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杨氏国到秦岭避难
弘农杨氏兴起与杨姓的播迁有密切的关系。
伯侨的第3世孙名杨突,官拜羊舌大夫,食邑于羊舌,因此,在历史上人们又称其为羊舌突。伯侨的第4世孙名叫杨肸,曾为晋平公太傅。杨肸兄弟四人—赤、肸、鲋、虎,人称“羊舌四族”。晋中期国内斗争勾心斗角,羊舌虎因与大夫祁盈一派而连累杨肸,被降职为普通小吏。宋人郑樵著《通志》,其中的《氏族略·以邑为氏》的《晋邑》杨氏条中说,伯侨的第5世孙名伯石,又名食我(有的记载说字食我,有的说字伯石),曾为晋国大夫。因杨食我在政治纷争中与大夫祁盈同为一党,祁盈忤晋顷公,晋君在诛杀祁盈的同时,就扬言要“并灭羊舌氏”。杨食我惧怕,就携带杨氏族人及子孙七、八百人,远害杨国,南渡黄河,逃进了华山仙谷。这是历史上杨氏的第一次播迁,这次播迁,为汉代杨氏的兴起播下了火种。
2、从华山仙谷到弘农望族
杨姓是一支顽强坚毅、奋发有为的族系。逃到华山仙谷的杨氏后裔,历经几百年的艰苦奋斗,逐渐走出了深山,遍布在渭水、汉水两岸,至汉时已是人丁繁盛,雄才辈出。尤其一代大儒、旷世廉吏杨震的出现,从此确立了弘农杨氏彪炳史册的不朽地位。
弘农郡始设于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农(今灵宝北)。弘农郡始设时下辖新安、弘农等11个县,东汉时略有调整,地域大约相当于今豫峡交界的灵宝、卢氏、华阴等10数个县市。
杨震(?—124),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字伯起。杨震精通群经,以学问道德出众,人称其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剌史、涿州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为东莱太守,上任途中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的学生,因杨震推荐而出仕。为了答谢知遇之恩,王密深夜到驿馆拜见杨震,并以巨额金钱相送。杨震很生气,拒绝收金。“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人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此四知也,何谓无知!’密愧而退。”杨震的清白家风从此成为历代美谈,杨氏后裔不论国内海外,至今仍以“四知”为荣,堂号遍天下。
杨氏名扬天下还与其在政治上得势从而一家四代均成为显赫的官宦大族有关。
杨震50岁才出仕,之前长期在弘农郡聚徒授业,因其学问道德高迈不凡,被世人称为“关西夫子”并因此被皇帝征召为官,累官至太尉。人们景仰杨震,因而杨震留下的遗迹很多,今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有其讲学的“三鳝书堂”和“洗笔池”,陕西华阴有其祠堂、潼关有其墓地等。
杨震之子杨秉,也官至太尉,他为官刚正不阿,清廉自养,尢以提出“三不惑”著称:不惑于酒、不惑于女色,不惑于钱财。
杨秉之子杨赐,曾先后担任司徒、司空、太尉,为官一生,一直有很好的政声。
杨赐之子杨彪,为官正直,先后担任过司空、司徒,在东汉末年国势颓危中力挽狂澜,受到朝野的称赞。
弘农杨氏“四世三公”,尤其治学严谨、家风清白、为政廉明,为中国传统文化写了光辉的一页,因而不仅在东汉成为有名的世家大族,名播海内,更为后人仰慕,世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