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作为一个大姓,在历史上一直人口较多,目前,约占各姓人数的3·1%,在全国百姓排列中,仅次于李、王、张、刘、陈,位居第六。本文仅就杨姓源流及与此有关的文化问题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黄帝是杨氏之始祖
我国史书对黄帝的记载最早的是《大戴礼记》,最为权威的当是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其后还有其他记载。综合各种文献,大致可以为黄帝构勒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黄帝是少典之子,原姓公孙,长居于姬水之滨,改姓姬。又因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而有的说其名字叫轩辕,有的说号叫轩辕氏。又因定国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又称其为有熊氏。
在研究杨氏的起源中,黄帝之后有几位影响至大的人物需要一提,他们在杨姓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
1、颛顼和帝喾:巩固了炎黄部族在中原的地位。
黄帝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叫昌意,次子名叫玄嚣,三子名叫龙苗。可能是次子身体好且有才能,黄帝传位于次子玄嚣。玄嚣也有儿子,名叫蟜极,但玄嚣品质高尚,为了对得起哥哥,他传位给了昌意的儿子高阳,即颛顼。蟜极虽然没有即位,但他的儿子帝喾却是极有名的。相传帝喾从15岁起就一直不离颛顼左右,之后曾帮助颛顼打败了图谋中原的炎帝。颛顼死后帝喾即位,成了一位出色的部族首领。这时,炎黄之子共工年轻气盛,企图以武力与帝喾争夺首领地位。此时的帝喾,迁居于毫(今河南偃师西)已久,氏族部落十分团结,实力相当强大,所以很快就打败的共工。颛顼、帝喾与炎帝、共工的两次成功的大战,使以黄帝为始祖的中原各部族更加迅速的发展壮大了起来,也使早已形成的炎黄联盟更加巩固。
2、后稷:奠定了炎黄部族以农兴邦的基础。
相传,帝喾的元妃姜
3、古公
古公
黄帝裔孙自公刘率众渡过渭水向北迁国于豳(又作
4、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封建诸侯,万姓自此勃兴。
周王国发展很快,传至武王时已成了诸侯国的政治核心。武王伐纣,以50000人的精勇之士,在牧野一举击败了17万商朝大军,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最著名的战例。周朝建立后,为巩固政权,武王采纳了周公的建议,很快在全国实行了“封建诸侯”之制,将姬姓嫡亲及有功的大臣分封到四面八方。在武王所封的方国中,有姬姓之国有40个,有武王兄弟之国15个。如大臣周公封于鲁、吕尚封于齐: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封于殷等。以国为姓、以地为姓是姓产生的重要根据,周朝的分封制,使大量的姬姓后裔从此以国名为姓,以地名为姓。同理,其他部族的后裔也从而诞生出了更多新姓。武王在位时间不长,其子成王继位后,在周公辅佐下又继续分封,先后建立姬姓诸侯国55个,异姓诸侯16个。所以,同源万姓之兴,实自周始,称其发轫于“封建诸侯”,实不为过也。杨姓就是在周初实行分封制的过程中诞生的,因此,黄帝毫无疑问就是杨姓的最远古的始祖。
杨姓肇源于杨国
杨姓在历史上何时正式形成?谁为杨姓始祖?杨姓应从何年代算起?由于历史文献的不详和对历史文献的不同认识和判断,因而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结论也就不尽相同。
一、杨姓之始,有两种各有所据的说法
1、杨家定型始于伯侨公受国
周武王有三个儿子,他死后太子诵继位,即周成王。成王在分封诸侯时将其三弟叔虞封于唐(今山西曲沃东南),世称唐叔虞。到叔虞的儿子燮时迁国于晋(今山西太原)。此封国一直传到晋平公时,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晋平公时,叔虞的第十六代孙叔向很有才能,在任太傅之职以后,被封到杨氏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世称杨
2、杨姓始于叔虞封唐、杨杼封侯
叔虞封唐之后,至其子燮时迁于晋,自此称晋侯。叔虞次子名杼,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999年)被封为杨侯,食采于杨国,并以杨为姓。故此,一些家谱认为,杨姓之始,应从姬杼受封于杨地算起。
二、“两次失国,三次封侯”
不论历史文献或家谱记载,杨姓在受国发展过程中都是坎坷曲折,历尽磨难。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是“两次失国、三次封侯”之记载。
自杨杼受国之后,至六世杨康时,晋国发生内乱,杨康公被人所害,杨氏失国。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封箕子的六世孙绍甲为杨侯。杨昭甲对杨姓国很是忠于职守,不久,就在一次作战中为国捐躯。杨绍甲无子,他死之后,周宣王为使杨侯能有人继其统,就封自己最年轻的儿子涧(又名尚父)为杨侯,其子孙自此为杨姓。
关于第三次封侯,文献有不同的记载。第一种可称为“史书说”。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伯侨为晋武公次子,杨姓失国无人继统,封伯侨至国继统。
第二种可称为“家谱说”。从杨杼受国至绍甲继统,再到杨涧封侯,杨姓已历8世。从杨涧封侯的公元前809年,历经400年后,杨姓已传至22世。第22世为杨定悼公,他有15个儿子,由于晋国六卿内乱,公元前387年,他和14个儿子均遭杀害。伯侨是杨定悼的第13子,他有幸逃脱,便改名换姓,苟且存生。后来伯侨投奔周王,周安王知道他是杨国后人之后,命他恢复杨姓,并正式封他仍食采杨国。依此,杨伯侨为杨姓第23世祖。
从以上分析可知,“两次失国、三次封侯”,可以说是对杨姓之始产生不同看法的重要根源。
记述有异,实不冲突
在全国各地的杨氏家谱中,由于撰谱人对历史文献记载的认识不同,取舍的标准、角度不同,因而出现对始祖、始姓确认的不同。这些看似矛盾,实际上并无实质性冲突。综合不同取舍,大致有以下几点差异:
1、以封国受姓为始。如有的家谱以杨杼为始祖,其理由主要是,既然杨杼受国于杨最早,杨姓从杨杼算起就是适当的,有据的。
2、以实际受姓为始。如有的家谱以伯侨为始祖,其理由主要是,虽然先祖受国受姓有据,但由于杨姓两次失国,中国中断有年,伯侨受国后没有再中断过,杨姓从此定型,以此为始,记载世代相传有据。
3、以血统为始。如有的家谱以杨涧为祖,其理由主要是,虽然杨杼受封受姓较早,但中间血脉不连,真正从血统而言,杨涧之后无有断裂,故杨姓真正的始祖应当从尚父(涧)算起。
另外的情形是以名人为始。如有的家谱以杨震为祖,其主要理由是,由于文献失载,本族历史上溯困难,加之传说与名人有关,即以名人为本族之始祖,虽然有人认为这样做有附会之嫌,但实际上也不算失其当。
因此,各地家谱撰修所载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我们不能仅凭甲与乙的不同或抵牾从而区分正误,也不能以甲为据驳乙为谎谬,更不能以乙为正确而诬甲错认了祖宗。我们要破除在家谱修撰和研究中的所谓“正统”观念,以科学的的分析态度认识各种差异,要慎重处理不同的的记载,不同的看法,避免伤害族人感情的事发生。同族同支在家谱中追述不同祖源的现象,和正常的学术争鸣是不相同的,除了记述真正有明显之误之外,一般是不能指责或不必要指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