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报呈祥
  雀报呈祥源自杨震之父杨宝救黄雀得善报的传说。杨宝,字稚渊,为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因遭世乱一生未仕,却以学问和人品名重一时,深得人们敬重。
  杨宝九岁时,一次进华山牛心峪游玩,看到一只黄色小鸟被老鹰啄伤,坠落树下,被蝼蛄蚂蚁围困。杨宝见状顿生怜悯,便小心翼翼地将小黄鸟持回家中,放在一个箱子里精心养护,还专门采些黄花喂它。百日后,黄鸟的羽毛终于重新丰满了,杨宝便将它带到牛心峪峰顶放飞。这天晚上,杨宝正在灯下读书,忽见一位黄衣童子手捧四枚白色玉环,再三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出使东海,途遇妖鹰,遭遇横祸。承蒙您仁慈博爱,救了我的性命,我由衷地感谢您的救命之恩。”随之拿出四枚玉环赠给杨宝说:“使您的子孙世代清白,官至三公,如这些玉环洁白无瑕。”说完,黄衣童子转眼就不见了。后来,果然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子杨震、震子杨秉、秉子杨赐、赐子杨彪都因功绩卓著且清廉公正而蝉连四代太尉,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雀报呈祥的神话传说遂被文人写入《续齐谐记》一书中,并与另一知恩图报的结草报恩故事连缀成“结草衔环”的成语典故被引用至今。
  今华山牛心峪顶有放雀台遗址,为华山旅游名胜景点之一。

  堂集庆
  史载,关西夫子杨震五十岁前,对州郡长官荐他出仕辅政的召请均置之不理,除在华山牛心峪、泉店设馆授徒外,还数年“客居于湖”(今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一带)设馆讲学。此间一日,杨震正在讲课,忽然有一只鹳雀口中衔着三条 鱼飞落在讲堂门前,闻者皆呼奇异,学馆主持即把此 鱼拿到杨震面前说:“蛇 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意思是说, 鱼形同金蛇,其体色黄底有黑纹,是公卿大夫服饰的象征。 鱼一共有三条,是预示先生要贵为三公,您从此就要升迁了。
  尽管以 蛇象征公卿是附会之谈,然而杨震在知天命之年果然经大将军邓骘举荐,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后又升任司徒、太尉。为纪念 堂集庆一说,后世遂称杨震讲堂为“三 书堂”。堂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西边的高地上,为原陕西阌乡县十二景之一。

  大鸟吊孝
  大鸟吊孝说的是有关汉太尉杨震的一段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轶闻趣事。传说杨震蒙冤昭雪改葬潼亭时,有一只大鸟飞落在杨震灵柩前,一边悲鸣,一边不停地俯仰致礼,眼泪纷纷掉落,把地面都滴湿了。直到杨震的灵柩安葬好,大鸟才向华山东面朝阳山飞去。由于大鸟的翎羽落在朝阳山的一道山岭上,后人便把这道山岭命名为留翎岭。弘农郡太守深感此事奇异,报告朝廷,朝廷在拨银建造杨震陵园时,还特地让工匠雕刻了一尊大鸟石像,塑在杨震墓前,以纪念大鸟吊孝之事。
  关于这只大鸟吊孝的情况,当地众说纷纭。有说大鸟的羽毛呈五种颜色,身高丈余,两支翅膀长二丈三尺,百姓谁也叫不上它的名字。还传说,大鸟在杨震改葬的前十多天就来潼亭,栖在潼亭的一棵大树上,等杨震的灵柩来了,便飞落在地,缓步走到灵柩前,低头垂泪。围观的人很多,有人还去抚摸搂抱,鸟一点儿也不惊怕,神态安祥。也有人说,此鸟是杨震在双泉村设锭授徒时,救护饲养的那只鹳雀,也就是仙鹤,它曾经在杨震于河南灵宝阌乡教书时,为杨震的讲堂上衔三条 鱼,以预兆杨震有卿大夫之命。后来杨震出仕,白鹤就飞隐在华山朝阳山。杨震蒙难后,白鹤常在潼亭一带悲啼,杨震昭雪改葬,老百姓便在白鹤飞落的地方为杨震选择了陵址。
  由于有过大鸟吊孝之传奇,在潼亭居住的老百姓便称该村为吊孝村,后来有人嫌吊孝村名不吉利,就易名为吊桥村。
  大鸟吊孝事无论是真是假,但故事的本身寄托了老百姓对清官廉吏的一种推崇和赞赏。所以,这个故事在当地影响很广,以至历代文人在为杨震树碑立传时都要提及。《后汉书》、《续后汉书》、《谢承书》等历史书籍中都有生动翔实的记述。明诗人张瀚有诗曰:“夫子关西杰,脱迹湖城隈。四知心不负,三疏祸成胎。谮言君未悟,大鸟空遗哀。”

  公过洞庭
  洞庭湖纵横八百里,传说常有河神水妖作怪,人们过洞庭湖,有一句古话:“斗米过洞庭,石米也是过洞庭。”意思说,凡是要过洞庭湖的人,不论祭礼厚薄,总得有一番祀仪表示,才能平安航行,不然必有风险。
  有一次,杨震与邴氏夫人乘船同渡洞庭湖,行至半程果然风浪大作,巨浪滔天,有覆舟的险情,舟人说是河神在作怪了:“启禀震公,请求拿出金钱投向湖中,作为祭奠,可祈求平安。”杨震说:“我两袖清风,哪里有钱。”经舟人苦苦哀求,杨震无奈,只好说:“我拿不出钱来,就写四句诗来代替罢。”诗曰:
  “杨震为官一身清,哪有金钱祭河神?平生不做亏心事,船到江心任你沉!”
  写毕,命公役焚化,将纸灰洒入湖中。邴氏夫人为了表示虔诚,背着震公私拔头钗投抛湖中,并默默念道:
  “杨震无钱祭穹苍,手拿头钗当猪羊。天若有情天不厌,清官太平到长江。”
  这样一来,顿时风平浪静,安全过了洞庭,及至抵达官署,安排住宿停当,当晚邴夫人吩咐厨师:“今天大家过江受了惊恐,明天须买些鱼肉蔬菜置酒压惊。”
  第二天早晨,厨师上街买菜,跑遍全市无鱼可买,厨师无奈正想回衙,忽见一个老渔翁提大鱼一尾上市求售,遂购回厨中。剖鱼制菜时,一枝头钗从鱼腹中锵然落地,厨师拾起一看,见钗上刻有邴夫人闺名,不胜惊骇,心想此事稀奇,不能隐昧,暂藏身上。待将酒菜捧上给杨震夫妇用膳的时候,乃向前禀报道:“恭喜大人、贺喜大人、大人有喜!”杨震因问:“喜从何来?”厨师即将头钗献上,禀报得钗经过。夫人又将在船上遇险时,私拔头钗投向湖中的原委奉告。大家喜庆物归故主。后来,杨震晋京,将此事本末详奏圣上,圣上龙颜大悦,确认杨震是位真正的清官。

  老牛舐犊
  成语老牛甜犊多比喻长辈对晚辈的亲情与关爱,其典源出于关西夫子杨震之曾孙汉太尉杨彪的一段轶闻。
  杨彪之子杨修是汉丞相曹操的主簿,因才华过人遭曹操嫉妒被杀后。时过境迁,曹操早已忘却此事。一日二人在殿外相遇,曹操见杨彪形容憔悴,关切地问道:“杨公为什么消瘦到如此地步?”杨彪淡然一笑说:“臣下自愧没有金日磾的先见之明,却空怀一腔老牛甜犊之爱罢了。”曹操闻言,羞愧难当。
  金日磾,字翁叔,是西汉武帝时朝廷大臣。史书记载,金日磾有两个独生子,受武帝宠爱,养在后宫取乐。此二子长大后,行为不轨,在殿前与宫人淫戏被金日磾撞见,因恶其行为丑恶,金日磾便将二子杀死。
  杨彪失子之痛何时能消?曹操却那壶不开提哪壶,杨彪岂能以好言好语对他?一句绵里藏针的话,自然要使曹操面红耳赤了。史书记载曹操听杨彪之言“为之改容”,确实是有些道理的。
“黄老”父子
  杨厚是汉时新都(今四川成都一带)人,为西汉天文学家杨硕的后裔。其祖父杨春卿和父亲杨统皆继承先祖遗业,对天文、地理学说很有研究,史称“有先祖所传秘记为汉家用尔”。杨厚的父亲杨统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还拜同郡郑伯山为师,“受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使祖辈所传秘方更得以发展完善。
  相传有一年,州郡大旱,杨统便运用阴阳之法来消除灾情,使郡界之内果然普降甘霖,而郡界之外地区则滴水未落。知道此郡之内有高人存在,其他州郡的长官都跑来请求帮助,也全都如愿以偿。从此,杨统声名大震,朝廷也通过他预测天象,避免了许多天灾,于是便封他为光禄大夫。杨统还把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写成专著两卷,留传后世,而其子杨厚则成为这种专业承传中的佼佼者。
  杨厚是杨统续弦妻子所生的儿子,幼时聪明好学,重义厚道,他发现母亲与父亲前妻所生的儿子杨博关系不睦,就托疾病不语不食。母亲知道儿子心中所想,便主动亲近杨博,改善关系,恩养加笃,杨厚这才喜笑颜开,使家中生活和睦情趣。杨博后来以德才兼备而成为朝廷命官。
  杨厚自小就子承父业,对天文地理知识兴趣浓厚,深钻细研,取得了很大成就。汉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太白星位置发生变化,并入北斗星行列,洛阳发了大水久久不退。此时,杨统在朝中任侍中官职,杨厚随父住在京都。朝廷针对这一奇异的天象和洛阳发大水之事派人造访杨统,杨统说自己年纪大了耳聋眼花,不好再预卜此事,就向朝廷推荐自己的儿子杨厚,说杨厚已初通河图书,如果让他来解释这个问题,也许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朝廷就派中常侍承制去问杨厚,杨厚回答说:“这是因为诸王子都挤在京都,而京都官职的数量、品级又容纳困难,应发遣诸王各还本国,这种现象自然会消除。”朝廷听从了杨厚的建议,太白星很快归位,洛阳的大水也在杨厚预卜的时间内退去。为此,杨厚被任命为中郎官。
  一次,邓太后特召杨厚,要他从河图书上查看邓骘是不是胜任自己的职务。杨厚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邓骘乃邓太后的弟弟,邓太后对杨厚的回答不满意,于是就免去他的官职。杨厚回归故里,专心致志钻研学问,对州郡三公请他辅政的邀请一概不理,即便是公车特征,也拒不应诏。
  汉永建二年(公元126年),顺帝刘保特别下诏书并通过郡县官员督促发遣,杨厚迫不得已来到京都,官拜仪郎,后又升迁为侍中。顺帝常召见他,谈论政事。永建四年(公元128年)杨厚上书:“今年气候反常,定有蝗灾发生和瘟疫流行。”不出杨厚所料,这年夏季天气反常,六州郡都发了蝗灾,并流行瘟疫。由于提前作了准备,这些灾害给州郡造成的损失都减少到最低程度。此后,杨厚又连连上书,说西北方向有兵侵之气。顺帝这时正准备车驾出巡西北,听了杨厚的劝告,便取消了这次行动,并做好加强边防、抵御侵略的准备。果然,阳嘉三年(公元134年)西部羌族贼寇攻陇西、汉阳。接着,在内蒙西北居住的乌桓族也侵攻云中地区,抗辽将军耿哗被围。多亏朝廷做好了御边的准备,这些战乱很快得到平息。
  在朝廷任官数年,杨厚以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为朝廷出谋划策,提出许多消灾避祸的办法,但由于当时宦官专权,杨厚的提议大多得不到采纳和重视。只有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梁冀非常看重杨厚的才华,对他预测的事和补救办法深信不疑。他曾派遣手下人以车马珍玩相赠与杨厚谋面。杨厚托病请求退养故乡,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赐以车马钱帛,让他归乡专心修黄老之术,教授门徒。当时到杨厚家求教的弟子多达三千余人。杨厚八十二岁卒于家中,乡人称他为文父,他的弟子为他立庙,后世文人学士常去祭拜。

  破镜重圆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夫妻散而复聚,其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对美好事物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故事是由隋越国公杨素的一段成人之美佳话而来的。
  杨素,字处道,在辅佐隋文帝杨坚结束割据统一天下,建立隋朝江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隋开皇九年,杨素与文帝杨坚的两个儿子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各任元帅一起功打陈国,并且俘获了陈后主叔宝的嫔妃、亲戚,其中有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
  由于杨素破陈有功,加之乐昌公主才色绝代,隋文帝就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送进杨素府中,赐给杨素作小妾。杨素既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又贪图乐昌公主的美色,因此就更加宠爱,还为乐昌公主专门营造了宅院。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默无一语。
  原来,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两心相知,情义深厚,陈国将亡之际,徐德言曾流着泪对妻子说:“国已危如累卵,家安能保全,你我分离己成必然,以你这般容貌与才华,国亡后必然会被掠入权豪之家,我们夫妻长久离散天各一方,唯有日夜相思梦中神会。倘若老天有眼,不割断我们今世的这段情缘,你我今后定会有相见之日。所以,我们应当有个信物,以求日后相认重逢。”说完,徐德言把一枚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一半。徐德言又说:“如果你真的被掠进富豪人家,就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将你的半片铜镜拿到街市去卖,假若我也幸存人世,那一天就一定会赶到都市,通过铜镜去打问你的消息。”
  一对恩爱夫妻,在国家山河破碎之时,虽然劫后余生,却受尽了离散之苦。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经过千辛万苦,颠沛流离,终于赶到都市大街,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泪俱下。他不敢怠慢,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又立即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吃喝已罢,徐德言向老者讲述一年前破镜的故事,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铜镜。颤索索两半铜镜还未吻合,徐德言早己泣不成声……卖镜老人被他们的夫妻深情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答应徐德言,一定要在他们之间传递消息,让他们夫妻早日团圆。徐德言就着月光题诗一首,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诗这样写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想到与丈夫咫尺天涯,难以相见,更是大放悲声,终日容颜凄苦,水米不进。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夫妻二人团聚。府中上下都为徐陈二人破镜重圆和越国公杨素的宽宏大度成人之美而感叹不己。在欢庆与辞别的宴席上,乐昌公主和徐德言各赋诗一首,以抒发对杨素的感激之情。宴罢,夫妻二人携手同归江南故里。这段佳话被四方传扬,后遂有破镜重圆的典故,流传至今。

  居易之恋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许多人都熟知他一生写过大量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政治倾向鲜明、艺术形象生动的诗作。尤其是他的《长恨歌》、《琵琶行》更是脍炙人口精美绝伦。可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杨家的一女婿,与杨氏女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
  这事源于诗为媒,还得从白居易当时的政治生涯和诗歌创作活动说起。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杨氏家族在政治、文化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不仅前后出过杨姓十一相,还出过以杨贵妃为代表的声势显赫的豪门贵族,而且蔚成了杨族文化的大观,以杨汝士为代表的静恭房,以杨恭仁为代表的观王房,以及越公房、新昌房等的名门望族和思想文化集团。其中居住于长安朱雀街静恭坊的杨汝士、杨虞卿、杨汉公、杨鲁士兄弟,均为少好学、善属文、能诗词的才士名流。大约在贞元、元和年间起,白居易与他们就有交往,后遂成深交。杨嗣复镇西川(今四川西垓)时,曾在府中宴宾客,汝士与元稹、白居易均应邀出席饮酒赋诗。汝士诗后成,被评为最佳,时元稹曾语人曰“今压倒元白矣!”
  元和二年(公元802年)白居易任  (今陕西周至)尉,是年三月赴长安,宿静恭坊杨汝士、虞卿兄弟家,相得甚欢。汝士有妹未字,美艳且善诗,与白居易一见钟情,遂相爱悦,喜缔良姻。时白尝题有《宿杨家》诗云:“杨家兄弟俱卧醉,披衣独起下高斋。夜深不语中堂主,日照藤花影上阶。”
  数日后居士别汝士兄弟时,又赋《醉中留别杨大兄弟》曰:“春初携手春散尽,无日花间不醉狂。别后何人堪共醉,犹残十日好风光。”
  不久,白居易即与汝士妹成婚,夫妇感情弥笃,不幸一年后即因难产而逝,居易痛不欲生,元和三年月作《祭杨夫人文》哭曰:“洛川迢递,秦野苍茫。日惨不见,云愁无色。妹孤且病,亲老尤慈。哭别一声,闻者断肠。早聆懿范,近接嘉姻。维私之眷每深,百恸之情何己?慕陈薄奠,庶鉴非诚。”
  杨庆崇孝
  杨庆,字祥乡,宋代人,唐宰相杨嗣复第十三世裔孙,曾官至司农卿。相传其性至孝,年少时,家贫如洗,父病,无钱请医服药,杨庆割腿肉煮汤侍奉,致父病得以痊愈。后来,母又病,杨庆割胸肉与药一起煎煮,使母病很快好转。相传他的孝行感天动地,胸前疮不医自愈。
  由于他的孝行声闻朝廷,宋宣和三年,他所在的鄞县官员为他在杨家门前立碑坊一座,坊上题“崇孝”二字。他的崇孝事迹遂被广泛流传于后世。

  程门立雪
  成语“程门立雪”今用来比喻学生尊师重道的执着与专一,其典源出于宋代杨时的一段轶闻。
  《杨时传》记载,杨时自幼聪敏好学,善文词,稍长则潜心于经学研究。宋熙宁九年中进士,适逢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在洛阳设馆讲学,杨时就谢官不赴,而到洛阳拜程氏为师。学成告别老师回南方时,程颢送至门外,十分欣慰地说“吾道南矣!”公元1085年程颢去世,杨时在家中设下灵位,昼夜哀悼。此后几年,他更专心致志钻研程氏学说,在不惑之年又偕学友游定夫二次赴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天,杨、游两人同往拜谒老师程颐,程颐正在小憩。杨时和游定夫不愿惊扰老师,便冒着严寒风雪站在门外等候。几个时辰后,程颐醒来往门外一看,雪已下了一尺多厚了,杨、游二人早已成了两尊雪人。老师对此也非常感动。后人以此作为尊师重道的典范,不少文人在诗文中每每称颂。如赵翼有梅花诗曰:“单身立雪程门第,素面朝天虢国姨”;金植《天下带编》文中有“独惭三十无能立,难向程门度雪中”之句;谢应芳《杨龟山祠》诗曰:“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载道归东南,统绪赖不绝。”

  天命难违
  杨震第十六世孙女杨氏在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八月被选入唐睿宗太子李隆基宫中为妾,时值武则天太平公主专权朝政,宫中依附太平公主的人将宫中所有大小事情都要暗中观察,并向太平公主汇报。李隆基知杨氏有孕,心中惶恐不安,悄悄地给侍读张说说:“太平公主不愿意让我生子,今杨氏有孕,我担心要祸及于她,如何是好?”于是,他密令张说偷偷地买来堕胎的药,自己亲自拿到暗室煎煮。煎煮时,李隆基恍然入梦境,见有持武器的人围绕药鼎站立,连煮三次,药鼎都倾翻了,醒来后果然如此。李隆基十分惊异,就把这个情况告诉张说。张说说:“天命难违,该你得子,不要担心太平公主刁难,可高枕无忧了。”唐景龙二年(公元711年),杨氏果然生一子,这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当时李隆基为独生子取名为嗣升,一个算卦的人对他说这个孩子不宜亲养,正好此时太子妃王氏无子,嗣升遂由王妃抚养,王妃对他非常疼爱。
  嗣升两岁时,封陕王;五岁时拜安西大都护、河西四镇诸蕃落大使。他天生聪颖,且心怀仁爱。及长,聪敏强论,属辞典丽,日之所听览,不复遗忘。李隆基当皇帝后的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嗣升被封为忠王,改名李浚,他的母亲杨氏也被封为杨妃。杨妃为感谢张说旧恩,便把自己的女儿宁亲公主嫁张说子张洎为妻。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皇太子瑛得罪被废,玄宗立忠王浚为皇太子。安禄山之乱,玄宗奔蜀,皇太子浚在灵武(宁夏)即位,改名李亨,是为唐肃宗,他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玄宗在蜀地下诏追封杨妃为元献太后。

  名花解语
  人们常用“名花解语”、“解语倾城”、“解语倾国”等来比喻美女或美女可人的姿态,但典源出于何处何人却鲜为人知。原来“解语花”是唐玄宗李隆基对华阴杨氏裔女杨玉环的称誉。
  五代时王仁裕所写《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记述,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年秋天,御苑太液池中千叶百莲竞相开放,唐玄宗邀嫔妃贵戚在池畔设晏赏花,观池中白莲一身稿素,天娇不夭,素洁清香如一个个纤丽不染的凌波仙子,嫔妃贵戚神清气爽,赞叹不已。而玄宗却指着身边的贵妃杨玉环说:“你们都夸池中花之清丽,可谁又能得知朕身边的这朵解语花儿的奇妙呢?”
  不管唐玄宗对杨玉环的赞美是否戏言,但解语花及一系列与之大同小异的成语典故却被运用流传至今。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多在自己的诗文中引用此典,以比喻美女的善解人意和婀娜多姿。如:黄庭坚有“一醉解语花,万事画地饼”诗句;侯寘有“分香减翠,殷勤远寄,珍重多情。不似倚窗双艳,向人解语倾城”诗;刘庭信有“步锦袜蹙金莲,试罗衫舒玉笋,常言道名花解语亦倾城”词;陈亮有“小雨翻花落画檐,兰堂香炷酒重添,花枝能语出朱簾”等等。这些诗词也同善歌舞、晓音律、智算警颖、美妙绝伦的杨玉环一样流芳千年,传颂至今。

  杨慎才思
  明杨慎以明经博览,著述宏富享有盛名,然而民间关于他才思敏捷的轶闻则更是家喻户晓。
  少年杨慎最喜欢在家乡的池塘中戏水。一年夏天,县官老爷正好从池塘边路过,见一个毛孩子脱得光光的在池水中扑腾得正欢,心中顿生爱怜,想逗他乐一乐。县官老爷令人将杨慎丢在岩上的衣裤挂在一颗枯树上。杨慎急得直叫唤。县官老爷说:“你见老爷的八抬大轿不赶快回避,已犯下罪过,我不怪你。我出一联,只要你对的好,就把衣裤还你。”杨慎知道得罪不起,忙在水中说:“老爷请出上联。”县老爷看看挂在树上的衣裤,心中灵机一动,随手指树曰:“千年古树为衣架”,没想到杨慎在水中脱口便出:“万里长江作澡盆”,县老爷对杨慎如此敏捷的才思赞不绝口,连忙让人把衣裤拿下来还他,并邀请杨慎到他的县衙去作客,不许推辞。此事很快在当地传为佳话。
  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是朝廷命官。一年冬天,杨慎随父进京去赴弘治皇帝的宴请,路过京都一所私塾,见老师正在挨个儿责打学生,原来是学生们都对不出老师出的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杨慎正要去对,父亲怕误了宴请,拉上他就走,杨慎只好作罢。那天晚上,在御花园中参加弘治皇帝的宴请时,因是数九寒冬,花园中摆了许多炭火盆,弘治皇帝雅兴大发,出了一联,请大臣们应对,上联是“炭黑火红灰似雪”。还没有等那些满腹经伦的文武百官张口,杨慎突然站起来说:“谷黄米白饭如霜”。这一联对的是那样恰到好处,文武百官全被折服。弘治皇帝看杨慎小小年纪,应对如流,龙心大悦,连叫“对得好!对得好!”并顺手赏了杨慎一个大雪梨,还对教子有方的杨廷和也大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