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距离湖南省会长沙近700公里,在凤凰县城30多公里外有一中国最古老村寨─书架(家)堂。这里住有200多户、共1200多口人,他们自称全是北宋杨家将后代。
32岁的村民杨秀河手持复印的《杨氏族谱》证明自己是杨业(杨继业)的第37代子孙。身旁74岁老人杨再仙也说,村民真的是杨业之子杨延昭(杨六郎)一脉相传后代。
然而,根据史书记载,杨家将在距今一千年左右的北宋初年在北方和契丹作战,杨六郎长期跟随父亲镇守雁门关,怎么会有后代到当时的南蛮之地征战?
传六郎派子平乱 血脉相承
杨秀河说,根据村内族谱记载,北宋皇佑四年,南方苗族蕃王龙志高谋反,杨六郎派第三子杨再思到南方平乱,在今凤凰县黄合乡安营扎寨,始有今日书架堂规模。皇佑七年,朝廷拨银修建书架堂古堡。此后,书架堂便成为历朝历代军事要地和屯兵之所,杨家将后裔在此繁衍至今。
今日书架堂村民是汉族和土家族通婚后代,属于土家族。有趣的是,村外几乎全是苗寨。历代族人未和苗族通婚,全因为祖先奉命平苗之故。虽然村民具有土家族血统,但因汉化已久,村民和汉人长相无异,不见湘西其它土家族人皮肤较黑、身材矮小、男子爱披头散发的现象。
在中国大陆处处发展观光之际,书架堂村民拿杨家将做文章,虽然受到外界质疑,但实在是迫于现实需要。
其实,书架堂村民是不是杨家将后代难以考证,也不是很重要。难得的是书架堂建筑虽然残破不堪,却保留当年风貌,村民作息更是百年不变。这种原始而且纯朴景象,在今日大陆各观光景点可谓凤毛麟角。
杨秀河和族人在村寨入口处的广场侃侃而谈,身后就是拾阶而上的书架堂。他指着一老旧石碑说,“这就是文武百官下马碑”。“等下进村,里头还有元帅府、将军府以及举人府”。
他说,书架堂直至清朝依然人才辈出,文武双全,但到民国时就没落了,直至文革更惨遭破坏,“连祠堂都毁坏了,希望今后有经费能重修”。
在文武百官下马的石碑上方架着一根竹杆,那是晒衣用的。在处处是文物古迹的村寨里外,今天仍谈不上什么保护不保护,“古为今用”比较实在。
建筑原始纯朴 盼藉观光振兴
显然,这个仍处于发展观光初始阶段的老村寨,想借着观光业来振兴新农村建设。杨秀河说,1200多村民平均每人只有一亩五分地,只靠务农根本养活不了村民。因此,很多村民都到大城市打工去了。村民殷切盼望书架堂能为外界所知,欢迎各界到此游览。
虽然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村民知书达礼之风至今未改。杨再仙说,1949年后,村内出了14个大学生,2个研究生。杨再仙表示,祖先为村寨取名书架堂就是要后人勤于读书。在这书乡之地,有一外界捐赠的希望小学,共有四十几位小学生,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村内目前没有中学,中学在十几公里外的镇上,在书架堂读书并不是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