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功勋卓著的杨氏六将军,是写杨虎城、杨靖宇、杨勇、杨至成、杨得志、杨成武六位将军的爱国杀敌、英勇奋战的英雄事迹。现以生年为序记述如下:

爱国将领杨虎城(1893~1949)

陕西蒲城人,当代杨姓著名人物,国民党爱国将领,“西安事变”发动者之一。

杨虎城出身于农民家庭,13岁开始做童工,后因父亲遭人陷害被杀,立志反清复仇,在家乡组织“中秋会”,会员多达数百人。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率部分会员参加陕西民军,1913年退伍还乡。后来,他在家乡领导群众抗债抗暴斗争,铲除恶霸李桢,从此名声大振。1915年率乡民数百人参加讨伐袁世凯斗争,不久被收编为陕西陆军第三混成团第一营,他任营长。1917年率部参加陕西靖国军,初任左翼军第五游击支队司令,后改任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1921年升任第三路司令,1922年改任陕西第一混成团团长。1924年被孙中山批准为国民党党员,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不久升任陕北总指挥。1927年任国民联军第十路总司令,出潼关参加北伐,直至安徽太和县。1928年一度为蒋介石所逼去日本,回国后任冯玉祥第二集团军暂编第二十一师师长,驻守山东省胶东地区。次年,所部被蒋介石收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十四师,任师长。1930年任第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回防西安。后因蒋介石发生冲突,被免去陕西省政府主席一职,转而与其他人联络以寻求支持,同时与中共建立密切联系。

1936年12月,蒋介石亲临西安敦促杨虎城“剿匪”事宜,他认为这是反蒋抗日的一个绝好时机,便与这时担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与他一样对蒋介石不满的张学良一起将蒋介石扣押,发起了著名的“西安事变”,后在各方斡旋下将蒋介石释放。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蒋介石撤职留用,次年又被逼出国,先后到过日、美、法、德等国。后在回国时被拘捕,关押在长沙、益阳、息烽、重庆等地达12年之久,1949年9月在重庆被杀害。

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杨靖宇(1905~1940)

河南确山县人。原名马尚德。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封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大革命时期任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10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组织刘店农民秋收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9年春到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从事秘密工作。曾五次被捕坐牢,屡受酷刑,坚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是东北反日总会负责人,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1932年4月任中共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积极组织与联络抗日武装。1932年冬领导成立红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1933年春任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同年9月游击队扩编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任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成立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同年10月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任军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2月部队改称东北抗日联军,任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同年6月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任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曾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委员。按照中国工农红军的经验整顿游击队,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团结各路抗日武装,建立一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抗日劲旅。同时创建二十余县的根据地,使南满与东满游击区连成一片。并指挥了奇袭三原浦、智取凉水河子、攻占八道江等百余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抗日战争时期,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全力牵制敌后”的指示,率部主动出击,进攻本溪、宽甸、桓仁,夜袭辑安老岭隧道工程,转战辽宁、吉林两省,威震东北,积极配合了全国抗日战争,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1940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所部遭日伪军重兵围攻,组织部队分散突围,最后只身与敌周旋奋战五昼夜,于2月23日有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他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胃里全部是树皮、草根和皮带,无一粒粮食。今东北人民政府将濛

江县改名为靖宇县,并在通化修建了烈士陵园。朱德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杨勇将军(1912~1983)

湖南省浏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政治部宣传大队长,红三军团连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五师十四团政治处主任,第四师十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第四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副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四三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教导第三旅旅长,延安军事学院高干队队长,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杨至成将军(1903~1967)

贵州省三穗县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连指导员,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一营连长,井冈山留守处主任,红四军、红十二军副官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部长,红军总兵站站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6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部长,华中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全常务委员会委员。

杨得志将军(1910~?),

湖南省醴陵县人。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班长、排长、连长,第四十五师管理科科长、九十三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副师长,第二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三四四旅副旅长、代旅长,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第二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地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杨成武将军(1914~?)

福建省长汀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二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十一师三十二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参谋长,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华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第一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福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