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保存的族谱是手抄本,谱首序是“大明洪武三十一(1399)年戊寅仲秋月吉日淮南陈爵拜撰”,二序是“万历丙申(1597年)春五月,五十世孙寄学生员 杨昌柳 (系湖南宝庆府新宁县人)沐手敬撰。”三序是“乾隆乙酉岁(1765)举人俞含章(系杨姓之外甥)湖南安化县人氏授靖州教谕拜撰”,后经“咸丰六年(1856)丙辰六月二十二日湖南族裔再德字仁厚沐手抄录”、 “咸丰十年庚申六月十四日蓬邑友弟陈身修号德芳沐手誊录”、“ 民国乙丑(1925)年孟春月中旬谷日蓬邑友弟江夏氏沐手誊录”,“文革”后再次誊录,由于古文古字,还无标点,又经多次誊录,难免有遗漏、错字。由于历史久远,谱序也难免有错,但是,自我一世祖帐诚之后的世系和《杨再思氏族通志》基本吻合。现录谱首序部分:


“祖原籍山西太原府分平阳府洪洞县人氏,至汉安帝时,分陕西同州府华阴县太平庄人氏,又于大宋淳熙十六(1190)年庚子,祖父杨再思之裔分从江西南昌府酆城分县吉安府太平县第九都地名鹅颈大坵为业。至大明洪武三年(1371)庚戌,祖父分从湖南长沙府、衡州府、宝庆府、辰州、沅州、靖州、常德府、灃州均是我再思祖一脉子孙为业。先祖由周、秦、汉、晋兼梁、隋、唐、宋、元、明、屡朝箕裘,世代簪缨,不及备载。惟我宝庆府新宁县三里九甲地名福佑村为业一世祖先杨帐诚系唐太宗时人,生三子:


二世:临傥


临牒,生三子:居本、居庆、居忠(弟兄三人系唐宪宗时人,字辈同脉分支)


临琅


三世:杨居本 龙氏 生二子:再思、再韬


自此起,字脉由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轮转,百世其昌。


四世:再思(生于昭宗庚辰年十月二十六日寅时享年八十二岁,葬于湖广宝庆府城步县上官村,立坟为墓)生十子:正隆、正道(滔)、正修、正居、正约、正舘、正嵩、正权、正叙、正巌


再韬,生二子:正荣、正昌


思韬二公之后裔嗣自正隆起以至正昌止两房共十二郎分支。”


到我祖胜德三十世时和《杨再思氏族通志》是基本吻合的,之后是:


三十世:杨胜德,生五子(有三子未起名,故未录上也):秀钧、秀鑑(鉴)。


(二十九世、三十世至大明崇祯时止,三十一世、三十二世于大清顺治元年甲申定鼎分支)


三十一世:杨秀鉴,子;再汉。


三十二世;杨再汉(崇祯时人),吴氏,子:正辛、正卯。


三十三世:杨正辛(乏嗣)


杨正卯,李氏,子:通周、通殷(妻李氏)。


三十四世:杨通周(此祖入川),辛氏,子:光佑。


三十五世:杨光佑,宴氏,子:昌仁、昌振、昌爵。


三十六世:杨昌仁(嫡祖),张氏,子:胜全、胜权、胜玉。


先祖(杨通周)由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别楚南宝庆府新宁县三里九甲地名福佑村,入四川遂宁县西路地名苏家河牛圈沟为业,后于乾隆时入蓬溪县(现大英县)安通乡九甲地名观音寺,又名黄莲沟为佃耕之。


咸丰六(1856)年丙辰楚地命来人杨再德字仁厚入蜀清谱一事,重添字脉共二十八字。字脉云:


再正通光昌胜秀


仁文大啟继先声


克承祖德名百世


永定邦国佐朝廷


我浏览了《杨再思氏族通志》后,发现我三十世杨胜德祖的后裔只录上秀铭、秀鑑一子——再鼎(189-190页),其余均无考。这可能就是“三十一世、三十二世于大清顺治元年甲申定鼎分支”的缘故。秀鑑祖是一子再鼎,还是多子,有没有我再汉祖,这是我们的疑问,还望同宗们提供一点信息,也望《杨再思氏族通志》编委们能提供所知道的情况,我们也可提供更多的手抄记载。


既然“楚地命人杨再德字仁厚入蜀清谱,重添了字脉共二十八字”,那么楚地有没有与我们同字派的,四川及西安汉中有没有入川始祖杨通周的后裔或同字派的,如有,能否联系啊。


历史变迁,世道动乱,宗亲离散,在所难免。盛世修志,不忘祖先,亲人团聚,吾辈夙愿。


联系QQ:610282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