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祠 历 史
杨氏宗祠座落在贺街镇河西街,现城厢小学内东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座西向东,砖木结构,占地面积 430平方米。祀奉着杨氏一代圣贤三十五世祖杨震公。宗祠历经两次修整,于1971年被拆除建造成城厢学校教工宿舍。至今未得重建。
为了缅怀和纪念先祖杨震公,弘扬震公廉洁守正的高尚情操,使得清白家风代代相传。清朝时期,原贺县、钟山、昭平、富川及毗邻的梧州部分乡镇、湖南省江华、江永两县以及广东省连山县部分乡镇的杨氏族人积极集资,在贺街择吉地建造一座杨氏宗祠。出于对震公清白传家精神的敬仰和对震公的爱戴、都将杨氏宗祠称为震公祠。
民国时期,贺街建县,县党部、县法院择址建于杨氏宗祠的左右两侧。祠堂后面是孔圣文庙,形成了背靠孔圣文庙,县、院辅一杨的庄严格局。
杨氏宗祠建成后,历经两次整修,后一次(1919年)重修后,宗祠面貌焕然一新,气势非凡。宗祠分前后两栋。四周围墙,中间一天井,天井两侧为宽敞走廊。整座祠堂为砖木结构、清一色的青砖陶瓦。建筑选材上乘,做工精湛。祠内五彩壁画,栩栩如生,柱梁雕龙刻凤,跃跃欲飞。
从河西的石板街上走上一个三步级,是一个用石砖石板砌成的小平台,站在平台上抬头仰望,用整块石板雕刻而成嵌入大门楣上方的“杨氏宗祠”跃然入目。大门两边镶嵌着一副金色对联:“清白家声远、弘农世泽长。”此乃杨氏祖传门联也。
祠堂的正厅堂上安放着一尊杨震公塑像,相貌端庄,表情慈祥,气质刚强。神龛上供奉着杨震公祖牌(族人谨以纪念杨震公,故不设立其它先祖牌位)。祖牌前的香案上摆设着一个长60厘米、宽高40厘米,价值不菲的玉石香炉(祠堂被毁后,玉石香炉就不知去向),香炉两边摆设着铁铸蜡烛台,以供祭祀用。这些祭具及宗祠大门石刻祠匾,都是最后一次重修时由贺街荔枝塘知名人士杨绍刚等人从广东购置租船运回的。
宗 祠 文 化
一座宗祠,它是一个地方氏族祀奉先祖的庄严场所,是一个地方氏族公共活动的会所,它蕴藏着一个氏族的久远历史,聚积着一个氏族的文明精神及氏族文化。
桂、湘、粤毗邻贺县的各县乡镇杨氏族人为了缅怀先祖,激励后人,宗祠重修后,确立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进行祭祀活动。届时,祠堂内外张灯结彩,龙狮齐舞,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祭祀仪式隆重而庄严,气氛热烈而祥和,各地代表千余百人欢聚一堂,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商讨发展大计。
为了使祭祀活动能长久持续下去,在民国时期,分别由贺街荔枝塘杨绍刚、公会镇田富村的杨仲韶等乡贤牵头组建理事会主持工作,用乐捐、人丁摊派、香资收集等方式募集资金,购置田产,所收租金作专项祭祀经费,又喜历届理事人员恪守清白廉洁,节俭持家的优良家风,使得祭祀活动长久持续。
杨氏族人不仅热心纪念先祖,更重视后代的教育,培养人才。早在光绪十五年,宗祠第一次重修时,杨氏族人就以各种方式募集款项,设立教育基金,议定奖学条件,金额、基金管理和颁发制度,一一立约撰文刻碑镶嵌于祠堂内壁,(刻文碑石虽被破坏,但文字、内容还依稀可见),以示全族不可荒废。
为了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风尚,原贺县的杨氏族人于一九九七年自发地组建了理事会,旨在加强本族的团结和友好睦邻,扶危济困,资助奖学,培育人才,促进本族文明发展。为此,每年向族人以人丁计收若干款项,部分用于扶危济困,部分用于资助特困高校学子和奖励考入重点大学的学子。为了发扬光大这一善举,于二OO七年起,重新组建了贺州市杨氏理事会,把活动范围扩大到贺州市三县二区的杨氏宗亲,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地方氏族文化
一个氏族的发展,缺少不了族谱的编修,族谱的编修,记录着一个氏族的发展历程。杨氏族谱的编修,从宋朝淳祐戊申岁时,由恩进士杨文 富(震公四十一世孙,广东梅县人)主持了第一次编修,历经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共和国六个朝代,已经过九次编修。一九八八年由杨繁谋、杨和宏、杨高良、杨建成、杨月恒、杨其铎,杨立华等及各村寨代表组建了桂、湘、粤修谱委员会,整理和理顺了贺县、钟山、昭平、富川及毗邻的苍梧、广东连山、湖南江永、江华等地由粤迁西的各支系源流,由杨和宏主持编修了以贺县、昭平为中心的杨氏族谱。钟山、富川两县以杨德清、杨秀门、杨承华、杨利清、杨伍清、杨意清、杨述清、杨秀爱、杨秀斌等及各村寨代表组建了修谱委员会,于一九九O年完成了文昌公支系的族谱编修。都比较完整地记载了贺州杨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传承了前辈的优良风尚和文化,并收录了各大支系的辈序诗咏。族内辈序的撰咏,理顺和维系着一个地方氏族的伦理纲常,也彰显出一个地方氏族的文化、理想和期望。各民族、各姓氏、各支派、辈序的编排撰咏各有不同,但意愿都是相同的,都期望着家族能兴旺发达,国家能繁荣富强。
如下是贺州市杨氏几大支系辈序诗咏:
贺州公会镇杨会村永志公支系辈序
(震公五十三世起启用永字辈)
永伯继万杨,茂再鼎春子,文林国家良,佑启自宗祖,
兴振乾坤佐,钦勋富贵香,盛德怀贻业,先形彩焕章,
承基明典绪,正道立纲常,礼智安维益,佳岑庆绍荘,
起联申赞信,懋合奕祯祥。
杨会村永椿公支系辈序诗咏
(震公五十三世起启用永字辈)
永伯万天杨,志伶鼎而芳,先昌相荣光,世材成经济,
德高显纲常,创业耀前哲,积庆兆祯祥。
公会镇田寮岗、石排、沙田镇前冈公支系辈序诗咏
(震公五十六世起启用彩字辈)
彩锦近天贻伯仲,慈和谦逊万年隆。
诗书华国勋猶茂,仁义存心福禄崇。
公会镇犀牛头、田心、昭平县樟木林乡、三江村坤昌公支系辈序
(震公五十五世起启用坤字辈)
坤甫朝云汉,学芳定尚兴,其家维善永、应必相廷林。
敬祖崇高伟,宗功万世钦,为政清廉秉,忠坚卫国民。
安邦怀大义,仁政晋升平,继承优传统,弘发四知卿。
燕翼贻谋展,雄杰振鹏程,壮志昭青史,文武德昌全。
创业繁恒裕,广益圣书经,商财均茂盛,荣华富贵成。
昭平县樟木林乡富厚坪凤生公支系辈序
(震公六十四世起启用养字辈)
善庆传芳,蔚生忠良,冠时功勋,华国文章。
荣宗耀祖,保世振纲,继承大业,富贵延长。
八步区南乡、广东连山贤宇公支系辈序
(震公六十二世起启用景字辈)
景奇安士永,汝益添荣昌,万年常积德,奕世耀荣光。
派接源流远,支联族谱良,关西成著誉,清白素传芳。
中庸作纲纪,自是尉家堂。
昭平县凤凰乡杨屋宅,樟木林乡宗渊公支系辈序
(震公五十三世起启用德字辈)
德翠宗家立,世贤耀祖先,贴谋连燕翼,经营必万安。
水源宜自有,木本胜华元,祥云猶日月,瑞气集乾坤。
贺州公会镇双石村、昭平县樟木林乡三江、苍梧县沙头石桥
启浩公支系辈序
(震公五十四世起启用启字辈)
启淑仕云英锦玉,魁文应国赞才宁。
朝年华德书为术,学业光荣世可嘉。
富川县古城杨村春光公支系辈序诗咏
(震公六十七世起启用声字辈)
声名远播,德业辉煌,英雄继起,克肇前光。
昭平县兆卓公支系辈序诗咏
广蕴安邦志,宏怀定国谋,同建高明业,恒存远大猷。
钟山、富川县文昌公支系辈序诗咏
(震公六十四世起启用其字辈)
其本盛广,成林孔章,夙育俊彦,自富元良,
远绍先业,庶济世光,作乃国用,永兆蕃昌。
杨氏源流
周朝康王六年,康王之堂弟姬杼受封为杨国诸候,都城位于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之范村(古城遗址尚存),周康王十七年,姬杼以受封的杨国为姓,杨杼公乃杨氏肇始鼻祖一世。
自杼公受姓至今,历时三千余载,幸得苍天庇护,大地养育,已传承了一百三十余代。杨姓氏族枝繁叶茂,瓜瓞绵绵,遍布四海九洲,据有关资料统计,人口已达七千余万。连续二十余年全国姓氏人口数量排名第六。
著称于世的南方客家人之发祥地——广东梅县,也是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大部分杨氏以及湖南部分地区杨氏的发祥地。其祖先五十八世(震公二十三世孙)承休公(唐刑部员外郎擢户部都给事、谏议大夫)由陕西华阴奉使吴越,值世乱道阻不得归,遂定居钱塘(杭州)。承休公五代孙辂公(先仕南唐李氏为虞部侍郎、后归宋),任江西庐陵(今吉安市)刺史,后随任定居。辂公生九子。五子云岫(震公二十九世孙)历官都御史、朝议大夫,出任潮阳郡(今广东潮安)太守、迁居梅县,成为梅县杨氏的开基始祖。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的大部分杨氏以及湖南部分地区杨氏的先祖都是由广东梅县及周边县市(云岫公后裔)迁徙而去的。据统计,云岫公的后裔有六百余万人。
贺州各县、区、村寨及毗邻地区杨震公后裔分布情况:
贺州三县两区、毗邻的梧州部分乡镇,湖南江华、江永两县和广东省连山县等杨震公后裔有九万余人。各地村寨先祖均是由广东省梅州、兴宁、惠州、潮州、三水等地迁徙而来的。支系繁多,开基传承历史先后不一,早的有七百余年,迟的也有一百余年历史。大致分布如下:(以下世数是从震公起计的)
五十一世前冈公支系后裔,于清朝时期由广东省揭西县上寮寨迁徙到贺县公会镇田富村田寮岗、双石村石排寨、建新村白竹坪、东鹅村象眉寨、沙田镇狮洞、道石等地开基立业。现有人口3500余人。
五十五世韫玉公支系后裔,于清朝时期由广东省梅县迁徙到贺县沙田镇民田村、昭平县凤凰乡杨屋宅、樟木林乡洪万春、三江村、巩桥乡中洞村、钟山县莲花乡等地开基立业,现有人口3500余人。
五十四杨楠公支系后裔,于清朝时期由广东省梅县迁徙到贺县公会镇卢冲、沙田镇秉塘、黄田镇等地开基立业,现有口1000余人。
四十六世宗信公支后裔,于清朝时期由广东省梅县迁徙到贺县公会镇建新村鸡公井、昭平县樟木林乡石阶浪等地开基立业,现有人口400余人。
四十七世启潜公支系后裔,于清朝时期由广东省潮州惠来迁徙到贺县沙田镇狮洞、莲塘镇白花村、桂岭镇、昭平县樟木林乡洪万春等地开基立业,现有人口1500余人。
五十世廷富公支系后裔,于清朝时期由广东省兴宁县迁徙到贺县公会镇杨会村南、田富吉屋、深坑、昭平县凤凰乡大同村等地开基立业,现有人口1500余人。
四十六世以吾公支系后裔
(一)五十四世凤生公后裔,于清朝时期由广东省梅县畲坑迁徙到贺县公会镇杨会村南、昭平县樟木林乡富厚坪寨开基立业,现有人口1000余人。
(二)五十四世启浩公后裔,于清朝时期由广东省三水县迁徙到贺县公会镇石塔村、双石村、昭平县樟木林乡上石桥洞、苍梧县。沙头、石桥等地开基立业,现有人口2500余人。
(三)五十八世立盛公后裔,于清朝时期由广东省三水县迁徙到昭平县樟木林乡三江、下石桥洞开基立业,现有人口400余人。
四十九世杨琚公支系后裔,于清朝时期由广东省梅县迁徙到贺县公会镇石塔村古地、苍梧县六堡等地开基立业,现有人口1000余人。
五十六世援亮公支系后裔,于清朝时期由广东省龙川县迁徙到贺县开山新界开基立业,现有人口400余人。
五十七世坤昌公支系后裔,于清朝时期由广东博罗县三角塘迁徙到贺县公会镇田富村犀牛头、石塔村田心、双石村、昭平县樟木林乡三江村茂和等地开基立业,现有人口2500余人。
六十世贤宇公支系后裔,于清朝时期由广东梅县迁徙到贺县南乡平田村、广东省连山县福堂镇等地开基立业,现有人口3500余人。
五十九世缵 瑞公支系后裔,于清朝时期由广东省丰顺县汤坑迁徙到贺县桂岭开基立业,现有人口500余人。
昭平县开基祖信忠公、志忠公,于明朝崇祯年间由广东省东莞迁徙到昭平县城开基立业。子孙分别移居本县仙迴、文竹、庇江、走马等地立业,已传承了二十余代,现有人口2000余人。
八步区大宁镇螺石村开基祖杨李富,已传承了十九代,现有人口800余人。
八步区桂岭镇回龙村开基祖杨连公,已传承了十余代,现有人口400余人。
贺街荔枝塘开基祖五十八世秀标公,其先祖于清朝光绪年间由广东省梅县迁徙到富川县开基立业,后裔秀标公移居贺街荔枝塘开基立业,现有人口200余人。以前贺街杨氏宗祠每年祭祀活动,所需人力、物力,均是由荔枝塘族人操办的。并承担着看护宗祠的任务。
贺州铺门镇中华村杨屋寨开基祖朝现公,于清朝时期由广东迁徙而来,已传承二十余代,现有人口中600余人。
贺州信都镇杨家村(巴佬寨)开基祖公济美,于清朝时期由广东省连滩迁徙而来,已传承十三代,现有人口800余人。济美子孙有两支分别移居贺街东联村莲塘坪开基立业,现有人口300余人。移居到鹅塘镇塘面村的现有人口500余人。
四十一世文昌公支系
文昌公于元朝元年由广东省梅县迁徙到富川县竹母桥头开基立业。文昌之子伯光公生五子。景云、景山、景彦、景寿、景高。
长子景云:其子孙分别移居钟山县大清塘、三台村、杨家寨、杨家宜、百富、同古坝、贺县沙田镇蛟龙塘等地开基立业。
二子景山及子孙由富川竹母桥头移居钟山县螺壳岩、大田寨开基立业。景山长孙道生于明朝洪武年间由螺壳岩迁居贺县公会镇杨会村开基立业。后有道生侄孙时清也由螺壳岩迁居杨会村立业,杨会村现有人口3000余人。
道生五代孙大行公,移居贺县鹅塘镇芦岗、清水村开基立业,现有人口500余人。
景山之孙遗生公移居钟山县杨岩塘,景山之曾孙如魁公移居昭平县黄姚杨村开基立业。杨会村后来又有一支脉移居黄姚杨村立业,杨村现有人口1000余人。
景山七代孙春光公于明朝天顺八年由钟山县下坝移居富川古城乡杨村开基立业,现有人口1600余人。
三子景彦:其子孙分别移居钟山县洋头、垒田、松木脚等地开基立业。
四子景寿:其子孙分别在富川县上田、小岗头、大坡洞、留家湾、西安、麦岭、大在塘、大岭脚、高路寨等十六个村寨开基立业,现有人口18000余人。
五子景高:其子孙分别移居钟山县望高、大坝头、大清池、湖南江华、江永等地开基立业。
钟山县杨氏均是文昌公后裔,分别居住在十七个村寨,现有人口三万余人。
富川县古城乡丁山村开基祖杨恩公,于明朝万历年间由湖南江华县桥市乡迁徙而来,已传承十八代,现有人口1000余人。
富川县石家乡曹里村开基祖保来公,于明朝嘉靖年间由湖南江华县桥市乡迁徙而来,已传承二十余代,现有人口3000余人。
湖南省江华、江永两县毗邻富川县的村寨,现有人口5000余人,因同祖先,凡两地的大红喜事,都会派人相互道贺,真可谓是血浓于水。
震公精神
历朝历,君臣将帅,圣贤名人,在杨姓氏族里辈出不穷。尤其是三十五世祖杨震公,以其高尚品德和情操,深得后人的敬佩和爱戴。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今陕西)。自幼好学,明经博览,学富五车,成为当时的大儒学家。州、郡、府、衙多次聘其为官,皆被谢辞。杨震安于家中教书,乐于外地讲学。历时二十余载,人称“关西夫子”。一日,鹳雀衔鳣鱼三,置讲坛上,学生大喜为吉兆,取之贺曰:鳣者大夫之象地,其数为三,宜有三公之位。不久,杨震五十有余,遂出仕为官。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州太守、后任司徒、太尉等职。从震公起,其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四代位列三公、果如黄衣童子之言,应鹳雀送鳣之兆。
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举荐茂才王密,任昌邑令。密为谢恩,至夜怀黄金十斤的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退去。世人以“清白门第,四知家风”赞之。
杨震做事公私分明,从不私下会见公务人员及各式各样的拜访者,更不许家人过问府衙公事,除应得奉禄,从不私受。范晔的《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评曰:“性公廉,不受私谒”。
杨震为官廉洁守正,任人唯贤,不徇私情。汉安帝之舅父大鸿卢耿宝向杨震推荐中常侍李润之兄,其得提拔,皇后之兄长执金吾阎显也推荐其亲戚,经察皆无才,都被杨震推辞不予提携,铮铮铁骨,一身正气。
杨震身为高官,出门不随便乘坐车马,更不让家人乘用官府配备的车马,生活俭朴,不为子孙置办产业。《后汉书·杨震列传》载: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之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氏历经三千余载,枝繁叶茂,瓜瓞绵绵,人才辈出。主要源于杨姓氏族重视教育,家风严谨。如东汉时期儒学家,关西夫子杨震,明经博览,为官清廉守正,世人赞誉为“清白门第,四知家风”。成为杨氏的祖训和传家之宝。为历朝历代公仆们树立了清廉为官,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早在一九八六年,人民日报曾刊登以杨震“夜却黄金”的精神,号召全党、全国公职人员学习杨震为官清廉的高尚情操和品德。一九九三年三月,杨成武将军执笔挥毫,写下苍劲的“弘扬震公精神”六字,已载入杨家族谱史册。又如北宋时期的杨家将,几代将帅,几代忠臣,保家卫国、名扬天下。杨家将的忠勇报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和繁荣富强立下不朽功勋。清白、忠勇、重教乃杨氏立族之本也!
因此,每年春节,杨氏族人的春联都以“清白第”为横额。杨氏不论宗祠或各地支祠的厅堂祖牌神龛对联,统一撰写:横额“四知堂”,上下联“经纶盖世承三相,清白传家守四知。”以弘扬祖德,勉励后人。
重建宗祠的心愿
宗祠被毁后,杨氏族人一直念念不忘恢复重建。曾几次到贺街现场召开专题会议,在未能得回旧址情况下,又拟选择新址,因地理位置达不到建设宗祠的传统要求,故未能了结重建宗祠的心愿。杨氏族人一直坚持不懈地盼着能恢复重建,使杨氏宗祠辉煌地重现在临贺故城祠堂群中。
明朝、清朝、民国、共和国时期知名人士
明朝:
杨孟恭,拔贡,提升知府,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文端,恩贡,授广西横州(今横县)令。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伯凤,字板山,授封护国参谋,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万相,授威德将军,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万柯,敇封护国大参将,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万彬,恩科进士,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永高,嘉靖贡生,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永志,隆庆贡生,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永椿,万历贡生,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伯鸾,天启恩贡,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康海,杨康福,嘉靖贡生,富川县古城乡小岗头村人。
清朝:
杨贤、字文举,曾任广西太平府荣善县知县,贺县黄田镇人。
杨裕:乙己岁恩贡,曾任宣化县(今南宁)教谕(正七品),贺县铺门镇杨屋村人。
杨继襄:恩贡,贺县铺门镇杨屋村人。
杨起拔:道光甲辰年优贡。
杨其责力 :康熙四十六年,任贺县训导(文职外官从七品)。
杨其英:光绪十二年岁贡。
杨方起:康熙五十九年,任贺县训导。
杨而康:恩贡。
杨仕镳:监生,贵州省侯补同知(正五品)
杨再棠、拔贡出身,曾任职知府,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继逢,广西抚丞,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而模,岁贡,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贻通:以孙仲昭贵封奉直大夫(从五品授,俱授诰命),贺县公会镇田富村人。
杨贻谦:国子监太学生,以子伯贞选用训导貤封修职郎(正八品)贺县公会镇田富村人。
杨伯贞:贡元进士,贺县训导,贺县公会镇田富村人。
杨伯寅,以子仲韶奖叙五品职衔貤封奉直大夫,贺县公会镇田富村人。
杨伯荣:以子仲昭署贵筑县貤封奉直大夫,贺县公会镇田富村人。
杨仲韶:奖叙五品职衔,贺县公会镇田富村人。
杨仲昭:贵州省哈麻州贵筑县知县。贺县公会镇田富村人。
杨相贤:字弼廷,贵州候补府,任历剿匪首沈三娇有功奖五品衔。贺县公会镇人。
杨霄:官任两广千总,钟山县杨岩塘村人。
杨景致、杨景春、杨岳秀:贡生,钟山县松木脚村人。
杨永健:贡生,钟山县龙团村人。
杨得元:咸丰贡生,钟山县龙团村人。
杨德元:光绪贡生,钟山县龙团村人。
杨礼清:宣统贡生,富川县小岗头人。
杨贤烈:康熙贡生,富川县大坡洞村人。
杨孝瑢:乾隆武举,富川县大坡洞村人。
杨顺正:咸丰科武进士 ,富川县留家湾村人。
杨殿高:乙末年武进士,富川县杨村人。
杨文立:嘉庆庚午科举人,钟山县同古坝村人。
杨玠:道光辛已科举人,钟山县同古坝村人。
民国时期:
杨振时:曾任广西柳城县县长,钟山县大清塘村人。
杨愈坚:曾任钟山县县长,钟山县大清塘村人。
杨慈宗:号潮海,民国十年任贺、钟、昭三县联防总局局长、贺县公会镇田富村人。
杨蔚然:勷勤大学毕业,曾任广西工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贺县公会镇田富村人。
杨时春:勷勤大学毕业,曾任平桂电厂高级工程师。贺县公会镇田富村人。
杨汉英:广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任平乐署法官。贺县公会镇田富村人。
共和国:
杨家盛:早期参加共产党,从事地下党革命活动,解放后调任广东省宣传部长,夫人何文玲,曾任广东省湛江市委秘书长、市人大主任等职。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国禄:留学法国获博士学位,现任职武汉大学教授、博导,昭平县樟木林乡三江村人。
杨和班:曾任保定航空独立师政委、郑州市组织部长,贺县公会镇双石村人。
杨奇韬:曾任广西区工会主席,贺县公会镇双石材人。
杨志洪:曾任湖北省荆州地区党委书记,昭平凤凰乡杨屋宅人。
杨志坚:现任国务院教育部教育司司长,贺县公会镇杨会村人。
杨世佳:曾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钟山县杨家宜村人。
杨家庆:任职玉林市政府秘书长,富川县杨村人。
杨声东:任职贺州市政协主席,夫人徐锦蓉,任职桂林市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富川县杨村人。
革 命 英 烈
杨信义:公会镇杨会村人,服役于解放军24军72师214团,解放战争牺牲于江苏徐州。
杨宗康:服役于解放军170师1015团,抗日战争牺牲于上海。
杨家悦:服役于新22师64团,抗日战争牺牲于缅甸。
杨佳生:服役于15师,抗日战争牺牲于湖南安乡。
杨才梯:富川古城山田村农会,1950年剿匪牺牲于山田村。
杨毓耀:富川古城山田村农会,1950年剿匪牺牲于山田村。
杨振武:富川县人,服役于14师80团,抗日战争牺牲于江苏。
杨呈绍:钟山县人。抗美援朝战争牺牲于朝鲜。
杨光利:钟山县人。服役于174师522团,抗日战争牺牲于湖北。
杨杰谋:钟山县人。服役于171师1021团,抗日战争牺牲于江苏。
杨士福:钟山县人。服役于93师279团,抗日战争牺牲于广西。
杨呈秀:钟山县人。服役于189师567团,抗日战争牺牲于湖北。
杨瑞培:钟山县人。服役于171师1022团,抗日战争牺牲于江苏。
杨彦法:钟山县人。服役于189师1106团,抗日战争牺牲于安微。
撰稿人:杨立华
二OO九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