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 杨姓族人的郡望最著名的有弘农和天水两个。郡望者,郡中望族也。我国自秦朝统一全国之后,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这样,在一个郡中,那些较有权势和地位的家族,为了显示自已的高贵,便于与其他同姓家族相区别,往往在自已的姓氏前面加上所在的郡名。如弘农郡的杨姓族人即自称弘农杨氏,从而标明自己是秦上卿杨款和汉太尉杨震的后裔。杨姓人口中影响最大的应数弘农杨氏,所谓“天下杨氏数弘农,弘农杨氏遍天下”是也。弘农郡初置于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位于今灵宝市东北的故函谷关,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关西郡则是弘农郡的别称,或者说是弘农郡的“文学称谓”,它更直接了当地说明了本支房派是东汉太尉杨震之后裔。“关西”二字源于战国时期秦国的东大门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方,历史上函谷关曾属于陕西省华阴市管辖,故弘农杨氏亦自称是弘农华阴杨氏),但“关西”并非朝廷设置的行政区划,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关西郡”这一行政区划,“关西郡”只是民间的一种称谓,从严格意义上说,“关西郡”是不存在的。杨姓的天水郡望次于弘农郡望,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霸仇池的氐族杨氏。弘农郡望在两汉时期即开始兴盛,而天水郡望则是在隋唐以后开始确立。
堂号 杨姓堂号中以“四知堂”为最多、最为著名。“四知”源于东汉太尉杨震清白自守、拒绝馈赠的事迹。据《东汉书.杨震传》载,杨震在荆州任刺史时,曾向朝廷举荐当地名士王密,王密因此被朝廷启用,任命为昌邑县令。杨震从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过昌邑。王密对杨震热情款待,并于当天深夜怀揣10斤黄金送到杨震下榻处,以此感谢当年知遇之恩。杨震见此很不高兴,说:“我了解你,才举荐你,而你却不了解我。”王密说:“您收下吧!无人知晓。”杨震更加不高兴地说:“此事己发生,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听此言,惭愧地携金退出门去。这一故事而后传遍天下,传至万代,成为居官清白自守的千古佳话,也鞭策了杨氏族人效法祖上清白家风。因此,杨氏堂号多为“四知堂”。
此外,杨氏的堂号还有“河东堂”、“ 霞堂”、“秦和堂”、“鸿义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赐书堂”等。这些堂号主要是以所在地域或祖宗功勋和业绩而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