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党争是最为激烈的,而党争实质是大太监领导的集团和正统儒家读书人集团之争。象严嵩和魏忠贤集团给明朝朝政和世俗风气带来的祸害,是重创性的,加上皇帝对各种言论中失去判断力,贤人不用,用人不贤,国家必然走向倾覆
  和太监集团斗争,杨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先前有沈鍊,王宗茂,叶经,徐学诗等人,斗争的凶险程度有杨诗《送张对溪之任庐州》为证:几度为亲焚谏草 百僚忌尔著时名 。
  诗中说他当时名气很大,连同僚都嫉妒他,但是又不敢象他那么做,上疏反对严嵩是随时都可以掉脑袋的事情,弄不好甚至株连九族。再勇敢的人,也不得不为此考虑再三,因此,他也曾经几次把写好的奏折烧毁。我曾经这样论述过我文化:
  一种文化的生命力最终归结为文化的人格化,而非逻辑和论述有多完美。检阅此种学问,可以看盛世,也可以看危历年代,出现多少受此学问抚育,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倾颓之人物。这些人物的精神正代表了此学问熏陶出来的崇高境界!大儒是有言有行之人。远的不说了,说说近代曾国藩,王国唯,粱漱溟,陈寅恪。
  多数现代知识分子在提级古人忠义的时候,笔调充满不屑和嘲弄。进而说儒学迂腐,落后。文化如果只是陷入逻辑之争,散失精神的培养和道德实践,那才是最可悲的事情。现代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明星,玩嘴皮子功夫的文人,狭隘和偏激的人,喜欢争论的人,但就是很难培养出高尚的人,勇敢的人,能把思想付诸行动的人!这点看看我们建国后,在打倒传统,*新文化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面对种种凶险时的表现就清楚了。制度可以改变,礼仪可以重新适应环境。但是文化精神不可以丢失!
  杨继盛走得并不孤独,他的出现也不是偶然,是儒学人格化的体现。他有很多关心他同情他为他奔走救释的人,包括狱吏(他的诗文有记载)
  《哭杨椒山》一诗:“郎官抗疏最知名,玉简霜毫海内惊。气作河山今即古,光齐日月死犹生。忠臣白骨千秋劲,烈妇红颜一旦倾。万里只看迁客泪,朔风寒雪共吞声。”此诗为沈鍊所写。沈鍊,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溧阳知县。用伉倨,忤御史,调茬平。父忧去,补清丰,入为锦衣卫经历。鍊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然颇疏狂。每饮酒辄箕踞笑傲,旁若无人。锦衣帅陆炳善遇之。炳与严嵩父子交至深,以故鍊亦数从世蕃饮。世蕃以酒虐客,鍊心不平,辄为反之,世蕃惮不敢较。后嵩败,世蕃坐诛。临刑时,鍊所教保安子弟在太学者,以一帛署鍊姓名官爵于其上,持入市。观世蕃断头讫,大呼曰:“沈公可瞑目矣。”因恸哭而去。
  沈鍊哭椒山,太学子弟哭沈鍊。嘉靖进士王世贞给杨继盛写《行状》时“泪涔流弗已”,在叙述杨继盛遇难之时,则“大恸几绝,投笔者三”。
  天启年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前,曾“置酒为亲寿,数称本朝杨继盛西市事,语慷慨”。周宗建儿童时,闻其父谈忠愍公,成年后,以忠愍公为榜样,劾魏忠贤,被害身死。
  杨公精神的传承历历可察。到清代更是被上至福临 弘历皇帝推崇,下到文人志士所颂扬,诗序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述说。
  
  这么多不怕死的人弹劾严嵩,此老贼肯定经常做恶梦吧!“忠愍就义前夕,老贼严嵩迫于公论,欲杀不杀,求于卜。他的党曰:此何用卜,继盛负海内重望,徐阶得意门生。阶一日当国,继盛出而佐之,我辈无遗类矣!及贼子世藩跪而泣曰:爷如救杨某,则举家皆为继盛鱼肉!严嵩闻乃色变。
  后来,皱应龙劾严嵩,接受徐阶点拨,抓住严世藩谋反,终于致敌于死命,把以严嵩为首这股恶势力彻底铲除。杨椒山,张居正都是徐阶门生,不过张居正做首辅时,杨已经弃市17年了。“阶为人短小白皙,善容止。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读书为古文辞,从王守仁门人游,有声士大夫间。”《明史》。
  严嵩倒台。徐阶继任为内阁首辅,张居正欣喜若狂。因为徐阶是张居正任庶吉士时翰林院掌院学士,在翰林院的名分上,徐阶是张居正的老师。徐阶对张居正也非常了解,把张居正视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四十五年(1566年)世宗逝世后,徐阶和张居正以世宗遗诏的名义,革除弊政,平反冤狱,颇得人心。一切好感都集中到徐阶身上。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张居正晋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瘛B∏於??1568年)七月,徐阶在举筹失措中被迫归田,李春芳代为首辅。徐阶也算精明强干的首辅,提拔了一些真正有才干的人才。
  研究杨继盛,他的两篇奏疏和遗嘱都是很重要的,本人没有提及。其实,该提及而没有提及的资料还有很多。本篇关于杨继盛的文章是粗浅的。袁崇焕因为梁启超和金庸为他写传记而闻名市井,但杨继盛却不太为人所知。吾读其文章年谱,感其雷厉风行之能,体恤生民之心,经世致用之才,而哀其早早捐躯。
我翻译的这部分文章,未能强调杨继盛的忠义,主要说明了杨求学的艰辛,和初为官时的一点政绩,可窥知古人读书为仕之状况。
  
  “君子重守道义,荣华富贵不足乱其心智。大丈夫志在四方,道别不该成为悲伤之事。但为什么我望你离去,内心怅然若失。古人尊崇的礼仪教化今已沦丧,社会上人心乖讹险诈,但你依然固守早被人们抛弃的经规教训。这一走会和过去有很大不同,颓废的力量如同汹涌波涛,不知道什么才能停息下来。历史的荣耀已经落到西山之后。感慨世道的同时,对你念念不忘。不知道用什么来祝贺即将赴任的你。大道不依附外物,不断反省内心,自己就会如同有明师指点,孤独中依然前进不止。希望你能记住老师这些话。纵然远隔千山万水,我们都盼望着相逢的那一天。“
  这首诗是杨考中进士即将赴任时徐阶送给门生杨继盛的。这一年杨32岁,到他40岁被弃市,不算他下诏狱三年,满算一下杨公也不过为官五年。但是…….
  1562年,严嵩父子的种种恶行公之于世,嘉靖皇帝对错杀杨继盛耿耿于怀,临终之前写下遗诏,欲赠官以补过。隆庆皇帝登基后遵先皇遗诏,对已死的忠谏之臣赠官,杨继盛名列所有赠官之首。隆庆在祭文中评价杨继盛是“刚方秉性,慷慨致身”,又云:“死者不可复生,百身难赎;枉者不可不直,三命宜颁。遵遗诏以加恩,悯孤忠而锡恤。特赠尔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谥忠愍,葬祭,并加录荫。”又赐祠堂于保定,额曰:“旌忠”。
  这种追赠,对死者毫无意义,但对生者来说,意味着忠义被首肯,错误被昭彰,张居正的改革在这个前提下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