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山蛮” 浅谈
石若屏
三江县党校
中南和西南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 历代统治者对他们统称为蛮或夷。可因时代或住地的不同, 又有不同的族称。秦时称黔中郡的少数民族为“ 黔中蛮” , 西汉时改黔中郡为武陵郡, 居民被称为“ 武陵蛮” , 到东汉时又因境内有五溪, 故又有“ 五溪蛮” 之称。唐宋时, 淑州地区的少数民族被称为“ 淑州蛮” , 对居住于飞山一带的居民则谓之“ 飞山蛮” 。笔者曾对“ 飞山蛮” 进行粗略的调
查, 现简略报告如下, 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一、飞山和飞山神
我国古代的许多“ 蛮族” , 是与住地有关联的。“ 飞山蛮” 之得名, 也同他们唐住的地域有密切的关系, 它指居住于“ 飞山”这个区域内的少数民族。那么“ 飞山” 其地在何方呢据《靖州直隶州志》转录宋代靖州鹤山书院教授魏了翁《鹤山书院记》说“ 五老在其左, 飞山属其右。” 又据宋淳熙甲辰年(1184年)任靖州录事参军兼司法的谢跟《飞山神庙碑记》中记载“ 飞山之神,自有靖州以来, 已著灵迹, 元丰元年, 赐庙显灵, 三十年封威远侯。… …正庙在飞山绝顶, 一州之民, 凡有祷祀, 皆登险高峰, 其上旧有行祠, 建于刀弩营前… …。” ①清《黎平府志》亦称邓子龙于明万历年间任黎靖参将时, 因, “ 五升卫胡若卢等烧监司行署,打逐守备及黎平守, 靖州、铜鼓、龙里诸苗皆响应作乱, 于龙大启东门以致贼, 而潜入北门聚歼之, 贼逐灭。尝登飞山题诗, 刻石, 书法遒劲, 人多宝之。” 万历十年邓子龙登靖州飞山题诗曰:南来倚剑上岩尧, 满眼烽烟坐裹消, 神器自如无鬼蛾, 缥烧何处有天骄岩飞瀑气披深洞, 风送钟声下远苗, 西望六百八十穴, 我欲一扫归天朝。《靖州乡土志》也说:唐昭宗以前, 扬再思以南垂迁辰州刺史, 结营靖州飞山, 被众奉为诚州牧。
以上几条材料, 明确指出飞山位于湖南的靖州。一九五八年以来, 笔者曾五次到靖县搜集有关资料, 两次登上飞山实地考察。据当地民间传说, 此地原来都是肥沃的平地, 这座山是远古时代由四川的峨嵋山飞来的, 所以取名“ 飞山” 。此虽是民间神话传说, 却道出了这飞山的概貌与特征。
靖县飞山, 位于县城之西约十五华里,在它周围一二十华里范围内, 是几万亩既平坦又肥沃的大坝, 正是靖县著名的产粮区。飞山突兀于大坝中, 海拔米, 从山脚至山顶, 有一条蜓蜿曲折的山路可蜿蜓而上, 长约五华里, 步行约半小时。攀缘而上, 先到一处山腰凉亭, 再往上走二三十分钟, 就到一处颇为开阔的空旷台地, 相传是当年杨承磊刀弩宇的营盘地, 也是马殷遗将吕师周征飞山洞蛮时屯兵的营盘, 俗称“ 马王城” 。左右山谷, 常年泉水叮咚, 不仅保证山上田园灌溉, 而且可供数万驻兵饮用。飞山之巅有三座高大砖石结构建筑, 沿着山势排列,形似八达岭的万里长城上面的烽火台, 人们称为三个“ 宝鼎” 最高大者称为头宝鼎,有碑刻, 是明代万贰拾年重修, 今为靖县电视差转台居中者称二宝鼎, 清光绪拾玖年重修最低者称三宝鼎, 清康熙贰拾柒年重修, 登上这三座宝鼎, 极目远眺四方, 靖城渠阳镇和银山口、飞山、横江桥、汪东等公社, 尽收眼底。飞山山峰高耸, 地势险要, 山后悬崖峭壁, 易守难攻, 向来为兵家
必争的战略要地, 堪称雄关铁寨的堡垒。在三座宝鼎与空旷台地的营盘之间, 是建于宋元丰年间一年的飞山神庙。庙的规模宏伟壮观, 昔日, “ 一州之民, 凡有祷祀, 皆登险高峰” 敬香供奉。故自宋至解放前, 神庙殿宇多次修缮, 而且备置有庙产, 有僧尼主持管理, 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殿堂昼夜灯烛通明。解放以后, 于五十年代初分给
九户农户作住房, 神殿也成为社员饲养家禽的场地。文革期间, 除几块碑刻尚存之外,其它许多文物均被破坏殆尽。
“ 飞山庙” 是供奉“ 飞山蛮” 酋的神庙, 侗族地区几乎城乡皆有。《新晃侗族自治县基本情况介绍》说飞山公主一一供的是杨再思和他的哥哥杨再兴, 而以杨再思为正神。《绥宁县志》称“ 飞山庙, 宋城州刺史杨通宝之祖杨再思, 有功于郡, 靖属通祀之, 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 年久倾纪, 嘉庆二十年(1815年)王玉辉倡建。”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思州府条下载“ 飞山庙, 在府城南一里, 其神即唐诚州刺史杨思也。前代封英惠侯, 血食此, 郡人有灾,祷之屡应。” 同上书卷七黎平府条下亦载“ 飞山庙, 在府治东, 五代梁时(907~923年)靖州杨再思刺诚州, 死而有灵,土人祀之, 宋封英惠侯, 旧在靖州飞山, 洪武十九年(1386年)迁建于此。、” 《贵州文物志》中亦云锦屏县飞山庙, 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位于清水江烂龙滩北岸。一九八二年定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广西三江县的林溪、冠洞、程阳、马胖、七团等村寨, 均建有供奉杨令公(即杨再思)的飞山庙。解放前, 七团、四步一带的侗族群众, 于农历六月初六传说杨再思生辰日, 在飞山庙前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 拉牛上树” 活动。林溪、冠洞一带侗族, 于十月二十六日(传说是杨再思忌辰日)在林溪的飞山庙前举行规模盛大的“ 抢花炮” 活动。届时, 湖南通道的平坦、陇城及附近村寨的成千上万男女老少, 皆身穿民族盛装前往观看。侗族抢花炮和拉牛上树等活动, 是民间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之一, 是赛团结、比智慧、斗勇敢的集体活动。侗族用它来纪念“ 飞山神” , 说明“ 飞山洞蛮” 在群众中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九五八年九月, 笔者在贵州省黎平县佳所寨调查, 六、七十岁高龄的杨通能、杨国章自称杨家就是唐末五代时杨再思(也称杨令公)的后代。住所附近村寨的杨家, 解放前每年清明节, 举族前往长岭岗给再思公扫墓据考, 杨再思墓葬有三处①黎平县佳所附近的长岭岗②通道县
的下乡③城步县上棺村。三座墓葬, 何处为确, 真伪难辨。通道县陇城公社竹塘人队《杨氏族谱源流序》亦称杨姓氏是杨再思第‘六子正缩公的裔孙, 正给居绥宁东山白竹锅底屯, 生于宋真宗庚子岁年(1000年)六月十八日, 段于神宗乙丑岁(1085年)碑十月二十日, 葬于大毛冲坡头。又云, 杨氏转宗十代, 行次是“ 帐临居再正通光昌进秀宝世友处彦汝安” , 后改为七代“再正通光昌最进” 。以上传说和《杨氏族谱》及方志记载, 虽非正史, 多所穿凿附会, 但为研究“ 飞山洞蛮”提供重要的线索, 值得参考。
二、飞山蛮及其活动
飞山蛮亦称飞山洞蛮, 因为活动于叙州一带, 故又称叙州蛮。“ 叙州, 一作淑。秦、汉时为黔中地, 唐为播、叙二州之境,后周时周行逢死, 叙州刺史钟存志奔武阳,而杨正岩以十洞称徽城二州, 即其地。州领县三渠阳、三江、罗蒙。” ①其首领潘全盛或称金盛、杨承磊、杨再思或称再兴、杨正岩或正颜。《读史方舆纪要》载唐“ 乾宁二年(895年)蒋勋谋据邵州拒刘建锋,起兵连飞山、梅山蛮, 寇湘潭”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载“ 梁太祖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 淑州蛮潘金盛寇武冈” , “ 乾化元年(911年)正月, 昭州刺史吕师周, 攀藤缘崖, 引兵入飞山恫, 袭潘金盛, 得平地数处, 趣军军分布立棚, 一日而毕, 金盛大惊日此兵从天降也命杨承磊率兵千人出战, 吕师周为散兵炮, 破其军, 缚降者为响导, 直至恫前, 杀承磊擒金盛, 送武冈斩之, 并拭三千人, 尽毁其巢穴。承磊族人再兴, 以其地附楚。” ②《读史方舆纪要》亦称“ 开平五年(911年)飞山恫酋潘金盛, 遣其党杨承磊略武冈。”
《武冈州志》炯蛮志载马殷初据湖南, 飞山蛮潘金盛统千人, 据险与淑州蛮宋邺为声援, 遣其党杨承磊寇武冈, 杀戍卒,夏彰邵州刺史吕师周, 将衡山兵五千讨之。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正月, 吕师周引兵攀藤缘崖, 昼夜兼行, 抵飞山下, 得平地数处, 趋兵分布立栅, 一日而毕, 金盛大惊日此兵从天降也。命承磊率兵千人出战, 师周为撤星炮破其军, 缚降者为乡导, 直雏炯前, 斩承磊, 遂袭飞山, 擒全盛, 送武冈斩之, 并拭三千人, 尽毁其巢。承磊族人再兴等, 以其地附楚。又据《靖州直隶州志》卷十二称“ 后晋天福间(937~943年),
飞山炯潘全盛与其党杨承磊等掠武冈, 楚王马希范遣将吕师周追讨, 援萝摄石, 直抵飞山, 杀承磊, 擒全盛, 斩之, 尽其巢穴。”
通道县陇城公社竹塘清道光十三年本《杨氏族谱》称“ 五代后梁高祖四年(910年), 激蛮苗长潘金盛据飞山, 寇武冈, 再思与之就剿, 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 授沉州刺史。至戊寅, 特诏都统军马, 屡建奇勋, 上赐异宝, 朗溪县复赐金牌银印, 加仆射尚书, 令食一万二千户。梁高祖令马殷为楚王, 复割地与再思掌管, 遂镇渠飞山之阳。东道百胜都, 西道二合都, 黄疆都, 横江都, 南道乐土都, 天口都, 才武古都, 北道竹溪都, 定南都, 保安都, 石井都, 定胜都,武疆都, 武陵都, 大安都, 大荣都, 梅口长滩, 下黎平, 木渣, 赤水, 真良, 清溪, 武德, 大竹平, 深洞, 扶丛诸都, 皆所掌之地也。后周显得元年甲寅(954年)卒, 立祠飞山之下, 郡民岁时致祭, 特赐溢显灵侯。宋高宗南渡, 以阴功助国, 诏赐阴护侯绍兴三年(1133年), 诏赐威远侯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诏赐奋英济侯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 诏赐广惠侯理宗淳枯二年(1242年)赐灵莫侯景定九年, 赐英惠公。至元三年(1266年)诏赐宣明顺助王。思生十子, 长曰正隆, 隆生通蕴, 官以少保, 居临冈州次日正盛, 居罗蒙三日正修, 官刺史, 居绥宁赤水真良四曰正约, 官知州, 居辰州五曰正款, 居乐岩六日正给知州, 居绥宁东山白竹七曰正颜, 爵国公,居黎平湖耳司八曰正篙, 官都司, 居黄疆九曰正权, 官太尉, 居潭溪,十曰正钦, 官总兵, 居乐土。” “ 天福中, 马希范据湖南,… …缩公子侄同七祖正颜保封土, 以十蛔为徽、一诚二州” 。“ 晋祖正给公落担于东山白竹, 迄今清道光十三年二十有余世矣” 。
《宋史》卷四九四载称城、徽州今靖县、会同、通道、绥宁、城步、天柱、锦屏、黎平等地, 店溪洞州。宋初, 杨氏居之, 号十洞首领, 以其旗姓教掌州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省一领杨蕴始来内附。五年(980年), 杨通宝始入贡, 命为诚州丰」史。淳化二年(991年), 其刺史杨政岩复来贡。是岁, 政岩卒, 以其子通监继知州事。熙宁八年(1075年), 有杨光富者, 率其族姓二十三州炯归附, 诏以光富为右班殿 昌运五人补三班奉职, 晨情等十六人,补三司军将。继有杨昌衔者, 亦愿罢, 进奉出租赋, 为汉民, 诏补为右班殿直, 子弟侄十八人补授有差。独光偕颇负固不从命, 诏湖南转运使朱初平羁摩之, 未几亦降。
综上所述, 可知①, 唐末五代至宋初将近二百年, 即唐昭宗(889~904年)至宋神宗(1068~1085年)时期, 活动在湖南辰、叙、邵等州的飞山洞蛮, 其首一领播全盛、杨承磊是以靖县的飞山为根据地, 他们据地称雄, 逐步发展势力以抗拒马殷向西南扩张。并且于梁开平五年(911年)出兵攻武冈,但因势力微弱而被马殷部都将吕师周昭州刺史击败, 承磊战死, 全盛被杀, 承磊族人再兴再思以其地附于楚。②, 乾化元年(911年)开始, 杨再思为首的飞山洞蛮进入兴盛时期。这时, 马氏采用唐代羁摩政策, 承认杨氏的统治, 先于开平四年封杨再思为城州刺史, 以便利用杨氏大姓势力, 作为继续向西南扩张的工具。③,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马氏楚政权灭亡, 杨再思第七子正岩正颜, 乘楚地动乱之机, 以“ 十洞”称徽、诚二州, 自称刺史, 统辖范围日渐扩大至今之湘西、桂北和黔东南地区。④, 宋初, 杨氏仍称“ 十洞” 首领, 以其族姓散掌州恫。宋王朝为了加强对这个地区的统治, 对湘西地区进兵,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章停奉命“ 经略蛮事”, 在平定江南少州以后, 逐置沉州、诚州, 八年(1075年)杨先富以二十三州酮归附, 禾王朝给光宫、昌运、晨情等, 均封为朝廷命官, 飞山洞查地区直接为宋封建王朝所统冶。
三、对“ 飞山蛮” 族属的探讨及其评价
飞山蛮是唐末至宋初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少数民族, 就其活动区域而言, 包括今之湘西、桂北和黔东南约十多个县, 与现在侗族分布地区吻合。侗族是由古代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的。魏晋以后即包括在僚人之中, 唐代则称为洞僚或洞蛮。现在黔东南、湘西、桂北和鄂西的侗族中杨家是大姓, 其中不少杨姓认为是杨再思的裔孙, 他们为再思立庙,供奉飞山神(飞山公), 有的每月清明节举族去给杨再思扫墓, 或者于再思生辰、忌辰日, 举行富有侗族特点的纪念活动, 许多杨氏转宗字辈是“ 再正通光昌晨进” 。据此,笔者初步认为“ 飞山蛮” 是侗族的先民, 也可能又是一部份苗族的祖先。三江县和里南寨杨氏侗族, 因人口繁衍而迁徒一部份人到融水县邦阳去与苗族杂居, 若干代后, 就变成苗族。解放前侗族和苗族杨氏于清明节仍一道去给始祖扫墓, 彼此保持血缘兄弟关系。鄂西恩施等县侗族杨氏, 清代才由湘西沉州搬去的, 因与汉族杂居一地, 故解放后仍认为自己也是汉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反复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最近几年才恢复侗族。他们说其始祖就是杨再恩的后代杨天应。这与湖南新晃县侗族杨氏的传说基本一致。
湘西侗族地区在唐代巳经开始进入封建领主经济的发展阶段, 各大姓的首领已成为较大的领主, 唐王朝对侗族地区实行羁糜政策, 只要大姓领主归附中央, 并向封建中央王朝进贡方物, 就给以封官受职。唐末至五代, 封建王朝徒有虚名, 各地藩镇割据,飞山洞蛮的首领潘全盛、杨承磊, 也乘机发展自己势力, 以飞山为根据地, 同占据湖南的马氏相对抗。终因势力微弱而被击败, 承磊战死, 全盛被擒斩。之后, 杨承磊的族人杨再兴再思以其地附楚, 其继承者杨正岩、杨通蕴、杨通宝、杨通盛等, 均向朝廷进贡, 世袭州官之职, 并且比较正确地处理境内的各种关系。他们罢刀兵, 注意发展经济, 因此至嘉佑年间以后, 侗族中心地区的渠阳就成为政治安定, “ 兵民屯聚, 商贾出入, 金钱盐币, 贸易不绝” 的地方, 为侗族地区加速封建化铺平道路和奠定了社会基础。到南宋的嘉定年间(1208~1224年),侗族地区就能从领主经济逐步过渡和向前发展。
关于飞山蛮的族属及其评价, 因为没有更多的参考资料, 也没有作认真的研究, 本文只是略加整理的个人调查笔记, 今整理成文, 借之以引玉。(责任编辑 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