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再思的族属看湘黔桂边界的民族关系
邓敏文
一
杨再思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历史人物。《通鉴》“ 后梁开平三年(909)……叙洲蛮酋洛全盛恃其所居深险, 数扰楚边。……楚王马殷遣邵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乾化元年(911)正月, 吕师周扳藤缘崖人飞山洞袭全盛。师周得平地数处趣(趋)军人, 布立栅一日而毕。全盛大骇日‘ 此兵从天而降也’ 命杨承磊率兵千人出战。师周为散星炮破其军, 缚降者为向导, 直至洞前, 杀承磊……擒全盛, 送武冈斩之, 并斩三千人, 尽毁其巢穴, 承磊族人杨再兴杨再思之误以其地附于楚”。
《读史方舆纪要· 湖广八》载“ 五代梁开平五年(911), 飞山洞酋潘金盛遣其党杨承磊略武冈, 马殷遣吕师周讨之, 攀藤悬岩, 直抵飞山分军布栅, 全盛大骇, 承磊来战, 师周破其军缚降者为向导, 袭斩金盛, 平其巢穴。”
光绪《黎平府志》载后梁初年, “ 杨承磊据十洞, 内有五开洞,楚王剿灭之其族人杨再思据潭阳、郎溪自称诚州牧, 附于楚王马殷。历后唐、晋、汉皆楚马地, 再思子孙相继焉”
《十国春秋· 武穆王世家》载:后梁开平四年(910)十二月, “叙州蛮潘金盛寇武冈, 王马殷命昭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州兵讨之”
《九国志· 吕师周传》载师周“ 领兵破飞山蛮, 斩其帅潘金盛,诸蛮悉归款。”
潘金盛即潘全盛, 其所据叙州本名巫州, 唐贞观八年(634)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 天授初年改称沉州, 开元中期又改为巫州, 大历五年(770)始称叙州, 领潭泊、郎溪、龙标三县。潭阳在今芷江县地,郎溪在今黔阳县地,龙标在今靖州(亦说黔阳)县地,其中包括今湖南黔阳、芷江、新晃、会同、靖州、绥宁、通道, 贵州黎平、从江、锦屏、天柱以及广万三江部分地区。
“ 飞山洞’ 位于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境内, 今仍名“ 飞山” ,山下住有侗族、苗族和汉族群众, “今环山壕堑, 遗址犹存”。
杨再思所据的“ 十洞” , 大概包括今湖南靖州、通道, 贵州黎平、从江和广西三江部分地区。
杨再思所据的“ 潭阳” 和“ 郎溪” , 大概包括今湖南黔阳、芷江、新晃、会同和贵州锦屏、天柱一带。
潘全盛和杨承磊战死之后, 杨再思“ 以其地附楚” , 并接替杨承磊和潘全盛掌管‘ 干洞” 和, 飞山洞” , 且子孙相继。楚马氏势力衰弱之后, 杨再思之子杨正岩(亦作杨正崖)复称“ 十洞首领, 以其族姓散掌州洞” , 并“ 自署为徽、诚二州刺史。” 自此, 杨氏家族便成了湘、黔、桂边界的豪门望族杨氏家族的“ 开洞之祖” 杨再思也成了这一地区最有影响的人物, 人们不仅称他为“ 十洞首领” , 而且尊他为“ 飞山洞主” 、“ 飞山主公” 或“ 杨太公’ , 杨再思去世之后, 人们又进一步尊他从杨再思的族属看湘黔桂边界民关系为“ 飞山神” 、“ 飞山大王” 如今遍布于湘、黔、桂边界地区的“ 飞山庙” 、“ 飞山宫” 、“ 六郎庙”等就是用来祭祀杨再思这位历史人物的。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拢络人心, 以达到固土安边的目的, 也借用杨再思的余威大作文章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宋神宗追封杨再思为“ 威远侯’ 南宋淳熙年间(1241~1252), 宋理宗又加封杨再思为“ 英惠侯”;1795年, 清乾隆皇帝弘历给“ 飞山庙”救赐“宣威助顺” 匾额。
由于统治阶级的推祟和渲染, 湘、黔、桂边界的人民群众对“ 飞山神’ 的崇拜也日盛一日, 直至今天, 这种影响仍尚未消逝。1991年春节期间, 笔者在湘、黔、桂边界“ 三省坡”周围进行考察, 发现这一地区各村各寨都建有规模不等的“ 飞山庙” 、“ 飞山宫”或“ 六郎庙” 。有的雄伟壮观, 雕梁画栋有的简易古朴, 仅用几块石头拼凑而成有的建在林木葱笼、风光秀美的山坡上有的则搭在村头寨脚的道路旁无论规模大小、位居远近, 都香火很旺,来进香者, 既有侗族群众, 也有苗族和汉族群众。
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洞乡巴团寨附近的“ 六郎庙” , 乃是众多“ 飞山庙” 中的一座该庙建在离巴团寨约半华里的山坡上, 它掩映在葱笼的古树之中, 山下是猛江河, 河上建有独具特色的人蓄分道双层风雨桥, 此桥修建于1918年,“ 六郎庙”始建于何年何代, 当地老百姓已记不清楚,因旧庙破朽, 1985年当地群众重新集资修缮, 庙中有“ 飞山大王” 神位。
除此之外, 湘、黔、桂边界各族群众还为笔者讲述了许多关于“ 飞山神显灵” 的离奇故事, 其中一则是这样的:
1991年春节前夕, 在由贵州省黎平县洪州区草坪乡通往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公路边的一个寨子里, 有一位姓吴的民办教师的独生儿子上山放牛至天黑牛回来了, 可放牛娃没有回来, 其父母到处寻找, 也没有找到儿子的下落过了三天三夜, 还是不见儿子的踪影, 他们非常着急于是有人给这位民办教师出主意“ 去请‘飞山神’杨太公帮帮忙’这位吴老师寻子心切, 只好来到公路旁边的“ 飞山宫” 上香求神果然, 求神的当天晚上儿子就回到了家父亲问儿子“ 你到哪里去了” 儿子说“ 我也不知道, 就是找不到家”父亲又问“那你是怎样回来的尹儿子说“ 是一位白胡子老公公送我来的, 他把我送到村口我约他一起回家, 他就不见了” 在坐的亲戚朋友听了以后, 都大为吃惊他们认为, 那位白胡子老公公就是“ 飞山神”杨再思于是, 这位吴老师买来了一块红布, 并在红布上亲笔书写“ 感谢飞山大王救吾儿于水火” , 然后挂在“ 飞山宫” 里这件事是真是假, 笔者未能作深人调查, 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 杨再思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是很有威望的。
二
关于杨再思的族属, 民间有多种说法, 学术界也有多种看法, 总括起来, 大约有:
1、汉族说----杨芳在其所叙《杨氏家谱》中称“ 杨氏系出汉太尉伯起公震, 世居关西。再思公以唐豁宗咸通十年己丑岁(869)生, 至昭宗朝(889~904)值世乱, 马殷据长沙, 虎视滇、黔, 公先由淮南承迁辰州长史, 结营靖州飞山扼要拒之, 屡战屡捷, 与李克用同受绢诏征兵, 道长梗阻, 众奉为诚州刺史, 威名日著, 称令公焉” 湘、黔、桂边界的许多姓杨的汉族群众, 也认为杨再思是他们的祖先。
2、侗族说----湘、黔、桂边界姓杨的侗族人民, 多半认为自己是杨再思的子孙已故学者廖耀南先生认为“ 杨承磊、杨再思与全盛同时分据叙州, 应无疑义, 他们也是“蛮、僚,怀化师专学报年月的首领“ 蛮、僚’都是当时汉族统治阶级对西南少数民族的“ 蔑称” , 其中包括侗族;证以今黔、湘、桂, 侗族中的杨姓多半自称是杨再思的后代, 初步把杨再思定为侗族, 不能认为是主观想象吧。”(《杨再思的史实及其族别初探》, 载《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侗族学术界也多持这种意见。
3、苗族说----湘、黔、桂边界有许多姓杨的苗族, 也自认是“ 飞山大王” 杨再思的后裔。
4、土家族杨氏与侗族同源说----居住在川南和黔东北的一些姓杨的土家族, 也认为杨再思是他们的老祖宗,如清光绪《秀山县志· 土官志》卷13称“ 于时种落豪长杨、田、彭、向称大姓, 而杨氏尤强其先盖唐诚州刺史杨再思之苗裔”,秀山县《平茶杨氏族谱· 杨氏派系始源》卷也说“ 第一世, 再思, 居忠次子, 仕唐守沉州, 授江淮湖广都铃辖使, 五代后梁高祖开平四年叙洲蛮酋潘金胜(即潘全盛)据飞山, 寇武冈, 公擒戮之, 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辰州刺史, 末帝均王四年戊寅以功授仆射尚书, 食邑二千户” 因此, 李绍明先生认为“ 杨再思是侗人, 川黔边杨氏既为杨再思后裔, 无疑应源于侗族但杨氏源于侗族, 并不排斥其为现今的土家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川黔边杨氏来源看侗族与土家族的历史关系》, 载《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
5、巴族说----有的学者根据《杨氏族谱》上的记载:杨再思的父亲杨居忠“ 以随宋室避唐隐于播州, 即古黔中夜郎故地” , 因此认为杨氏出自古代巴族。(杨通惠《秀山县土家族、苗族族源初探》, 载《秀山县文史资料》第1辑, 1986年12月编印)
6、侗母汉父说----1991年3月, 笔者到贵州省黎平县中潮区佳所村长岗岭拜渴杨再思墓, 佳所寨上的几位老人为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杨再思的父新杨居本(可能是“ 杨居忠” 之误)原来是汉族人, 唐末来到叙州一带当官地有一位姓吴的侗族款首, 他有一位年轻貌美的独生女儿杨居本看上了这位侗族姑娘, 遂与之结为夫妇, 生下了杨再思杨再思自幼聪明伶俐, 很得外祖父的喜爱外祖父把杨再思接到自己身边, 教他练功习武。再思长大成人, 对生他养他的侗族人民很有感情, 并结交了很多侗族朋友, 由于杨再思知书达理,武艺高强, 后来就成了当地的著名款首。所以说, 杨再思是侗、汉两族人民的后代。
三
关于杨再思的族属, 之所以会出这样多的不同意见, 与湘、黔、桂边界历史上的民族分布情况有关。
先秦两汉时期, 这一地区既有“ 衣裳斑斓” 、‘ 语言侏离” 的盘瓤族种, 又有“ 以竹为姓” 、“ 大逆不道” 的夜郎子孙, 如:
《水经注· 沉水》载武溪源出武山, “ 水源石上盘瓤(遗)迹犹存矣” 又载“ 五陵有五溪, 谓雄溪、满溪、无(舞)溪、辰溪其一焉夹岸悉是蛮左所居, 故谓此蛮五溪蛮”。
“五溪蛮” 中, 既有“ 盘瓤”族种, 又有“ 夜郎” 子孙, 如:
《水经注· 温水》“ 楚将庄矫溯玩伐夜郎, 经祥柯系船, 因名且兰为样柯矣”。
《水经注· 沉水》“ 沉水出拜柯且兰县为旁沟水, 又东至谭成县为玩水”。
《汉书· 地理志》“ 无舞水首受故且兰, 南人沉”。
《楚庭稗珠录》卷上“ 按《水经注》庄矫溯沉伐夜郎, 经准柯系船, 以名且兰拜柯。而汉武开夜郎, 立初郡, 今思南、平越、遵义、镇远、黎平、靖州、都匀皆拜柯旧履而时伐南越, 发夜郎兵, 下样柯江, 会同番禺。盖江以郡名, 即今之盘江也”。
《寰宇通志》载“ 黎平府在夜郎之旁, 属汉之样柯郡”。
由此可知, “ 样柯旧履”应在沉水上游, 也就是今日湘、黔、桂边界一带。这里既是‘ 五溪之地” , 也是“ 夜郎之旁”。
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五代时期, 盘瓤族种及夜郎子孙仍在湘、黔、桂边界一带活动, 只是由手支系不同、活动的地域不同, 又有不同的名称, 如:
《元和郡县图志· 江南道六》载叙洲有“舞无溪僚, “ 沉溪水, 西南自撩界流人”。
《荆州记》载“ 无阳乌浒(浒)万家皆咬地鼠之肉, 能鼻饮” 无阳即今芷江侗族自治县一带,《荆州记》成书于晋代, 可见当时今芷江一带有“ 乌浒人”。
《太平寰宇记· 岭南道六》(卷一百六十二)载“今宁州始兴三狼乌浒即竹王之遗裔, 故有竹王三郎祠于此地” 由此可知, “ 乌浒人” 与“ 夜郎竹王”有亲缘关系。
1991年3月, 笔者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河里南寨考察, 位于该寨附近的“ 三王庙”(即竹王三郎祠)今日还在, 当地老百姓还为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 有一位女子到河边挑水, 突然从河的上游漂下来一节竹筒, 正好漂进她的桶里她把竹筒倒出去再次打水, 竹筒又漂人她的桶中, 再倒出去, 再漂进来, 这位女子只好把竹筒挑回家中她把竹筒破开, 从里边跳出一只青蛙青蛙把皮脱掉, 又变成一个男孩男孩跑到这位女子怀中, 一个劲地呼唤“ 妈妈” 于是这位女子就把男孩养大成人, 取名蛙郎。蛙郎成亲之后, 又有三个男孩, 而且个个武艺高强, 勇为民除害, 所以被人称为“ 三王” 三王死后, 人们就立庙祭祀他们起初, 人们也为三王的父亲蛙郎立庙, 称为父庙即祖庙, 后来由于父庙没有子庙即三王庙灵验, 所以父庙也就渐渐地断了香火,而三王庙却有求必应, 十分灵验, 所以至今仍香火不断。
从河里一带的侗族民间传说使我们得知:所谓三王之父, 并非竹王, 而是蛙郎。所谓三王, 其实就是蛙郎的三个儿子,从三王庙中所供之物来看, 也不是竹神, 而是蛙神, 是用生铁铸成的三只青蛙的模型,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华阳国志》所说的竹王, 其实就是蛙郎。
那么, “ 蛙郎” 和“ 夜郎” 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先看看南朝宋人范哗所著《后汉书》中的一段记载“ 夜郎者, 初有女子烷于豚水, 有大竹节流人足间, 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 得一男儿, 归而养之及长, 有才武, 自主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元鼎六年, 平南夷, 为拜柯郡, 夜郎侯迎降, 天子赐其王印缓后遂杀之夷僚咸怨竹王非血气所生, 甚重之, 求为主后准柯太守吴霸以闻, 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死, 配食其父今夜郎有竹王三郎神是也’ 范哗不仅将传说变成了历史, 而且指出“ 竹王” 就是“ 夜郎侯” , 所谓“竹王三郎” , 其实就是“ 夜郎侯’ 的三个儿子。
如果将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我们就会得出这样一种结论“ 竹王”就是“ 蛙郎” , “ 蛙郎”也就是“ 夜郎’ 那么“ 蛙郎” 怎么会变成“ 夜郎” 呢?这是史学家们不能解答的一个难题,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如今侗族人民仍将青蛙统称为“夜” , 按照侗语的语法关系, “ 蛙郎”应当说成“ 郎夜” 。“夜郎” 则是一种半侗半汉的语言结构据我们了解, 壮侗语族中的许多民族都称青蛙为“夜’ 而壮侗语族诸民族又都是从古代“ 百越”族群中发展而来,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 夜”是古代越人对青蛙的一种称呼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论“ 所谓“ 夜郎” , 其实就是古越语的“ 郎夜” , 也就是“ 蛙郎”之意。
由此可知所谓“ 夜郎” , 实际就是“ 蛙郎” , 所谓“ 竹王三郎” , 实际就是“ 蛙郎” 的三个儿子, 也可以理解为崇拜青蛙族种的后裔。根据其它一些有关民俗事象, 笔者认为“ 乌浒’ 族群, 可能是“ 百越”族群的一支, 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迁, 或称“ 蛮” , 或称“ 夷’ , 或称“僚” ,或称“ 濮” , 或“ 夷僚’ 、“ 夷濮” 、“濮僚”并称。
杨再思的母亲, 大概是属于“ 乌浒人” 的后裔, 也是“ 夜郎”族的后代。其父亲是不是属于莽族, 还有待进一步深人探讨。笔者认为“ 侗母汉父说”有一定道理, 因为自秦代始, 汉文化已逐步渗透到杨再思所据的叙州一带秦始皇灭楚之后, 即在这里置黔中郡, 并发“ 一军塞谭城之岭” , “ 以与越人战”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 在今芷江地设无阳县;三国后期为吴所据, 改立舞阳县;东晋中期, 舞阳县治所迁往谭城(今黔城镇西南);南北朝时, 改舞阳县为抚阳县, 又改抚阳县为龙缥爵, 直至隋代;唐代改龙缥县为龙标县, 先天二年(713)
, 分龙标县设潭阳县, 先后隶属玩州、巫州、潭阳郡和叙州。唐末五代时期, 才为杨再思等“ 蛮酋”所据自秦到唐, 中央封建王朝在今芷江一带经营一千余年, 其中必有许多汉族人至业此做官讲学, 著名诗人王昌龄就是其中的一个。所以说, 杨再思的父亲是汉族人不是没有可能他们当中的一些人, 由于“ 久居蛮地” , “ 学其语, 易其服, 从其俗” , 最后也变成“ 蛮酋”或者“ 蛮民” , 因而成为今日一些侗族、苗族或土家族的共同祖先。杨再思的父亲是不是也是这样, 还有待进一步深人探讨。
四
回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氏族和宗族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没有万古不变的民族, 也没有万古不变的氏族和宗族, 它们都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生变化。侗族来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中的一支, 而后又吸收了一些兄弟民族的成员, 其中也包括汉族中的一些成员,侗族的一些成员,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也加人到其它一些兄弟民族行列, 如汉族、苗族、土家族等等。
各民族在相互演变过程中, 婚姻关系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也就是说, 一个民族的成员要演变成另外一个民族的成员, 必须打破传统的婚姻关系笔者的家乡—贵州省黎平县竹坪村是一个古老的侗族村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 有两户汉族人分别从黎平所和黎平县城迁来竹坪定居, 其中一户姓黄, 一户姓曾姓黄的这户人家虽然迁来的时间较早, 但由于他们坚持“ 不与侗族开亲” 的原则, 所以至今仍保持着汉族的文化传统, 如语言、服饰、称谓以及其它生活习惯等等而姓曾的这户人家, 由于放弃了传统的婚姻习惯, 其子女全部与当地的侗族青年成婚, 所以现在已全部丧失了固有的汉族文化传统, 其所有成员与当地侗族
群众已毫无差别,杨再思及其子孙的演变, 很可能是类似于这种情况。
人类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 又是社会文化的保存者人以群分, 不同的人类群体必然会创造出和保存着不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于湘、黔桂边界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 即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结合部, 地形复杂, 地貌多变, 所以这一地区既有长江流域的古代居民, 又有珠江流域的原始住户,既有“ 三苗’ 族种或“ 盘瓤’族种的遗裔子孙, 又有“百越”族群或“ 夜郎”族群的后代儿女,既是长江文化与珠江文化的分水岭, 又是“荆楚” 文化与百越文化的结合部。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 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 它正期待着我们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和手段去考察, 去认识, 去研究, 去发掘。
----《怀化师专学报》199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