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关于华阴:华阴是杨氏的第二故乡。汉高祖6年(前201年)将宁秦邑改华阴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移治大荔县,孝昌二年(526年)复还旧治。隋大业五年(609年)移今址,上元二年改为太阴,宝应元年(762年)又改归叫华阴县,相沿至今为华阴市。华阴在西汉元鼎以后曾属弘农郡管辖,故史书或杨姓族谱常把杨姓郡望称之为“弘农郡”或“弘农堂”。这是因为杨姓人不管是杨杼之后、尚父之后或伯侨之后,他们在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由于受晋国“六卿”之难以后,幸存的杨姓人逃难至此。经过了200多年以后,才有一个名叫杨章的人出仕为秦将,他的后裔便在这一带当了“将领”或“上卿”,子孙留居华阴,后来这里设立了弘农华阴县。两千多年来,他们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翻阅华阴县历史典籍,无论纪、表、列传、建置、右迹,几乎记的都是杨家人和杨家事。
6、关于源于欧阳氏说:杨王族谱说先祖是黄甲岭欧阳氏,元末因匪寇导至祖新喜三岁失怙,而失去了依靠,随母投身到了白水,长大成人,赀厚田丰后更为杨姓。水田杨姓源于欧阳,也说得符合逻辑。考欧阳姓始于春秋越王勾践之后,越王无疆封其子于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子孙遂以欧阳为姓。而田边杨姓的谱说“吾姓祖欧阳修,字永叔……至四代阳剡,乡贡进士,以后改杨,为杨震后裔……世称关西圣主。”前后两句在历史年代上有很大误差。欧阳修(1007—1072年)唐宋八大家之人,其文领世,后人皆知。杨震则是东汉时人,要早出欧阳修1000年。这两人并不同宗。序作者石鼎元是清末源口瑶人,是题铭作序的大手笔。但石公的这篇序文对欧阳氏脉失考。田边杨姓既为欧阳修之后,就不可以说是杨震后裔;如果是杨震后裔,则与欧阳修无关。出自庐陵的宋代大思想家和文学家,应该是杨万里,而不是欧阳修。
7、关于杨震:杨震,东汉大儒学家,在幽谷关以西的灵宝县任教20多年,俗称“关西夫子”、“关西圣主”。灵宝又是当时弘农郡所在地。杨震后来当了东汉安帝的太尉。太尉,为全国军事首脑,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杨震的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又当了顺帝、桓帝、灵帝、献帝的太尉。两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杨震“四代三公”在东汉的100多年(117—220年)里权大任重,但忠心耿耿,为官清白,门弟煊赫,被后人传为佳话。
8、关于槐母下(槐木下、槐树下):兰溪杨姓人的居住地叫槐母下。取这个地名的本意是在纪念始祖居住过的一个地方。据查:兰溪杨姓人的始祖在山西洪洞县。洪洞县虽是杨姓人的第一故乡,但槐木下杨姓的始祖却不是第一故乡时,一直未移动过的原有居民。他们是杨章之后,在弘农郡发达了,其中一支再向北数百公里回到洪洞县来,在民族迁徙上叫做“回流”。杨姓人回到洪洞县应当是迁徙中的第三站了。因此,槐木下杨姓人的墙垛上有“弘农华阴府”的字画。据考,山西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的广济寺旁有株大槐树,相传汉时所植,名叫“洪洞大槐树”。解放后,寺庙倒塌了,古槐也枯死了。继而植上了新槐,现在已有10余米高。据文献记载,这株槐树庇荫了数十代的杨氏子孙。很多杨姓人要走出洪洞都依依不舍。其中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先后有7次在槐树下办理过移民离散登记手续,迁出去的子孙都说他们是从“槐树下迁来的”,有的干脆就以“槐树下”、“槐木下”为地名。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兰溪槐木下就是杨氏先祖从洪洞大槐树下离走后到新的卜居地,为纪念始祖住地而取名的。
9、关于“四知堂”:四坝和文山杨姓族谱都注明为“四知堂”印。“四知”是何语意?经查:四知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语出杨震之口。杨震是东汉倍受人称颂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使、东莱太守,官至安帝太尉。当他去东莱上任时,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当刺使任内荐举的官员,听说杨震到来,晚上带了十斤黄金作为礼物去拜访杨震。王密送这样的厚重的礼,以表酬谢。杨震当场拒绝,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是假正经,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即刻生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羞愧不已,只好把重金收回。后人把杨震的这段故事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