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人究竟是何时来到福建的呢?据台湾史学家李济博士考证:"杨氏在西晋末(316年前的几年间),已有部分迁于闽、越,亦有于唐末避黄巢之乱人闽者, 自宋代起,福建始成为杨氏播迁之中心。"也就是说,杨姓人在福建,鼎盛起来,是在宋明时期。但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湮没等原因,如今很难考证出最早入闽之始祖究竟为谁?是何时从何地迁入该省何区域的?不过有漳州和镛州两支比较大的杨氏家族还能找得出他们来福建的来龙去脉。
= 漳州杨氏到福建的时间和始祖,据清乾隆二十七年杨邦瑞写的《开漳始祖世系图族谱序》的记载:人闽时间为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始祖为杨君胄或杨伯岳。这一支族,发展到元末明初的东坑开基祖杨丙三,已历27代,子孙较为集中地分布在福建的墨场和漳浦两大区域。
杨厝杨氏
据清嘉庆十五年二月重修的屿崇(即今杨厝)杨氏族谱载:屿崇杨氏乃蟾溪瑄公房派下十二世孙良光公于元朝至正甲申年(公元1344年)徙迁三江(即今赛岐)屿崇,至今甲申年(2004年)整整十一甲子660年矣。
良光公卜居杨厝时,命名斯地为洋中厝,嗣后又易名屿安,寓意安岛祥地也。复又更名屿崇。崇者,高也;屿者,固也。高固之所,必兴旺也。屿崇杨氏衍至明崇祯时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杨氏后人四处逃亡,自顾不暇,以致旧时大宗谱在兵荒马乱中尽遗无存,现仅留下清嘉庆十五年二月重修的杨氏宗谱。该宗谱尊良光公为屿崇杨氏肇基之祖。传至十一世文真公明万历庚申年(公元1620年)时,已裔孙甚众,然由于旧大宗谱佚失,良光公至文真公之十余世谱籍资料无法补遗。
自良光公徙居杨厝(建国后又将屿崇更名为杨厝)至今已传承二十五世,全村杨氏族人达1500余人。尤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在660年的历史长河中,杨厝杨氏仰仗宗功祖德,秉持开拓意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家族奇迹。如十八世孙思睦,在清道光年间榜晋太学生之列;十九世孙商霈在民国时参加革命曾任下南区苏维埃政府组织、宣传委员;十九世孙商杲在建国初期曾分别担任宁德地区农资公司、土产公司党委书记;二十世孙金柱在上世纪末曾任寿宁县人大主任,现任福安市政协主席;二十一世孙辉在建国后曾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等职;而今人杨勇、杨立熙等更是揆入博士之位,甚至播迁西洋发迹。上述范例足以凸显吾杨厝杨姓“溯蟾溪分派而来六百多年继续绳绳千秋匪懈;自屿崇承家以后廿五世裔原原穆穆万治毋忘”之精神;足以弘扬吾杨厝杨姓“系出弘农俎豆馨绵百世;家传清白箕裘继述振千秋”(两楹联录自杨厝杨氏宗祠)之传统耶。
利洋杨氏
稽考利洋杨氏族谱有云:在清雍正之前曾修过宗谱,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5年)及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亦曾重修过。谱载:“吾祖翰公,复公之兄也(复公乃猛公房派后裔,此疑伪接)。复公徙居大留,翰公卜筑孟洋(今利洋)几百年垂统于兹矣。”“吾祖翰公卜居孟洋,庆衍五支,动流百世。”由于年代久远,最早修纂的族谱湮失,至民国时族人曾“爰访家乘于蟠(蟾)溪,互相考订纂集血支”,遂成现存族谱。由该谱可知杨绍公之二十五世孙杨翰公为利洋之始迁祖。始迁期于元顺帝至正甲午年孟冬(公元1354年)。
在65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利洋杨氏曾有昔日的辉煌。如清时之裔孙绍基公曾官拜七县巡案。而由于年涅代远,资料不全,今人无法进一步拾遗昔时的珠玑;然从利洋杨氏宗祠大门楹联“海滨邹鲁崇文治,山谷屉义奠道宗”的昭示中,人们还是可以窥探到利洋杨氏先贤辉煌的端倪。
利洋杨氏衍庆至今,己螽斯子息甚众。现村中在籍杨氏后昆达2600余人。在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秉持先祖“明德惟馨”祖训,克明俊德,协和家庭,或诗书继业,或出山经商,有三分之二的杨氏子弟走出了山门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如招兜的杨奶住之子步入了林业大学的殿堂并取得博士学位,现在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工作;前山的杨灼弟在长沙经商,如今财路宽广;过洋的杨学明在福安办厂,至今家财百万,现又在北京和外邦埃及置下产业拟将生意做大做强;再如有为后昆杨坤昌在市政府一科室任副科长;杨坛宝在市计委任工程师;杨坛兴在市国土资源局任股长(曾任湾坞乡副乡长),等等。
利洋杨氏,这是一支“利”在当代,“洋”飘外邦的“杨门骁将”。人们有理由笃信她来日的辉煌。
英岐杨氏
英岐,原名殷岐,盖因“殷”、“英”谐音,被人唤作英岐。稽考殷岐杨氏族谱可悉:清道光廿一年辛丑中秋时本族有续修族谱,至是年孟冬会修完毕。族谱载:“始祖宁一公肇基兹土越今数十世,服畴食德皆仗祖宗之灵。”族谱还叙述了族人续修族谱的过程:“岁辛丑,日暖,偕堂兄日浩、日 、日亮,堂侄月瑞、月珍、月 、月绣,会议族叔光福、光祥、光灿、光明等,以族谱久未续修,虽乾隆丁亥(年)宗人正栋曾经纂辑而分属,不如合举(也)。因从六派中各董其事纂其实,洒扫馆地,敦请苏江邑(即今苏洋)刘公讳斯成鉴定而玉成之。”
英岐杨氏族谱尊世昌公为一世祖。世昌公,雅公五世孙也。至十三世宁一公时始迁英岐。宁一公乃英岐开基祖也。宁一公,君二公之子。婆(妻)高氏,育有四男一女,分派秦溪乡秦西里殷(英)岐境,开山创业立址。至十七世乔一公时,播徙庐下黄溪边一支,以后又有少许徙迁它地,英岐杨氏蕃衍至今,已发祥至三十一世,丁口50余人。
在近300年的历史年轮里,英岐杨氏族人大都固守田亩食禄农耕经济,甚少有人走出田垅阡陌到外营生。只是到了共和国吹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始有族裔沐风起舞舒展流韵。如廿九世裔孙杨林春在福州大学毕业后步入了仕林,现在本市穆阳镇任党委副书记;三十世裔孙杨子江于江西大学毕业后在三明市工作;三十世裔孙杨华亦迈进宁德师专的庠堂,现在湾坞中学任教;三十世裔孙杨发祥作为公职人员,现在市政协当差。等等。
英岐杨氏,虽族众不多,可也英才备俱,可望来日必瓜瓞绵绵、福禄寿喜。
楼下杨氏
楼下杨氏即虾蟆头杨氏也。据清咸丰九年已未腊月重修的虾蟆头杨氏族谱可悉:在清道光九年已丑仲冬有修纂斯地族谱。谱载:“迨唐时司马三公黄甲进士,官授福州刺史,任终其子文简公搬公柩回浙江龙游县,渡飞鸾而泊长溪飘黄岐(今下白石)直上韩阳营葬溪西建寺崇(仁),遂家居财洪。此公魂之灵盖亦地之绿(缘)也。厥后都监韶公卜居蟾溪散处多方。忆昔时谋生之余,奚暇计及乎谱?今者裔派诸君延诣篡(纂)造为谱已经竣笔。总谱董事收藏而房系派原迁柏柱洋蛤蟆头居住,离梓窎远。”
由是可知,楼下杨氏即蛤蟆头杨氏,乃韶公直至瑄公之后裔耳。然谱中所云韶公任都监一职应为韶公之父瑞公之职也。瑞公生子三:长殷、次韶、三雅。韶公官太守,被蛤蟆头杨氏尊为一世祖,然客观事实为韶公后裔二十一世李光公时甫徙柏柱蛤蟆头兴居立业。李光公乃国养公四子,即祯房支派开基祖耳。李光公讳法容,原名仸光,娶柏柱东山雷氏为妻,生子六:廷宏、廷亮、廷从、廷田、廷树、廷顺,并分恭、宽、信、智、仁、勇六房,由是蕃衍开来,子息绵昌。
今之蛤蟆头杨氏在近一、二十年间几乎都徙迁楼下,遂形成楼下杨氏新的族群,人数已达近百人;而蛤蟆头作为历史已成过眼云烟,空余寥寥丁口栖在斯地。建国前后数十年间,楼下(蛤蟆头)杨氏基本躬作田亩打造农耕经济,甚少有人走出山门。改革开放后,部分杨氏族人已薄近城镇或务工或小商步入初级小康。其中还有少许子弟考入大中专科班进入先辈从未登进的殿堂。
从三、四百年前的穷乡僻壤一路走来的楼下杨氏族群,可以想象他们在今后的征途中,将走得更快、更远、更光鲜。
奎住杨氏
奎住杨氏是东山杨氏的分支。说的更确切一点,奎住杨氏即是半山杨氏。半山杨氏来自于东山杨氏,只是到了一、二十年前,半山杨氏举村迁徙奎住,才有了今日之奎住杨氏,而半山一村亦几乎从地名上消亡。据清光绪甲辰三十年端阳节编修的半山杨氏宗谱载:“唐末杭公迁于长溪福厚墩金龟山下居焉。厥后分居于吴洋溪源山下杨 眉洋大留,远而至于福宁宁德,又远至南京等处,则皆公之所自出也。”“公传四世学易公于嘉庆初年乃迁半山,则为半山之肇基始祖也。历世相传继继绳绳将二百载矣。”由此可知,奎住(即半山)杨氏之开基祖乃学易公也。
学易公为猛公三十二世子孙。学易公至今亦仅200余年光景,子孙也只传了七、八代许。稽考半山杨氏宗谱可悉:奎住杨氏为复公三子立中公传至廷庚公再传至全生公(廷庚公五子)之后裔耳。
现奎住杨氏族人有70余人。杨氏后昆大都从事农耕经济,有少许人兼营他业,外出打工谋生者亦寥寥无几,但也有少许后生颇为争气考入了大学科班。如有为后昆杨珠峰考入了福建农林大学,现已毕业参加工作。等等。可以预想:奎住,这个“奎(魁)星居住”之所之杨氏后裔,光宗耀祖之胜举似乎已可见端倪。
日山杨氏
日山,乃福安方言箬山之谐音也。箬山,箬竹之山,只是当代被人们通唤成日山。稽考日山清乾隆年间和清光绪三十一年及洪元乙未年编修、重修的杨氏宗谱均有载:“递传择公(马厚杨氏肇基祖为侃公,估衡择公乃侃公之后)肇迁马后(厚)及至(十三世)万记公同父希形公复由马厚暂寓溪南,至崇祯壬午年(公元1642年)父子同游箬山之地,见其山川明秀,林木葱郁,实一名为生之区,遂筑室于此而创居焉。”
由此可见,日山杨氏系马厚杨氏之衍支。希形公、万记公父子乃日山杨氏肇基之祖。公等肇基箬山有诗为证:“肇创箬山识见高,开基立业不辞劳。笔峰拱照征图瑞,带水环溪产誉髦,积德行仁传世泽,风流慷慨仰清操。记公支派长兴发,从此鸣珂受恩褒。”
在360余年的历史岁月里,日山杨氏几乎蛰居于日山的杨厝里。他们与田园相伴与山林同行,栉风沐雨蕃衍了二十多代,基本过着农耕生活,只是在建国后,有部分族人走出了大山。小部份人在社会闯荡后也活得像模像样,像后昆杨逢树如今还与他人合股在福安市区创办了福安市华林电机厂,并在王基岭置下房产。等等。
日山杨氏族人现在村户籍有60余口,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族人已下山采撷现代生活的“花瓣”。
南溪杨氏
据清时修纂的南溪杨氏族谱载:南溪杨氏系韶公房派下猛公派后裔,然韶公与猛公并不同房派。而客观事实是猛公房派传至第十九世孙寿二公徙迁松罗南溪为肇基始祖。寿二公生子二:长子慈二;次子慈三。慈二公生子文杰;慈三公生子文茂。文杰公生子景裕;文茂公生子四景、碍景、崇景、游景。南溪杨氏由是蕃衍,绳继子息,至今己届300余年,丁口繁昌时期曾达二、三百余,现斯地只有80多人。
南溪杨氏在清时建有杨氏众厅,至民国廿二年(1933年)遭大火焚毁,以后由于人口外徙,经济不景,一直没有复建。在国内革命斗争时期,南溪杨氏出了福霞县委粮食委员杨升福,后惨遭枪杀成了革命烈士。
在改革开放时期,南溪杨氏不耽于地域孤偏,纷纷走出山里到外面世界闯荡,一部份人因此富了起来。如杨长寿在福安市区办了电机厂当上了小老板。守在村里的杨姓族人也不甘寂寞,他们正发扬“九家保”(南溪又叫九家保,在国内革命斗争时期因村人力保革命领导人叶飞等人而得名)的革命精神,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湖坪杨氏
湖坪杨氏是英山(古称英窦坑,今属柘荣管辖)杨氏的衍支。据公元1997年丁丑阳月编修的湖坪杨氏家乘可悉:玮公(雅公长子)于宋绍兴壬子年(公元1132年)迁徙英窦坑,开基立业。玮公,行十五,娶袁氏为妻,生子二:长子小十六,次子廿三。小十六公即龙公,娶彭氏为妻,生子五:长子三六,次子三七,三子三八,四子三九,五子四十。三六公有子仕一、仕二、仕三。仕二公有子廿六。廿六公有子恭、宽、达、宪。至玮公后二十二世成冈公时始迁秀竹坑(即今湖坪湾中坝面)。
成冈公,字帝山,娶曾氏为妻,生子高赖、孙日福、曾孙天文、天武、天河、天城。由是子孙蕃衍、瓜瓞绵延,至今繁昌至三十一世,丁口达200余人。
自玮公肇基英山至今已870余年,而成冈公开基湖坪至今才260年许。在约260年间,湖坪杨氏大都固守山林、躬耕田亩,过着“桃花源式”的农耕生活。只是到了建国后,湖坪杨氏才有子息步入学堂读书识字,才有后昆离开山野立业城区。如玮公三十世裔孙杨阿兴(又名开闾)科班毕业后找到公职,曾任福安市税务局城关分局副局长,现调任社口税务所所长。等等。
古为秀竹坑,今成湖坪湾。湖坪杨氏现己秀竹百杆,在可预知的将来,必将蔓成秀竹千万杆……
西洋杨氏
稽考西洋杨氏族谱,修纂已多次矣。分别是明成化十六年庚子、明万历元年癸酉、清乾隆十五年庚午、清嘉庆十二年丁卯、清光绪元年乙亥、民国六年丁巳,以及公元1989年己巳。族谱载:“淳佑二年,进公迁杨 山,生周(公),周(公)生晋献(公)为御史,(晋献公)生宏(公)为知府,(宏公)生均(公)为监察,(均为)生灿(公)为兵部尚书,(灿公)生亮(公)为知州,(亮公)生文福(公)任金华通判,(文福公)生瑞(公)任江州刺史,(瑞公)生三子,长子殷,次子韶,三子雅。雅生义,义生时,时生迪,迁福邑(福安)七都西洋长园头,移居杉 垄,复迁西洋之半洋。迪公之迁之五百年矣(明万历元年)。”至今已900余年耶。由是可知,西洋杨氏乃雅公房派裔孙迪公的衍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西洋杨氏基本上以农耕经济为衣食,或少许以狩猎辅佐生计。村中族人旧时甚少读书,偶有个别人在清时进了私塾举了茂才。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西洋杨氏才从真正意义上承继了先人的耕读文化。如有为后昆杨通盛前些年考入福州大学,毕业后在三明市纪检委工作。而近年来考入大中专的西洋杨氏学子更如雨后春笋,屈出不穷;而以从商为致富门路的杨氏族人亦不少见。如村中族人杨玉生现有五子均在河北石家庄开茶庄,收入颇丰。杨奶兹一家则在市区天马市场边置下产业开办了杂货店,收入也可以。
西洋杨氏在村户籍现有100余人,而其中的一半人口均移居市区周边,或从商或打工,以谋取生活的便利,而不囿于“西洋镜(境)”的困惑矣。
潘洋杨氏
稽考潘洋杨氏族谱可悉,潘洋杨氏在清道光九年己丑仲冬和清光绪二年丙子季夏均修过族谱。谱载:“瑄公迁宁邑之蟾溪。迨仕穆公志乐林泉览胜寻幽而至韩阳濂溪之杨家坪,谅见溪环山峻,土润泉甘,堪为远大之基,贻厥孙谋之计。由是,芟荆凿棘,结庐构厦,而居者焉。越明末之际,四海鼎拂(沸),民不聊生,杨文公复避于十六都五斗里洋,又移居(坂中)大林。至国朝李生公遂于潘洋兴居立业,迄今百余年,孙子颇见繁盛……”
谱云李生公遂于潘洋兴居立业,然实为李生公乃父国养公为潘洋始迁祖也。国养公,讳文,行八十,娶雷氏十六娘为妻,生李生、李明、李赠、李光四子,分为福、禄、寿、祥四房,现潘洋杨氏后裔100余人均乃寿房李赠公之后昆也。其余房派均播徙各地,繁昌于世。
潘洋杨氏在近400圈历史年轮里,已螽斯绵延了十四世至十五世,现村中杨氏族人清一色的畲族,只因当年先祖移居坂中大林娶钟氏为妻,后遂改杨姓为钟姓,在150余年后又复姓为杨,之此盘根错节盖缘于斯矣。在近400载春秋里,潘洋杨氏大都固守山林田畴以农耕经济为食禄,只是到了建国后始有子弟步入庠序,现有部分后昆毕业后在学校当了校长、教师,而更多的杨氏季昆则走出了山林到都市打工谋生。
如今,随着潘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尤其是公路硬化畅通,潘洋杨氏族人该有一番洋洋洒洒之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