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卓群
听说旅美摄影家杨一信先生首创的“中国针画”在广州展出,笔者想这是一个采访杨先生的好机会。预约采访的电话中听到杨先生那浑厚而热情的声音时,感觉杨先生是一个对事业执著、对生活热爱的性情中人。初见杨先生,他正十分投入地为针画参观者进行热情洋溢的讲解,他饱经风霜的脸庞、犀利的双眸和“眉飞色舞”的讲解印证了我的感觉。
杨一信1947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71年移居香港,7年后定居美国;现为美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汕头大学客座教授。
杨一信对摄影情有独钟,为此几乎跑遍世界各地,特别是对自己潜心研究和开发、由西方摄影与中国传统刺绣相结合的新艺术形式———“中国针画”,更是锲而不舍。7年前到苏州做服装生意时,他惊叹于中国刺绣艺术的辉煌,为它未能在世界艺术殿堂占据应有的位置而焦虑。他深信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中国刺绣应该全面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所共享,为此,他开始了他的“中国针画”之旅。7年中,他在采访、摄影、寻找素材的同时遍访刺绣名家,对中国的苏、湘、川、粤等几大名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他的“中国针画”追求———结合中国传统刺绣的精华与现代摄影的神髓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中国针画”是一种高投入的艺术,每幅作品都要一位娴熟的绣娘长达两年的精心、细致工作,每幅作品的造价不低于5万元。7年来,杨一信完全放弃了原有的高薪的工作、优越的生活,用光了积蓄,还卖掉了在美国的3栋房子。由于他对“中国针画”的痴迷,妻子和他产生了严重分歧,儿女也不再支持他的针画事业。
杨一信目前在经济上已山穷水尽,但他对笔者从容而坚定地说:“我所认定的事决不会半途而废,我坚信‘中国针画’总有一天会被世人承认。”
在谈到他创作的“长城系列”作品时,杨先生说:“长城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我在世人面前展示它就是展示中国。作为中国人,我要为让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世界尽一份力。”
杨先生轻轻地哼起了《我爱你,中国》,他说:“我特别爱唱这首歌,每次当我乘坐的飞机在中国机场的跑道上着陆时,我都忍不住掉眼泪。1995年,我把我最小的两个孩子带回中国,让他们学中文,女儿直到今年才回美国念书。我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学习咱们老祖宗的东西。他们现在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用中文写信,还能讲潮州话、广州话甚至苏州话。我希望他们也能和我一样不遗余力地传承中国文化。”
《人民日报 . 华南新闻》 (2003年02月10日第三版)