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日,四川省大邑县地方志办公室的赵德贵先生收到县外发来的一条手机短信称:“先祖碑文载:来自麻城孝感,落户大邑银屏倒马坎,到街子当上门女婿,我是第十一代,欲到大邑和麻城寻根,希望得到您的帮助……”后经电话交流,对方杨先生说他老家是都江堰市大观人,他的祖先是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入川,先在四川省天全县落脚,后迁四川省大邑县银屏倒马坎,再到四川省崇州市街子镇当上门女婿,解放前(民国时期)祖辈与大邑县银屏乡倒马坎的亲房还有联系和往来。杨先生说他在上海发展,这次趁国庆回川有空决定于10月3日到大邑县银屏倒马坎寻根。赵德贵先生因赴亲友婚宴不能脱身未能陪同前往。此后杨先生告知:杨先生自驾车经崇州市东关场到了程家坡,找到几家姓杨的村民了解情况,大多不知其祖先的来历,有少数的所谈也只知其大概,其排行与杨先生家的排行对不上号。
2006年10月9日,杨先生将族谱排行通过手机短信发给四川省大邑县地方志办公室的赵德贵先生,原文是:
云长凤九登,
存文万天开。
正仁忠厚结,
国义民培林。
赵德贵先生求教于大邑县对杨姓族谱有研究的几位杨姓长者,对天全《杨氏族谱》,大邑《杨氏族谱》、崇州街子的《杨氏族谱》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将有关大邑杨时春那支的族谱的部分内容和成都杨永彬先生提供的崇州火井塘杨氏的相关资料通过电子邮箱发给了杨先生。杨先生阅后认为,根据其祖先排行,昊天观杨氏与杨时春那支杨氏没有直接关系,与火井塘杨氏祖籍地不同,昊天观杨氏来自湖广麻城县,火井塘杨氏来自山西。与杨先生的祖亲有直接关系的杨姓亲人到底在那儿呢,赵德贵先生和家人通过网上发布寻根信息,在大邑银屏伯乐村、晋王村、青屏村和青霞镇的马坎村及崇州的东关等地张贴了寻根启示,请大邑县、崇州市、天全县及川内外杨氏宗亲和知情者提供线索,帮助杨先生尽快寻找到亲人。经查大邑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县志,所记姓杨的有个别与杨姓字派相合,不能说明问题。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大邑县全县有5759户人姓杨,分布较多的乡镇有三岔520户,敦义488户,王泗396户,银屏354户,唐场333户。
1991年版新编《大邑县志》第29篇社会风俗宗族类姓氏条载:“据80年代前期县内各地区户籍册载,姓氏有294个。千户以上的姓有:李杨王张陈刘黄周何罗余傅徐牟赵郑吴高朱等19个,李杨王张四姓在5000户以上,分别为7216户、7008户、6915户、5976户。”可见,杨姓在大邑是第二大姓,在全国是第六大姓。
2006年12月,赵德贵和家人又利用休假扩大范围帮助寻找杨姓宗亲。先后去了大邑银屏的伯乐村找到一本2003年由大邑县农业局退休干部杨宗生编写的《杨氏族谱》,其记述不详,只能反映出那支杨姓祖先来自湖广麻城县,是从天全县迁来大邑的,当地多名老年人也说不清楚其家族的渊源。伯乐村杨氏的字派是“其才正中,克绍(肇)名“明”中;本维帮立,运以家隆;存思登懋,言发荣崇;启承道义,士志能宏;学修德裕,富有圆容;圣朝万选,用作相公”。此后我们又一次去青霞的倒马坎寻访,得知在如今的倒马坎仅有坎上一户姓杨,有个70多岁的老人叫杨德明,他们也说不清楚其家族的来历,后据了解,倒马坎的杨德明和青霞镇烂泥沟的杨清山等几户姓杨的均是崇州市道明辖区迁居大邑县青霞镇境内的。杨德明妻建议去离倒马坎二三里的李家碾访问。赵德贵一行到了李家碾,那里以李姓为主,仅有几户姓杨的如杨绍福、杨玉文、杨绍安等,是从崇州市属的东关的杨家漕迁来的。赵先生等又去了离倒马坎约五六里山路的杨家漕。杨家漕现属白头镇管理,系原东关六大队八队(莲花村八组)。这个生产队除个别上门女婿外,几十户村民全部是清一色的杨姓。据此村的杨明清、杨明德、杨明发、杨明红等人说:他们是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来的,与崇州杨侯爷﹝杨遇春﹞同宗。问其祠堂在否,称已毁。问其族谱,暂未找到。问其派行,说不全,只记得“贡希春长文开永克绍明中齐向正工笔伟帮迪”。目前在世的有“克绍明宗齐”几个辈分。在实际命名时不知什么原因有些特殊变更。本来是“克”字辈的,实际取名时又以“金”为派行取名,如杨金法、杨金贵、杨金山、杨金广等。“绍”字辈的有杨绍贵、杨绍文、杨绍良、杨绍林等。“明”字辈的有杨明清、杨明贵、杨明志、杨明礼等。中字辈有杨中红、杨中林、杨中全和杨志军等。“齐”字辈的有杨齐明、杨齐迪、杨齐彬、杨春红、杨书恒等。赵德贵等认为,杨家漕离倒马坎较近,且杨姓都说来自湖广麻城县,与大邑此前杨姓来自江西或其他地区相比,此处杨氏可能就是昊天观杨氏要寻找的杨氏宗亲。且一百年前有“贡希春长文”,其中的“长”与“杨长春”的“长”吻合,如果是其宗亲,此支应该是幺房,所以辈分高,下传得慢。但因无史料古籍和碑刻等可考,仅凭口碑相传,可信度有待考查。相关情况可以致电82239152杨明发,82239153杨明礼,82320515杨明徳,82239095杨明红进行了解。虽然有人说大邑灌口还有一个倒马坎,但青霞倒马坎离街子较近,交往和通婚的可能性较大。经比对,崇州杨家漕杨姓与大邑县伯乐杨姓的排行在“克绍明宗”几个字派是相合的,应该是同宗关系。另据了解,崇州原东关五大队水志波与杨家漕相邻,这个地方姓杨的也较多,他们来自何方,与昊天观杨姓有无联系呢,均有待调查。
根据杨家漕杨绍恒、杨绍元、杨明红等人的介绍,称大邑县银屏望军楼的山沟里的杨明德等人也是解放前从杨家漕迁去的。赵德贵等又去了大邑县晋原镇晋王村戴家沟访问,实地查看了杨家迁来时启祖墓及墓碑,并录了像带回去研究。这里居住的杨明德、杨易德、杨文德已经去世,其先祖到此不过四五代,且后代大多依派行取名。杨明德妻已八十来岁,她也说不清先祖的来历。杨明德妻带领赵德贵一行去考查了杨氏迁来这里的启祖墓,有碑显示启祖名杨天秀,妻为王氏。杨天秀主要生活在清代,民国初年去世,墓碑系民国九年(1920年)立。墓碑上可见杨天秀之后三代人的姓名。二代即杨天秀之子有二人,叫杨文元,杨文宰。三代为杨俸宜,杨俸奇,杨俸山,杨俸志,杨俸伍,杨俸仁等。四代有杨春洪、杨春才、杨春贵、杨春孝、杨春美、杨春仲、杨春佑、杨春发等。考其字派,除了杨天秀与昊天观杨氏的天字派生活的年代基本吻合即清代末期外,其后的字派,既与杨家漕杨氏不一致,又与昊天观杨氏字派不合。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字派的变异所导致的。杨天秀的墓碑为杨家漕杨氏与昊天观杨氏的血脉相联找到了佐证。据杨明德妻讲:启祖杨天秀到大邑银屏戴家沟插业落户后,又回原居住地去争家产,与老家父老兄弟发生纠纷,被抓去见官,审判官问杨天秀在大邑银屏落户是买业还是插业?杨天秀说是“插业”,审判官就说既然是插业“你还回来争啥子家产呢?”因此认定杨天秀争家产是无理取闹,将杨天秀抓来关起。杨明德妻讲的情况与杨家漕几位介绍的情况完去全稳合和一致。杨天秀因与杨家漕弟兄结怨较深,其后人不依原字派,另起字派是可以理解的。崇州杨家漕杨姓与大邑县伯乐杨姓虽然排行在“克绍明宗”几个字派是相合的,但同住大邑伯乐村相邻的两支杨姓却至今没有相认是同宗关系。
此后,赵德贵一行还通过青霞镇政府等与有关村支书、驻村干部联系打听寻访。2006年12月13日,赵德贵又在青霞镇朱副镇长和农技办干部谢文康的帮助下到青霞镇的中坭村和离倒马坎最近的青霞镇烟霞村八组。在烟霞村姓杨的较多,路边的开小卖部的杨宗福年近八十岁,其哥杨宗明年过八十,均对其祖宗来历说不清楚。赵德贵一行查看了杨宗福家中元节写伏子的笔记本,上面显示其曾祖父名叫杨其且,曾祖母钟氏。祖父杨才元,祖母张氏。父亲杨正明,母亲邵氏。胞兄杨子根,嫂左氏。联系起来看字派,为“其才正忠”,正好与大邑银屏伯乐杨氏和崇州东关杨家漕杨氏字派一致。但在具体取名时有些个别差异,如“宗”字辈的“宗”、忠”、“中” 滥用,“其”字辈的“其”“奇”共用;又如杨宗福之胞兄未以“宗”字辈命名,而名“杨子根” 命名 等等。
此后,赵德贵一行又根据杨宗明指点,去烟霞村胥家扁的拜访了杨泽舟家。据杨泽舟妻严女士介绍,杨泽舟和其弟杨玉舟曾去崇州市隆兴附近的石砚台寻根,回来后很兴奋。杨氏兄弟均外出,十天半月才回家一次。后经多次电话联系,杨泽舟等人来到大邑县人民政府县志办公室与赵德贵就杨氏祖根问题广泛地交流了有关信息。据了解:杨泽舟年幼时曾见过祖传的旧族谱,后来族谱因保管不善失传,仅能根据其父杨安元记忆口传的不完整字派了解一点祖根信息。其字派只记得“永邦安定国,志应任朝廷”十个字。杨泽舟父亲是独子单传,杨泽舟为定字辈,有弟兄二人,按字派杨泽舟叫“杨定根”;其弟叫杨定清,其弟的常用名是“杨玉舟”。杨定根有一子叫杨国勇,杨定清有二子名杨国全和杨国荣。杨泽舟原在成都驷马桥四川省运输公司汽车九队工作,但文化水平不高,现已退休几年在家养老。他对祖根也找不出更多的实物依据。根据他了解的情况,倒马坎的杨德明和青霞镇烂泥沟谢沟扁的杨姓是从崇州市辖区道明场那边迁入大邑青霞境内的,与青霞本土杨姓没有关系。青霞镇烟霞湖旁边的原七大队和六大队的杨姓是解放后从很远的地方迁来的,也与青霞本土杨姓没有关系。。但杨泽舟家的字派既与大邑伯乐杨氏和东关杨家漕杨氏字派不沾边,也与崇州昊天观杨姓对不上号。崇州市隆兴附近的石砚台的杨姓字派杨泽舟家的字派也不相合,均属同姓不同宗。至此,倒马坎所在的青霞全境杨姓大体了解完毕。
根据崇州昊天观杨氏《宗谱》的有关线索,昊天观杨氏与大邑杨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赵德贵等人经过三个多月的走访和调查核实,对 对大邑倒马坎相关所在地的青霞镇辖区及相关的大邑晋原镇银屏片所辖及崇州原东关乡辖区的杨氏进行了排查和走访研究,又对有关地方志、杨氏族谱、墓碑等实物史料进行了考查、拍照和比对,至今未找到与崇州昊天观杨氏完全吻合的很有说服力的依据。其主要原因在于所提供的原《宗谱》记述不详,疑点较多,加之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变迁,年代久远,考证困难。虽然大邑有几支杨姓称自己祖先是从湖广麻城县迁来的,但各自所迁入的时间,所流转居住过的地方,其族谱记述均有些不一致,因此可见,杨氏寻根,认祖归宗,路途还很遥远。
2007.1于川西静惠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