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勿唱忘记多,搜搜索索还有十万八千九淘箩,吭嗨吭嗨,扛到吴江东门格座垂虹桥浪去唱,压坍仔格桥墩塞满东太湖……”近日,在江苏省吴江市芦墟镇文体站,吴歌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文英在笔者的恳求下唱起了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的歌头。当天,杨文英患重感冒未愈,嗓音沙哑,但她一开口哼唱,一股淳朴、自然、清新的田野之风便扑面而来。
杨文英
山野之歌,清而不靡
提到芦墟山歌,一些人往往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芦墟是一片水乡泽国,不见一点儿山的影踪,为何称为山歌?现在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解释是,芦墟山歌不是根据地形地貌而命名的,而是取山野之歌之意。吴歌中的白茆山歌、河阳山歌,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民歌均可作此解释。芦墟山歌是吴歌中的一个重要支脉,在吴江境内传唱的山歌几乎全部源于芦墟山歌。
芦墟山歌产生于哪个年代目前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乾隆年间的《吴江县志》,其《声歌》篇这样描述:“宋以后声音之学尽失其传,而民俗歌谣庙堂亦不采以入乐。今民间所作之歌谓之山歌,而吴江之山歌,其辞语音节尤为独擅,其唱法则高揭,其音以悠缓收之,清而不靡……”这里描述的吴江山歌也就是今天的芦墟山歌。
吴江的芦墟山歌与常熟白茆山歌、张家港河阳山歌都是“吴歌”的代表,2006年,吴歌成功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杨文英被命名为吴歌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师从“山歌女王”陆阿妹
杨文英生于1948年,上小学时,学校里有个叫陆阿妹的校工,闲暇时喜欢哼唱一些山歌小曲,十分动听。许多学生被她的歌声吸引,课余时喜欢聚在她的身边,杨文英就是其中的一个。由于对山歌十分痴迷,每逢星期天、寒暑假,杨文英都会来到学校听陆阿妹唱山歌。久而久之,那些旋律、歌词就深深地印在了杨文英幼小的心灵里。
提到芦墟山歌,不得不说一说陆阿妹和她传唱的《五姑娘》。陆阿妹肚子里有唱不完的山歌,那都是她父亲传下来的。《五姑娘》等许多传统山歌“多男女燕私离别之事”,虽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但毕竟是描写男女私情的情歌,解放后依然不能公开演唱。但陆阿妹可以即兴编词,用传统旋律唱新歌,如编唱合作社、互助组、大炼钢铁等内容的歌曲,有时也会唱一唱《五姑娘》的歌头。上世纪80年代,吴江文化部门发掘、整理的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就是由陆阿妹演唱的,填补了汉族无长歌的空白,陆阿妹也因此被称为“山歌女王”。
杨文英得到专家和社会的认可源于一次交流演出。1998年5月,杨文英演唱的用传统芦墟山歌曲调填词的《分湖边上新事多》,参加了江浙沪毗邻地区田(山)歌演出,赢得好评。曾听过陆阿妹演唱的专家称赞道:“她的味道就是陆阿妹的!”从此,杨文英经常出现在省内外山歌演唱的舞台上。
“两条腿走路”
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文英说,她深感肩上的担子重了。1997年,杨文英从企业退休后,就进入芦墟镇文体站成为一名文化志愿者。她积极参与文体站的送戏下乡活动,策划节目、担任主持、演唱山歌,深受百姓的欢迎。许多村民已成为“追星一族”,山歌手们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喜欢芦墟山歌,在山歌的传承方式上,杨文英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坚持原生态的保护与传承,把原汁原味的芦墟山歌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保留芦墟山歌的精髓,对山歌曲调进行适度改进,加入流行音乐元素,并编排、设计与山歌相吻合的舞蹈、服装,让山歌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实施“两条腿走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保持原生态唱法受到专家肯定,改编后的新山歌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根据芦墟山歌编排的《村口》、《水乡飞出金凤凰》、《芦墟风情歌》等先后获得吴江市、苏州市的大奖。近年,苏州市博物馆在每年的端午节期间,都会邀请杨文英去教唱芦墟山歌。面对自愿报名而来的普通市民,杨文英先将芦墟山歌作简要介绍,尔后示范演唱几段或原汁原味、或经过改良的山歌,市民们喜欢哪段,杨文英就教唱哪段。此项活动不仅受到群众欢迎,而且为普及芦墟山歌知识,让百姓亲近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此外,杨文英还坚持到学校教唱山歌。1997年9月,芦墟实验小学开办了少儿山歌班,每周六集中教唱排练,杨文英是教唱的主要老师之一。至2011年,该校共举办了5届校园山歌节,为山歌班的孩子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原来杨文英一直为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而着急,现在她的心总算比较安定了。一是在山歌班发现两个小学生唱得有滋有味,并且对传统山歌十分喜爱,杨文英有重点培养的打算;二是文体站有几个年轻人都爱唱山歌,并且有一定的功底和实践经验。一有时间,杨文英就会向他们传授,或交流或切磋,营造出一个较为浓厚的山歌传承氛围。
“放开喉咙唱山歌,唱一唱分湖边上新事多,呜哎……”临别时,杨文英又演唱起了新编芦墟山歌,那歌声带着泥土的芬芳,在春风中传得很远。(姚付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