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 价:¥188.00
作 者:杨年建 著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7-01
ISBN:9787532555109
内容简介
杨姓在中国“百家姓”中属大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已发展到好几千万人,遍布世界各地。近几十年来,全国出现了编修史志族谱热,有关杨姓族史的出版著作也有十余部,但因所据的资料不足及受限于研究的方法,均不够理想。本书编著者广泛搜罗各地族史,结合正史,在前人的基础上,编写出一本堪称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杨氏族史。本书有考有论,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与学术价值。
目 录
序一
序二
绪言
第一篇 姓源祖根
第一章 论说源起——访今问古契阔谈燕
第二章 人文初祖——史海钩稽远古世系
第三章 叔虞封唐——晋之公族羊舌派传
第四章 杨姓缘起——食采杨国以邑为氏
第五章 天命不易——启源畀谷太华坤元
第二篇 开宗立族
第六章 河东杨氏——洪洞发端两河聚望
第七章 天水杨氏——朱轮积辙仇池立国
第八章 华阴杨氏——世袭华胄侯伯盈门
第九章 弘农望出——显秩名宦钟鼎百代
第十章 天下杨氏——聚会大家谱写辉煌
第三篇 治国安邦
第十一章 隋皇伟业——一代天骄旷世鸿门
第十二章 观王权贵——皇亲国戚蔚为硕望
第十三章 扶风帅才——将门战事波澜壮阔
第十四章 轩冕隆门——武达文通江南发族
第十五章 盛唐五房——相府英才冠裳济济
第四篇 瓜绵椒衍
第十六章 三院大派——渡闽越紫气蔼南天
第十七章 六府茂族——承先业文武保家邦
第十八章 九大名门——为国安功业垂千秋
第十九章 四海为家——谋拓展峥嵘岁月稠
第二十章 华夏骄子——跨五洲鲲鹏翥万里
结束语
附录一:杨氏谱籍参考资料(计269例)
附录二:杨氏历代宰相名录
附录三:杨氏历代状元名录
后记
前言
我国的历史学家们把历史上的好时期称为“盛世”,其标志是此时的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文化发达、人民生活有所提高。每逢“盛世”时代,都会出现文化的勃兴,我们中国这三十年也是一个文化勃兴的时代。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将来的更大发展作思想上的准备。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出现了编修史、志、谱的热潮。在中国的“百家姓”里,几乎每个姓都在编修本姓的宗族、家族谱。杨姓也不落后,据我所知,杨姓已编修完成印刷出版的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一个家族宗支性的族谱,就达十余部之多,还有正在从事编纂的也有好几家,杨年建先生编著的《杨氏命脉回溯》就是其中的一家。杨年建先生在阅读了多家已出版的杨姓族谱后,觉得它们虽各有自己的特色,但都还存在着不足,不能令他满意,所以决定暂时放下自己公司的事务,着手编著一部满意的杨氏族谱。
编写族谱,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本族的源和流这样两个问题。所谓“源”就是“族源”,杨姓的族源就是谁是第一个以“杨”字为氏姓的人。所谓“流”就是子孙后裔的世系。
姓氏的起源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说者都归于黄帝时期,《国语·晋语》“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但在先秦时期,姓是比较少的,据统计只有二十来个,“杨”字还没有作为“姓”使用,即是说杨姓在先秦时期还没有出现。先秦时期出现的人名“杨某”、“杨某某”等的“杨”是氏称而不是姓。先秦时期姓、氏是肴区别的:姓永不变,氏却是随时可变更的。父子、兄弟、祖孙可各有不同氏名称;甚至同一个人前后可有不同的氏名称。但有血缘关系的一群人,虽然各有不同的氏名称,姓却是共同的。古人在相互打招呼时,对“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女子称姓是出于“同姓不婚”的需要。战国后期到秦汉时期,姓氏不分,先秦时期大量出现的“氏”名就都成了姓,所以姓才大量出现,方有“百家姓”的说法。
小贴士:
远古先有世系,后派生姓氏,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从原始走向文明。
历史的运动创造了社会关系,而世系是国家民族姓氏历史文化的载体。姓氏是血缘的标志,是一种把不同人群区分开来的符号。同姓不婚,有效避免了近亲婚姻造成的遗传不优问题,又可解决血统范围内的财产继承处理问题。姓氏更是人与人之间团结的符号,力量的聚汇,联系的纽带。
原始社会时期世系以母系计算,故称母系社会。其后男子逐渐代替了妇女在经济生活和氏族中的主导地位,世系从父系计算,故称父系社会。在没有文字以前,氏族部落首领兼巫师口传世系。夏、商、周的古代文明,设有史官,称史佚、瞽史,以职掌世系。《国语·鲁语》云:“工史书‘世’,宗祝书‘昭穆’。”《周礼·春官·小史》载:“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
《国语·鲁语》日“明者为昭,次者为穆”。又《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又《祭统》言:“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何谓姓?何谓氏?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其本义是表示血统;氏为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夏禹时期,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原已有之的氏族、部落发展成为世袭制度的国家,于是“胙土命氏”,氏便由姓的总体或母体分出,成为诸侯国贵族的专利荣称。至周朝,以王朝宗主姓为主体,通过分封各诸侯国转为氏。周朝是以国为氏的鼎盛时期。或因国名氏、因官名氏等等,形式多样。
根据生化遗传学原理,每个人的祖先数目都随世代增加而按几何级数递增,即每个人都有父母计两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计四人,曾祖父母和外曾祖父母计八人,以此类推,上溯十代,即有一千零二十四个祖先。我国百家姓就占90%的汉族人口。理论上纯正的血统十代以后已经甚少存在,孟子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当然,遗传是相对稳定的,这主要依据是父母都传给孩子DNA,而父亲传给儿子的Y染色体基因不变,女性的线粒体DNA在后代中不会重组,如此,亦可以使科学家寻找500年前甚至更加遥远的人是否是同一家族的宗亲成为可能。上溯百代,有千千万万个远祖父母和外远祖父母;世系传承又可解决遗传方面的疑难。于是,倡导姓氏文化的传承,才能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不应该是“血统论”搞宗派主义。
现中科院遗传所研究员袁义达先生提供的资料为: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有一万一千九百三十九个姓氏,现今共有五千六百六十二个姓在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