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市杨氏先祠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白市街北端清水江边。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奉祀杨氏始祖杨洪。
杨洪字与禄,生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后出仕杨吴庐部员外郎,出镇吉州。元代中期,广西、贵州黎平等苗叛,杨洪督兵定乱,次第巢灭。由于平蛮有功,授指挥使(正三品)之职。后出镇天柱渡马,驻湖南武岗州黔阳司。解甲归田后,定居黔阳,殁葬黔城长岭坡。
杨洪长子杨万朝袭父职,镇守渡马,解甲归田后,后裔于白市地旺(样)坳分宗。
元惠宗元统三年(1335),万朝第九子杨再品(号华九)之三子杨政富由漠滨大江边迁天柱白岩塘(今白市)新舟陡坡定居,至嘉庆二年(1797),其六世孙杨俊桂倡修天柱白岩塘杨氏先祠。清咸同年间,兵燹四起,祠宇被毁。后杨俊桂四子秀升、秀起、秀云、秀隆率八子再明、再华、再神、再显、再先、再海、再坚、再川、再行重建。由于资金不足等因,中途被迫停顿。直到民国四年(1915),工程始竣。此后杨氏子孙春祭秋尝,雍雍一堂,聆族训,遵族规,敬宗睦族。
“文革”时期,杨氏先祠被破坏殆尽。改革开放后,坪内杨政武、新舟杨通富、寺坪洲杨光炳、坳头阳杨政和等四人倡修宗祠,联族联宗,广纳族众捐款7万余元,1991年2月11日动工,次年2月11日大功告竣。
杨氏先祠维修后,牌楼新颖,古色古装,飞壁流檐,雄伟壮观,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为一体,记载和再现了横扫奸邪、除暴安良、为国尽忠的历史人物形象。如牌楼上的“杨洪公平南”,“杨怀玉救主”、“杨业归宋”、“杨延昭掛帅”、“文广夺印”、“杨宣娘大破白马关”、“佘太君百岁掛帅”、“杨坚立帝”、“杨震归宝”等。同时用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刻划了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具有很高的欣赏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牌楼中间上方竖写“弘农郡”,下面横书“杨氏先祠”四个大字。祠门门框由巨大青石嵌成,大门上边书有“忠”、“孝”二字。牌楼柱子下方书有四幅对联,门联为“三鳣祠里有清风名与清水江传万古,四知堂前迎白水寿同白石壮千秋”。大门侧联:“俊杰英雄文韬武略,桂兰馨馥子教孙贤”(此联歌颂杨俊桂)。外侧联为:“俊秀挺拔光前裕后,仓公崛起叶茂根深”(此联歌颂杨俊仓)。最外侧联:“长发其祥远、秉裔万代昌”。祠门两侧屹立着一对颈带铜铃、口衔宝珠、脚踏绣球的石狮子。
祠内三进四天井,木构主楼三栋,紧靠大门为戏楼,中间称“天堂”,最后为正殿(又称“清白堂”)。戏楼八柱落脚,硬山式屋顶,戏台四面攒尖,伸前二角飞翘,后角与戏楼屋面联成一体。台左右前沿为装饰雕板,有人物花鸟镂雕图像。台后两侧有门出进戏台,台后有演戏跑场过道,两边有道具室和更衣室。台面置木栏杆,两侧为对称厢楼,厢楼各排均二柱落脚,廊柱吊脚,置格窗采光。戏台两侧是两个对称的小天井,以细石铺墁。
天堂(即中堂)为戏台正面看戏场座,亦硬山顶式建筑,覆盖小青瓦,抬梁构架,四柱落脚,次稍间四品五柱落脚。屋檐下拱板装修,正面额枋饰以新色花草,花卉浮雕图案。出明间进正殿,上盖屋顶,纵间架梁,屋檐与天堂、正殿连平,立架二柱,同明间二檐柱穿榫连接,形成整体,为进入正殿之通道。通道两边抵墙对称建平房,各一间耳房,半边倒水。耳房和通道间有两个小天井,碎石铺墁。
正殿居于中堂之后,屋基高于二进天井0.4米,殿面阔五间,明、次四品为抬梁架,各五柱落脚,稍间二品各七柱落脚。柱脚间不作装修,原设八神龛,供奉八房先祖。现靠明间后墙只存一座形似龙凤牌楼模样神龛,砖石结构,三层三檐五间,中间设“杨氏先祖之位”,横额书“清白堂”三字,上边竖书“弘农郡”。先祖之位两旁雕塑彩色蛟龙绕柱,整个神龛雕画相间,色彩斑斓,是一座精雕细刻的工艺品。神龛上方悬掛着用青石板镌刻的“清白堂”匾额,左侧靠墙竖立修祠碑记。
祠内戏楼、天堂、正殿全是朱红色大圆柱,最大的圆周达一米以上,小的也有0.8米左右,木柱上穿斗宽大的绿色照面枋,抬梁上雕刻着花纹图案。祠的四周封着高过屋顶的风火墙,四面飞角高翘,高的10米以上,矮的也有8米左右,四个天井为祠内增添光亮。
杨氏先祠座西朝东,占地面积1719.4平方米,建筑面积745.2平方米。祠门前13.3米处,竖有石牌坊一座,左前方埋葬着吴氏太婆二品夫人墓(黔山毛豆注:碑文为“皇明正统诰封二品夫人杨婆吴氏之墓”)。
杨氏先祠于1995年4月23日,被天柱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天柱县文管所对其进行丈量测绘,记入档案资料,并刊入《黔东南文物志》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