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因“水灾”引发“江西填湖北,湖北填四川” 大移民一说的宜昌水文依据
听祖辈口传,清代,因四川发生特大洪灾(实为长江中上游洪水),民众锐减,因而引发“江西填湖北,湖北填四川”的大移民。先辈们踏上了由江西移民湖北的征途。
经查宜昌县志,了解到水灾信息如下:
由于编修县志“详近略远”,没有查到移民的相关信息。
后来,本人查找了由湖南岳麓书社2000年出版,湖南省新华书店发行,由章开沅主编的《清通鉴》(共4册),按年月日记载着清朝皇帝经历的、处理的事情,如出巡、任命、减租、贡品、军情、灾情、盗情以及祝寿等等情况。
《清通鉴》第2册第1108、1111、1112、1115、1117页记载:1767年6至7月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均受水灾。“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戊申)6月20日(辛亥),荆江大水,长阳被水,沙市溃堤。衙暑、兵房、民屋俱被淹,兵民多赴城上、屋顶及树上逃生,奔走不及者多被淹毙。帝闻讯后,命巡抚姜晟加意抚恤,寻命户部派司员二名解银二百万两径荆州应用”。“7月18日(戊寅),湖广总督舒常奏报:驰抵荆州查明被水情形,沿江漫溃20余处,淹毙大小男女1360余名,城上搭棚居住者1万余人……”。“9月26日(甲申),湖广总督毕沅奏,湖北被水之区36处,江陵为最,其次为公安、监利、石首、汉川、黄梅、松滋、枝江、汉阳、沔阳、黄冈、长阳、广济、江夏等县……”。(据此书记载:1789年全国人口为297717496人,近3亿人。)
《清通鉴》第3册记载:“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正月初十,丁巳,一场历时九年、波及湖北、四川等省大起义暴发……”。
“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六月初一丙午,京畿暴雨,接连五昼夜,绵延二十余日。宫门水深数尺,屋宇倾圮不可计数。桑干河、永定河决口,四处漫溢,京师西南隅成泽国,村落荡然,转于沟壑,闻者痛心,见者惨目,直隶被水至九十余州县”。指北京周边地区。
经查阅,从1736-1805年间,湖北及周边地区只有1788年发生水灾最为严重(不含河南,黄河三次决口,也没有人口淹毙之情况记录),没有四川受水灾的情况记载,只查阅到四川发生过一次地震的记录,但伤亡人数不足十人。
经查:“1870年湖北公安等30州县既武昌二卫被水”;“1860年7月12日甲辰,谕今赈湖北东湖(今宜昌)等11州县,并抚湖南华容等8州县被水灾民”。没有其它的受灾详情记录。
1788年全省36县受洪灾,且荆州破堤,长江水淹没整个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最严重的一次,损失惨重。
宜昌航道水文记录情况如下图。
综合各类文字、图片信息,归纳水文信息如下,在清代,长江航道宜昌段水位最高为1870年,水位59.5米;1227年58.47米;1560年58.45米;1860年58.32米;1153年58.06米;1788年57.5米。
1998年长江洪水,在宜昌段的水位还没有超过沿江堤岸(花盒处与堤岸等高),所以在上图中也没有1998年洪水标牌。
下表是按长江水位高低排列,但愿为众多移民同宗查找资料有所帮助!
水位—年月日(按年号先后排)
|
水位—年月日(按水位高低排)
|
58.06m-1153.07.31
|
59.50m-1870.07.20
|
58.47m-1227.08.01
|
58.47m-1227.08.01
|
58.45m-1560.08.25
|
58.45m-1560.08.25
|
56.67m-1613.07.18
|
58.32m-1860.07.18
|
57.50m-1788.07.23
|
58.06m-1153.07.31
|
56.81m-1796.07.18
|
57.50m-1788.07.23
|
58.32m-1860.07.18
|
56.81m-1796.07.18
|
59.50m-1870.07.20
|
56.67m-1613.07.18
|
55.92m-1896.09.04
|
55.92m-1896.09.04
|
55.14m-1905.08.14
|
55.73m-1954.08.07
|
55.33m-1921.07.07
|
55.71m-1945.09.06
|
55.02m-1931.08.10
|
55.38m-1981.07.19
|
55.71m-1945.09.06
|
55.33m-1921.07.07
|
55.73m-1954.08.07
|
55.14m-1905.08.14
|
55.38m-1981.07.19
|
55.02m-1931.08.10
|
54.50m-1998.08.17
|
54.50m-1998.0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