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夫人
袁世凯家中,杨氏是最能得到袁世凯欢心的人,所以一般也尊称她为五夫人。她的主要任务是辅佐丈夫、教育子女和管理家政,她的角色便是贤妻、良母和严妇。袁世凯给杨氏以如夫人(从称谓上说,“如夫人”比“妾”尊重了一点,如夫人有一定的身份,也不同于一般百姓家的小妾)的地位,并享有“治内”权,即管理家内事务的一切权利,连袁世凯往往也不得干预。
这个“治内”权,当然也包括管理其他如夫人们。袁世凯很听从杨氏的意见,所以袁家上下都要服从她的管束,碰到棘手的人和事,她可以随时告诉袁世凯并出面解决。因此,全家上下都出于袁世凯的缘故而对杨氏抱有畏惧的心理,连元配夫人于氏也不例外。
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中说:“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我父亲对她却特别宠爱。”于是后人书中纷纷都说杨氏不漂亮,但又都说杨氏是袁家名副其实的“王熙凤”,管家、治家和理家都有一手,况且杨氏也是能说会道、心灵手巧。
袁世凯为什么如此宠爱杨氏?如果杨氏没有一点风姿的话,袁世凯恐怕也不会每天早晨醒来总是让杨氏在身边伺候,让杨氏给他通报一天的事情和安排。袁世凯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既不操心,也不过问。无论是该吃什么,该穿什么,或是该换什么衣服,该做什么东西,都交给杨氏打理,就是袁世凯的贵重财物也同样交由她收藏保管。同时,袁世凯让她管理整个家,既“治内”又“理财”。治内即管人,理财即管钱。袁家的日常生活,银钱用度,都由杨氏一手掌持。她管家后,能左右周旋,办事果断,家中诸事翕然具举,皆无间言,袁家上上下下亦井井有条。
杨氏生育了六个孩子,四男二女,其中小女儿早年夭折,大女儿后病逝。袁世凯是一位严父,杨氏也大致是一位严母。
杨氏给儿子们立的门风家规是相当严格的,她绝不允许儿子们彻夜不归混迹于妓院、戏场和舞厅,她每到晚上九点就坐在厅堂等儿子们回来。
杨氏虽然对儿子们要求严格,但是儿子们外出求学期间,从生活起居、身体健康到保证学习等等,慈母之心百般牵挂。
杨氏给出国留学的儿子们立了四条规矩:一、不能信洋教;二、不能娶洋媳妇;三、不能带洋孩子回来;四、不能吸毒。
几个儿子留学期间没有一个破了这些规矩。但是有两个儿子的婚姻后来出现变故。一个就是九公子袁克久,因为跟黎元洪的次女黎绍芳结婚的时候,新娘黎绍芳精神有一些问题,这本身就酿下了一桩悲剧的婚姻,后来袁克久先后与李熙、张雅丽生活在一起,袁家第三代人分别称她们为小妈妈和九姨,而从未称其为九婶。还有一个就是十一公子袁克安,他从美国回来以后,成为袁家抗婚第一人。这两位公子早年去美国留学,开始接受美式的生活方式,拒绝了传统婚姻的束缚,走向了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这两桩婚姻变故时杨氏还健在,并且也默许了这样的变故。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杨氏的头脑并不是很顽固,在对待子女的婚姻上,还是能够体谅到子女的个人意愿和幸福,反映出杨氏治家的一个风范。
杨氏管理袁家几乎有二十个年头,从1896年到1916年,从17岁到将近40岁,一个女人最好的年华。那时候大家都称五夫人杨氏为老奶奶,其实她还不到40岁。她头脑清楚,长于理财,她从小为父亲经营花厂子,后来为袁世凯管理大家,袁世凯故去后又经营自己的小家,杨氏临死前留给孩子的遗嘱是“不要从政”。纵观五夫人的一生,从管家,到立家,最后到治家,按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都是理财有术,治家有方,与政治无涉。
杨氏自己早年在山东接受过外国传教士的教诲,让自己接受新事物,这与她后来支持子女接受西方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她把几个儿子送去英美留学,当时他们还只有十四五岁,如果杨氏作为母亲,思子情切,不愿意骨肉分离,他们完全有可能去不成,他们的人生道路也会大大不同。
1916年5月,袁世凯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他传见他的得力助手王筱汀嘱托,王筱汀事后在日记中写道:“此老(指袁世凯)一生宦囊,连股票统计,实只二百万之谱,余皆知者。或自知病情不佳,故呼予嘱托,以为子孙计耶!然公之子女合计三十余人,以二百万元分配之,无论如何,十年后即当有贫窭者可断言也!”
袁世凯去世后,袁家人统统离开中南海,遵照袁世凯的遗嘱,第一次分家在1916年6月底或7月初,由长子袁克定主持,每个儿子15万元;每个女儿银元1万元;每位如夫人分得一幢楼。五夫人带着克桓、克轸、克久、克安搬到天津大营门一带两层德式洋楼第三幢。第二次分家是在1938年春,其时平津失守。在袁克定主持下,将平津五处不动产变卖,共得伪联币397.44万元,按“克”字辈十六人分,每人得24.84万元。
五夫人杨氏从1916年离开中南海新华宫,一直到1937年离开人世,21年生活在天津。她勤俭持家,没有把家产都分完,而是把这部分财产集中起来支持兴办实业,像开滦、启新、耀华、江南和华新等等大型的公司,都是晚清以来兴起的比较大的企业。她鼓励儿子们投资民族工业,这是她对儿子事业所作出的选择,她也鼓励儿子们不要坐吃山空、踏踏实实干实事,这都反映她当时清晰的理财思路和远见卓识。(以上内容出自《作家文摘》16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