释,以详细说明该图的真相,如刮食人肉图解中说:“芦根树皮又吃尽了,眼睁睁又熬不将去,只得将那饿死饥民憔瘦身子割将皮肉,来放在粪火内沙铫中烧煮,不拘生熟,且救眼下饥饿。人肉不是养生之物,吃了几日眼红心热,依旧丧了性命……”另一幅“全家缢死”图解说:“这几株树木,乃先臣马文升之林。有一起逃荒饥民,一家大小男女七口,走到林中歇息,肚饥为倦,不能前进,商量着将十五岁女儿卖了。女儿手挽娘衣,哭不忍舍;举家痛心,抱头大哭一场,齐在树上缢死,丢下两岁孩儿,扒天扑地,声声叫娘,无人答应。”即使再昏庸腐败、铁石心肠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也都会落泪难过,更何况皇帝乃万民之尊?他还进一步揭露朝政的腐败黑暗,要皇帝为民救灾,他说:“君为民之父母,民为君之赤子,今赤子既以无聊矣,而君父何忍坐视哉!……故得民所以保社稷,弃民所以弃国家。”他进而向皇帝提建议:“臣昧死请于户、工二部,各发十万余金,救济灾区。”为了防止救灾银款被各级官吏贪污侵吞,救不了灾民,他又向皇帝推荐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的光禄寺丞钟化民灾前往河南灾区施赈。皇帝看了他的《饥民图说》,听了他的陈述后惊恐异常,立即答应了他的请求,免去这一带租税,拨黄金十万两,令钟化民迅速赶往灾区,救民于水火之中。
后来,杨东明因抗疏被贬为陕西布政司照磨(掌管文书的官员),不久就返回故里,捐出自己的土地,建立“折柳亭”学馆。以后,杨东明再次被启用为太常少卿、光禄寺、通政使刑部侍郎等职,他77岁卒于家。崇祯初年,被赠刑部尚书。
杨镐简历:
杨镐——[?-1629]商丘人。万历八年进士。字京甫,号风筠。历任知县、御史、参议、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等职。曾在朝鲜、辽东等地带兵征战多年。
曾经随同辽东总兵董一元雪夜度墨山,袭蒙古炒花帐,大胜。进副使。杨镐工作积极,除了完成业内政务外,还积极垦荒以济军民食用。为此进升参政。
万历二十五年春(1598年),随同副将李如梅出塞袭击蒙古军,不利而返,遭到朝廷责难,适逢朝鲜战争方起,正当用人之际,于是神宗免镐罪,擢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
杨镐到了朝鲜之后,正值稷山大捷,奉总督邢玠命,与提督麻贵一起率部对日军展开反击,日将加藤清正据蔚山死守,双方攻防十余日,最后釜山等地倭兵大举来援,杨镐在撤退过程中惊慌失措,丢下部队先逃,导致全军溃败,死伤惨重。杨镐向朝廷假报捷章,事败罢官听勘,后来明军取得朝鲜战争的最终胜利,杨镐官复原职。
万历三十八(1611)年,杨镐任辽东巡抚。命军队袭击土蛮首领炒花于镇安,取得重大战果,杨镐因此自信心大增,常以帅才自诩之。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1619年),后金兵入侵边关,明军屡战失利,朝野震骇,廷议镐熟谙辽事,起兵部右侍郎往经略。杨镐受命于临危,誓言一战退敌,并制定了四路出击的计划在明军集结准备过程中,进攻后金的战争准备紧张地进行了十个月,到万历四十七年二月,还很难说已经完全就绪。但是,神宗皇帝等不及了,他觉得要平定一个不自量力贸然反叛的女真鞑子,再怎么也不必如此费力。内阁大学士首辅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等人也是这个看法。他们担心“师久饷匮”,便向辽东经略杨镐屡发红旗,催促出师。朝廷大臣认为师久必饷匮,于是严厉催促,杨镐迫于压力,强令诸将立刻出塞,结果四路大军被后金兵各个击破,名将刘綎,杜松等人阵亡,士卒死伤数万人。杨镐被逮下狱,论死。崇祯二年(1629年)伏法。
端尚公传
杨端尚,字则昔,邑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放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的生员,也叫廪膳生、廪膳生员。),素负奇节,倜傥有远志,甲申逆闯陷京师,公闻之尽焚诗书曰:不能死囚难所读何书,愿持一心以报国家及朝庭养士之恩,望曰多士会及明伦堂哭陈大义多士感泣,逐自焚衣巾,遁迹荒野不知所终。
砀邑实录
明霸州通判道生onclick=tagshow(event)href="tag.php?name=%B9%AB%C4%B9">公墓志:
公讳道生,字天培,号务菴。徐州砀山县人,其先世皆有显德,大父寿官公讳‘恕’者,益振丕休生,溆浦县令,绪菴公官箴家范闸耀后光蔚有时望公绪菴公之子也,器度端正遵溆浦公庭训,笃志业学,光养日粹览涉日孟富宏,声蜚士林,讫不售于有司既而以例贡卒业成均登集选曹初授汤阴承,惠慈恺悌,佐政有能名当道者,试以盘错辄剖析无留刃咸推誉之考,最晋判霸州,州环畿辅地且人多劲悍不事生业,公抑锄强戾劝示农桑民慑然畏惧欢然怀股声续,视汤阴益炳炳矣,守大加敬慕夫公历佐郡邑,再树嘉烈良田溆浦,公廉直作范而公益砥砺雅操故其施绰有余裕而臣绩辄张。显如是者,关西清白吏杨芬汉室垂光史册,兹公家承绍奕莫不益腾踔于前,与公谢政归,数年勤耕课读,怡怡乡里中时称为长者云。
四公子,玉立兰芳凤毛豹质伟然国器咸公足以大公志,公虽见成立斯必足慰公后也,公以今年五月朔卒,享年六十有六(1519—1579年),配王氏先公卒,继配袁氏生子四人:梦璋,娶许贡元汝砺女。梦洼,娶夏邑王进士云鸑女。三梦璜、四梦玙,袱葬于先茔。
万历七年已卯冬乡进士王云鸑撰
男:梦璋、梦洼、梦璜、梦玙,长孙:化龙,立碑
鼎鼐公墓志
公讳鼎鼐,字祭器(1599—1648年)。砀山人糸征虏将军之六世孙,天资英毅,尤精韬略,值崇祯癸未,流贼编都,合邑震骇,邑令同公急集绅士,练拨义勇,设骑兵于村蹊要害,以扼其阡亟捐瘦囊,以安守邑之心。他为器械之备,调遣之妙,班班皆有成算,是以小贼不敢入境,大寇莫能进城,抚制奏捷于上敕骁勇将军肖营守备,总五练使,命于希彩、姪与为右、左翼擒纤魁于南骆,袁贼攻徐,遣和与虚张督旗贼远遁渡北,公率军出其不意,二兵夹攻虽好斗谷之贼一夕皆平,及闻逆闯陷京国朝定,鼎即焚印抛冠归野,制府嘉其忠义欲荐其官之,公坚辞不就。明季流贼蹂躏谐方徐之沛砀,率不糸鞭于城,抑安营于民舍,谁谓公之功勋不讳也。公享年四十有九,卒于顺治戍子(1648年)九月朔。配胡氏,生子希彩,随公剿贼加衔,平远游惠未至任而卒,娶守备贾以洪女,生子方儒未周月,嗣兄次子和兴,字瑾楚,勇敢谨慎为徐州团练使,屡次平寇常大损,娶骁州通判冯知已女,生子建儒,公虽神游九泉,必不虑奕世之无人也。
安葬于长保岗之新阡铭曰:是惟鼎鼐之佳藏兮
骁州通判冯知已拜撰顺治岁次庚寅三月(1650年)
鼎台公墓志
先祖考杨五公,讳鼎台,字泰交同胞有五。
祖考天资颖异,聪敏好学。时值明季,权奸颠覆国事民间日罢,祖考知事之不可有为也,决意避世功名进取之念,逐付之淡漠也。迨我大清定鼎,祖考年已之暮,杜门却扫课我诸父,诵诗读书耳,提面命整日不倦。祖考事曾祖妣以孝闻,而与我诸伯祖发于辑睦克恭和协,无忝予道邻里,乐善好施,以布仁泽至于不惜金,务为排难解纷不是,左祖无不悦服,周亲契友偶有所戾,考祖严词义正,无阿此刚直,德孚闾阊,是以乡饮酒礼常与数次而色俟不置也。
祖妣洪太君克执妇道善事
曾祖考妣无失往焉,由是鹤发齐眉,寿考俱越八旬外也,生吾伯叔三人:性建、体乾,字君九邑庠生,仲父讳:奇阳,字用九,太学生。季叔讳:体乾,字运九,邑庠生。‘丙’弱冠时父常与丙曰:汝祖生平形状可谓仰不愧俯不作也,今欲勒碑以字不朽,使百世孝子慈孙知祖达而绳武,呜呼,吾父有志而未逮当箦,昏迷之际,犹淳谆遗命嘱丙,云丙今已年近八旬,将使后人而复待后人乎。故不谋诸堂弟、堂侄独出己财为建碑之费,述祖德以昭来许庶不负吾父谆切之志也。
孙贡监生丙谨志勒石雍正四年(1726年)桃月榖旦
清故邑庠生杨大公君九府君、孺人卜太君墓志
族无谱则宋支紊,墓无志则禋祀没,兴言及此不禁威感慨糸之矣。吾家安阳归宋,累世显达冠裳蝉联代代多有传志,故郎家庭罗多难,造仇变族谱既失,宗派九覆‘丙’闻知商宋以上远族之名讳莹略有所稽,近世宗亲漠漠而不记木本水源,之谓何哉,呜呼,丙年近七旬来日苦短,诚恐世糸之久而洇也,爱引祖父之所出勒石父冢以重永久,吾曾祖讳梦洼兄弟四人,曾祖其二也,葬于邑南郭外,生子五人,五房乃丙祖考也,讳鼎台,字泰交。祖妣洪氏今葬邑南城西北,生子三人,先考居长讳性健,字君九,邑庠生,天姿柔顺,潜硇为守。妣卜太君生丙兄弟二人。兄名任同,三叔父讳体乾,子名峨,出嗣二房奉叔父讳奇阳,字用九,祀任生一子谷。先府君年八十,太君年八十二寿考而终,丙继营葬事于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合冢此地。丙字东木,黉门贡监生,配贡监陈康俊次女,陈氏生子二人。长‘立中’,邑庠生,娶邑庠生邵长尧长女。次皋国学生原配岁贡生王大隆又长女,继娶房氏生子二人皆国学生,由此澄清世糸庶九,子子孙孙不至洇没云。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仲春(1713年)奉祀男丙勒石
名词解释:
(1)邑庠——庠,古乡学名。明清时期称县学为邑庠。
(2)登仕郎——军衔(?)。
(3)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放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的生员,也叫廪膳生。
(4)贡生——科举制度中,生员(秀才)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州、府、县学的生员而称为贡生。意思是以才干贡献给皇帝。明清两代贡生有不同名目,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拨贡、副贡、岁贡、优贡(详见五贡)。
(5)监生——明清在国子监肄业的称为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乾隆以前并加以严格的考课。监生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廕监、优监等名目。后则仅存虚名,不被重视。至一般所称监生,指,由捐纳而取得的,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仕的,都必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但不一定在监读书。
第三篇:家训
《椒山忠愍公赴义先夕遗嘱》椒山,名杨继盛(1516—1555年),字仲芳,河北清苑县人。明嘉靖进士出身。累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当时俺答入寇,大将军仇鸾畏寇。上书请开马市,继盛极陈以为不可,因之被贬降为道典史。已而俺答败约,鸾伏诛。帝思继盛前言,因之升迁为刑部员外郎。当时又遇奸相严嵩专权用事,恨鸾已死,对继盛有好感,想提为心腹,调升为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憎恶严嵩比仇鸾尤甚,不公不巴结严嵩,反而弹劾严嵩十大罪状。因之下狱,杖击一百,受重创。坐狱三年,被斩于西市。临型赋诗,天下传诵。特别临刑前夕,其妻张氏,上书代请死,不报。及继盛弃市(1555年10月26日)张氏亦同日殉道。穆宗即位(1567年),追赐谥曰“忠愍”。这份遗嘱亦是他临刑前写给应尾、应箕两儿的,杨家作为传家之宝刻入谱端,亦为天下所诵。遗嘱较长,有3800字,今撮要如下:
愚夫谕贤妻张吉贞古人云:死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盖当死而死,则死比泰山尤重,不当死而死,则死无益于事,比鸿毛尤轻。死生之际,不可不揆之于道也。我一时间死在你前,知你是个激烈粗暴的性子,只怕你不晓得死比鸿毛尤其轻的道理。我心甚忧,故将这话劝你妇人家。有夫死同死者,盖以夫主无儿女可守,活着无用,故随夫亦死,这才谓之当死而死,死有重于泰山,才谓之贞节。若夫主虽死,尚有幼女孤儿,无人收养,则妇人一身,乃夫主宗祀命脉,一生事业所糸于此。若死,则弃夫主之宗祀,隳夫主之事业,负夫之重托,贻夫主身后无穷之虑,则死不但轻如鸿毛,且为众人所唾骂,便是不知道理的妇人。我打一百四十棍不死,是天佑我,那时不死,于今岂有死之道理,万一要死,也是重于泰山了。所惜者,只是两个儿子尚幼,读书俱有进益,将来都会成才的,只怕误了他。一个女儿尚未出嫁,无人教导看管,惹人嗤笑。我就死了,留得你在,教导我的儿女成人长大,各自成家立户,就如我活着的一般,我在九泉之下,也放心,也喜欢,也知感激你。于今咱一家无有我,也罢了,无有你,一时成不得的,便人亡家破,称了人家的志愿,惹人家笑。你是一个最聪明知道理的,何须我说千万,只是要你戒激烈的性子,以我的儿女为重方可。
二贞年幼,又无儿女。我死后,应着她嫁人,衣服首饰,都有打发她。我在监三年,他发心吃斋诵经,是她报我的恩了。不可着她在家守寡。
咱哥虽无道理,也无别意,不过只是要便宜心肠。凡事让他些,与他便宜,他应喜欢了,不可与他争。二姐、四姐,要你常常看顾她。五姐、六姐,庶母死后,也要亲近她们。应民自幼养活他一场,也须分于他些土地。其余家事,谅你能善于处,我就说在后面,故不须多言。
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人须要立志。初时立志为君子,后来多有变为小人的。若初时不先立个定志,则终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我希望你们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即使不做官,人人也都敬重你们。故我要你们第一先立起志气来。心为人一身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心里若是有天理,存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虽欲行好事,也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会被人看破你。如根朽则树枯,蒂坏则果落,故要你们休把心坏了。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不合天理?若是合天理便行,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则上天必保佑你,鬼神必加佑你,否则,天地鬼神必不容你。你读书,若中举中进士,思我之苦,不做官也可。若是做官,必须正直忠厚赤心,随分报国,固不可效我之狂愚,亦不可因我为忠受祸,遂改心易行,懈了为善之志,惹人父贤子不肖之俏。
••••••你们俩个年幼,恐油滑人见了,便要哄诱你们,或请你们吃饭,或请你们赌博,或以心爱之物送于你们,你们一入圈套,便吃他亏,不惟荡尽家业,且使你们成为不好的人。若是有这样的人哄你们,便想我的话来识破他。合你们好,若不好便远了他。拣着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好学的人,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信,逐日与他相处,自然成一个好人,不入下流。
见一件好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行;见一件不好的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戒;见一个好人,则思量我将来必要学他一般;见一个不好的人,则思量我将来切休要学他,则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会苟且,便为天下第一人矣。
习举业,只是要多记多作。四书、五经、记文一千篇,谈论一百篇,策一百问,表五十道,判语八十条。有余功,则读五经白文,好古文读一百篇。每日作文一篇,每月作论三篇,策三问,切记不可一日无师傅。无师傅,则无严惮、无稽考,虽十分用功,终是疏散,以自在故也。又必须择好师,如一师不惬意,即辞了另寻,不可因循迁延,致误学业。又必择好朋友,日日会讲切磋,则举业不患其不成矣。
••••••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寝睡则勿占席。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亏,勿使人吃我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气。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人有恶于我,则即时丢过。见人之善,则对人称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人有向你说某人感你之恩,则云他有恩于我,我无恩于他,则感恩者闻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说某人恼你谤你,则云他于我平日最相好,岂有恼我谤我之理,则恼我谤者闻之,其怨即解。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忌刻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又与人相交,久而益密,则行之邦家,可无怨矣。••••••
第四篇:条例
敬祖先
先儒有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诫,吾族籍砀邑百余年燕翼昭谋,至今未艾木本水源,讵追报问绿讼事,承当屡阙露零宁免怨恫,但思圣人所慎首在于齐先,齐先三日后,齐三日应难责之常人,今后凡遇祭期亦须衣冠整洁,肃临事倘有便衣冠跛倚者,至无礼大不敬也,冗嗤于大方,亦致感于先人,不许不祭。
睦宗族:
从来开井人之,人尚有扶持之义,矧我一本八支,岂可视同佰路,奈我族星罗棋布,既隔乡城又大河,多有终身不谋者,无怪其漠不相关也,今已公置春秋两祭,一以追报之诚一以联子姓之,一载两公日,亲近急者必扶持,不可坐视。
严家教:
从来子弟率不仅由于父兄之教,没有不教而成圣贤者,受古训昭然,为父兄者甚勿稍涉姑息也,子弟而才为之严师,课读子弟而于今,安分务农耕读两途均不辱祖,断不可过于溺爱,听之任之,纵亲近匪人陨坠清白家声也。
严田林:
林基之设所以获坟墓奠先灵也,但近世或有不肖子孙当卖林基,以至先灵震恐且开坟莹,酒设云渐是固子孙之过,亦规之未立也,今后嗣子孙不许擅分林基,倘有私伐林树,当卖林田者,同族皆得究问,以照所取之数十倍罚款,亦不受则族众共同送官究治。
息争讼:
同室操戈,家门丑事,揆厥由来,或由于听信妇言,或由于贪沾小利,以结讼公庭,当堂出丑,殊不知讼则终凶始后悔,至今后遇有财产不清争执难决者,候祭期告白族众,据理原情公平处分,其有持逞强不认理者,族众共惩治之,再不服者公众送官究治。
第五篇:排行(字辈)
族人多星处,长幼同名者甚多,五修公议以;“功以勤自茂,德为福之基。”十个字作为排行,从97世起,功字以下顺排,庶不重复。六续排二十个字、七续排三十个字,共六十个字如下:
功以勤自茂,
德为福之基。
登峰善守步,
永照万代春。
天子知识广,
人修四季长。
祖先敬承孝,
锡光显贤良。
忠勇保华国,
礼义传兴帮。
金玉满堂书,
清白汉朝亮。
附录:
一修宗谱执事人员名单
总修:
87世,顶新,字化龙,明贡生。
监修:
87世,顶台,字交泰,明监生。
88世,性退,字君九,文庠生。
编辑:
88世,性退,字君九,文庠生。
缮写:
88世,奇阳,字用九,贡生。
采访:
87世,介德,贡生。
大清顺治四年(1647年)
二修宗谱执事人员名单
总修:
88世,和与,字瑾楚,徐州团练使。
监修:
89世,丙,字东木,清贡生。
编辑:
89世,峨,字眉峨,清候选州同知。
缮写:
90世,谷,字尔瞻,清贡生。
大清乾隆岁次庚午六十年朔(1750年)
三修宗谱执事人员名单
总修:
93世,铄,(登仕郎)。
93世,怀洙。
94世,殿楹。
襄事:
93世,璞。
94世,际昌。武庠生。
94世,淘、灌、渊。
采访:
93世,怀洙。
94世,溢、殿楹、寅、振家(邑庠生)。
参定:
94世,溢
编次:
94世,溢、潜、殿楹。
缮写:
94世,泉、溥、涵、殿楹、潜。
绘图:
93世,璞
校对:
93世,怀洙、璞
94世,潜、殿楹。
订辑:
93世,怀洙
94世,献、阶、殿楹。
四修宗谱执事人员名单
总修:
94世,磻溪、培基。
监修:
94世,殿楹
襄事:
93世,怀壁、怀志。
95世,英图、瑞图、良图、学礼。
采访:
94世,殿楹、允壮、凤元。
参定:
94世,殿楹。
编次:
94世,磻溪、培养。
95世,世官、朝俊。
94世,克振。
缮写:
95世,敬仪、允升、世官、朝俊。
94世,克振。
绘图、订辑:
97世,华春。
五修宗谱执事人名单
总修:
95世,允让
94世,道一
监修:
95世,世官
97世,朝选
襄事:
95世,克绪
97世,功象、功武
采访:
95世,允浪
97世,继傅
参定:97世,维潘。
编次:
94世,运明
97世,维潘、荫隆
缮写:
95世,凤仪、世官
94世,道一、运明。
97世,朝选、登峰、昭宇、维潘、荫隆、功昌。
校对:
94世,孝徵、道一。
97世,维潘
订辑:
94世,含真、孝徵
97世,维潘
绘图:
94世,含真
六修宗谱执事人员名单
总修:
94世,道一、克志
监修:
97世,登峰、傅声
襄事:
94世,正一、从古
97世,朝贞、步冈
98世万仓
采访:
94世:世忠
97世登峰、书贤、毓秀、功昌、功用。
98世,干卿
99世,书亮
绘图:
97世功用。98世,以壁。99世,师鲁。
缮写:94世,效德。
97世,秉南。
98世,永和、以明、以珍、春林、春秀、干师、锡卿、以玺。
99世,勤动、书亮、师鲁。
校阅:
97世,功藩、中具。
订辑:
98世,万仓。
扩大七修宗谱执事人员名单
倡议:
刘兰芳(女士)辽宁省鞍山市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
总修:
98世以玺字国珍砀山南十里杨庄寨人
99世运勤字子英砀山西南大杨庄人
100世进才砀山东南四十里普安寺人
监修:
98世旭夏邑北杨庄人
99世师超砀山东北四十五里张庵
杨集人
100世明字文正砀山南十里杨庄寨人
采访:
99世文香夏邑韩镇南二里杨庄人
99世孝礼砀山东南四十五里纸坊杨庄人
100世绪林丰县西杨庄人
100世兰喜单县东南大杨树人
101世茂立沛县南关人
102世德远肖县东南皇藏好人
104世福勤宿县西人
104世福明合肥市人
105世乃峰民权县南龙塘人
104世长江南京水西门人
缮写:
99世勤友砀山西杨提口人
99世勤勇砀山西北殿池杨庄人
99世文春夏邑韩镇南二里杨庄人
100世洪亮夏邑东北四十里杨邵楼人
100世自德丰县西北刘集人
103世为武铜山县南五里人
103世真平金县南杨庄人
103世宗平枣庄市人
总务:
99世勤光、仲华。砀山南十里杨庄寨人
99世勤爱砀山西北三十五里坝圈杨楼人
编辑:
98世以林砀山东北杨河集人
99世勤西夏邑东五十里前罗寨人
100世明字文正砀山南十里杨庄寨人
编次:
99世则孔字师程砀山东北四十五里张庵人
100世自坤于台县梁山人
101学礼亳州市卧马沟东北三里大杨庄人
订装:
102世德盛沛县人
绘图:
99世勤坤夏邑人
事务:
101世茂明涡阳大阳家人
襄事:
98世以居砀山东南十八里杨楼人
98世青华砀山西十八里杨高台人
98世以俊夏邑东北三十五里卞庄人
99世思超砀山东北四十里张庵杨集人
99世家庭萧县王寨集西东杨楼人
99世福礼砀山东南三十五里小杨楼人
99世志修夏邑北四十里秦楼人
99世宗河砀山东南三十五里范集人
99世恩林于城县东北刘集南李河人
99世书深夏邑县东南火店集东南角杨庄人
99世师光砀山东北四十五里杨寨人
100世爱光砀山东北二十里东坝杨庄人
100世兰海单县东南大杨树人
100世青文砀山东北杨野坊东小杨庄人
100世自民砀山东北十五里西杨庙人
100世自杰砀山西十里薜卞楼人
100世自荣夏邑北三十五里栾庄人
101世兴教萧县王寨集西杨集人
101世运芳永城西南七十里洪福集街中人
101世子英宁陵县南五十里张弓镇北
二里小杨庄人
101世连启单县黄岗镇东南三里常溜村人
101世克军亳州东八里杨店村人
102世玉龙萧县王寨集西杨楼人
102世献民萧县西北纵井杨庄人
102世士德夏邑会亭集西北杨楼人
102世思乐永城西南七十里洪福集东
北杨柏树林人
102世光举字德盛盱眙县葫芦套鲍集南
五里梁集人
102世俊贤永城西七十里龙岗杨楼人
103世文田单县中兴集西杨菜园人
103世文兴萧县西北纵井杨庄人
104世德平单县东六十里马楼乡杨庄人
104世绪染单县黄岗镇东街
105世继祥单县东南大杨树前小杨庄人
校对:
98世以玺字国珍砀山南十里杨庄寨人
98世以秋砀山东南十八里杨楼人
98世以怀砀山南杨庄寨人
98世明革砀山东四十五里杨寨人
99世干卿夏邑县东北二十里司道口
西北高楼人
99世宋思砀山东北二十里东坝头杨庄人
99世勤礼砀山东北十八里杨庙人
99世保臣永城县西南六十里西杨各人
103世文友萧县西北纵井杨庄人
103世铎涡阳大阳人
顾问:
98世以端字万砀山南杨庄寨人
98世召夏邑县北二十里杨庄寨人
98世以奎砀山东南十八里杨楼人
98世以香字文香砀山东北杨野坊东小杨庄人
98世春民砀山东南十八里杨楼人
99世勤思砀山县南杨庄寨人
99世体军永城北五十里薜湖杨家坑人
100世传壁字连城濉溪县西南五十里杨营人
100世自良字玉镇虞城县东十八里东汤庄人
101世兴杰萧县王寨集西杨集人
103世文友萧县西北纵井杨庄人
103世杰仁永城县北六十里陶山人
补修宗谱执事人员名单
倡议:
98世以玺字国珍砀山县城南十里杨庄寨人
总修:
101世东平观堂集人
101世存才观堂东三里大杨庄人
监修:
98世丙全观堂东二里小杨庄人
采访:
99世金忠、金明观堂东二里小杨庄人
100世杨金聚观堂集人(2002年秋增补)
100世文芳观堂东小杨庄人
襄事:
98世继增、100世廷修观堂东二里小杨庄人
总务:
101世存才、华廷
绘图:
101世长英
1988年夏(2002年校定)
第六篇:
苏鲁豫皖交界处杨氏世糸表:
世代姓名及妣配相关资料子女参考所属朝代公元生卒年
三皇纪“人文初祖”黄帝,又是姬姓的始祖,杨姓由玄嚣这一支派传递而来,而玄嚣正是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才成为杨姓的第二世。
少典
黄帝有熊氏少典公子,姓名轩辕,都城涿鹿,在位100年。世嗣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而感有孕,二十四个月,生帝于轩辕之丘,国于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县),故号为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纳四妃(娶了四个贤淑的夫人)生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腾、箴、任、荀、僖、姞、儇、衣”。元妃为西陵氏之女,曰螺祖,她能干异常,一生非常辛劳。她生有昌意、玄嚣、龙苗三个儿子。其中只有昌意和玄嚣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杨姓即从玄嚣这支派而来。
五帝纪少昊金天氏黄帝子,姓名昌意,都城曲阜,修太昊之法曰少昊,在位84年。
玄嚣邑于穷桑,故号穷桑氏。国于青阳,因号青阳氏。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寿98岁,葬于云阳,又称云阳氏。生子蟜极。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
颛顼黄帝孙,昌意子,名乔极,姬姓,都帝,在位72年。
帝喾高辛氏乔极子,姬姓,都居于亳,在位70年。四妃:(略),活105岁。
帝尧帝告子,姬姓,名放,勋封于陶唐,寿118岁,在位71年,禅于舜。
夏纪
大禹颛顼孙,姓鲧之子,受舜禅,居都安邑,在位27年。子:启是
商纪帝成汤帝告后十二代孙,姓子名履,都于亳,在位13年,寿100岁太甲是。
周纪后稷名弃,帝告元妃子绍启王叶之祖,契尧之兄弟,
居有邵,尧举为司徒有
功,封为司农之职。
堥玺袭父职,务稼穑
叔望袭父职,务稼穑
不窟后稷子,为司农失其官守篡于戎狄之间。
鞠陶不窟子
公刘鞠陶子,复修后稷之业迁都于分,百姓怀之多徙保焉,周道之兴,实自此始。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业。咸清甲子,迁国于豳,百姓怀之,多从而保焉。周道之兴,实自此始。子庆节。
庆节公刘子,立国于幽古西之戎之地,即今陕西分州。
皇仆庆节子嗣位豳国。(即继承王位)
差佛皇仆子嗣位豳国。(即继承王位)
毁瑜差佛子嗣位豳国。(即继承王位)
公非毁瑜子嗣位豳国。(即继承王位)
高圉公非子嗣位豳国。(即继承王位)
亚圉高圉子嗣位豳国。(即继承王位)
公叔祖亚圉子嗣位豳国。(即继承王位)
古公坛父公叔祖子,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居分避狄人而迁岐山,民从之者如归市,即古公太王也。生三子:
泰伯、仲雍、季历。
季历古公三子,是为王,季修古公之遗道,笃于仁义,诸侯顺之。生子:姬昌
文王季历子,姓姬名昌,遵后稷、公刘之业,修古公王季之法,笃仁敬孝慈信之,端见耕眻,让路三分。生二子:伯邑考发旦,余不备载
武王武王发,文王子。商纣五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发继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高之徒为左右。时纣王无道,以姜尚为师以东伐纣。寿93岁。太子诵立,是为成王。在位13年,后稷15代孙。生二子:诵、叔虞。约公元前1000年
成王武王长子,名诵,年十三嗣位,按盆法安民立政,修文武之政,而卜世卜年在位37年。约公元前900年
叔虞武王次子,成王弟,封为尧之故墟曰唐侯,后易为唐为晋,即晋武公。晋,为姬姓,封侯爵。开国之君糸少子叔虞,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改为晋,即山西省南部。生子伯乔约公元前900元
1世杨杼(姬杼);武王发之孙,唐叔虞次子,晋侯燮之弟。生于周成王二十三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均为夏朝历法)。周康王六年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为杨姓。卒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前999年),寿86岁。配姒氏生子:伯沃、仲沃。仲沃配政氏,生子唐。子:伯沃、仲沃。仲沃配政氏,生子唐。
2世杨伯沃生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前1045年——前953年),寿92岁。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配胥氏生子庚。生子庚
3世杨庚生于,周穆王元年(前1022年)官拜中卿大夫,卒于周懿王十一年(前954年),寿68岁。配贲氏生三子:文、亶、亭。三子:文、亶、亭。
4世杨文(前999——前913年)袭杨侯,寿86岁。配山氏生子昭成。生子昭成
5世昭成生于周恭王元年(前974——前901年),袭杨侯,寿73岁。配宣氏,生子四:辛、康、京、襄。生子四:辛、康、京、襄。
6世杨康生于周懿王十一年,卒于周夷王三十三年(前946——前882年)官周王朝卿士大臣。配柳氏,嗣子绍甲。嗣子绍甲
7世杨绍甲(箕子六世孙)生于周夷王元年(前924年——前841年)官礼部尚书,封侯爵。寿83岁,配凤氏,养子涧养子涧
8世杨涧绍甲养子,字尚父生于周历王十三年(前863年——前809年)敕命封为太祖杨侯,葬南京,配伊氏、祁氏。生五子:寅、具、其、见、舆。生五子:寅、具、其、见、舆
9世杨其生于周共和三年(前839年),袭侯爵,卒于周幽王五年(前777年),寿62岁,葬山东乐陵南门外。配史氏(葬南京东门外),生子二:丙宏、丁宏。生子二:丙宏、丁宏
10世杨丁宏生于周宣王九年(前819年),卒于周平王三十年(前741年)寿78岁。配仲孙氏,生子岑。生子岑。
11世杨岑生于周宣王二十九年(前799年)官晋上卿大夫,卒于周平王四十五年(前726年),寿73岁。配耿氏,生子懿宣。生子懿宣。
12世杨懿宣生于周幽王六年(前776年),官晋上卿大夫,京都御史,卒于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寿72岁,谥刚毅。葬南京北门外。配裴氏,生子来。生子来。
13世杨来生于周平王二十三年(前748年)官授国老,卒于周王十五年(前683年),寿66岁。配航氏,生子惠。生子惠
14世杨惠又名徽,生于周桓王二年(前718年)授大司马,官拜国老,卒于周襄王十三年(前637年),寿79岁。谥易直,葬山东富足坪。配项(亢)氏生子泰聘。生子泰聘。
15世杨泰聘:一名泰晰,生于周庄王四年(前693年),官楚丘(河南省滑县东)令,卒于周匡王五年(前608年),寿84岁。葬山东洋坡坪口。配项(亢)氏,生子六。生子六:平温、平淑、平、平英、平华、平芙。
16世杨平芙杨平芙:生于周惠王三年(前674年),卒于周匡王五年(前608年),官为晋邑令。配富氏生子二。生子二:载、戴
17世杨戴字锡富,以博学箸称,生于周襄王元年(前651年),授上卿大夫,卒于周王八年(前574年),寿77岁,谥文密。配汤(滑)氏生子盛石。生子盛石
18世杨盛石生于周襄王二十三年(629年),于周灵王十年征为博士。卒于周景王十五年(前530年)。寿101岁,配燕氏生子八。生子八:雅、乐、快、渫、悟、呈、欢、江
19世杨欢生于周定王元年(前606年),官周上大夫,授太师少保,卒于周景王十七年。寿78岁,谥庄敬。配敖氏,生子三:孟洪、仲洪、季洪。孟洪、仲洪、季洪。
20世杨季洪杨季洪:生于周灵王七年(前565年)袭侯爵,卒于周敬王十九年(前501年),寿64岁。谥英敏。配湛氏生子东莲。生子东莲
21世杨东莲生于周敬王八年(前512年),袭侯爵。卒于周考王六年(前435年)寿77岁。谥英武。葬江西九龙潭。配绍(韶)氏生子定悼。生子定悼。
22世杨定悼生于周定王十四年(前455年)袭侯爵。卒于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寿68岁,谥清勤,葬山东乐陵南门外。配公孙氏生子十五。其中十四个子在晋国内乱中被害。仅存第十三子伯桥以延续其后。
23世杨伯桥杨定悼及其余十四子在晋国内乱中(指周安王十五年,晋孝公六年,即前387年),被强晋所杀,仅第十三子伯桥同母亲公孙氏,幸被家人古吉搭救,投靠晋升国贤士大夫习。习为掩护其母子俩,与公孙氏拜为兄妹,习呼伯桥为外甥,曾改名文实。大夫习畏惧晋国六卿的强盛(当时正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前夕),让伯桥母子俩归附周。周王(应指周安王)命伯桥为中大夫。周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于杨,为杨侯,继承乃祖爵位,为继杨杼而后的杨姓23世祖。杨伯桥:字文实,生于周安王五年(前397年)卒于周慎靓王六年(前315年),寿82岁。周王封为杨侯太祖,赠名硕公,谥贤敬。配于氏,生子三:逊、近、述。生子三:逊、近、述。
24世杨逊字子谦,生于周显王十一年(前358年)袭侯爵,卒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寿98岁。敕封左卫将军。配姜氏继配曾氏,生子章。生子章
25世杨章以杨杼为始祖传至25世杨章,居于华阴,繁衍甚盛。他有三子苞、朗、款(一说为款、志、朗)。苞仕秦为上卿;朗为秦国将军。封临晋君,居于冯翊,款为韩国将军,居于河内。款的子孙最多,散居于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成为秦汉时期的弘农望族。生活在战国时期。居华阴。配姜氏生子三。生子三:款、志、朗
26世杨款字洪哲,生于周赦王四十八年(前267年),封秦国上卿。卒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寿73岁。配曾氏生子四:显、硕、顾、顺。生子四:显、硕、顾、顺
27世杨硕字太初,亦号佳青。秦始皇登位后,五次征召不赴,隐居华阴,汉高祖攻下咸阳住军坝上时,聘请他从军征战,官封太史,年老辞职。
28世杨喜字德嘉,号幼罗,生于汉文帝九年,官汉高祖郎中骑都尉,掌宫中更值宿卫,隶属韩信,后从著有殊勋的灌婴攻杀项籍(即楚霸王项羽),于垓下,因功封赤泉侯。卒于汉武帝五十一年(前90年),寿81岁。谥严威,葬江西大塘。配陈氏,生子二:敷、致。生子二:敷、致
29世杨敷杨敷,字伯宗,生于汉武帝十二年(前129年),袭侯爵,卒于汉昭帝十三年(前74年)寿55岁。谥忠定,继配蔡氏生子三:哲、胤、衡(又作彻)。
30世杨胤字嗣宗,又名毋害,生于汉武帝五十二年(前89年),袭侯爵。卒于汉成帝九年(前25年)。配李氏生子四:敞、昌、伟、泰。
31世杨敞字子明,生当汉昭帝、宣帝年间,为昭帝丞相初为大将军霍光部属,甚得霍光厚爱,升任御史大夫。汉昭帝去世,敞等人协助霍光废黜淫乱无道的昌邑王,拥立汉宣帝有功,封平安侯。卒于汉孺子婴居摄二年(7年)。配司马氏,历史学家司马迁之女,大文学家。霍光等共谋废黜昌邑王时,派大司农田延年报知杨敞,敞惊惧犹豫,夫人由东厢房出,对敞说:“这是件国家大事,现在即已议定,来报君侯,君侯犹豫不决,将因此受株连!”敞从之。生子五:忠、诚、君、皇、恽。约公元前140-前73年
32世杨忠字孟兰,袭侯爵,为安平顺侯。生二子:见锡、见利。
32世杨恽字孟尽,号紫幼。为司马迁外孙,习《太史公书》,好史学,汉宣帝时任左曹,霍光废昌邑王时上书诛霍光,封平通侯,升任中郎将,廉洁无私,后因事迁连,免除爵位,废为庶人,即归家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后因在《报孙会宗书》中抒发愤懑,得罪了汉宣帝,遭腰折。其书云:“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爵为平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配蔺氏,生子五:谭、论、讷、徽、奇。约公元前120-前50年
33世杨谭杨忠嗣子,字献美,生于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封安平侯,卒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52年),寿74岁。配石氏,生子二:宝、宰(惟美)。
34世杨宝(生卒年月不详)字惟善,亦惟渊,习《欧阳尚书》,汉哀帝、平帝时,隐居任教。汉平帝五年(5年)与龚胜等被王莽征召,遁逃不就。光武帝就位后,派公车特征,他因年老多病不能应召。寿79岁。配王氏,生子三:霖、震、霆。约40-110
35世震公宝公子,字伯起,孤贫好学,教训生徒,远近就学者千余,诸儒称为关西夫子。安帝时卒,顺帝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陕西华阴县杨桥,辅葬日四方送者万余人,时有大乌高丈余集墓前,府伏慧鸣,葬祭毕,始飞去,郡人以状帝,帝使中牟建祠以表忠直。王氏生子三:牧、里、让。续配邴氏生二子:秉和奉。生子牧官
让官秉官东汉约60-121
36世杨秉生于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是后汉桓帝刘志的得力宰辅。为人酒、色、财三不惑,寿74岁。(详见〈名人传记〉)。
36世杨牧杨牧,字孟信,东汉顺帝至灵帝时人。官荆州剌史,封富波侯。(富波在今安徽阜阳县南),生二子:统、馥。
37世杨赐杨赐:字伯献,杨秉之子。生年不详,官司空,三朝宰相封监晋侯,卒于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谥文烈。
37世杨统杨统,生子奇
38世杨彪杨彪,字文先,杨赐之子,生于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历官侍中、少府、太仆、卫尉等职。卒于三国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寿84岁。
38世杨奇杨奇,字子奇,东汉灵帝至献帝时人。灵帝时任侍中,为灵帝所重用。后随汉献帝西迁,护帝有功。生子亮。
39世杨修字德祖,杨彪之子。生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于219年为曹操所嫉杀
39世杨亮杨亮,汉献帝迁居许昌后,追封为阳成亭侯,杨亮旧居在阌乡县(今并入河南灵宝县)西南。生子孕。
40世杨孕杨孕,生子渠
41世杨渠杨渠,生子铉
42世杨铉杨铉,为燕北平太守。生子二:元寿、兴。兴为后魏新平郡(今甘肃彬县)守,生子国。国后为魏忠敬大夫,生子定。定为并州(今山西太原)剌史,晋封为穆侯,生子召绍。
43世元寿元寿,后魏为武川镇(今宁夏武川县)司马,生子惠嘏。
44世杨惠嘏为太原太守,生子二:祥和烈。
45世杨烈为龙骧将军,平原郡(今山东聊城县西北15里)太守,生子祯。约420-500
46世杨祯以军功封宁远将军,后魏末年,因战乱避居仲山(陕西泾县西北),结义徒以讨伐鲜于修礼,战死。以长子忠的功勋,追封为:柱国、少保、兴城郡公。
47世杨忠杨忠,小名奴奴。体格魁梧,武艺超群,识量深沉,有将帅之略。十八岁时,客游于泰山,遇梁兵攻郡,郡守被子执于江左(今江西),在梁五年。后以元颢入洛阳,赐爵寿昌伯。随从魏孝武帝西迁,进爵为公。忠尝从周文帝狩猎,独当一猛兽,左挟其股,右拨其舌,力帝壮之。515-600
48世文帝公讳坚字,那罗忠公之子,自生之始,紫气冲庭,额头上有五柱,八顶目光外有纹在手曰有泥来,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与俗间处。将坚舍于别馆躬自抚养,妣常自抱忽头上角出,遍身鳞起,大惊坠地,动急还抱之曰:惊我儿也。鳞角即歉及长,相貌非凡,志量宏远,破齐有父爵,周宣帝宣政元年戊戍旧勋辅政,宣帝崩基绪寝坠,朝廷以坚为焉,乃诏禅位与坚,国号隋,是为文帝,灭梁平陈得天下,一土宇立都长安,俭明信,罢盐酒之禁,减庸调之额,慎死刑,褒循吏,屈封禅,却降虏多行,于仁寿四年甲子秋七月十三日崩,在位24年,寿64岁,葬(寿)。生子广(即隋炀帝)隋朝541-605
49世杨勇(566?——604年),字眈地伐。有十男:云昭训生长宁王俨、平原王裕、安城王筠,高良娣生安平王嶷、襄城王恪,王良嫒生高阳王该、建安王韶,成姬生颖川王(),后宫生孝实、孝范。
49世杨广(568——618年),一名英,又名阿摩,隋炀帝。文帝次子,先为晋王,后即帝位,因其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终激乱败国,为宇文化及弑于江都在位13年,寿39岁,葬江都之雷塘.,皇后萧氏,梁简文帝萧纲之女,生二子,元德太子昭及齐王()。三子杨杲萧妃所生。。578-618
49世杨俊(570——600年),字阿祗。二子,崔氏所生,长子浩、庶子名湛,长女永丰公主。
49世杨秀(573——618年),(文略)生子孝名,小名爪子隋亡,隐蔽于闵,其后代繁衍至今。
49世杨谅(575——605年),(文略),子颢,宇文化及弑杨广时遇害。
50世杨昭(578——606年),生三子:韦妃生隋恭帝侑;大刘良娣生越王侗。
50世杨浩(?——618年),被宇文化及所毒杀。
50世恭帝讳侑,炀帝仲子,初封代王,后唐公李渊立为帝,在位2年,禅位于渊(?)国公。
50世元德公炀帝太子,因父皇凶信暴虐不爱显爵,隐而不出。生子侗
第51世侗公元德公子,封越王,炀帝命夺东都后即位,改元皇泰,在位3年而崩。(?——619年),字仁谨,美姿仪,性宽厚,大业三年(606年,)立为越王。炀帝遇弑后,留守共奉侗位于洛阳,改元“皇泰”,也称皇泰帝,在位一年,为王世充所逼,让位王世充,被幽禁。王世充担心为后患,遂遣其侄王行本带毒酒去鸩杀杨侗,侗知不免,请求与母相见,不许。侗即焚香拜佛,咒曰:“但愿今后不要再降生到帝王尊贵之家了!”于是饮酒,但不能立即绝命,行本令以丝帛缢之。葬处不明。生四子幸毓鼎新渐陆犁新
第51世杨侑(605——619年),惟聪敏,有气度,大业三年(607年)立为陈王,数年后改封代王,食邑万户。炀帝征亲征辽东,令为亲师总留事,后拜太原太守。李渊克长安(617年10月),立之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在位一年,禅位于李渊,封为()国公(在山东淄博市东),唐武德二年(619年)夏5月遇害(一说病死),终年15岁。葬于陕西省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生子行基,为()国公。
第52世鼎新公侗公次子生二子炯炽
第53世炯公鼎新公长子,唐高宗永淳元年(682)进士及第,性爱种植,一日梦所植竹化龙飞,章日进有益,当时号为华阴杨炯。初唐四杰之一。生二子元琰
元复650-693
54世元琰公炯公长子,神龙元年(704)为荆州长吏。生二子铨钩
第55世铨公琰公长子,玄宗开元10年(723)为庶吉士。生三子仲策
孟符秀筒
第56世仲策公铨公长子,讳铭舌,玄宗开元36年(749)称为当世名流。生二子绚绾
第57世绾公策公次子,代宗广德元年(763)为礼部,后为吏部侍郎国子监,祭酒为人素,大历丁丑3年(769)为司徒平章军国相事秋7月卒,(盆)文简公。生三子准、慧元、衡
第58世慧元公绾公次子,德宗建忠2年(782)为天策将军。生子於凌
虞丘
第59世於凌公元公长子,字达天,宪宗元和2年(808)弃官隐于凌,故以地为名。生三子悠宇维谷嗣复
第60世嗣复公凌公三子,素著有诗序。其有松均喜元年为内侍,公耀堪与显于世,因名救贫后世称为大唐国师是也。生三子佛光均松待时
第61世待时公复公三子,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桥老街迁居太原府系僖宗乾符(?)(874)生,享受56岁,后唐明宗天成3年(929)丙戍卒。生子信
第62世信公时公子,唐昭宗乾宁丙辰年(896)生,仕后汉,乾佑年间为鳞州刺史,享寿五十,及隐帝仍用乾佑年号丁未二年(946)卒。生子继业、重勋
第63世继业公信公子,后唐庄宗同光癸未年(923)生,仕后汉,英勇善战号杨无敌,至宋太平秋九月诏拜代州刺史,辽人忌之,望其旌旗引诱而去,当年五十(?),64岁阵亡。帝闻深痛,赠太尉,殁葬河南开封府关门外点兵场(?)。生七子
延平延定延朗延辉延德延昭延玉
宋朝923-987
妣氏佘太君宋帝封为正一品夫人,所生八姐九妹俱善弓马,天波府有九龙一口,饮即生万斤之力,外人不(敌)。
第63世重勋夏归姓,家墩县。赠太尉,继任麟州剌史。子光扆
第64世延平公业公长子,太宗丙戍三年春获卫帝驾出征。字渊平,追赐忠孝王。
元妣周氏最有智识
继妣孟四娘
延定公业公次子
元妣耿金花好用大刀
继妣邹兰英极善枪法
延朗公业公三子
妣
董月娥眼力精巧有百步穿杨之功
延辉公业公四子生子再祥
妣
僚肖太后单阳公主
延德公业公五子
妣
马赛飞善使九股练素
第64世延昭公业公六子,当时号杨六郎,同父与弟保帝出洛阳至冬随父征辽被困陈家谷遭
擒屈死遂遁归京师及真宗咸平已亥年(999)授节度使,卒年48岁。
元妣柴郡主生二子再兴
再思
继妣黄琼女好使双刀。
续妣重阳女善使双刀。
延玉公业公七子。
妣杜金娥乃天上荒星降世,向授九华仙人法会灭兵按之术,武艺出众,使三口飞刀,百发百中,杨府内外皆尊之。
妣穆桂英武艺高强
第64世光扆长子琪
第65世彬
第65世琪字保臣,一子杨畋畋
第65世再兴公讳宗保,昭公长子,其有生平不录。生子政标
第65世宗政
第65世宗勉
第66世文广
第66世充广
第66世文贵
第66世常冶
第66世杨畋宋史有传
第67世贞白
第67世邦玉
第67世邦仪
第68世闵
第69世筠
第70世沂中沂中(1102——1166年),字存中,太付封同安郡王。(见名人传记)
第71世绍
第72世翊
第72世伯喦杨伯喦(岩)(yan),(?—1254年),杨沂中孙
第72世仝
第73世易之
第74世仁杰元代部分:(1206—1368年)
第75世元崇
第76世铉二子亿、坤长
第77世亿
第77世坤长陕西宏农(河南灵宝)县令一子华山明代部分:(1368—1644年)
第78世继盛继盛(1516——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河北保定容城人,洪武进士,官居兵部侍郎。四子、万里。次子聚迁夏邑东北杨河口。
第78世华山一子,子舆。
第79世万里
第79世子舆字效曾,武城兵马司正指挥。迁回单县杨洼。
第80世再思
第81世同体长子锐、次子东明
第82世锐(---1533年)字进之,明武宗时左军都会事。世宗时挂征虏将军印,又挂漕运总兵印。六子归萧县者,唯第五子归砀山。
第82世东明东明(1548——1624年)北方王学派代表人物。虞城人,明山西四品黄堂,升刑部尚书。定居于虞城西关外。后葬于西关外杨林。著有《晋庵论性臆言》。
第83世恕二子。经、纬
第84世经明溆浦令(湖南怀化市)。二子,道生、道四。
第84世纬
第85世道生字天培1513——1579年),号务菴.明汤阴令,霸州判官。四子:梦璋、梦洼、梦璜、梦玙。
第85世道四三子:梦林、梦珠、梦球。
第86世梦璋明文善儒官四子:鼎新、鼎义、鼎鼐、鼎衡。
第86世梦洼明守备五子:化虹、因笃、鼎臣、荆门、鼎台
第86世梦璜明庠生三子:玄役、须、勇次子皆迁夏邑西南马头市南。
第86世梦玙明贡生四子:鼎元、丕成、丁山、薜显。
86世梦璋公支糸:(住砀山西18里高台庄)
世代姓名及妣配相关资料子女参考所属朝代公元年代及迁居地
第87世鼎新字化龙,明贡生长子失名,次子和与
第87世鼎义二子,镐、商
第87世鼎鼐(1599—1648年),一子,希彩
第87世鼎衡一子,永和
第88世和与字瑾楚,徐州团练使。一子,建儒
第88世镐(---1629年卒)明进士。迁居商丘,历任右金都御史,经络军务使,大理卿兵部尚书。五子迁居商丘
第88世商字天爵。(迁河南省洛阳
县住野鸡寨)盛、成、吉清朝1616年迁河南省洛阳县住野鸡寨
第88世希彩字壮威,游惠一子,方儒
第88世永和一子,献棋
第89世建儒一子,德叙
第89世方儒字则贤。庠生二子百揆、五典。
第89世盛住郸城县五台
第89世成住民权县龙塘镇
第89世吉住山东单县猪毛子杨楼
第89世献棋迁居单县东老鸦窝杨菜园。
第90世百揆字时叙。监生四子:景文、景远、景隆、景风。
第90世五典字慎微二子:景奇、景遇
第90世德叙德叙,字维纲。监生。一子,景云。一子,景云。
第91世景文景文,监生,字从周。一子,玉照。一子,玉照
第91世景远景远,字永宁,二子:开太、明太。二子:开太、明太。
第91世景隆景隆,字康平。一子:齐一。一子:齐一。
第91世景风
第91世景奇二子:玉林、保林住河南省拓城。
第91世景遇四子:汪波、万坡、全坡、进坡。住拓城
第91世景云一子,来九
第92世玉照玉照,字御兆一子:敦厚。
第92世开太二子:丙寅出嗣、丙午。住砀山南45里纸坊杨庄
第92世明太嗣子:丙寅
第92世齐一
第92世玉林
第92世宝林
第92世汪波
第92世进坡
第92世全坡
第92世来九
第93世敦厚敦厚,字崇礼。二子:献阶、卓立出嗣。
第93世丙寅嗣子:卓立
第93世丙午住砀山东南45里纸坊杨庄
第94世献阶献阶,字殿楹。晋封五德骑尉四子:炜六、松鹤、永三、秀才
第94世卓立卓立,字殿元二子:书亭、书田。
第95世炜六炜六,字炳年。
第95世松鹤松鹤,字松年一子:同春
第95世永三字朝年。加衔都监府守卫百户司。一子:同心
第95世秀才秀才,字富年三子:同一、同和、同善。
第95世书亭书亭,字水瞻三子:同喜、同山、春山
第95世书田书田,字训庭。一子:同仁。一子:同仁。
第96世同春同春,字向荣。一子,传玺。一子,传玺。
第96世同心同心,字树葵。
第96世同一同一,字正信
第96世同和同和,字向德。一子:润五一子:润五
第96世同善
第96世同喜同喜。一子传竹。一子传竹。
第96世同山同山,字喜彰
第96世春山春山,字惠元
第96世同仁同仁,一子:群。一子:群
第97世传玺又名功信。字符节
第97世传忠传忠。字润五。
第97世传厚
第97世传明
第97世传义
第97世传竹
第97世群
87世鼎台公支糸
世代姓名及妣配相关资料子女参考所属朝代公元生卒年
87世鼎台字泰交生子三:性建;字君九、奇阳;字用九。体乾,字运九,一子,峨。清朝1616年
88世性健字君九(1620—1714年)。梦洼之孙。文庠生。二子:任同(出继),丙。
89世丙字东木(1646—1750年之后),贡生、监生二子:静斋、广仁。
90世静斋字立中,贡生二子:名波、玑。
90世广仁字伟乐。监生,约乾隆15年(1750年)迁亳州观堂东;二子:云章、青霄。迁亳州观堂东大、小杨庄
91世名波二子:大汉、二汉。
91世玑字玉衡。监生二子:先立、三立。
91世云章迁亳州西关杨楼、马场街一带一子:兴立。迁亳州西关杨楼、马场街一带
91世青霄二子:升、运。迁亳州观堂东大、小杨庄;
92世大汉迁虞城西南十里宋关庙。
92世二汉迁虞城东北45里李河。
92世先立一子:大伟。
92世三立字元善三子:嘉功、嘉顺、嘉勋迁居永城西南60里书案店西杨娄、杨阁。
92世兴立一子;勤。
92世升约乾隆15年(1750年)迁亳州观堂东;三子;嘉庆、嘉福、嘉禄。迁亳州观堂东大、小杨庄;
92世运迁亳州西关杨楼、马场街一带迁亳州西关杨楼、马场街一带
93世升公支糸:
92世升约乾隆15年(1750年前)迁亳州观堂东南杨庄后因该庄失火烧了叫火烧杨庄(现庄名杨园);老大再迁住大杨庄,老二住小杨庄,老三住蒋集东南12里小杨庄。三子;嘉庆、嘉福、嘉禄。迁亳州观堂东大、小杨庄;
93世嘉庆迁亳州后又迁观堂东三里大杨庄。三子大住大杨庄
93世嘉福迁观堂东二里小杨庄四子;住小杨庄
93世嘉禄迁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三子;蒋集东南小杨庄
94世礼三子
94世义一子
94世智三子
95世贤三子
95世良三子
95世乾二子
95世坤二子
观堂东三里大杨庄。
96世海星三子;玉安、玉兰、玉才。1970年从小杨庄迁居
96世海学一子;杰。1850年
96世海友一子;品
96世劳一子;势。
96世法一子;华
97世杰三子:A德、B德、怀德
97世品一子;富德。
97世势一子;义德
97世华一子;学德。
97世立一子;茂德。
97世玉安二子;丙义、丙信。
97世玉兰
97世玉才一子;丙学。
98世A德一子;a(因A、B两家坟地风水不好,皆出愚子)一子、久a
98世B德一子、久b
98世怀德一子;九道。约1890年迁居观堂集。
98世丙义则涛
98世丙信则龙、则凤
98世丙学则峰
98世富德一子:久仁(旺)
98世学德二子;久志、久凤
98世义德一子;心安。
98世茂德二子;久敬、久思。
99世久a;一子;金斗。迁居观堂集
99世久b;一子;金厂
99世则涛
99世则龙
99世则凤
99世则峰
99世久仁一子;为玲。
99世久志一子;文秀。
99世久凤
99世心安一子;文才。
99世久敬一子;金付。
99世久思一子;金铎。
100世金斗民国1912年1930年迁居观堂集北头
100世金厂
100世为玲
100世文秀三子;福玲、福善、福田。
100世文才三子;福生、福彬、福年。
100世金付一子;存友。
100世金铎一子;存才。
101世福玲
101世福善
101世福田
101世福生
101世福彬
101世福年
101世存友二子;建光、建忠。
101世存才四子;建民、建军、建武、建文。
102世建光1963年
102世建忠二子;房、栋。
102世建民
102世建军
102世建武
102世建文
103世房
103世栋
观堂集怀德公一门杨氏
98世怀德(1850)二女一子:九道。约1890年迁居观堂集。
99世九道(1887—1960年)生子三;三女金明、金声、金聚。
100世金明(1917—1959年)生二子;登棚、登山(山富出继)。
100世金声(1926—1979年)三子二女;存芝、存财、存荣、东平、东方。
100世金聚(1929年生)一子五女:永德、美、美英、小英、福英、俊英。
101世登棚二子;杨建民、海民
101世登山(改韩姓住韩寨)一子;小燕
101世存财继配生子卫东住大夏楼。一子二女:红梅、青松、卫东
101世东平一子;杨光、女雨露
101世东方曾用名:杨柳、蒋庆洲。生子;浩(豹)。
101世永德(山坡)住耿皇寺周家,子三;先锋、小利、何红
101世文斌(住杨家)二子;杨勇、杨远。
102世建民(杨民)一子一女杨伟、杨扬
102世海民一子一女惠刚、杨惠
102世小燕一子;韩杨
102世卫东改姓住大夏楼
102世杨光
102世杨豹
102世先锋一子;祥祥住耿皇寺周家,
102世小利杨州、杨维。住耿皇寺周家,
102世何红生子;文迪住耿皇寺周家,
103世杨扬
103世惠刚
103世韩杨韩姓住韩寨
103世祥祥
103世杨洲
103世杨维
103世文迪
观堂东二里小杨庄A
95世江三子;海珠、海银、海全。
95世潮三子;海宾、海洋、德安。
96世海珠二子;玉魁、玉兴。
97世玉魁四子;丙全、丙仁、丙伦、丙坤。
97世玉兴丙银、丙金。
98世丙全
98世丙仁二子;则力、则民
98世丙伦一子;则生
98世丙坤三子;则华、则北、则建
98世丙银二子;金具、金体
98世丙金一子;金华。
99世则力一子;为生
99世则民
99世则生
99世则华
99世则北
99世则建
99世金具一子,为战
99世金体一子,为利
99世金华一子;为结
100世为生
100世为战
100世为利
100世为结
观堂东二里小杨庄B
96世海银一子;玉清
97世玉清一子;丙富。
98世丙富五子;金忠、金文、大高、小高、五元。
99世金忠二子;岳超、文化。
99世金文一子;截子。
99世大高一子、文化
99世小高
99世五元
100世岳超
100世文化
100世截子
观堂东二里小杨庄C
96世海全二子;玉春、玉凤。
97世玉春四子;丙文、丙银、丙贵、丙顺。
97世玉凤一子;丙
98世丙文三子;金明、金夺、金亮。迁居泥店
98世丙银三子;金明、金启、金山
98世丙贵(早亡)
98世丙顺三子;金香、金法、金平
98世丙一子;金思
99世金明二子;文芳、贵良居泥店
99世金夺二子;文芳、文彩
99世金亮居住泥店
99世金明三子;文喜、文克、文生
99世金启三子;文克、文宽、文朝
99世金山二子;文钱、文坤
99世金香一子;文光
99世金法
99世金平
99世金思一子;文同
100世文芳二子;红年、红营
100世贵良一子;为忠
100世文芳二子;红军、红臣
100世文彩三子;华中、下放、挑战
100世文喜
100世文克
100世文生
100世文克
100世文宽
100世文朝
100世文乾
100世文坤
100世文光
100世文同二子;松林、小松。
101世红年
101世红营
101世为忠
101世红军
101世红臣
101世华中
101世下放
101世挑战
101世松林
101世小松
观堂东二里小杨庄D
96世海滨一子;玉成
97世玉成一子;丙南
98世丙南二子;金马、金友
99世金马二子;文礼、文忠
99世金友一子;文章
100世文礼一子;华廷
100世文忠一子;福路
100世文章三子;华光、华臣、华海
101世华廷
101世福路辉、生、业、战
101世华光二子;国、峰
101世华臣二子;尚、民
101世华海一子;学。
102世辉
102世生
102世业
102世战
102世国一子;亮
102世峰
102世尚
102世民
102世学
103世亮
观堂东二里小杨庄E
97世玉本一子;丙臣
98世丙臣二子;金清、金工
99世金清二子;文举、文学
99世金工二子;文九、文远
100世文举二子;章、亮
100世文学二子;义、仁
100世文九一子,福民
100世文远二子;战、春
101世章一子;山
101世亮
101世义一子;水
101世仁
101世民
101世占
101世春
102世山
102世水
观堂东二里小杨庄F
96世海洋一子;玉林
97世玉林二子;丙富、丙文。
98世丙富二子;金荣、金凤
98世丙文二子;金斗、金才
99世金荣义子;文彬
99世金凤一子;为成
99世金斗二子;为喜、为来
99世金才一子;文祥
100世文彬一子;步
100世为成
100世为喜
100世为来一子;洼
100世文祥二子;迎、进
101世步
101世洼
101世迎
101世进
观堂东二里小杨庄F
96世德安一子;玉猛
97世玉猛一子;丙志
98世丙志二子;则雨、则旗
99世则雨
99世则旗
观堂东二里小杨庄G
96世海珠四子;老大、老二、玉龙、老四
97世老大解放前枪毙于亳州
97世老二解放前出家当了和尚在小杨庄东地《金山寺》
97世玉龙乳名哞)娶商丘女回族三子丙钧、丙志、丙金迁居观堂集
97世老四外号杨四麻子(无后)
98世丙钧四子;杨杰、杨州、杨奇、杨来。迁居观堂集
98世丙志无后迁居观堂集
98世丙金无后迁居观堂集
99世杨杰三子一女;文德、文明、杨彪、园园(女)
99世杨州一子;文学、一女(侠妮)
99世杨奇二子;扬扬、祥祥
99世杨来一子,一女,虎成、杨影(女)
100世文德
100世文明
100世杨彪
100世文学
100世杨杨
100世祥祥
100世虎城
观堂东二里小杨庄H
97世玉平三子;丙?、丙行、丙华。
98世丙一子(1960年继出观堂集裴氏,更名为:裴存良)
98世丙行一子一女;金习、女儿嫁观东张小庄
99世金习
观堂东二里小杨庄I
97世玉龙迁居河南太康县西农场二子,丙礼、德才迁居河南太康县西农场
98世丙礼四子金央、登高、金春、红旗。
98世德才迁居河南省太康县西农场。
99世金央迁居河南太康县。
99世登高迁居河南太康县
99世金春二子;雷锋、听。
99世红旗
观堂东二里小杨庄J
97世克显迁居河南太康县西农场三子;怀章、怀花、怀友
98世怀章二子;银备、银才。
98世怀花一子;银清
98世怀友
99世银备一子;文生
99世银才四子;文忠、二高、三子、小闸。
99世银德
100世文忠
100世二高
100世三子
100世小闸
观堂东二里小杨庄K
97世玉堂民国年间迁入观堂集小杨庄三子,志财、志国、志修。
98世志财一子,明清落户刘集王庄户
98世志国无后
98世志修一子,金明
99世金明乳名高,生于1965年农历八月廿六二子;文磊、文冬
100世文磊
100世文冬
观堂北刘集杨氏
98世丙?观堂东二里小杨庄二子:金顶、金山1920年迁居刘集
99世金鼎一子迁居刘集
99世金山参加过淮海战役迁居刘集
观堂南二里杨园
99世金明一子;彬观堂南二里杨园
100世彬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A门
96世勤怀一子;士魁
97世士魁一子;继增
98世继增二子;万春、万河。
99世万春二子;廷军、廷田。
99世万河
100世廷军
100世廷田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B门
98世继玲二子;万顺、万同
99世万顺二子;廷才、廷礼
99世万同三子;廷进、廷义、廷志
100世廷才一子;立广
100世廷礼二子;立福、立军
100世廷进一子;福杰
100世廷义
100世廷志
101世立广
101世立福
101世立军
101世杰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C门
99世万礼四子;廷山、廷坤、廷修、廷瑞。
100世廷山一子;立明
100世廷坤一子;立功
100世廷修四子;立德、立春、立山、立海。
100世廷瑞五子;立民、立启、立华、立军、风。
101世立明
101世立功二子;志国、各。
101世立德一子;光。
101世立春一子;捞
101世立海
101世立山
101世立民三子;欢、喜、小喜。
101世立启一子;高
101世立华一子;强
101世立军
101世风
102世志国
102世各
102世光
102世捞
102世欢
102世喜
102世小喜
102世高
102世强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D门
99世万泰一子;廷科
100世廷科一子;立国
101世立国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E门
99世万金一子;廷民
100世廷臣三子;磊、捞、托
101世磊二子;洪、争
101世捞
101世托
102世洪
102世争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F门
99世万青二子;廷建、廷军
100世廷建一子;立志
100世廷军
101世立志二子;咬、旦
102世咬
102世旦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G门
99世万宝子;廷彩、
100世廷彩一子;天增
101世天增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第二门。H
96世勤学一子;运
97世运一子;继臣
98世继臣二子;万具、万廷
99世万具二子;廷云、廷雨
99世万廷二子;廷文、廷武
100世廷云
100世廷雨
100世廷文
100世廷武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I
98世继明四子;万民、万军、万华、清河。
99世万民曾任沙土乡党委副书记二子;坤峰、春雷。
99世万军一子;为威
99世万华一子;为明
99世清河
100世坤峰
100世春雷
100世为威
100世为明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J
98世继孔三子;万乐、万启、纪检。
99世万乐
99世万启
99世纪检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K
98世继文一子;万义
99世万义二子;为魁、为锁。
100世为魁
100世为锁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L
99世万友一子;廷龙
100世廷龙一子;超产
101世超产
南杨庄第三门:M
96世作勤一子;自然
97世自然一子;继良
98世继良四子;万明、万学、德良、万德。
99世万明一子;文化
99世万学一子;计划
99世德良
99世万德
100世文化
100世计划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N门
99世万成一子;廷贤
100世廷贤三子;福振、村振、福包
101世福振
101世村振
101世福包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O门
99世万业一子;廷善
100世廷善
观堂东南12里小杨庄。P门
101世立坤铁匠(乳名杨绳)一子,杨高迁居观堂集北头
102世高
后记:
此家谱于1984年修成,原为手抄本,由于抄者知识水平有限,造成的讹错较多,虽经校正;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原谱手抄本中的世系在78世之前与一些专家以及别的家谱不统一,到杨业时原谱为67世,现已调整为63世;其后部分也随之作了调整,也请其他分支注意调整。另外,有几本家谱分支被保存者损毁或遗失,暂时难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