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创造文明。三合潭遗址迄今4000余年,春秋时期为瓯越地,战国属楚,秦代属闽中郡,此后隶属不一。唐建玉瑠镇,隶乐成县。宋至元,玉环分上下里。明设五都,化成十二年(1476年)始隶太平县。自古为军事要地,因战事,明洪武二十年(1387)和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境民两度迁徒,塘塌地废。清雍正六年(1728年)在玉环岛中青山南麓建衙署、筑厅城、造城隍庙遂成厅治。此为玉环设治之始,置玉环厅、隶属温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玉环县,属瓯海道。后归属屡有变更,境域政区变化亦大。194947解放后属温州专区,19624月隶属台州地区,现属台州市。由于行政建制与行政区划隶属多变,地名更名亦较为频繁。

据考古获悉,早在新石器时代,玉环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个朝代,玉环为“扬州之域”;自唐至元朝归乐清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玉环厅,隶属温州府;民国元年,废厅设县,改称玉环县。在《太平寰宇记》:玉环因“上有流水,洁白如玉”而得名。南宋曾觌咏道:“天宝妖尘暗两京,祸从妃子笑中生,玉环两字真堪恨,好与青山改别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玉环这一台瓯之间的“海中一抹”(徐霞客语),在明代嘉庆年间,作为乡都保留了下来,至今继续使用。

在〈〈嘉靖太平县·志卷之二·地舆志下·乡都〉〉中,玉环乡有33都,辖地是玉环本岛的分水山至桃花岭北侧、楚门半岛以及温岭横山与岙环、江绾等地,其中的三山、芳杜、徐都、蒲田、清港、渡头、田岙、小闾、后湾等一直沿袭使用。古地名中的竹岗,现在成了异地小竹岗,樊塘简作凡塘,羊坑改作洋坑、水动改作水桶岙、陵门改作灵门、芦殊改作芦岙,箬岙异简成日岙。今人在阅读地方志书典籍时,往往会发现写法不同的地名,但前后志书、典藉并非误记,而且各有它们的渊源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